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財如命[快穿] 第199節
也幸好,這次沒了阿錦這個儲君做馬前卒,徐云嬌接觸的人的層面都降低不少,一些真正有大才的人,沒機會讓她認識,自然也就沒禍害的機會。 不然的話,阿錦心里才是真的有些慪。 要知道一個國家的強盛繁榮,靠一個人是行不通的。為君者,要清明端正,為官者,也要心懷大義。 君臣聯合,才能讓國家繁榮強盛起來。 而阿錦登基后,因有清安帝給他打下的良好基礎,讓阿錦接下來的路,走的順暢了不少。 再加上他自己也很能立得住,也沒有新君繼位,要被朝臣教導三年這一說,畢竟先前清安帝不好的時候,都是他在處理朝政,權利也在那個時候一點點的過度到阿錦的手里。 都已經這樣,阿錦若還不能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那得蠢成什么樣? 所以, 關于新舊交接,是很平穩的就過去了。 因為阿錦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太多,新政徹底安穩后,阿錦又設立了一個新的機構,督查司,以地域劃分成為三十六道,監察天下百官,各地官員不拘大小,哪怕是不入流的九品官吏,都可以通過督查司,直接上奏天聽。 當然了, 上奏之事,必定是要涉及到民生百計或者有貪官污吏等等大事。 而且督查司并不參與政事,只負責督查和上奏,而且是直接聽命于天子,算是阿錦安置在外地的雙眼和耳朵。 防止的就是有的地方,天高皇帝遠,捏著這一點,在一些地方官胡作非為。 不過為了防止督查司尾大不掉,像是某明的錦衣衛一般,對它使用的尺度也要把握的得體,所以它就只有監察和上奏的權利。 別看如今大夏在清安帝的治理下,逐漸的繁榮昌盛,但其實還是有著不少弊端,其中一些偏遠苦寒之地,也不乏挨餓挨凍的百姓,尤其是碰到天災之年,每每都有不少百姓而丟了性命。 這也是清安帝一直都憂心的事,不過即便是他注重民生,勸課農桑,但到底有些杯水車薪。再加上清安帝剛剛繼位的兩年朝政也不算安穩,他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再農業這一塊自然也有點疏忽。 所以, 阿錦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工部那邊,召了不少伺候田地的老農,成為工部的編外人員,就是領著工資,也有一定的頭銜,但卻只做改善良種想法子增加田產的事情。 當然,他也提供了不少的消息和意見,把一些現代化的經驗,也大致說出來,讓他們進行完善。 同時也派人去海外尋找高產量的糧食,例如紅薯和馬鈴薯以及玉米等等。 并且為此,阿錦還私人掏了腰包,就是一品閣那邊,組建了海上船隊,為此,他不但把一品閣好幾年的盈利都投進去,小金庫都跟著縮水了一圈,他提出來的時候,清安帝那個便宜父皇。 嘴上說著贊同,大力支持什么,但實際行動起來,卻一毛不拔。 而不管是造船還是訓練可以出海的船員,那都是燒錢的行業,要知道如今可還沒有海上貿易這一說,人們也不知道,無邊無際的大海那邊是個什么情況? 想要開辟一條新的海上貿易,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這幾年來,阿錦一品閣所有的盈利,都搭進去了。 額……他先前最一開始是在國內或者是大齊或番邦那邊,讓一品閣的人,進行商貿的適合,多多注意,若是誰找到了,許以重利。 不過幾年過去,也都沒有什么消息,不過也不是一點收獲都沒有,找到了棉花。 棉花在番邦那邊也早有人種植,但卻不普及,原因就是棉花的產量實在有點低,而且還十分占地,種一畝棉花,價值不高。再加上如今的紡織技術也有限,導致它的使用率完全不及桑蠶。 不過在找到棉花后,阿錦也讓人開始改良紡織車,改良棉花種子,選擇適合的地方普及,像是北疆那邊,陽光充足,溫度適合,是最佳適合種植棉花的地方。經過幾年的宣傳和普及,如今整個北疆都成了棉花種植基地。 如今棉花已然成了北疆那邊的主要收入來源,不止是在大夏內流通,甚至還出口到了大齊和番邦那邊。 