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書迷正在閱讀:三句話讓男人cao了我十八次、金風玉露(作者:白芥子)、結果、靈界老祖他回來了、投胎后我成了撿破爛的[無限]、[綜漫]奇跡真人是二五仔、帝王的寵妃是個O(穿越)、隔壁有個么么噠、[火影]我是醫忍我怕誰、永無寧日[無限](穿越)
宴席結束之后, 曹cao當即便給遠在江東的孫權寫信, 我奉了天子之命征討叛逆,如今經過測算, 叛逆就在南方, 而如今荊州的劉表已故,劉琮已歸順朝廷,叛逆究竟為何,還需得我點齊了我的八十萬人馬和將軍一作探討?!?】 這等于就是明晃晃的挑釁了。 孫權收到這封信后, 心中作何感想劉赟并不知道,但他如今身在鄴城,已經提前感知到了憂愁。 劉赟本人不是多么上進的性子, 性格相對中庸而平和, 在和別人的交往過程當中,即便吃點虧也不會有太多抱怨, 能過得去就盡量不翻臉,所以一直有不錯的人緣。 也正因為如此, 即便劉赟身處這個時代, 依然不喜歡打打殺殺, 對于他而言,平靜富余的生活遠比稱王稱霸雄霸天下更加適合他。 當初曹cao攻打袁紹的時候,京中形式不好,劉赟心思都在朝堂爭論之上,倒是沒覺出什么不對勁來。 畢竟那時是袁紹不斷挑釁,發了檄文攻擊曹cao不說,還點齊了兵將想來攻打許昌,奪取皇帝的控制權,是個有脾氣的人都忍不了他。 而此次曹cao統一北方之后,便將矛頭對準了劉表。劉赟在此時已經覺得有些不大對味兒了,但還是不斷地給自己洗腦,說服自己這事也可以理解,畢竟劉表在荊州割據多年,從來不服從曹cao的管理,并給曹cao制造了不少麻煩。 如今荊州降服,曹cao又盯上了江東,劉赟才開始覺得事情越發有些不對。 江東孫權和劉表、袁紹等人相比,對著朝廷較為順從,也愿意聽從調度,這么多年來一直和許昌維持著良好關系,并沒有跟曹cao撕破臉。 而曹cao卻要一力將孫權劃為反叛,就是要發兵攻打孫權。 在劉赟看來,江東并無不臣之心,這件事情還需要繼續論證,這種大事不能只憑著一張嘴,曹cao說反就反了的。 可曹cao卻強硬表態,自己就是要出兵攻打江東,似乎沒打算留出來什么商量的余地。 劉赟也不傻,幾經思量之后得出結論,江東的反叛與否對于曹cao而言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作為曹cao攻打江東的完美借口。 劉赟原本以為,大家都會和他有著一樣的心理,反對曹cao揮兵南下進軍江東。 可跟幾位相熟的官員議論起此時后,劉赟發現,目前對曹cao征戰江東表示擔憂的人不少,但是明面上站出來表示強烈反對的只有賈詡一人。 畢竟如今曹cao已經平定了江北,和西涼那邊關系有所緩和,同馬超也達成了初步共識。如今劉琮投降,意氣風發的曹cao有了荊州這一便利攻打江東的跳板,正是一鼓作氣拿下江東的好時候。 而反觀江東的掌門人孫權,不過只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少年郎,并無什么大戰經驗,也沒聽說有什么驚世才能。 從如今掌握的情況來看,任誰看來都覺得曹cao占據了極大的優勢,如果江東一早投降選擇臣服還好,可若是江東想要奮起抵抗,曹cao揮師南下,有極大的把握可以一舉攻占江東。 曹cao發了話,準備八月初十這日和大家一起議論此事,請大家踴躍發言。 結合歷史軌跡來看,思齊意識到,這可能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赤壁之戰”了。 她的看法和劉赟一致,認為這場戰爭最好還是能免則免。這樣一場世紀大戰,動用了那么多兵力,犧牲了那樣多的人,最終卻達成了一個曹cao壓根兒并不想要的結局,實在沒有必要。 劉赟很是憂愁,議事在即,他十分糾結到時要不要出聲反對。 劉赟也有自己的堅持,這是一件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他不想像從前一般不問緣由的隨波逐流,只管贊同曹cao決定以自保。 可曹cao如今正在興頭上,若是他到時那么橫插一杠子,曹cao不高興也是必然的。 他如今的身份是宗親當中的領頭羊,皇帝的至親叔父,他身后還站著大批的宗親和想要支持漢室的人。若是他的反對僅僅代表自己的個人意見,沒準曹cao還沒那么生氣,但如果再加上身后的這些人,曹cao不發怒反而有些說不過去。 劉赟最是想得開,對于他而言,太發愁的事情愁到頭了以后,反而不發愁了。 畢竟事情還沒到眼前呢,等到了議事之時再根據當時的形勢選擇下一步的走法也不算遲。 劉赟干脆不再去想這件事情,而是轉頭對思齊問道:“不是說明天要說要城外施粥嗎?不如順便去道觀里頭拜一拜神仙,再去寺里頭給菩薩添點香油錢罷。不知是不是錯覺,我總覺得自打進了建安十三年后,家里日子就過得有些艱難?!?/br> 所謂流年不利,便是如此。 先拜道家神仙再拜佛家菩薩,聽起來好像很是全面,卻總感覺有些不夠虔誠……思齊無奈地搖了搖頭,最終還是應了下來。 入秋之后天氣漸漸冷了下來,鄴城周遭也涌入了一些難民。 從前在許昌時候,思齊就一直有定期去城郊施粥和出錢給難民蓋房的習慣,來了鄴城也沒有放下。 那天思齊在郭宅之時,也曾跟郭奕提起此事。 當時郭嘉也在一旁,聽到思齊這話后,當即就吩咐郭奕到那一天可以選擇不必讀書,跟著思齊一起去郊外施粥。 一則郭奕是男孩子,可以在外頭保護著阿瑛,二則讓孩子們看一看外頭情況,也好知道民生疾苦,比死讀書要強上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