分卷(164)
北漠王被呼邪一刀兩斷! 國師被呼邪一刀斷頭! 這場宮廷政變,最終以極快的速度落下帷幕,是呼邪的勝利!然而神奇的是,北漠的王宮中人幾乎沒有什么傷亡,要問原因,當然要歸功于拓跋玉的母妃,呼邪的親妹,北漠慧妃! 這個女子在知道哥哥即將殺來王庭之后,便以自己深居后宮多年的經驗,盡了最大努力,護住了眾人性命。也因此,在呼邪上位后,慧妃被封賞,呼邪敬她心懷北漠蒼生的善念,封她為佑蒼夫人。 而慧妃為免北漠內戰爆發累及百姓,代呼邪多方奔走,用盡手段,終于穩住了北漠朝局,兵不血刃為其兄打下了一片江山。 當然,但凡改朝換代,不論在哪個國家都免不了要有犧牲。不過,呼邪上位成功,對于大周北疆來說絕對是一大好事,這個消息很快傳回平京,送到了皇帝手里。 消息是鎮國公發回來了的,他在信中擔憂地提醒周斐琦:陛下,如今呼邪上位成功,他派人送來了北漠國師的首級,老臣已將圣旨交給了他,眼下需要籌備十萬顆樹木,還請陛下示意。 十萬顆樹木對于大周來說不是問題,鎮國公的擔憂是這些樹木怎么運送到北漠,還有運過去之后如何栽種才能保證存活?畢竟北漠境內水源嚴重匱乏,土地都是砂質,就算是把樹木送過去也不容易存活。因此鎮國公才會請示皇帝。他如今對周斐琦能力深信不疑,他相信皇上既然敢在圣旨上答應呼邪,想來必然早有準備。 這事說來真得巧,早在高悅和周斐琦第一次去趙家村考察民情的時候,兩人就商量過要改造兵工廠的排水問題,廢水回收提煉化肥。然而在提煉化肥的過程中,張書仁張大人偶然間從一次失敗的實驗中發現了一種粘合劑,這種粘合劑與沙土混合后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成分,變廢土為良田。 張書仁發現這一點后,立刻上報了皇帝陛下。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周斐琦心里就有個一個計劃的雛形,當時他并沒有想到要用到北漠,只是想以此方法改善大周北疆地區貧瘠的土質。如今,在大周皇帝的暗箱cao作下,他親手扶起了一個北漠王,為兩國百年安定考慮,正是施恩于它的好時機。 那十萬顆樹自然會給,但他和呼邪應該都清楚那不可能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事情,一年一萬顆,十年十萬顆。十年足夠兩國建立穩固邦交,也足夠呼邪平定內亂,坐穩王位的了。 當然,這十年,在周斐琦眼中,則是一幅更加恢弘的江山畫卷,他想要得是在兵不血刃的前提下,將大周的文化徹底滲透進北漠,通過時間的變遷來改變和影響北漠人的思維,通過普通人血緣的融合來模糊民族偏見和歧視。這是一個帝王心中不為外人所知的理想。 周斐琦想要的是北漠人從血液中的臣服和對大周的歸屬感,這個過程注定艱辛又漫長,可是若達成之后,可以免除后世百年兵患,他作為大周的皇帝,天下之主,又有什么理由放棄呢? 因此,周斐琦給鎮國公的回信上這樣寫道:樹木就近選取,一年一萬。此中詳情,暗衛會與你細說。 至此,北疆之變,正式進入平緩期。 初冬時節,萬物入眠。京城東郊大部分村子的百姓都進入了休養期。不少人在這個時節也會進山打獵或著砍柴制炭以貼補家用。 而趙家村的村民們卻在戶部計司的帶領下依舊忙活得熱火朝天。 首先是,半個月前計相親自指導村民和守備營的軍士們一同完成了趙家村水車的建造。這個水車聽說是計相親自設計,由工部的能工巧匠們親手鑄造而成。 水車整體是用一根香粗細的鐵絲鑄成。下有高臺支架和一段鐵皮水渠。鐵皮水渠延伸到堤壩的豁口,能將水引入挖好的水渠中。