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53)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同人]cos中也后次元壁裂了、七零年代嫁給破爛戶、師弟為何那樣、無盡升級、重生后影帝愛上了營業、一個無情的beta(穿越)、你是人間星火、李其實想姓白《夢》、深深愛我 (民國)、護花兵王-蝎子
四月二十七日,在福建和京師兩地人馬聯合查案三個月后,楊華案告破,楊泰父子被判死罪。楊華本人因為遭不住西廠刑法,死在獄中。 這是汪直破獲的第一個大案。 若是這件事情到此為止,也就罷了。 畢竟這兩人殺人行賄的證據鐵證如山,從邱子晉呈上的奏折中可以看到,他們一家這三四十年來,在當地赫然是個小朝廷了。 當地的百姓甚至將楊泰稱為楊千歲,當地的官員們也任其作惡,只知有楊家,竟不知有朱家是也! 但是汪直并沒有收手,他決定一網打盡。 廣西勘事郎武清、太醫院蔣宗武、浙江左政使劉福、禮部郎中張廷綱、云南監察御史黃本、左通政方賢,這些位列在受賄名單上的人,皆被汪直以各種理由抓入了西廠,嚴刑拷問。(注釋1) 有些證實沒有受賄的,被他放了出來。而一些證明確實有罪的,則直接送往錦衣衛和刑部坐罪。 汪直辦事直接,不考慮官場關系,又加上邱子晉是匹一心走孤臣路子,不給別人更不給自己留后路的孤狼。 兩人在短短幾個月內,幾乎掀翻了半個朝堂。 這是不管是之前的錦衣衛還是東廠,都沒有做到過的事情,偏偏給兩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給完成了,還幾乎把滿朝文武得罪殆盡。 現在文官抱團,想要鏟除這個可能下一刻就危害到自己的西廠衙門,也是理所應當的了。 不過,這折子上寫的什么因為阿直的緣故,百官不安于位,百司不安于職,商賈不安于市,行人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百姓不安于業(注釋2)乖乖,阿直有那么大的威力么?大明的老母豬不下崽,難道也要怪阿直? 萬達實在看不下去了,文化人編排人也要講點基本法啊,哪有這樣的。 朕就不應該希望從你的狗嘴里能吐出象牙來 朱見深本來怒不可遏,聽到萬達這個比喻,忍不住地笑了出來。 朕已經命令懷恩前往內閣,查問何人是這份奏折的首倡之人。 雖然再不喜歡,內閣他還是需要留著的。 按照他的意思,只要將這提議寫折子的人處理完畢即可。 陛下 萬達內心隱隱覺得,這并不是一個妥善的法子。但是到底何如跟那群文人打交道,他自己也沒什么經驗。倒是懷恩,雖然身為宦官,但是在文官之中口碑良好,可能他真的有辦法吧。 去年雖然沖著國子監的面子,彈劾他萬達的折子一度絕跡。但是一過新年,諫官們又開始死灰復燃。只不過他們最近都集中火力對付汪直,彈劾他的折子也相應就減少了。 你,回去錦衣衛帶上儀仗,和汪直兩人,到刑部去替朕傳旨,邱子晉辦事有功,擢升為刑部員外郎。 刑部主事是正六品,員外郎可是正五品的官,這晉升的速度令人咋舌。更關鍵的是陛下此舉,可不就是直接一巴掌打上了內閣的臉么。 同一個楊華案,邱子晉辦案有功升官,汪直一樣有功你們讓皇帝革職?虧不虧心啊。 臣遵旨。 萬達心里苦啊。 他雙手托著甚至,從文華殿里退了出來,就看到候在殿外廊檐下許久,一臉委屈的汪直。 素素 看到萬達出來,這段時間不知道聽了多少風言風語,滿肚子都是委屈的汪直快步走了上來,問道,陛下是不是說我不是了?阿直難道真的做錯了不成? 你說呢? 萬達急忙將他拉到殿外,往東華門方向走去。 我有什么錯?那楊華一家不該殺么?皇上顧念他們都是老臣之后,免了他們抄家滅族的大罪,只判了他們父子死罪。怎么我連追究余黨也不行了呢? 過去素素辦案,哪次不是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的。這又不是什么冤假錯案,照汪直看來,陛下寬厚,對楊家已經是高高抬起,輕輕落下了。 