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請長纓 第273節
“太可笑了!”盧玉杰面有怒色,“國外都沒有的概念,你們怎么就敢提出來?” “國外沒有的概念,我們怎么就不敢提出來?”于曉惠看著盧玉杰,臉上露出一些嘲諷的神氣。 盧玉杰說:“于總工,我知道,你作為國內機床企業的一員,而且還是一位年輕的總工,對于中國的機床技術有著過高的自信,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你承認不承認,直到目前為止,德國、日本的機床技術水平,還是遠遠在我們之上的。如果以他們的技術水平,都不敢貿然提出整體解決方案的概念,我們有什么資格去提出這個概念呢?” “盧先生,你可能弄錯了一點?!庇跁曰菸⑿χf道,“德國、日本的機床技術水平比我們高,只是因為它們有多年的積累,在一些專利技術以及零部件的精密化程度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我們在這些方面還有欠缺,這一點不假。 “但是,要論系統集成能力,德國和日本的企業并不具有太多的優勢,相反,我們在這方面是有領先優勢的,無論是系統集成的理論,還是相應的實踐,我們都比德、日的同行做得更好?!?/br> 第564章 工匠精神 “你們比德、日的同行做得更好?”盧玉杰嘿嘿冷笑著,“于總工,我覺得我們談問題還是腳踏實地一點為好。德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在機床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全球公認的。人家的領先,不是體現在某一種具體的機床上,而是植根于他們的文化上。 “這些年,我們國內的機床企業,對了,包括你們臨機在內,的確是推出了一些號稱是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機床,這或許就是你們自信的基礎吧。而事實上,咱們國家的工業,和德國、日本相比,差距并不是擁有多少種國際一流水平的產品,而在于工業精神、工業文化,這是我們學都學不來的東西?!?/br> “盧助理,我不太明白,你說的我們學都學不來的東西,是指什么?”跟在于曉惠身邊的助手劉江源忍不住插話問道。 “精神,文化,這是最重要的東西?!北R玉杰說道。 劉江源搖搖頭:“這個太虛了,你能說得具體一點嗎?” 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對話,幾乎就是雞同鴨講。在文科生看來,精神、文化、情懷啥的,都是天經地義的東西,一說就能明白??墒?,對于純工科背景的劉江源來說,世界上的一切難道不都是可以用公式來描述的嗎? 既然是公式,那怎么會存在“學都學不來”的事情呢?任何一個公式都是可以推導出來的,是可以重復驗證的,不至于學不來啊。 “比如說,德國企業和日本企業里,都特別講究工匠精神。人家打造一個零件,說了要鍛造1000次,就絕對不會只鍛造999次,而我們呢……”盧玉杰說。 “我們也不會只鍛造999次啊?!眲⒔凑f,“生產零件都是有工藝文件的,工藝文件上說鍛造多少次,就必須鍛造多少次,這和工匠精神無關啊?!?/br> “我只是舉一個例子,不是真的要鍛造1000次?!北R玉杰有些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工匠精神,是指一種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為什么德國、日本的產品會那么精密,就是因為他們有這樣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融在他們的工人血脈里的。因為擁有這樣的精神,所以他們的每一件產品,都能保證完美的質量,而這一點,我們是做不到的?!?/br> “我還是不明白……”劉江源皺著眉頭,似乎是想繼續杠的樣子。 于曉惠卻是抬起手,阻止了劉江源繼續說話,她看著盧玉杰,微笑著說道:“盧先生,你說的工匠精神的說法,我也看到過。不過,我想跟你說的是,搞工業,光有工匠精神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工程師精神。