水車的機械原理也很簡單,中間有軸承和齒輪環環相扣,軸承外延還有搖柄,可以在水流不夠的時節,實現人工手搖,調水入渠的功能。 這個水車的主體由兩個呈T字型的圓形風輪組成,其中一個風輪順水按放,在水流的沖擊下,隨著它的旋轉帶動與軸承咬扣的其他齒輪轉動,從而實現另一個風輪的轉動。第二個風輪是橫在河里,轉動時安裝在其上的舀槽能將河水不斷舀起,隨著轉動自然地將水倒進鐵皮水渠。 這個設計在大周可以說是獨一份兒,因它同時具備自動和手動兩種澆灌模式,在趙家村一亮相,就立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十里八鄉的很多百姓聽說這個水車后,紛紛跑來圍觀,欣賞完水車的功能后,人們紛紛表現,太羨慕趙家村的村民了!我們什么時候也能有一輛這樣的水車就好了?。?! 而這輛水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高悅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旱澇年份,溪流水位的高低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這個水車的高度也分了四擋。高悅甚至還考慮到了村里孩子們頑皮,為了防止他們調皮玩水車造成莊稼被澇死的情況,他還給這個水車加了一道安全鎖。這樣在不用水車的時候,直接鎖上就行,鑰匙交給村長保管。等到了澆灌的季節,再由村長統一安排即可。 水車這事完工之后,趙家村的免費學堂緊接著就開學了。第一堂課就是在郊院的大院子里露天上得。第一天來聽課的村民男女老幼全都有,講課的是郭無水。因高悅要求讓他每半個時辰就歇一柱香的時間,小孩子們反而不如大人聽得久。 高悅一直在主屋里旁觀,發現這一點后,便在課間時點撥郭無水,沒節課下課之前,留出一段時間講半個小故事,孩子一般都更愛聽故事,聽了一半肯定不甘心,為了聽完整個故事,之后的課也肯定會來上的。 郭無水覺得高悅的話十分在理,之后他每節課先講知識,下課前講一段故事,果然小孩子們來上課的越來越多,就連下了課,他們有不少人也再討論故事情節。 高悅見此后,又點撥郭無水,以后若是教書寫字,可以把每天要交的字,組成人名,詩句,再根據這寫人名,詩句等編個故事,不但可以增加授課的趣味性,還能幫助學生們記憶。當然了,所有的故事都要積極向上正能量。高悅甚至要求郭無水備課,將備課的內容抄錄兩份,分別給梁辰和他備案。 就這樣,郭無水在高悅等人的提點下,逐漸上了手,他這些天已經深刻體會到了教書育人的樂趣。而村里的那些孩子們也都越來越喜歡他。甚至因為他的課講得好,越來越多的人跑到趙家村來蹭課聽。計司這個郊院的院子已經一連好多天都人滿為患了。 這個狀態持續了三日,高悅便將顧瑞云從縣衙給叫了回來,他道:如今后院的樓房已經蓋好了,木床也都已經做好,可以讓守備營的將士們回來住了。這幾日縣衙那邊情況如何? 顧瑞云笑道:別的事倒也沒什么,就是有許多其它村落的百姓總來縣衙打聽,問稅改的政策什么時候能到他們那。計相大人,下官認為這是好事。 嗯,確實是個好現象。高悅也笑了。這個效果對他來說是個很大的鼓勵,因為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正是因他們看到了趙家村自從開始稅改之后這一系列的變化,令他們心生向往,他們才會跑到縣衙去問,這個政策什么時候能到他們的村里。 這些就是民心所向。