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65)
書迷正在閱讀:前任他什么都不好、雙重人格[無限] 美夢APP、撩了暴戾太子后我跑了、重生娛樂圈之晏蓁、打敗那個天之驕子、請多指教、弟弟突然變大了、歿芙蓉(武俠np)、偷走他的心許多年、無路可走,請君入甕(1VS2)
您說得對,不過估計最后連一年半載都不用。 為何? 那家人居然是北陳王最寵愛的小妾的娘家,雖然小妾算不上什么,但只要求到王爺那,這點小懲罰也就免了。 北陳王他品味如此獨特嗎? 聽說那小妾貌美,又是新進府的,應該還是有點分量的。 沈嘉吭哧一聲,平時也就罷了,今天這案子可是皇上親眼所見的,沒那么容易做煳,北陳王真敢藐視律法,皇上那邊大概會對他很失望。 第七十四章 榮寵 北陳王最初聽到自己的寵妾父親涉嫌殺人根本沒放在心上,妾室的家人不算親戚,是死是活跟他有什么關系? 等那妾室求到他面前,北陳王也沒應,大義凜然地說:既然他都敢雇兇殺人了,那就得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該如何就如何,難道本王還要為了你爹去求人? 王爺,妾身的父親真的沒有殺人,他是被冤枉的,我那堂弟自幼身體就不好,脾氣也差,誰知道怎么得罪了街上的混混,被推搪而死,我父親這是受了無妄之災啊,王爺您就算不念著妾身,也看在妾身肚子里的孩子的份上,救救我父親吧! 孩子?北陳王終于上心了,妾室的面子可以不給,自己親生骨rou的面子還是可以給的,何況他讓隨從去問過案情,得知只是雇人搗亂,但那群混混失手將人害死了,真要說起來,還真不能全怪人家。 去,給順天府遞個話,就說這個人是本王的家人,讓他從輕處理。 是。隨從也以為這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放眼全長安,自家王爺也是排得上號的人物,死一個人而已,難道還會搞不定? 順天府尹得了話也猶豫了,確實沒必要得罪北陳王,何況真論起來也不過是刑拘,于是讓人改了那幾個混混的口供,只說是他們見這孤兒寡母無依無靠所以才上門索要錢財,因為沖突失手殺了人。 口供一改,府尹立即判了那失手殺人的混混斬立決,其余幾個也判了流放,至于主犯提都沒提。 案卷送到刑部,刑部也沒怎么深查,每年這種混混殺人的案件不知道有多少,雖然判的重了點,但數罪并罰,這幾個都是有案底的人,流放就流放了,于是蓋了章送往內閣。 內閣自然也不會在意一個小小的失手殺人案,按照慣例上報給皇上,但多數時候皇上也不會管這種小事,基本是怎么送上去就怎么遞下來。 但那么巧,趙璋這回就看了,還找出這個案子仔細翻閱了,當看到結果時眉頭狠狠皺了一下,吩咐杜富成:宣順天府尹進宮見朕! 杜富成低頭退出去,打發一個小太監去喊人,言辭有些生硬,那小太監便知道這回順天府尹要倒霉了。 他們這些做奴才的,最需要的就是揣摩圣意,像這樣的情況,他們就得和順天府尹撇開一點關系,免得被連累了。 順天府尹急忙忙進宮,心里忐忑不安,他這個級別的官員沒有大事皇上是不會單獨召見了,歷年來唯一的例外也就是戶部的沈郎中,因此府尹大人心里打起了小鼓,尋思著最近自己有無犯了大錯,想了一路也沒想出頭緒來。 微臣參見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璋將案卷丟在他腳邊,冷聲問:將這個案卷從頭到尾讀一遍。 