咳咳,話說的有點多了。 言歸正傳, 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阿錦也沒忘記做其他的,例如就是修補大夏的律法。 大夏現有的律法,基本上都是前朝流傳下來,經過一些文臣的補充和改善而來,其中的弊端不少,清安十年的時候,清安帝也曾經修改過一番,但也只針對一些要緊的,例如人命家產之類。 像是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并未改。一則是沒那個時間,二則并沒有太大的必要。 不過伴隨著國富民強,律法的改善卻不容忽視。 就像是殺了人,一般來說,都講究一個殺人償命,不問緣由,但凡是犯了人命,不拘對錯,多半都是秋后處斬。 再有就是講究父殺子,只需要罰錢就行,甚至若是無人告知的話,連錢都可以不用交,所以不少窮苦人家,若是無力養活孩子的話,便會率先把家里的幼童給溺死,而且其中多以女孩兒居多。 即便是如今年景好了,這等事情,也不乏有之。 但相反的,若是子殺父,哪怕這個父親不是人,也是要填命的。就像是平州城就發生過類似的事,父不慈,對子非打即罵,多年累之,最后實在受不了,在一次被毆打的時候,推了對方一把。 父撞到頭當場身亡,子也被判處絞刑。 就這一點上,阿錦覺得極為不合常理,他素來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嗤之以鼻。他講究的是,父慈子孝,父不慈子哪來的孝? 針對這一點阿錦覺得可以修改一番。 這一點上,阿錦覺得可以適當的改動。 除了這個之外,也還規定了男女成婚的年紀,十八歲方可婚嫁,以及家中財產分割等等問題。 還有就是鼓勵商賈發展,派遣人,努力說服,和大齊番邦開通三國貿易,還有就是對教育的看重,想著建立學院,不拘男女都可以讀書的那種。 當然,一下子步伐不能邁的太快,不過大夏的民風已經十分開放,在這一點上,但凡是有點遠見的也都不會反對。畢竟你見過有哪家的勛貴世家會把自家女兒教養的一無是處,大字不識一個的。 即便是他已經登基為帝,一品閣的生意也因為阿錦是帝王,那叫一個蒸蒸日上,只是阿錦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所以他的手頭一直都不富裕。 甚至就連后宮里,阿錦只一后三妃,他也不打算再納人進來,畢竟他如今是帝王,即便是已經貴為太后的高太后也已經勉強不得他。后宮里的話,章靜姝也是聞弦而知雅意,對后宮里也進行開源節流。 把宮人放出去不少,只這一點就縮減不少開支。 當然,愿意出宮的多半都是宮女,內侍的話,因為已經凈身,不少都是沒了活路才愿意。 若是也遣散的話,出去未必有活路,所以在內侍這一點上,章靜姝也十分開明的詢問了他們的意見。若是愿意,家里或還有親人的話,想離開可以離開,若不愿意,也還可以留在宮里。 果然,不同于宮女選擇出宮,內侍離開的很少。 后宮一應的事,阿錦是直接甩手給章靜姝處理,在這一點上,他從來都不懷疑章靜姝的能力。 至于蔣明心和嚴秋華,阿錦在登基后就已經問過她們的意見,若是她們愿意的話,阿錦可以放她們離宮,不拘是另嫁他人還是其他,都可以。 蔣明心和嚴秋華咋一聽的時候,還有些戰戰兢兢,就沒聽說過皇帝讓自己妾侍再嫁的,不過再三確認,阿錦是真心,便也都各自考慮起來。 她們二人從一開始進宮就不算得寵,畢竟阿錦是個工作狂,每個月進后宮的次數都不多,而且還喜歡純蓋被子睡覺,兩人至今也沒個孩子傍身,自然也另有想法。只是到底不確定,糾結了好一段時間。 最后還是將門虎女的嚴秋華,膽子更大一些,私下里求見了阿錦。 阿錦這邊也爽快,當即就同意了,還額外從私庫里撥了一份不菲的嫁妝給嚴秋華,另外給了也許諾嚴秋華,若是她有中意的,也可以找阿錦來做主。若日后過的不舒服,也可以過來尋阿錦的庇佑,但只一次。 嚴秋華也沒想到事情這么順,當即大喜過望,跪謝過后,便喜滋滋的清點了自己的嫁妝,她雖為妾,但嫁給太子為妾和嫁給普通人做妾還是有很大區別,當年家里也是準備了一份不菲的嫁妝,如今阿錦還另外又給了一筆嫁妝。 還有一個口頭承諾,即便是離了宮,她也可以過的很好。 