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22)
何君想到自己種出的蔬菜那么受歡迎,又聽劉老伯這樣說,覺得暫時種不了這么多不能抗寒的蔬菜,還挺遺憾的。 不過此時他腦瓜里忽然靈光一現對呀,冬天既然外面天氣冷,不能種那些春季的蔬菜,我可以造一個相當于春天的環境,那不就能所有蔬菜都能種了嗎? 何君為自己這一個突發奇想激動不已,這個環境怎么樣去cao作還有待回家慢慢細想。 對,現在就先把所有蔬菜種子買回去再說。 劉老伯,我們出來一趟不容易,我想把所有的蔬菜種子都買幾袋回去。 哦,也行,這桌上就已經是我所有的蔬菜種子了,里面包含有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適合種的種子。 都賣給我吧,我全要了。 童濤與景文全都奇怪地望著何君。 這何君怎么一下子買這么多菜種回去? 何君靦腆地笑笑解釋道:我已經想到怎么種這些蔬菜的辦法了。 劉老伯很貼心的把裝著種子的布袋,按什么季節可播種的分別堆放好。 小哥,你可注意了,我都幫你按春、夏、秋、冬季節擺放好了,若你春季要種什么,夏季要種什么,我都給你分好類,種的時候可別拿錯了。 何君心里對劉老伯的細致感到暖心。 謝謝劉老伯,您幫我算一下,這些菜種一起多少? 劉老伯:本來六文錢一袋,你一下子幫我買了這么多,我就算五文錢一袋,一共五百二十五文。 這怎么好意思,就算六文錢一袋吧,你本來就賣我便宜。 呵呵,我看你這小哥也很順眼,就這樣說吧,五文錢一袋。 何君付了銅板,景文與童濤幫何君一起拿起這數量繁多的,一百多袋菜種出了門。 劉老伯送三人至馬車旁,笑瞇瞇地對何君說:你這個小哥,人很聰明機靈,我很看好你。 蔬菜成熟的時候,不要全部采收下來,留一部分讓它開花結菜籽,就可以自己留菜種了。 就可不必每次都跑這么遠來買菜種,也夠辛苦的。 何君聽了心里涌上絲絲感動,這劉老伯人很慈祥,別的商家都會使出各種手段,讓自己多上門多做生意,唯有劉老伯卻處處為他人著想。 這劉老伯與童濤都是實在人也是大好人。 好的,謝謝劉老伯,我記住了,我下次種菜的時候就留個心眼,留一部分結菜種,以后得空劉老伯讓童濤帶你到鵝灣村來做客。 劉老伯微笑點點頭向他們揮手告別。 景文駕車帶二人去了榆林街道。 童濤非得要盡地主之宜,使著勁地挽留二人。 而景文與何君新得了馬車與一大堆的菜種,便有點想讓家人也分享自己的喜悅,不免有些歸心似箭。 再者何君也知童濤囊中羞澀,不會再讓他去花錢,便提出帶他去酒館吃飯。 第56章 這吃個飯也能接到生意【一更】 何君:我們去購置些用品和吃食,童濤你隨我二人去吃飯吧,難得聚在一起,咱們喝口小酒嘮嘮嗑,也吃頓好的。 去酒館吃飯也成,但可說好了,飯錢一定得由我來付。 何君笑而不語等會中途自己偷偷去結帳就完事了。 景文與二人去街上買了些面粉、菜油、rou。 何君買了幾盞煤油燈和一些燈油,還幫容兒買了小玩具和一些零嘴。 何君注意到每當夜很深的時候,大娘和琴兒在微弱的一盞煤油燈的光下做活,看不太清楚東西不說,而且也太傷眼睛了。 所以他早就尋思著多買些煤油燈回去。 買好東西,三人來到一家福春酒館。 一小伙計帶三人落好座,便問點什么菜。 童濤:今天我做東,你倆人想吃什么盡管點。 何君抿嘴一笑:你既然做東,你來點吧,客隨主便。 童濤便豪氣沖天地點了剁椒魚頭、東坡rou、酸辣土豆絲、地三鮮、雞rou炒菜花,另外還要了一壺老雕花。 這時掌柜的婆娘翠菱眼尖看到何君與景文,便咦了一聲。 這不是在榆林街賣菜賣得很紅火,別人差點為搶菜差點吵架的那倆賣菜的小哥嗎? 翠菱聽聞他倆種得菜非常的美味,而自己開酒館,正要尋找這樣好吃的菜吸引顧客。 她很懊惱自己去晚了沒買到菜,也正愁不知道到哪去找這倆人了,這敢情好,兩小哥自動送上門了。 這機會可難得,翠菱心中一喜便趕忙上前套近乎。 喲,這不是剛在榆林街賣菜的兩小哥嗎? 