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書迷正在閱讀:改命、莫老師,談戀愛嗎、[綜漫]身邊都是救世主的我、純情太子爺一親就冒煙gl、[綜漫]穿越后原著劇情崩潰了、攻略冷漠大佬后我真香了、[綜漫]佐二少的海王之路、[綜漫]團寵莫得感情、皇太女要退休[重生]、超級首富養女
佛爾果春對瑪麗并不在意,她只是意外原文女主舒舒覺羅氏的變化,驚訝于舒舒覺羅氏居然會跟太子妃告狀。 嚴格說起來,自從那次在阿哥所被堵,她好多年沒見過舒舒覺羅氏了,就連她產子的時候也是如此。大家賀禮都是送到太子妃那里的,沒有誰會去刻意看望她。 再次聽到舒舒覺羅氏的名字,她忽然有一種預感,這位肯定會扯太子后腿,給太子致命一擊。 原著中一廢太子是她給出的主意避過去的,以如今兩人的關系,她可不認為舒舒覺羅氏還會幫著太子。 第79章 春彌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忽然下旨要去塞外狩獵,說是把去年九月的秋彌補上,他特意點了胤禎三人跟隨。跟隨皇上圍獵,在別人看來是一種榮耀,是他們得寵的信號,這幾年三人忙著制造遠洋艦,一次都沒有隨行,這是康熙的嘉獎。 此次狩獵由三阿哥、七阿哥、十二阿哥留下監國,其余皇子都將隨行。 甚至他還特意囑咐老十帶上十福晉、十四帶上佛爾果春。 從四十年選秀至今,佛爾果春就沒回過盛京,見過阿瑪。十福晉跟她差不多的情況,也是成婚起就沒回過蒙古??滴蹼y得心情好囑咐兒子帶著福晉。 除了這兩個嫡福晉是他指定的,其他跟隨的皇阿哥們帶誰他就沒在過問。 宮妃里上次去天津衛的德妃、宜妃留在宮里,惠妃、榮妃跟著前往。另有太子也去跟康熙請示,打算帶著太子妃前往。 康熙沉默良久,隨后也點頭應允了。原本他對太子妃的觀感很不錯,覺得自己沒有選錯人。盡管他對太子有成見,經常訓斥,對太子妃,他卻李德全去敲打宮人,不允許給以臉色。 可是這次太子妃讓他失望了。 太子能有嫡子康熙是最高興的,他對這個孫子也比較疼愛,皇孫里面他之前最喜歡弘皙、弘昱,兩人一個是太子的長子,一個是大阿哥的嫡長子。后來又加上酷似自己的弘暄,他對弘暄有時候比弘皙弘昱都好。 太子的嫡子剛出生那會兒待遇比弘暄都好,因為按照地位,這才是他的嫡長孫。 可隨后他就發現不對來,這個嫡孫長的跟太子妃一點也不像,雖然說他有七成像太子,剩下的地方他真的是一點也找不出跟瓜爾佳氏像來。甚至,甚至他覺得這個孩子跟舒舒覺羅氏的兒子有相像之處。 康熙是個多疑的皇帝,隨后就讓人暗中調查此事。太子做事還是隱秘的,康熙并未調查處孩子被替換,只是從兩人對孩子的態度中有了猜測。 太子妃是女眷,康熙不好召見她,只能隱晦的暗示太子,他當時想,假如太子承認這件事,他不是不可以揭過當做沒發生的??商釉俅巫屗?,太子一口咬定孩子就是太子妃所出。 太子要一條路走到黑,康熙也沒話說。他把太子帶在身邊也存在監視的意思,免得太子在京城搞出什么動靜他無暇顧及。 知道能跟著去狩獵佛爾果春很高興,她高興的不是去游玩,而是能見到阿瑪。額娘還能每年見一次,阿瑪是真的好多年沒見了。還有那兩個嫡親弟弟,算算日子也到了娶妻的時候。 出發那天佛爾果春才知道不止太子妃跟著去了,舒舒覺羅氏、瑪麗二人也跟隨前往?,旣愐簿退懔?,舒舒覺羅氏一個孕婦,也不知道她是怎么說服太子的。而太子又為什么會同意。 你看別的皇子府,別說大著肚子,孩子沒滿六歲的,親額娘就沒一個主動要求跟著的。旁人也就不說了,大福晉張佳氏側福晉都選擇留下京城照顧孩子。四福晉和十三福晉也是如此。九福晉本來不想去的,宜妃主動提出把小阿哥放宮里頭,她這才依依不舍的出來。 舒舒覺羅氏前一個小阿哥才多大,她就放心仍在毓慶宮? 不止她一個人想不通,九福晉也想不通,“你說她怎么想的,大著肚子又不能成寵,路上顛簸萬一再有點什么,豈不是得不償失?”她兒子大了又有婆婆照看她還想的不行呢,舒舒覺羅氏就不擔心? 毓慶宮什么地方,都說皇阿哥府里孩子早夭的多,要她說最多的還是毓慶宮。這里的女人爭斗才厲害呢。 就說她自己吧,都是當額娘的,若不是九阿哥說其他人地位太低帶出去也不能主事兒,就算額娘愿意給看孩子她也不會跟著出來。 佛爾果春心里有些猜測,她可能是來親自看太子倒霉的。 記得又一次夜宿行宮,她無聊出來轉轉,正好聽見舒舒覺羅氏跟她身邊的侍女說話。 那侍女也是相當不解為什么舒舒覺羅氏執意要跟著前來,甚至連孩子都不顧。 舒舒覺羅氏是這么說的,“孩子?呵,生了又怎么樣,你看看我現在這個身份與別人來說就是個生兒子的工具。別人只要一句話還不是想拿走就能拿走?” 侍女以為舒舒覺羅氏說的是太子的三阿哥,她迷糊了三阿哥不是被恩準養在格格身邊了?要她說太子心里是有格格的,你看宮里作為庶福晉能養自己兒子的,也只有舒舒覺羅氏獨一份。 舒舒覺羅氏眼神凄苦,她搖搖頭,并沒有多說什么。以庶子冒充嫡子這事要是曝出來,知道內情的有什么好下場?侍女對她忠心,舒舒覺羅氏不希望她也參與進來。 舒舒覺羅氏的眼神太過復雜,佛爾果春看了唏噓不已,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從一開始她就不應該太過相信太子對她的感情。就像她曾經說瑪麗一樣,假如她從一開始就知道遵守規矩,也未必落得現在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