相比之下,工程師精神,可能比工匠精神更為重要?!?/br> “工程師精神,什么意思?” 這一回,輪到盧玉杰犯懵了,楚占龍和徐金云也覺得新鮮,不由把目光對準了于曉惠。 工匠精神這個概念,有一陣子很流行,盧玉杰經常在公司里說,楚占龍也覺得有道理,還曾在公司的一些會議上提過這個概念,弄得公司里的不少高管也是張嘴閉嘴就講工匠精神。 不過,具體說到什么是工匠精神,盧玉杰說不清楚,楚占龍也同樣說不清楚。在大家想來,反正就是一種很玄虛很高級的東西,是值得大家去追求的東西。 可如今,來了個商機集團的女總工,卻給他們拋出了一個“工程師精神”的概念,還說這比工匠精神更重要,這就有趣了。 于曉惠看看大家,不慌不忙地說道:“工匠精神,其實就是說要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就像古代的能工巧匠一樣。做工業,當然應當有這樣的精神。 “但是,工匠畢竟是手工業時代的職業,那個時代的產品都是很簡單的,比如一把鋤頭,一根釘子,工匠只要把細節注意好了,做得足夠精細,就可以了。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大工業時代。我們產品,是由幾千個、幾萬個零件組合起來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光能夠把每一個零件都做到極致,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得保證所有這些零件的組合是最優的。這種系統的優化,遠比單個零件的優化更為重要?!?/br> “這倒是?!背箭堻c頭應道。 新維公司是做風電機的,一臺風電機也是幾千個零件組成的。楚占龍深深地懂得,要做好一臺風電機,光是把每個零件做好是不夠的,關鍵是零件間的組合。一個好的設計,可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這遠比把一個零件做得盡善盡美要重要得多。 于曉惠說:“系統的優化,不是一個工匠能夠做到的。我們設計的機床,要兼顧功能、加工精度、加工速度、無故障工作時間、cao作便利性,還有成本,這涉及到很復雜的計算,光有工匠精神,是解不開這樣的最優化模型的?!?/br> “這就是你說的工程師精神?”徐金云問道。 “正是?!庇跁曰菡f,“工匠精神,講的是手藝的傳承,父傳子、子傳孫。而工程師精神,講的是知識的分享和積累,是在理論的指導下,選擇最優的方法。 “剛才盧先生說德國、日本的企業有工匠精神,而我們沒有,這一點我不想和盧先生爭論。但是,要論工程師精神,德國、日本的企業無法和我們相比,因為,要論搞大型系統設計的理論和經驗,德國、日本都是欠缺的?!?/br> “你憑什么說德國、日本缺乏工程師精神?”盧玉杰硬著頭皮反駁道。 于曉惠說的東西,聽起來似乎挺有道理的樣子,盧玉杰是個文科生,對技術一無所知,也不知道于曉惠說的有沒有錯。他用眼角的余光看了楚占龍和徐金云一眼,發現這二人對于曉惠的話似乎有幾分贊同的意思,這就讓他更覺得心里沒底了。 于曉惠笑道:“工匠精神和工程師精神,本來就是相克的。過于注重工匠精神的人,往往會執著于細節,就很難看到全局了。盧先生剛才說德國、日本都是最講究工匠精神的,那么它們缺乏工程師精神,也就不奇怪了?!?/br> “有道理?!背箭堈f道,“我和德國人、日本人都打過交道,的確是覺得他們做事有點軸,認死理。說好聽點是認真,說難聽點的就是像于總工說的那樣,缺乏全局觀念,因小失大。我原來還想不明白這個問題,聽于總工一說,真有些豁然開朗的感覺了?!?/br> 聽到楚占龍附和自己,于曉惠有點想笑的感覺,想不到,自己一番胡扯,還真能激起共鳴。 關于工匠精神和工程師精神的這個說法,其實并不是于曉惠的發明,而是來自于習慣逆向思維的唐子風。 當今世界上的兩大機床強國德國和日本,都有關于工匠精神的傳說,諸如下水道旁邊必須埋油紙包,馬桶必須刷七次,臨了還要喝一口馬桶水等等,這都是曾被傳為美談的。 工匠精神應用得當,自然是質量的保證。但如果把工匠精神發展到極端,就難免會導致僵化。這就有點像注意個人衛生一樣,不講衛生當然是不對的,但如果把講衛生發展成潔癖,這個人也是不正常的,他將會失去許多生活的樂趣。 