這個命令莫名其妙,但府尹大人只能遵從,等他念完了,意識到也許是自己私自篡改口供被誰捅到皇上那去了,這事情說大也不大啊。 可知錯了?皇帝問。 是,是臣錯了,臣不該為了保全北陳王的面子私自改了口供,臣有罪! 哦?此事是趙鄞讓你做的? 府尹大人心驚膽戰,如果回答是,回頭讓北陳王知道了,他肯定會怪罪自己,可不說實話,自己就要擔子下這濫用職權的罪名,該如何取舍呢? 趙璋也不催他,繼續看之前沒看完的奏章,等了許久,府尹大人腦袋上的汗水滴落在地面上,明明沒有聲音,府尹大人卻嚇了一跳,用袖子擦了把汗,額頭頂地回答:確實是王府的隨從讓微臣將那徐家大爺放了。 朕第一次聽說,一個王爺還能干涉順天府判案,他以什么理由讓你放人?他讓你放你就放?你這個順天府尹就是這么當的?那這些年你錯判誤判的案子有多少?趙璋一聲比一聲高,聲聲刺入人心,府尹大人連手都撐不住了,趴在地上喘氣。 皇上明察,臣 不必說了,將你上任后所有案卷整理出來,朕會讓都察院核查,若是有錯案,你這府尹也就當到頭了。趙璋揮揮手,兩名太監上前拽著順天府尹拖出御書房。 趙璋未必不知道順天府尹的難處,但既然處在這個位置上,就該有所抉擇,既想討好上官,又想要前程,哪來那么好的事?何況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了順天府尹判案隨心所欲,否則也不可能改口供改的那么理直氣壯。 皇上,有陸指揮使的密信寄來。 呈上來。趙璋放下奏章,接過杜富成遞來的紙條,搓開一看,幾行蠅頭小字躍然紙上。 他仔細看完,嘴角微微翹了起來,杜富成見狀,忙順勢問道:可是陸指揮使傳來了好消息? 趙璋也不瞞他,點點頭:土司王于上月底遭刺殺而亡,據說當時有不少目擊證人證實兇手是土司王第三子的隨從,土司王一共有五子,手握兵權的除了這位三子還有就是大王子,這二者原本斗的你死我活,出了這件事后三王子就沒機會了,但他也沒束手就擒,干脆一舉殺了四個兄弟,如今正被土司的大將軍孟起帶兵追殺。 如此一來,王之一脈就全軍覆沒了?杜富成了解趙璋的想法,這里頭到底有沒有陸指揮使從中作梗不好說,但結局肯定是利于朝廷的。 孟起此人可以拉攏,朕會下一道圣旨,給他封官,由他撫慰土司全族,再提拔幾個不錯的文臣與他聯手共治,接下來能做到什么程度就看孟起的能力了。 可是皇上,您就不怕孟起會成為第二個土司王嗎?他只要振臂高唿,土人自然會認他為王。 趙璋目光冰冷,冷哼了一聲:那就看他有沒有命坐穩王位了,一個不行就換一個,朕不缺耐心。 皇上英明,那陸指揮使是否可以回來了? 確實該回來了,如今的刑部尚書年老昏聵,碌碌無為,要不是沒犯過大錯,朕早就想換掉他了,正好陸翦擅長斷案,朕準備將他調入刑部任尚書。 杜富成心里暗驚,沒想到皇上竟然是如此打算的,但如此大事皇上居然就這樣告訴自己了,他心里有有些感恩,一旦陸翦成為刑部尚書,那錦衣衛的指揮使之位可就是凌靖云的囊中之物了。 而且皇上未必不是為了凌靖云騰位置才調陸翦入刑部的。 朝臣們很快也收到了西南的消息,聽說土司王室一個后代都沒留下,心里涌起一股寒意。 稍微有腦子的官員不難猜到這次西南之亂皇上在其中出了力,但之前大家都猜不透皇上的意圖,只當他想任由土司內訌,最后再一鍋端了,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恐怕也快要到了一鍋端的地步了。 