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34)
康王五歲開蒙,先前是由唐相教他讀書習字,后來唐相出了事,宣成帝沒來得及另外給他安排個太傅,一直是云太妃在親自教導他。 但云太妃畢竟只是個后妃,學識肯定不如前朝的大臣們。 蘇明墨飽讀詩書,又受過魏良手把手的教導,指導康王學習基本上沒什么問題。 但因為從前太傅都是由朝中重臣來擔任,難免需要參政議政,大晉朝有素來有后宮不得干政的傳統,不少大臣對此頗有看法。 蕭潛便特意當著眾臣的面問了魏良,是否有重新擔任太傅的意愿,魏良推說年紀大了精力不濟,以蘇明墨的才學,若是參加科考,必能進殿試,擔得起太傅一職。 再者,不是說后宮不得干政嗎?那便讓他專心教導康王,對康王來說豈不是更好? 魏良的話在朝中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這得益于宣成帝為制衡端王,臨時扶了一幫清流派上來。 魏良的門生挺多,就算那些個人先前曾換過立場,但只要魏良不計前嫌,多數人還是愿意重新投到魏良門下的。 再加上不少人知道宣成帝先前實際上是屬意康王繼任太子之位的。 蕭潛膝下無子,現如今又執意不肯納妃,往后皇位還能傳給誰呢? 就算是一開始有人對蘇明墨持懷疑態度,派人去探查后,見到蘇明墨真的是在認真教導康王,也都閉了嘴。 朝堂中的官員畢竟各有各心思,那些從前對宣成帝忠心耿耿的,倒是盼著康王將來能繼位,至于一開始想讓蕭潛納妃,純粹是擔心大晉將來后繼無人的,看到蕭潛確實有心栽培康王,也便不再多說什么了。 一時之間,朝中這部分人倒像是達成了某種共識,不再頻繁催促蕭潛納妃了。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永寧四年春。 那是蕭潛登基后的第四年,西域王舉兵進犯西北。 蕭潛在位期間,因為一系列革新,北羽軍兵力比宣成帝在位時強了數倍,再加上先前又與鎮遠軍合并,擊退區區西域對于大晉來說應當不費吹灰之力。但難就難在,西域王忽然找了個軍師,那軍師善用兵,又料事如神,以至于北羽軍與西域軍在西北僵持了幾個月。 再加上北蠻和狼夏這兩年休養生息,兵力恢復了半成,眼見西域軍數次讓北羽軍吃癟,竟也趁人之危加入了戰局。 不但西北戰事叫蕭潛頭疼,近日朝堂上幾撥人的爭吵也讓蕭潛頗感不耐。 竟有言官冒著被殺頭的風險,質問蕭潛為何不另派兵力支援西北,是否因為先沁妃是西域人,他也出生西域,所以于心不忍。 蕭潛氣得當場讓人將那言官拖出去打了五十大板。 這處罰并不算重,蕭潛登基這幾年,國運昌盛,他也還算勤勉,除了后宮一直無人,其他的實績朝堂上那些人都看在眼里。 雖然那言官事后傷勢未愈,便進宮跪在蕭潛的面前主動認了錯,但蕭潛知道,恐怕朝堂中還有不少人也和他有著一樣的想法。 那日蕭潛回到蘇明墨所在的長春宮,面色不是太好。 蘇明墨在一旁問他道:怎么了,聽說藺大人今日傷勢未愈,便已進宮向皇上請罪,皇上不還當著眾人的面原諒他了么?可是還有其他人說了什么? 蕭潛道:西北之亂,大約是不出一月就能平息了。 那是好事??!蘇明墨笑著道,皇上怎還愁眉不展? 蕭潛抬起眼問他:子遇,若將來你和朕一起離開皇宮,你想去哪? 蘇明墨怔了一下,道:倒不拘泥于何處,只要你我在一起就好,可是皇上,您現在為何提起這個? 西北動亂未平,康王也還未徹底長大,朝中還有一大堆的事情等著蕭潛去處理,怎么都沒辦法這個時候離開的。 蕭潛道:元瑞再過三年就該束發,這三年,魏良還在位,朕可將你大哥蘇明琛再往上提拔一級,元瑞的舅舅安平王是個有治世之能的,可從旁輔佐,你這幾年教導元瑞也頗有成效,他總該學著自己長大。 