結果這些人不知感恩,還將矛頭沖著自己,將他說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大jian佞。好像橫行鄉里,殺人行賄的不是楊家,而是他汪直。 這一切讓初出茅廬的汪直一時憤懣不已。 他多次想要去北鎮撫司找訴說萬達排解,但是自從內閣上了折子后,自己只要出宮行動,都會被人盯上。他怕連累了他的素素,所以只好躲在宮里,連西廠都不能去了。 如今好不容易見到了萬達,汪直只想對著他一股腦地將這段日子憋在心里的話都發泄出來。 等等,你看那里 兩人走了沒多久,就看到原本應該跟在太子身邊讀書的太監黃賜匆匆走進了文華殿,手里貌似還拿著一份折子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內閣的那份彈劾折子,也是這個太監呈報上來的。 這個黃賜,雖然身為司禮監的大檔,流通折子確實是他分內的事情。不過他更重要的事情,難道不是伺候太子爺么?跑皇上面前那么勤快做什么? 萬達低聲說道。 這黃賜,之前也在楊家的想要行賄名單里。不過經過探查,我沒有發現他受賄的證據。 汪直看了一眼走入文華殿的人影,郁悶地說道。 也不知道是真的沒受賄,還是沒來得及受賄 那太子殿下沒對你產生隔閡吧? 萬達擔心地問道。 黃賜一直伺候朱佑樘,要是他在朱佑樘面前說了汪直的壞話,那就不好了。 那倒沒有。別看太子爺年紀小,心里是有主意的。他聽了萬娘娘說的,當年王振之禍的故事后,就不多聽太監們的話了。 那就好。 萬達送了一口氣,走,我們去刑部,恭賀邱大人高升。讓他一定要在星海匯擺一桌酒,好好地請請我們這些兄弟。 好啊。叫上阿瀾,這樣我哥也能到場了。大家一塊熱鬧熱鬧。 聽到邱子晉升官,汪直比誰都高興。 他之前除了害怕連累素素,也害怕連累邱子晉的仕途,聽到他沒有為此受牽連,還升了官,汪直終于露出了這段時間難得的笑容。 當日夜間,星海匯里熱鬧如昔。 我知道黃賜送的第二道折子上頭寫的是什么。 酒過三巡,邱子晉捏著酒盅,對著汪直挑了挑眉毛。 昨天一早,我突然被侍郎大人差遣到順天府衙門去借調檔案。我堂堂一個主事,哪里需要干這個? 邱子晉嗤笑一聲,還不是知道我和阿直素來交好,唯恐我走漏了風聲,破壞了他們的大事。 什么大事? 萬達擔心地問道。 兵部、吏部、禮部、工部、刑部和戶部六位尚書大人聯合上書,彈劾阿直。 邱子晉說著,點了點萬達,你看看,彈劾你的,最大不過七品諫官。彈劾阿直的,都是當朝柱國,阿直比你本事大多了。 比不過,比不過。 萬達輸的心服口服。 沒想到對付我一個小小內侍,不止內閣,連六部的大人們都 汪直如果說之前還是委屈,現在簡直就是氣樂了。 你看,這就是得罪讀書人的下場。 邱子晉伸出手,滿臉同情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楊榮是大明讀書人的榜樣,你打擊他們的榜樣,你就是打擊讀書人。你打擊讀書人,他們就要踩死你。懂么? 這就是邱子晉厭惡與他們為伍的原因。 可是我殺的是楊榮的孫子,不是他啊。 汪直苦笑著飲了一杯酒。 除了六部的尚書,還有翰林院的全體學士,以及各府、各院的長官。再加上之前內閣的那些大佬們的那一份折子阿直,這些讀書人是非要你死不可的。 邱子晉補充說道。 當年太宗皇帝,夷了方孝孺的十族,就是因為這樣吧。 一直都坐在萬達身邊玩著杯子,難得乖乖聽話的的萬瀾突然語出驚人,不殺光他的門生,豈不是要天下大亂。我若是皇帝,我就殺光楊家的十族,而不只是楊家父子而已?;实酃酶感奶浟?,這樣不行。 萬達聞言,滿臉驚慌地捂住他的嘴巴。 誰同你說的這些?你胡說什么呢?你一個小孩,你知道個屁! 我聽小千哥說的啊。 萬瀾將萬達的手掌扒拉下來,眨了眨眼睛,朝里的事情,小千哥都會同我說的。 話音未落,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坐在邱子晉身邊的梅千張。 咳阿瀾想知道京內發生各種的事情的動向。 梅千張先是咳嗽了一聲,然后挺直了腰板說道,我能說的,都是陛下同意我說的。 阿瀾,這話也就是在自己人面前說,出了外面,可不許對人胡言亂語。 