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現在只是這個縣的百姓希望他們也能過上和趙家村的村民們一樣的日子,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期盼變革,到那個時候,不論其他人再如何阻擋,改革之風在大周都已是勢在必行。當然高悅也很清楚,這世上沒有一口吃出來的胖子,一件事情想要做成,離不開時間的積累,也離不開高明的運作。唯有謀略并行,腳踏實地才能行他人所不能之事。 不過,高悅這次叫顧瑞云回來,還有其他事要和他商量,便又道:如今趙家村的學院本相交給了齊垚在建,但計司郊院這邊每日都有百姓來聽課,有些是鄰村或者更遠的地方來的,因此治安這一塊你要特別注意。尤其是田地周圍的巡邏,務必嚴謹,莫要令咱們這幾個月的努力賦水東流。 顧瑞云當然聽明白了高悅的意思,如今稅改之勢一片大好,但能不能成關鍵還是要看明年開春番薯的收成,所謂秋稅春繳,那也是要建立在真正的豐收的基礎上,得實現得了春繳才能成立。 因此,他鄭重點頭,應了一聲。之后,他想了想又問:那么,計相大人,要不要從明日起對于那些外村來蹭課的村民稍加管控? 高悅道:出入登記即可。具體到入村的時間和出村的時間,若是來聽課的,順便發一張聽課牌,牌子上寫上姓名和所屬村鎮,在郊院門口處核對完畢再放進來。若是村民們問起來,你只管說是數據統計即可。 下官明白。 另外,我之前讓你招募的造橋師傅,可有眉目了? 告示已貼出去半月有余,目前倒是有幾人應證,只是下官調了他們的過往,有口碑不佳者,均已淘汰,合格的也不過二人。若想湊到十人,恐怕還需一些時日。 好,這事你多費費心,只要冰凍之后不耽誤用人就行。在高悅看來冰凍之后,乃是造橋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河水成冰,可以降低許多安全隱患。畢竟古代和現代不同,許多工作都是純人工,他要想做到用人不傷免不了得另辟蹊徑。 顧瑞云回到縣衙后,便召集守備營軍士,將高悅的意思一一傳達,又做了一番安排之后,當晚便有六百守備營的軍士回到了郊院后面新蓋成的三層宿舍樓來住了。一人一張床位,雖說是上下鋪,但對于常年住大通鋪的他們來說,這簡直就是福利升級。 那天晚上,齊垚帶著一百會泥瓦手藝的兄弟們從學院工地回來,被那六百軍士圍住,狠狠一頓夸,齊垚得意極了,卻還是沒忘給計相大人臉上貼金,他跟那幫兵哥們說:這功勞可不是我老齊一個人的,我就負責按照計相大人的圖紙干活,所有的主意都是計相大人想出來的。他念及咱們巡邏辛苦,生怕咱們睡不好,特地帶著我們上山選得木材,現做的床!這床不錯吧?!躺沒躺???比那大通鋪可強太多了! 誰說不是呢?!有人附和道,我聽說,計相在未入計司之前,就曾獻策治水,不知庇佑了多少水患的流民呢! 對對對,我也聽說了。 不是說,計相在入計司之前曾被六部尚書搶過?聽說六部尚書為了爭他入部差點打起來! 那看來還是戶部劉大人厲害啊 兵哥們的欷吁感嘆高悅一概不知。他這會兒正在主屋的大堂和梁辰、程章還有郭無水幾人在開會。問得當然是各部門的工作進展。程章這會兒在匯報,正說道:村中的那處空院子,下官和赫連老太醫今日去看過來,老太醫說收拾出來可以用,明日,赫連野太醫會帶著老太醫的兩位徒弟過來,大人若是無異議,咱們計司的藥堂這就可以辦起來了。 嗯,梁大人怎么看?高悅問道。 梁辰經過這些天的積極治療,早已能行走如常。趙家村中心街那里的空院子,還是他前幾日陪高悅晚膳后遛彎兒的時候發現的。后來,他向村長打聽過后,聽說是劉三七家的老宅子,便找來劉三七談好了價格。