在這碰到你們太好了,我就想問問你們那蔬菜和魚還有剩的嗎? 我這開酒館的,正需要買菜呢。 景文回到:在街上就賣完了。 何君對老板娘歉意的一笑。 一點都沒剩了,不過下次我會帶多一點菜來賣的。 翠菱一臉的遺憾。 這么快就賣完了,太可惜了,這樣吧,你們什么時候還來縣里? 我想先跟你預訂一些蔬菜和魚,你們到時候來縣里了就送到我這個酒館里,怎么樣? 景文與何君對視了一眼這吃個飯就又來了一大單生意。 翠菱特別想跟何君、景文成為長期供貨的關系,趁熱打鐵又說:我這個酒館可跟你們訂一個長期供貨契約,我還可先付定金,但就是你們要經常送菜和魚上來。 何君現在已經知道自己的雙手具有催長的靈力,況且現在又買了這么一大堆的菜種。 只要勤勞些多多栽種,把十五畝地都種滿,到時候蔬菜一成熟那就應該夠賣了。 萬一人手不夠可雇人來種,這樣也不會因為地多菜多忙不過來。 蔬菜成熟了就可經常運到縣里來賣。 何君拉過景文問:景文,我們要跟這家酒館簽供貨契約么? 景文并不知道何君的打算,他就是覺得以兩人之力做到天天供應那么多蔬菜,似乎有些困難。 至少現在我們不能保證天天都有那么多蔬菜運上來。 還有我們倆要種那么多菜,得花很長時間。 要不咱先不跟她簽,等我們下次菜種多了,送到縣里來再看看情況而定。 何君想想還是景文考慮的周到便回復翠菱。 現在我們還不能保證天天能送蔬菜過來,就暫時不簽契約。 等下次我把菜種好了,菜也很多了,到縣里來賣的時候,就先往你們店里送,到時候再來看情況而定。 翠菱聽了心想,雖然暫時不能簽下供貨契約,但聽這小哥說的話還是有戲的。 她便扭頭喊了一聲酒館掌柜。 福春,列個我們要的蔬菜和數量單子給這兩個小哥。 福春應了一聲,提毛筆寫了一份單子走過來,遞給了何君。 小哥,這單子上的蔬菜,還有這幾種魚你們那里都有嗎? 何君看了一眼便笑了,因為這單子上只有七八種蔬菜,而他拿得蔬菜種子的品種,起碼有三四十種。 這些品種我都有,放心吧! 何君將單子收好,便走到柜臺邊向掌柜提前結賬。 翠菱很爽快也好說話。 你們第一次來我這里吃飯,以后呢也許就是長期的供貨關系了,這一頓我只收本金。 何君連聲道謝,付了銀子回到桌前,同景文、童濤把盞言歡、推心置腹地侃大山、喝老酒。 等吃好飯童濤準備過去結帳,何君拉住他。 童濤,我已經結掉帳了,呵呵,下次你再請。 好你個何君,又不讓我盡地主之宜,不行下次一定得我請。 好好,下次一定你請客。 景文駕車把童濤送到家。 童濤進門拿布包了一大堆的珠花、胭脂、水粉等塞到景文手上。 嘿嘿,一點小心意,送給琴兒姑娘和大娘的。 景文手捧這一堆女人的飾品,有點哭笑不得。 這,這怎么好意思收你的東西呢。 何君是明白童濤的心意的,當即說:既然是童濤的心意,我們一定把它帶給琴兒姑娘和大娘,童濤,你下次什么時候來鵝灣村玩??? 童濤恨不得現在就同何君一起去鵝灣村,他笑著撓了撓頭。 下回吧,下回我再擔貨去賣,我有個親戚就住在鵝灣村旁邊的周家村里,到時我去看他,順便到鵝灣村找你們。 那就這樣說定了,這塊rou你拿著,熬熬湯補一補身體。 雖然你是一個人,但也不要太把身體不當一回事,平日也該吃點好的。 何君今天特意多買了一塊rou送給了童濤,他知道這童濤不注重吃穿用度,生活是過得極其簡樸的。 童濤平時大大咧咧的,此時感動于何君的關心,心口都熱乎起來了。 這,這我怎么能收?本來該是我請你們吃飯,現在,咳,怪不好意思的。 你就收下吧,我們就回去了,下次來鵝灣村玩。 何君硬把rou塞在童濤手上,就坐上了馬車,與童濤告別回了鵝灣村。 這駕著馬車就是快,沒一會功夫就到了家。 小容兒驚喜地跑出來迎接兩位哥哥。 哇,大黑馬,大哥,君哥哥,你們坐馬車回來的。我也要坐,我也想坐。 何君下來抱起容兒坐上了馬車。 容兒第一次坐馬車,興奮地左摸摸右看看。 而后他朝屋里喊起來。 娘,姐,快來看,哥哥坐馬車回來的。 景文下馬車,把車上的菜種,還有買的東西搬回屋里。 