有了嚴秋華領頭,蔣明心很快也來求去,阿錦也答應了。 不過阿錦這里答應的爽快,章靜姝那邊知道后,雖吃驚,不過這是阿錦的決定,她自然不會反對,而且蔣明心和嚴秋華離宮,不管是從各方面考慮,她都是得益者。 倒是高太后知道這個消息,臉色立刻就黑了,立刻把阿錦叫到了福安宮。 第229章 儲君 阿錦也是做過女王的人, 自然知道帝王是個苦差事,尤其是阿錦想要做的是青史流芳的明君,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還有清安帝這個珠玉在前。 打從登基這一年里, 阿錦就忙碌的不行, 本來高太后就對阿錦不進后宮很是有微詞,畢竟阿錦的膝下就只有章靜姝所出的一雙兒女,雖有子嗣,但太少,來日孩子能不能長成是一說,能不能成才又是一說? 她本來還想著, 等先帝的二十七個月孝期過后,就要選秀的。 如今他倒好, 選秀沒音兒, 她這個兒子倒是把自己宮里為數不多的宮妃給放出去了, 瞧瞧,這是人干的事? 雖然她他知道兒子心里有大才,對女色也不上心, 不然的話, 也不會成婚多年,只有一雙兒女。 除了那些女子的肚子不夠爭氣外,更多的還是因為兒子自個不上心。 不過高太后雖心知肚明, 不過自家的孩子,到底多偏愛幾分, 不愿意去承認罷了。 “皇帝,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后宮妃嬪本來就不多,還是為太子的時候,先帝所賜的, 正所謂長者賜不敢辭,你倒是好,直接把人給放出去了?!备咛笠灰姷桨㈠\,就有些生氣的開口說道,“……母后知道你心有大志,但這納美人和你心里的大志,并不沖突不是嗎?” 阿錦也知道自己的這一行為有那么一點出格,不過御史那邊都沒吭聲,可見不是什么大問題。 眾御史們:謝謝,他們是有意見的,不過上奏了n多的奏折,陛下那邊也沒半點反應罷了。 阿錦一本正經:“怎么就不沖突了?兒臣如今要做的是太多,但時間就這么點,若是浪費到后宮里,那就要耽擱多少事?難道寵幸美人,能比天下百姓都要重要嗎?母后,您不是短見之人,怎地連這個道理都不明白?” 高太后只覺得腦袋瓜嗡嗡的作響,但一時半刻,卻又想不出反駁的話,只能道:“你這是強詞奪理,難道你晚上不睡覺嗎?” “兒臣白日里處理政事已經夠繁忙的了,這晚上自然是要睡個安穩覺,不能讓人打擾,不然哪有精神?” 高太后:歪理,絕對是歪理。 不過細想一下,邏輯卻不錯,畢竟先帝的身子,不就是太過于勞累,最后才垮的嗎? “……既是如此的話,兒臣何苦去耽擱別人家花樣年華的姑娘?!卑㈠\擺了擺手,“這種喪良心的事,兒臣可做不出來。如今不是皆大歡喜嗎?兒臣這里不用有心理負擔,人家姑娘也可以自由,多好??!” 好個屁! 高太后在心里一遍遍的提醒自己,涵養涵養,這才好不容易忍下心里想要罵人的沖動,不過在對上阿錦一臉理所應當的表情后,自覺地堵心非常。 這倒霉的孩子居然是她親生的。 不過高太后這糟心還沒完,卻聽到說高瑩瑩求見。 “你來做什么?”高太后見侄女有些閃躲的目光,只覺得有種不好的預感,而她這份預感也很快成真。 高瑩瑩因為有些心虛,壓根就不敢抬頭去看高太后,畢竟當初,是她死乞白賴的要進東宮,又是哀求又是打親情牌的,如今這才沒幾年,她就要求去。 便是姑母疼愛自己,這心里怕也不舒服。 艾艾期期道:“皇帝表哥,姑母,瑩瑩也想離開?!?/br> 打頭一聽侄女的稱呼,高太后就知道如此,她本就覺得糟心,兒子那邊是臉皮厚,嘴巴也能說,你說一句,他頂十句回來。 心里的怨氣,自然要找個發泄之處。 只是還不等她開口。 就聽見糟心的兒子高興的答應下來:“準了,表妹,你這幾年照顧母后也辛苦,這樣吧,朕封你為德善君郡,食邑五十。另外也備一份厚厚的嫁妝與表妹?!闭f實話,阿錦先前對高瑩瑩是真的沒什么好感,眼高于頂,虛榮心強不說,還挺鬧騰,尤其是剛進東宮的時候,沒少鬧事。 也就是阿錦對她不喜,鬧了一段時間,連高太后都有幾日煩了她,很是冷落了一段時間。 又有章靜姝那邊交待,讓她受了些教訓,高瑩瑩才老實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