蘇明墨聽他說著這話,覺得自己汗毛都豎了起來:皇上的意思是 蕭潛進門時便已屏退左右,現如今長春宮里只蘇明墨和蕭潛二人,蕭潛道:子遇,你覺得元瑞品性如何? 云太妃寧靜賢淑,不愛惹事,卻也不是一味忍讓懦弱之人,元瑞被她教養長大,知禮明理,是個好孩子。 是了,蕭潛點頭,道,云太妃世家出身,往后元瑞登基,總要提拔親近之人,譬如安平王,就算朕今日不提拔他,往后元瑞也總有用得到他的地方,你覺得,那些人得了勢,會如何對待朕? 蘇明墨陷入了沉默。 他對蕭元瑞知根知底,能拍著胸脯保證蕭元瑞對蕭潛沒有異心,卻不能保證蕭元瑞身邊的人也同蕭元瑞一樣。 而且權勢最能改變一個人的心性,誰又能保證蕭元瑞這一輩子想法都不會變呢?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蕭潛一直掌權下去,直到他百年之后。 可是蘇明墨最懂蕭潛,這皇宮如困鳥之籠,本不是他愿意呆的地方,他一定無法將自己困在皇位上那么久。 可是再怎么著也不該是現在??? 蕭潛聽完他的話卻道:朕覺得正是時候,子遇想去西域嗎? 蘇明墨微微瞪大了眼睛:皇上的意思是 蕭潛笑了:西北動亂,朕有祖父的軍隊一支,你想,如果我們趁亂舉兵西北,奪下西域王政權,就此留在那兒不回來了,豈不正好? 蘇明墨一時間腦子發熱:皇上可有把握? 有沒有,一試便知。 蘇明墨一開始還以為蕭潛在跟他開玩笑,直到蕭潛當真將安平王召喚進京,開始秘密處理政權交接的諸多事宜,蘇明墨才猛然意識到,蕭潛是說真的! 最先知道此事的是魏良,蕭潛有很多事情瞞不了他,索性一開始便跟他說了。 魏良在御書房淡淡地對他道:皇上此時退位,可沒有一國之君的擔當。 蕭潛笑著道:魏大人,朕從前便同您說過,坐上這皇位,并非朕本愿。 可如今天下未平,康王尚年幼,皇上如此著急便要丟下這些離開嗎? 朕答應你,蕭潛淡淡道,三月內必平息西北戰亂,此后幾十年內西域不再進犯我朝,甘愿向大晉俯首稱臣! 這!魏良思緒幾轉,驀然明白蕭潛是什么意思,震驚道,皇上是想 沒錯,朕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大晉國富兵強,想必魏大人定不會懼怕西域一個區區附屬小國吧? 魏良如看怪人一般看著蕭潛,發現自己一生自詡聰明,卻從來讀不懂眼前這一國之君。 一月后,蕭潛將朝中一切處理完畢,留下詔書一封,借御駕親征之名出征西北。 僅用半月時間,他平息了西北之亂,甚至親手斬下了西域王首級。 隨后,西域先藍王爺舊部擁護蕭潛在西域繼位。 此消息傳至京城,朝野震驚。 至此時眾人才發現,蕭潛早就留下詔書,安排好了一切,而居于后宮的蘇皇后,也早就在半月前隨著蕭潛一起去了西北。 之后蕭潛果然做到了他承諾的,在位期間從未進犯過中原,就連北蠻和狼夏都懼怕他威名,不敢在他的眼皮底下sao擾大晉。 蕭元瑞長大之后,給蕭潛去過幾封信,希望他能回來,屆時自己甘愿退位讓賢,不過蕭潛給他的回信,除了讓蘇明墨代筆問好,沒有其他多余的話。 漸漸的,蕭元瑞也便不再在信里提起類似的話。 西域民風開放,民俗彪悍,卻因為地方小,治理起來沒有大晉那么麻煩,再加上蕭潛手下都是藍王爺的舊部親信,他當上西域王后也沒有那么多勾心斗角。 之后那幾年,蕭潛帶著蘇明墨游覽西域各處,偶爾喬裝改扮,也會去中原游歷,基本上沒人能認出他們。 除了史書上寥寥幾筆,蕭潛此生未能留下什么,但能與蘇明墨一起慢慢白頭,也算是實現了他畢生所愿。 畢竟萬里江山不及君之一笑。一向年光有限生,不如憐取眼前人。 作者有話要說: 最后一句出自晏殊《浣溪沙》。 謝謝大家寫完了,如無意外沒有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