如今,就等著老太醫看過后,認可能做藥堂之用,便可直接買下。 這會兒高悅問他意見,梁辰便道:若計相首肯,下官便請款買下了。 好,這事就交給你辦吧。高悅道:程大人明日便按照你做出來的冬季藥材名錄,召集村民詳細講述一下計司藥堂的政策,這件事開頭難,一切先順民意,慢慢來。 大人放心,下官明白該如何做。程章抱拳行禮,態度很是鄭重。 第二天一大早,赫連野的馬車就趕到了郊院門口。他自從那次被太后打得皮開rou綻,真是在床上趴了一個多月才養好。他養傷的這段時間,家里的小藥童也給在東郊代替孫兒照顧高悅的老太醫先后送過幾次衣物和用品。那小藥童每次回來都和赫連野如此這般的匯報一番,每次他都說得神采飛揚,什么三層高樓,自動水車,免費學堂,說得赫連野心里別提多癢癢了! 赫連野早就憋著一股勁兒,想盡快回到高悅身邊,奈何前段時間高悅忙得腳不沾地,這些天終于要開始運作計司藥堂了,正缺人手,便派人問了赫連野的情況,赫連野怎么可能放過這個機會,他不但自己來了,還生怕高悅人手不夠,硬是把老太醫的兩個弟子也給忽悠來了。 這兩個弟子如今可都是平京城里數得著的好郎中,只不過聽說自己的恩師都下鄉了,實在不好駁了師父孫兒的面子這才勉為其難跟了來。 當然,他們心里愿不愿意,高悅見他們第一面就看出來了。他這個計司藥堂,前期或許并不盈利,需要的人才多少得有點創業精神。像赫連野他本就是宮中御醫,跟著高悅下鄉創業不論成功失敗都有一份俸祿可以糊口,老太醫更是不但有皇上給他發錢,還有李家請他照顧梁辰的診金。 老太醫的這兩個徒弟就不一樣了。人家是京里的名醫,一日診金怕不就得幾兩銀子,再加上都開著藥堂,賣出的藥材也同樣能夠賺錢?,F在赫連野硬是把人誆了來,這里面的經濟損失,對于他們這樣的家庭來說恐怕不小。 這些高悅都能理解,也沒將他們的態度放在心上,和那二人聊了幾句后,便笑著道:兩位名醫能來助陣,本相甚是欣慰。不過,眼下計司藥堂有赫連太醫翁孫二人足矣。二位若是不急,可在此住上一晚,明日便回京城去吧。 那兩人以為是自己的心思被高悅看了出來,聽高悅這么善解人意反而不好意思起來,臉上發燒,卻也沒推辭,應了聲后,便退出了正堂。 老太醫看著自己這兩個徒弟,雖然略微有些寒心,更多得則是替他們惋惜,畢竟他跟著高悅一路走來,每日耳濡目染很清楚計司未來在朝堂中會是一個多么舉足輕重的衙門。此時能搭上計司的船,為來的前程必然一片光明。而自己這兩個蠢徒卻只顧眼前利益,根本看不出他們今日放棄的是怎樣一個金礦。 算了,隨他們去吧。 老太醫并沒有去提醒那兩個徒弟,也沒有強令他們留下。人各有命,富貴在天,老太醫如今活到這把歲數,早就看開了。 赫連野聽說自己這兩位師叔明日就要回京,本來還挺驚訝的,但見自己阿翁都沒管,他作為小輩兒自然也不會再上趕著強留。因此,這一日給鄉民們培訓藥材知識,就是赫連野和程章兩個人組織的。 依舊是大柳樹的那個高臺上,赫連野將自己用馬車拉來的那些冬季的藥材一一陳列出來,并詳細告訴村民們每種藥材在什么樣的地方更容易找到,挖掘的時候要注意什么,事無巨細講了足足一個時辰。 他講完后,許多村民提議沒記住,希望他明日能再講一遍。赫連野腦子轉得快,一聽這話立刻就道:那今日就先講三種,各位把這三種記下,先去找,明日我會在計司藥堂將其余藥材的尋法整理成冊,你們想了解,可直接到藥堂來抄,如何??? 村民這些天聽免費學堂也學了不少字,許多人一聽這話,便笑著問:若我們遇到不認識的字,赫連大人可否連字也一起交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