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書迷正在閱讀:三句話讓男人cao了我十八次、金風玉露(作者:白芥子)、結果、靈界老祖他回來了、投胎后我成了撿破爛的[無限]、[綜漫]奇跡真人是二五仔、帝王的寵妃是個O(穿越)、隔壁有個么么噠、[火影]我是醫忍我怕誰、永無寧日[無限](穿越)
據說曹cao臨行之前也沒有去宮里同皇帝辭行,應該還是怕像元月初一那日一樣,再發生什么事情。 思齊記得,歷史上有個說法,道是曹cao在這件事情過后,便再不去面見皇帝了。 劉備如今已經投奔了袁紹,打完劉備之后,打袁紹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這么一來,想來戰線會拉長,離開時間也會更久一些。故而曹cao臨走時帶著荀彧、荀攸、劉曄等一眾謀士和許褚、張遼等幾位將領,卻把郭嘉等人留守在了許都。 曹cao的決定倒也不難理解,出去打仗固然重要,但許昌這邊到底是他的大本營。衣帶詔事件之后劉協老實了不少,可這邊關系錯綜復雜,太多漢室宗親和舊臣虎視眈眈,也要留心多多看顧。 創業不易,守業就變得尤為重要,郭嘉此人向來靠譜,機警善變,如今又跟劉赟交好,留他在京中再合適不過。 = = 府上兩位郎君的先生衛夫子家中有事,暫時停課三日,思齊的先生郭嘉這幾日一直都在衙里忙碌,也無暇顧及這位女弟子。 而劉赟每日上朝也不過應卯,他的身份放在那里,即便不出現在早朝之上也不會有人說出什么話來,便主動承擔起了先生的職責。 劉赟和先生到底不同,教課起來也沒什么章法,不過半個時辰功夫,便從《墨子》課本聊到了這次的衣帶詔事件,詢問三個孩子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一般人家是不會在家中討論這些問題的,就連衛先生在教課過程當中也會可以避開這些事情。 但劉赟覺得自己府上身處旋渦當中,孩子們多做了解、提前避開風險,增強自身遇事處理的應急能力不是壞事。 曹cao的行事風格想來干凈利落,從不拖泥帶水,董承等人也都被處理得十分干凈,就連懷著龍胎的董貴人也難逃厄運。 作為長兄,面對著父親的詢問,劉衡自然也是第一個起身回話。 劉協平日里待劉衡這個堂弟著實不賴,而劉衡作為劉赟長子,在這一代漢室宗親當中也算是領頭人物,劉衡自然還是站在了皇帝這邊,對曹cao一系列行為不認同的同時還有著隱隱的擔憂,擔心日后曹cao權柄過大,殃及的不光是皇帝,還有整個漢室。 而劉城的想法更是單純一些,假如這次董承的行動得以成功,朝廷會不會再經歷一次動蕩,百姓原本稍稍安定的生活會不會再一次被打破。畢竟祖母也一直念叨,從前劉宏在位時候,他們家過得比現在可差遠了,若是如今的平衡再次被董承等人打破,府中的境遇究竟是好是壞誰都難以預料。 劉赟聽得不住點頭,見兩個兒子把觀點都表達得差不多,又把頭轉向了一旁的幼女思齊:“阿瑛你呢?可也覺得孟德此舉過分了些?” 思齊想了想,道:“如果我是曹公,經歷了這些事情,或許不會像他做得那么絕,但我可以理解他的氣憤。換個角度來說,如果這次贏的人是董承王子服等人,相信曹cao的妻兒和家眷也不會比董承父女好到哪里去?!?/br> 再說了,曹cao原本就不是圣父性格的人,若是將來董貴人孩子生下來坐上皇位后,將來又是一番風波。 劉赟點了點頭,又談起了曹cao這次東征一事。 劉赟和曹cao、劉備關系都不錯,對于曹cao東征劉備也是持中立態度,只是不好同孩子們明說,便跳過了這項討論,轉而聊起了袁紹和曹cao之間的戰爭會不會爆發,誰會輸誰會贏的問題。 衛先生還是很推崇袁紹的,劉衡和劉城對也聽他說了不少袁紹的事跡——袁家四世三公,真正的世家大族,袁紹年少英才,當初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還是領路人,不管劉赟,曹cao還是劉備,都在他手下辦事。 況且曹cao現在論兵力的確不如袁紹,劉衡和劉城都一致認為,如果兩方之間發生戰爭,袁紹應該會占據優勢,最不濟也是平手。 劉赟也表示同意,這次孟德的確是著急了些,雖然不至于大敗,但應該會勝利得比較艱難。若是在這場戰爭里,袁紹最終壓過曹cao,不知會不會改變朝廷格局。 言下之意并不是太過看好曹cao。 這場戰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作為一個對這段歷史相對熟知的穿越女,思齊覺得有必要給家人打一下預防針,防止他們因做出什么失誤的判斷,影響到日后一家人的未來。 思齊對著劉赟委婉道:“戰場上的事情誰也說不準,沒準曹公就能贏呢。再說了,我從前聽舅父說過,打仗這事能不能贏主要還是看那帶兵的將領,以少勝多的事情戰國時候就有了,比起素未謀面的袁紹,我倒是更看好曹公一些?!?/br> 劉赟聽了這話后,轉頭看了思齊一眼,半晌無語后,最終還是輕輕點了點頭。 = = 許是在之前的衣帶詔事件中受了不小的打擊,曹cao走后,劉協變得更安靜了些。 朝廷眾臣也都各司其職,少了之前的那些猜測和較勁,政事推行順利了不少,郭嘉等留在許都的曹cao屬臣反而比從前時候更閑了幾分。 在思齊拜師的半個月后,終于見到了便宜師傅的第二面。 思齊一大早就穿好衣服套了車去郭宅,等她到了授課用的書房時,郭嘉還在衙里沒有回來。 倒是留在家中的郭奕還記得思齊,聽說那天遇到的長得好看的阿姊來了,便過來書房見她,還給她帶了朝食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