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李洋沒想到自己居然猜錯了,這里原來還真是那腦子出了問題的楊國忠給安排的。這要換其他人,能在這寸土寸金的長安城內有所宅院,那當是求之不得之事??蛇@事放在現在的李洋身上,那就是負擔。 她只得說道:“那只能謝謝宰相大人的好意了??婆e已考完,我當回到家鄉去?!?/br> 這公主一時沒理解明白,“這科考剛考完,張公子難道不等放榜嗎?要是你進士及第了呢?留在長安做官,不也需要一個棲身之所嗎?” 李洋點點頭:“公主所言極是,但昨日收到家中來信,家母病重,如若我不快快回家,恐再難見她老人家一面。身為兒子,家母病重時,又豈能不服侍在旁呢?”為了盡快脫身,李洋又編起了故事。 這大唐尊奉道家和儒家,那這“孝”字自然是要排在前列的。卻不料新平公主聽完后卻說道:“自古忠孝難兩全,考取功名報效國家,乃是為國盡忠。再說,光耀門楣,為父母爭光,也是孝。如若張公子此時放棄功名,不僅辜負了自己十年寒窗,辜負了父母的期望,也辜負了那些對你滿懷期望的人?!闭f罷轉過身去看著亭下的池水。 聽得公主這翻話,李洋正思索著該如何應對,公主卻又在這時轉過身來說道:“我已出來太久,得回宮去了,張公子你自己斟酌吧?” 說完,看了看李洋,也不等李洋回復,就往亭下走了去。 李洋翻了翻白眼,在心里說道:“我還有得斟酌嗎?當然是趁著還沒人知道我是冒名頂替的張春生時趕緊逃???” 第一百六十七章 取士 隋唐時期,科舉處在起步階段,閱卷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制度,批卷方式也比較簡單。 在批閱試卷時,考官只需要在回答正確的卷子上,大大地寫一個“通”字;在回答錯誤或沒有回答的卷子上,批一個“不”字,考生的命運就這樣在那一刻被定格了。 舉子們十年寒窗,而考官們卻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給一字定了乾坤。 由于程序簡單,好壞都由閱卷的考官說了算,自然也就把關不嚴,這就給某些考生的錄取之路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給另一部分考生的錄取之路帶來了障礙。 當時,士人能否中舉,和卷面成績關系不大,主要取決于社會聲望和人際關系。因此,考生們那提前一個月到京城報道也就成了考試錄取的關鍵,成了尚書省外的另一個考場。 考生門提前來長安,帶上自己的大作和禮物,登門拜訪那些知名權貴,希望能獲得這些大人物的舉薦,進而順利通關。于是,這種“行卷”之風在開元時期盛行一時。 張春生,這個來自離長安遙遠的窮書生,自然是不懂這個中道理,以為只要把書讀好,就能博得功名。就跟現代社會中那些個讀書只為應付考試的學生一樣,一切以考分為重,全然不去管是否能夠學以致用。當然,就算張春生他懂,估計也拿不出什么像樣的禮物去敲響那高墻大院的朱門。 而李洋,她雖然替張春生去參加了考試,但就她這個情商低能兒,也做不來這敲門送禮的事。再說,她又沒想過要考取功名,受人之托,能拿著名牒走進考場已是不錯了。 但都說造化弄人,那擠破腦袋想要攀附權貴的沒找到門,而李洋這個一心只想找到朋友后就逃離長安的人卻偏是誤打誤撞的結識了當朝第一權貴的楊國忠。 閱卷是禮部的工作,由禮部侍郎達奚珣主持,但身為當朝首輔的楊國忠自然也有權到現場來指導工作,人才乃國之根本嘛?別說他這個右相,就是當今圣上也是異常重視的。 楊國忠不時拿起一份考卷看看,當看到某份他覺得好的試試卷時,當然要由衷的贊賞一翻。這不僅顯示了他這個宰相也是有才能的,也是在向這些閱卷的考官們傳達自己的立場。 甭管你這禮部在科考中擔的是導演,有多大權力,但在朝中也還是他楊國忠這位首輔大人的下級,那他都大加贊賞的文章,達奚珣自然也要給予特別的關照。隨即也拿起楊國忠贊賞過的考卷看起來,也附和著的贊賞一翻,以體現自己與這位宰輔大人的志同道合。 這古代科舉考試,不像現在每年高考動輒幾百萬人,不是警車開道,就是警車護送,全國上下,為著高考學子們開避出一條綠色通道來??催^那陣勢,才知道什么叫科教興國。 但在古代,盛世時,這參加科考的人也還算多。但在現下的唐朝,經歷開元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漸怠于朝政,寵信jian臣。尤其是李林甫當權時,科舉考試更是成為一種形式,是否有才,全憑李林甫說了算,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想要通過科舉博取功名的人,這考生自然也就一年比一年少了。 考生少了,這閱卷工作自然也就效率高了。以前需要十天半個月的工作,現在三五幾天就搞定了。禮部侍郎達奚珣在宰輔大人楊國忠的指導下,挑出名列前十的考卷,這十份考卷將送給當今圣上親閱,那狀元、探花、榜眼也將在這十份考卷中產生。 這時的唐玄宗有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相伴,那還有心思來看舉子們的文章。因此送給唐玄宗親批的考卷,最后也由楊國忠給代勞了。楊國忠再從這十份考卷中挑出前三甲的考卷,送給唐玄宗親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