但結果出乎他們意料,朝會快結束時,杜總管宣讀了一份圣旨,竟然要在西南設立云南行省,建安撫司,由孟起將軍擔任安撫司司長,統管土人內務,并且還給孟起賜了個忠誠伯的虛銜,光聽這個名字就知道皇上對這位孟起的要求了。 雖然不少官員都不贊同皇上給異族賜爵位,但想到只是一個虛名,又遠在天邊,大家也不會為了這個反駁皇上。 皇上英明。徐首輔第一個站出來贊成這件事,畢竟皇帝是先告知內閣才擬的旨,他沒理由反對。 這件事沒遭到任何阻力,趙璋一點不意外,在位四年,他也基本了解朝臣的想法了,只要不牽涉他們的利益,許多政令都可以迅速下達并且執行。 可真正不涉及他們利益的政令又有幾個呢?趙璋自上位后,被逼著殘酷,被逼著果斷冷血,若是稍微露出一點仁善與怯弱,那這些大臣們可就不會是今日這般面孔了。 順天府尹楊志,濫用職權,草率斷案,且擅自更改犯人口供,包庇兇犯,朕決定罷免楊志順天府尹的官職,貶為庶民,此生不得再入仕,府尹一職由曹瑞文暫代,刑部員外郎的位置由吏部尚書酌情指派,具體人選再議不遲。趙璋話音剛落,滿朝文武都愣住了,削楊志的官沒什么,畢竟他們已經聽到風聲,說是都察院正奉旨查楊志過往的案卷,就連錦衣衛也派了人相幫,這種查法,估計沒人敢保證自己一定是清白無辜的,所以楊志倒臺是必然的。 但誰都沒想到接手府尹這個位置的人竟然會是曹瑞文,曹瑞文如今在刑部任員外郎,入仕兩年不到,升官的速度竟然比沈嘉還快,而且這一升可是連升三級啊。 但曹瑞文畢竟是鎮遠侯之子,比沈嘉的背景深厚了不止一點點,眾人哪怕看在鎮遠侯的面子上也不會當面反駁皇上,只是心里卻想,鎮遠侯這一家子恐怕要再輝煌幾十年了,就是不知道未來皇上是否會后悔今日的決定。 功高震主,曹家若走到那一天,豈不就是下一個蒲家了? 第七十五章 自己嚇自己 曹瑞文并沒有在大殿上,但圣旨很快就會送到曹家,這恐怕也是史上最年輕的順天府尹了,曹家人估計又得再辦一次慶功宴才行,如此榮寵,多少人羨慕不來。 吏部尚書王長卿站了出來,一臉隱忍地說:皇上,此舉恐怕不妥,曹瑞文年紀尚輕,又只入仕不到兩年,皇上委以重任他真能擔當得起嗎? 才能不分年紀,也并非閱歷越深的官員做的越好,楊志的閱歷不夠深嗎?他外放二十年,擔任過數任知縣,也曾執掌一府,靠著功績一路升到了順天府尹的位置,他實至名歸吧?可是你們瞧瞧他辦的都是什么事,十個案子里但凡有權貴上門說情,有九個都做了更改,若不是在楊家沒能搜出貪賄的真金白銀,朕就不單單是要摘了他的烏紗帽了! 王長卿跪下說:可是皇上,閱歷深雖然不能證明什么,但沒有閱歷卻肯定是辦不好事的,曹瑞文只是擅長斷案,在刑部才能發揮他最大的長處,順天府尹要處理的可不單單是案件,且順天府接手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案子,繁瑣雜碎,人情往來更深,皇上既然想重用曹瑞文,為何不讓他多歷練幾年,待他羽翼豐滿再調派不遲。 這話說的中肯,不少大臣都點頭贊同,但如果皇上真要用曹瑞文,他們也不會反對,順天府尹這個位置聽著好,但其實是個人人都不想接手的大麻煩,正如王長卿所說,順天府尹事情繁雜瑣碎,涉案的犯人不是與權貴沾親就是與世家有舊,怎么判都得罪人,所以楊志的做法他們也能理解,可惜他栽在了與北陳王有關的案子上。 