臨機集團一直將德日的機床企業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對于這些對手的特征有相當深入的研究。集團技術部門指出,德日的機床企業最大的優勢在產品的精度高,這得益于它們的零部件水平,臨機集團要想在短時間內達到同樣的水平,難度很大。 但同時,集團技術部門也發現,德日企業的系統集成能力不強,機床整機的水平低于零部件的水平,形成一加一小于二的結果。 技術部門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零部件水平的拖累。每一個零部件都追求最優,結果就是零部件之間的協調性受到了影響。 唐子風正是針對這種情況,發明出了一個工匠精神與工程師精神對沖的理論,認為追求工匠精神必然導致工程師精神欠缺。 于曉惠是個搞技術的人,對于這種什么精神的說法,一向是付之一笑。今天,盧玉杰上來就大談什么精神、什么文化,楚占龍看起來似乎還挺相信盧玉杰的話,于曉惠也就不得不拿出唐子風的理論來對付盧玉杰了。 盧玉杰是個文科生,有情懷而不懂技術,跟他談技術是對牛彈琴。要戰勝一個文科生,必須使用另一個文科生的理論,而唐子風,恰恰就是一個擅長于發明奇談怪論的文科生。 “于總工,你剛才說,搞大型系統設計的理論和經驗,德國、日本都是欠缺的,那么,咱們國家就有這方面的理論嗎?”徐金云拋出了一個問題。他是跟著楚占龍創業的老人,有工業生產的經驗,提出的問題也更有針對性。 于曉惠很篤定地點點頭,說道:“有。目前,在關于機床系統優化方面,我們國家的研究水平是最高的,代表人物就是清華大學機械學院的肖文珺教授,她是我的老師,而且,她還是我們唐總的夫人?!?/br> 第565章 系統優化 機床系統化設計的概念并不是由中國學者首創的,其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機床起源的年代,在那個時候,中國人甚至還沒有接觸過現代意義上的機床。 什么叫系統化設計,如何做系統化設計,在過去200年中有著不少討論,但真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卻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而在其中做出最大貢獻的,便是來自于中國的工程師和學者。 自2000年開始,中國便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床消費國,隨后又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床生產國。生產技術的進步,從來都是與應用息息相關的。豐富的應用實踐,為工程師和學者們提供了海量的研究數據,這便促成了中國在機床系統化設計領域里的飛速進步。 肖文珺從十幾年前便開始進入這個領域,憑借著她的天資以及臨機集團、蒼龍研究院所提供的實踐機會,她很快就成為這個領域里的佼佼者。到現在,在全球范圍內,如果肖文珺自謙說自己的水平只能排第二,還真沒有哪個人敢跳出來說自己是第一。 肖文珺所研究的機床系統化問題,涉及到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單臺機床的最優化設計。她所以會在這個方面做出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勢所迫。中國機床與西方機床相比,在零部件的精度方面有很大差距,要想在短時間內趕上基本沒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通過零部件的配合來彌補單個部件的精度差異,就成為一個很有價值也很有挑戰性的課題。 在唐子風的支持下,肖文珺和于曉惠聯手,一個做理論研究,一個做實踐驗證,也不知道花費了臨機集團的多少研究經費,終于開發出了一套計算模型,并且成功地應用于生產實踐。 有了這套模型,臨機集團便補上了零部件精度不足的短板,能夠制造出精度、品質不亞于西方同行的高端機床,參與市場競爭。由于降低了對零部件精度的要求,臨機集團的機床還擁有了價格上的優勢,進而獲得了更強的競爭力,也改寫了機床市場的競爭規則。 