萬達不放心地囑咐道。 我能去哪兒啊,我一個小孩。一出門至少八個人看著我。 萬瀾將下巴放在桌子上,氣鼓鼓地說道,而且,我又當不了皇帝阿樘才是 祖宗,求你閉嘴吧。 萬達拿起一個雞腿,將他的小嘴塞得滿滿當當。 眾人無奈地互相交換著眼神,心里想的恐怕都是同一句話祖宗!幸好你沒機會當皇帝了。 接下來要上演的好戲,恐怕才最是精彩。 楊休羨摸了摸阿瀾的腦袋,擔心地說道。 他們這樣逼迫陛下,是要適得其反的。 眾人沉默。 與此同時,安喜宮內,剛剛才回來的懷恩,將其問到的,內閣諸公表示此封奏折并無首倡和先后,乃是諸公同心之力的結果告知了朱見深。 是這樣??? 出乎懷恩的意料,朱見深很是誠懇地點了點頭,嘴角居然帶笑。 剛才六部也聯署上了一份奏折。 是的。 懷恩低頭,此番內閣和六部聯合上奏彈劾西廠,還望陛下體察各位大臣們的拳拳愛國之心。 既然內閣和朝廷各部都有此意那就此罷免西廠吧。 懷恩本來以為依照他對皇帝的了解,怕是還要經過幾輪苦勸才能說動他。誰知道這才一句話的功夫,朱見深居然就答應了。倒是把懷恩楞在了當場。 你下去吧,今天也晚了,明天就擬旨,裁撤西廠。阿直不過一個孩子,不懂什么利害,這樣吧讓阿直他,回御馬監繼續辦事。其他西廠人等,就地解散,回到原來所屬的衙門就是。 是。 聽到這個天大的好消息,懷恩連忙跪下謝恩。 他不敢再打擾朱見深和萬貞兒休息,快速地退出了安喜宮。 看著懷恩離開的背影,朱見深轉身,一腳踢翻了房中放在地毯上的銅鼎大香爐。 香爐的蓋子掉落在此,發出哐當聲響。木炭和香粉撒了一地。 正在寢殿里給朱見深縫制內衣的萬貞兒聽到聲音,急忙走了出來,就看到了處在盛怒之下的朱見深。 朕,不過只是說了一句六部聯合上書懷恩他想也不想,就說也是彈劾西廠的。他不是剛回到宮內么???!他是如何知道的? 萬貞兒聞言,急忙轉身揮退了正要進來收拾地上一片狼藉的宮女和內侍們。 陛下,您要保重身體,不能因為這些人而氣壞了身子。 萬貞兒抬手將朱見深扶回了寢殿,躺在小榻上,并吩咐宮女絞濕一塊巾帕,蓋在朱見深頭疼欲裂的腦門上。 成化四年,這些大臣們把朕逼到什么程度,萬侍長還記得么? 朱見深一手捂著腦袋,痛苦地說道。 萬貞兒為難地點了點頭。 那一年的六月二十四日,錢太后薨逝。 周太后執意要違背先帝皇后錢氏名位素定,當盡孝以終天年,皇后它日壽終,宜同朕合葬(注釋3)的遺言。 執意將身為嫡妻的錢太后另外葬在別處。 至于天壽山的裕陵,則必須按照皇帝與皇后同葬的規格,待她百年之后,與大行皇帝朱祁鎮同xue。 周太后上一次類似的舉動,是在朱祁鎮駕崩后,阻止內閣大臣給錢太后上尊號,只允許他們給自己上。 這樣以庶凌嫡,動搖祖制的做法,自然又受到了百官的反彈。 之后經過禮部的商議,決定將陵墓的樣式改為三人同xue,以此作為轉圜。 誰知道周太后還是不依不饒,幾次尋死覓活,將朱見深逼得狼狽不堪。 而外朝的百官在得不到回應后,于當年的七月初一,在文華殿門外,以禮部為首的官員,集合數百名在京的官員,哭諫朱見深。 此舉雖然沒有打動朱見深,卻著實嚇壞了周太后。 這老太太也就對著兒子和一眾兒媳婦作威作福,面對百官的壓力,則直接放下了她太后的架子,逃回了仁壽宮,也同意了三人合葬的提議。 雖然此事最終得到了解決,不過這根刺,從此就扎在了朱見深的心上。 朕,大明朝的皇帝,被百官給要挾了。 這么多年來,朱見深已經將這件事情當做了他人生中的一大屈辱這些朝臣們,只要互相串聯,就可以撼動皇權,逼迫皇帝這難道不可怕么? 若朕是太祖爺爺,是太宗爺爺,宣宗爺爺那樣的強人,他們還敢么?別說幾百人哭諫,哪怕是幾千人哭諫又如何? 而如今,他曾經最厭惡的一幕,又發生了。 只是這次參與的不只是朝臣百官那么簡單了。 懷恩伴伴 朱見深恨恨地念道。 臣妾保證,懷恩他即便是做錯了,但也是出于一片忠心。懷恩他不可能背叛陛下。 萬貞兒急忙跪下為懷恩求情。 朱見深一把扯下搭在額頭上的絲帕,瞇起眼睛,朕念在他從小跟朕一起長大的人情上,朕不追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