徐慧芝與琴兒聽見容兒的叫喊聲,便都走出來,一眼就瞧見了馬車。 徐慧芝很奇怪地問:是不是買得東西太多了,所以你們就租了馬車回來? 不是,娘,我們為了以后送貨上去方便,就買了一輛馬車。 琴兒一聽是自己家買的馬車便也非常高興,走上前摸了摸車。 可徐慧芝是長輩,平時勤儉持家慣了便說到:這馬車老貴了,去縣里又不遠,這買馬車的錢應該存下來,以后用錢的地方可多了去了。 還有要買布料、菜種、果樹什么的很花錢。 何君將容兒抱下來,溫和地勸著徐慧芝。 大娘,以后我們要打開銷路,蔬菜我準備擴大種植。 這菜一多就會經常去縣里賣,如果每天走路去,不光費時間,人拉貨還累得半死,為了長遠打算還是要購置一輛馬車。 好吧,買都買了,這次去交貨怎么樣? 何君把跟周記綢緞莊簽了半年的契約告訴了徐慧芝,然后又說出自己想再擴大經營,多招些人手的打算。 徐慧芝:這些事交給我去辦,原來這里就招了一些人,后來青鳳那件事我也聽說了,現在她也來了。 青鳳她既然想方設法也要擠進來,這個女人不得不防,反正下死規定就在我們家里做活,不能帶回去。 另外招收做活的就去找村長和幾個叔公,讓他們介紹族里的人來吧。 這一是給了他們面子,第二也是給我們村里的人找份活干,她們生活也不容易。 但要跟他們說清楚,他們介紹人過來做活可以,但一定要經過試活,活不行的一律不收。 徐慧芝點點頭表示贊同。 琴兒看著桌上一大堆的五花八門的綢緞布料,覺得渾身特別的有干勁。 現在好了,買布料不用先給錢,只要多招些人手,我們就可以大量地做衣服和刺繡了。 娘,我現在就去叫梅香嬸、何英嬸和靜荷過來一起裁衣,等把衣服載好了,然后讓那些婦人明天過來做。 行,我隨你一起去吧,我去找村長和幾位叔公說招人的事。 徐慧芝與琴兒轉身出門去了。 村長與幾位叔公對招人這件事也很積極。 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大堆的親戚可以介紹,況且現在世道不好,窮人有份事做,能賺上幾個銅板都算是謝天謝地的事了。 于是很快就有一些婦人過來試活,最后又收了五人。 徐慧芝跟她們說了以后集中在自己家里做活,不能帶回去。 雖然有幾個婦人稍微猶豫了一下,但后來一聽做一件就算工錢,若手腳勤快點,一天能賺上好幾十銅板,可比種田種菜劃算多了,便都欣然同意了。 第57章 鵝灣村第一家制衣坊【二更】 這些婦人在待字閨中時都是學過女紅、做過刺繡的,待嫁到夫家都是因為家境貧寒,被生活所迫而干慣了粗活,農村的農活哪樣都能上手干。 徐慧芝并沒有規定她們來做活的時間。 因為農村總是有很多農活要先忙,比如說插秧,割稻谷。 徐慧芝同意這些婦人忙完了農活之后,再利用其他時間過來做活。 這樣即可利用空閑時間賺錢,又不會耽擱自己的農活,因此每個婦人都很積極,很樂意。 她們一忙完手上的農活就快速趕來,她們如實想既然是做一件算一件的工錢,那就比誰手快唄,因此那些婦人恨不得從早能做到晚。 于是乎有些好強的開始暗暗較勁:看今天誰比誰做的多,明天誰又比誰做的少,誰又比誰賺的銅子多。 這一良性的競爭反而讓制衣、刺繡效率大大提高。 何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他同景文一家商量,意思是現在招了這么多人做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干脆開一個制衣作坊。 這個想法立即引來了景文全家人的贊同。 景文特地去跟村長商量了一下,說出成立制衣坊的想法。 村長也是舉雙手贊同,這制衣坊能夠招收百姓們做活賺錢,這可是鵝灣村的大好事??! 景文與何君想了老半天,給制衣坊定了個名號:文君制衣坊。 原先大家一致說何君頭腦靈活聰明,這是他想出來的發財致富的法子,并讓他做主想個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