于曉惠向楚占龍等人說起工匠精神和工程師精神的差異,其實也并非強詞奪理,而是有一定依據的。 零部件精度的提高是有極限的,精度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每提升一點,要付出的成本都會呈幾何級數上升。所謂工匠精神的背后,其實就是成本的無限堆積,而這些成本都是要由用戶來承擔的。 借助于系統優化的技術,臨機集團可以用精度稍遜的零部件,組合出高精度的機床,這就大大地節約了成本。這樣一來,機床企業的競爭就由不斷追求零部件的高精度,轉向了尋求機床設計的優化,而后者拼的是理論水平以及數據支撐。 理論方面,中外各有所長,也沒法說誰更強一點。但在數據支撐這方面,中國機床企業所擁有的優勢,就是西方同行所不具備的,而且也是它們無法超越的。 數據來自于生產實踐,中國有幾百萬臺機床,日復一日地運轉,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出以tb為單位計算的數據,這些數據就是機床優化設計的基礎。西方機床企業就算擁有再多的理論模型,沒有數據支撐也是枉然。 機床系統化設計的第二個層次,則是工廠級別的機床組合優化。生產一種產品要經歷許多個工序,每個工序要使用不同的機床,所以一家工廠里的機床種類是很多的。 傳統的工廠里,機床來自于不同的供應商,工人也有涇渭分明的工種劃分,開車床的是車工,開銑床的是銑工,各干各的活,哪道工序出了問題,后續的工序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插不上手。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智能制造的概念。一線cao作工的數量不斷減少,有些企業甚至出現了所謂“無燈車間”,整條生產線上的所有設備都是通過自動化裝置聯接在一起的,一道生產指令就能夠完成所有工序的cao作。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求生產線上的機床要符合統一的標準。 工廠級別的機床組合優化,包括機床設計的標準化,還有前后工序機床之間的協調配合,此外,還要考慮容錯和冗余的因素。在一條生產線上,如果有一臺機床發生了故障,后面的工序就無法進行。容錯設計就是要在有機床出現故障的情況下,智能化地繞開故障點,避免生產中斷。 在達到容錯的效果,就需要生產線上有一定的冗余。其中一種方法,就是讓機床具有通用性,一臺機床壞了,另一臺機床馬上能夠改變功能,代替這臺機床的作用?,F代數控加工中心原本也是能夠同時完成多種加工作業的,功能上存在著一定的冗余。不過,要保留多大的冗余量,就涉及到很復雜的計算,不是隨便就能夠設計出來的。 前兩個層次的系統化設計,國外的機床同行也同樣在做,大家只是水平上有些差異。肖文珺所做的第三個層次的系統化設計,可就是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層次,那就是跨地區、跨行業的機床組合優化,涉及到數十萬臺機床的協作。 在一個工廠內部,無論如何進行生產組織,設備的閑置都是難以避免的,尤其是高端且具有專業性的加工設備。 例如,有些工廠在生產中涉及到超重型部件的切削加工,為此就需要購置超重型機床。但這種超重型部件的加工,卻不是每天都有的,也許一年也只有那么幾次。這樣一來,企業擁有的超重型機床在大多數時候都是閑置的。 這一類高端的專業機床,往往價格都非常高。一旦閑置,造成的資金浪費就是極其可觀的。 肖文珺所做的跨地區、跨行業機床組合優化,就是通過網絡技術把各企業擁有的專業設備聯系起來,某一家企業的機床閑置時,可以承接其他企業的同類加工任務。這樣一來,另一家企業就可以不用購置這類專用機床,從而節省下大量的設備投資。而擁有機床的那家企業,又可以通過為其他企業代工來獲得收入,縮短設備投資的回收期。 除了這類高端專業機床之外,一般的通用機床其實也存在跨企業借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許多企業的生產不是連續的,往往是有幾個月旺季,又有幾個月淡季。進入旺季的時候,企業會嫌設備不夠用,而進入淡季時,企業的設備又會大量閑置。如果能夠建立一個跨企業的設備使用平臺,不同企業就可以在旺季和淡季時與其他企業調濟生產能力的余缺,這無疑也是很有價值的。 