不少大臣都以為,皇上發作楊志是因為北陳王,朝廷重臣竟然受親王指使,隨意更改案子結果,這可犯了帝王大忌,瞧如今楊志被罷官,可北陳王卻毫發無傷就能看出,皇上這是殺雞儆猴呢。 北陳王也是如此想的,自打知道楊志因為他的一句話而被皇帝罷官后,他就一直憂心忡忡,連太常寺也不去了,躲到了郊外的農莊里避風頭。 他希望皇帝過段時間就能忘記這回事,哪怕罷了他的官也無所謂,比起太常寺的官職,他更在乎自己的性命。 王爺,您不必擔憂,皇上若是為了這點小事就要您性命,天下人都不會答應的,皇上登基四年,已經過了最初動亂的時期,如今最需要穩定人心,也需要做些兄友弟恭的表相給世人看,如果殺了您,那這人心就沒了。 趙鄞在院子里走來走去,屬官的話并沒有安慰到他,趙璋確實不會殺他,但他想折磨他,法子太多了,自從皇帝透露出不想給他們封地,不放他們離京,他們這幾個兄弟就知道,這輩子除了安安穩穩的當個閑散王爺,別的什么都別想,否則怎么到頭來也是個死字。 當初幾位皇兄斗的你死我活,他們幾個弟弟因為年紀小,母族又沒有太大的勢力因此沒資格參與奪嫡,也因為此,他們逃過了一劫,趙璋登基后并未對他們痛下殺手,反而全部封了王爵,賜了王府,后來甚至還讓他們參與朝政,看著是那么仁慈。 可趙鄞不敢這么想,皇帝沒清算他們只是因為他們沒威脅,就像養只阿貓阿狗似的,脖子上拴著鏈子,高興了給塊rou,不高興了打一鞭,生死榮辱全看皇帝心情。 而這次,就因為他要救一個妾室的父親,趙璋竟然小題大做的罷免了順天府尹,要說不是因為他的原因他都不信。 北陳王又驚又怒,覺得趙璋表里不一,又覺得懸在頭頂上的那把大刀終于要落下來了,這種任人宰割的感覺實在難受。 王爺,您不如讓王妃的娘家人去打探打探,皇上如果有意對您下手,肯定師出有名,下官覺得,您這次最多就是被訓斥一番,以儆效尤。 本王堂堂帝王之子,一國親王,竟然因為這點小事就被訓斥,傳出去百姓如何看待本王?朝臣如何看待本王?本王在朝廷上還有立足之地嗎?他這與趕盡殺絕有何區別?北陳王越說越憤慨,心里積壓多年的一股怒氣突然就爆發出來了,一腳踹在樹干上,惡狠狠地說:本王倒要看看,趙璋能奈我如何,只要這次不死,本王 王爺慎言!屬官趕緊看看周圍,確定沒人能聽到他們的談話,才壓低聲音說:王爺,這種話可千萬別說出口,萬一被人聽到可真會沒命的,那位正愁沒把柄處置你們,您可不能自己把頭伸過去啊,而且這回的事情讓下官說也是您大意了,一個小妾的父親而已,又不是死罪,您根本沒必要出面,就算真要救人,也可以通過某個朝臣牽橋搭線,哪能讓自己的隨從去與府尹大人親自說呢? 趙鄞也后悔極了,他以為只是一句話的事情,哪能想到竟然被趙璋抓住了把柄,為此,他連那個小妾都不想看到了,至于她肚子里的孩子,他又不是真缺孩子。 不過想到自己即將面臨的困境,他突然靈機一動,覺得這是個留住血脈的大好時機。 你回府去,替本王帶封信給王妃,一定要親自交到王妃手中算了,那女人也未必靠得住,還是本王親自跑一趟。 北陳王急匆匆往京城跑,剛進府里就碰上來傳話的太監,本能地想往外跑,到底忍住了。 王爺回來了,皇上召您進宮覲見。傳旨太監笑瞇瞇地說。 該來的總會來,北陳王保持鎮定,塞給他這個厚厚的荷包,小聲說:本王剛從外頭回來,先去換套衣裳再入宮,公公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