要實現企業間的設備共享,同樣存在設備標準化和通用化的問題。越是專業性的設備,越不容易與其他企業共享。但如果一味強調設備的通用性,對于專業生產來說,又未免影響效率。如何在專業性和通用性之間取得平衡,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說這個層次具有中國特色,是因為在西方國家里,要實現設備的跨企業共享,涉及到的利益牽扯太多,這不是工程師們能夠解決的問題。而在中國,至少在國有企業范圍內,要推行這套體系是有一定基礎的。 肖文珺最初也沒想到這件事能夠辦成,她只是在閑聊的時候,向唐子風說起了這樣一個思路。沒想到唐子風當了真,一邊吩咐她和于曉惠盡快拿出一個可行方案來,一邊利用自己的行業影響力開始了推廣。 唐子風至今仍然擔任著機二零的秘書長,而機二零則是國內影響最大的機床企業的聯合體。國內的制造業企業,使用的機床多數都是國產,而國產機床又多數來自于機二零企業。所以,機二零企業聯合推廣這套機床共享系統,響應的企業還是非常多的。 有些企業本身對機床共享這件事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但礙于機二零的面子,也答應先參與進來試試。還有一些企業,就絕對是看在唐子風的份上,不愿意為這么一點小事而拂了未來國資委領導的面子。 為了能夠最好的匹配不同企業的生產要求和閑置設備,唐子風推動國資委牽頭建立了一個設備云平臺,在平臺上可以隨時查到每家企業的每臺設備的即時運行情況,包括磨損情況、維修記錄等等。這項工程之繁瑣,也是難以描述的。 系統推廣之初,出了不少岔子。有一段時間,肖文珺和于曉惠東奔西走,忙著處理各種差錯,可謂是焦頭爛額。但每一項差錯,都為研究者們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啟發。幾經磨合,這套系統逐漸成熟,參與系統的企業也漸漸地嘗到了甜頭,抱怨聲越來越少,贊揚聲越來越多。 一些原來持觀望態度的企業,也開始主動申請加入了。系統所覆蓋的范圍,也從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逐漸擴展到包含了大批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第566章 搞戰術的心都太臟了 “子風,你怎么會對這件事這么用心?” 終于閑下來之后,肖文珺這樣對唐子風問道。 唐子風此時正坐在電腦前,玩著一款十幾年前的老游戲。聽到肖文珺的問話,他笑呵呵地說道:“你沒有覺得,你們搞的這一套,都是剽竊了我的思想嗎?” “不會吧?”肖文珺做出驚訝的樣子,“唐子風,我認識你也有20多年了,我怎么不知道你還有思想???” “瞧你說的,我怎么就沒思想了?”唐子風不憤地反駁道,“我好歹也是人民大學計劃系的最后一屆畢業生,綜合平衡這四個字,可是刻在我的靈魂里的。你說說看,你們現在搞的這一套,是不是體現了綜合平衡的思想?” “要這樣說,也對?!毙の默B倒也沒有和唐子風杠下去的意思。她承認,自己之所以想到這樣一個模式,也的確是受了唐子風的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 唐子風的本科專業是計劃經濟學,雖然國家現在搞的是市場經濟,但計劃思維卻是不會過時的。唐子風說的綜合平衡,在很多領域里都有體現。肖文珺搞的這套跨企業機床共享系統,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一種計劃思維,唐子風說她剽竊了自己的思想,也沒完全說錯。 當然,所謂剽竊,也就是夫妻之間的玩笑話了,肖文珺是不會當真的。 “可是,子風,你有沒有想過,推行這套系統,對于你們機床企業來說,是很不利的?!毙の默B說,“原本各家企業都要買機床,現在能夠實現資源共享,有些企業就可以不用買了,這不是沖擊了你們的業務嗎?像你這樣一個財迷,怎么會支持我們推行這套系統呢?” “你想聽真話還是假話?”唐子風牛烘烘地問道。 “嗯,先聽假話吧?!毙の默B抿嘴笑道。先聽假話也有好處,就是能夠知道唐子風有多虛偽,這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