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臺 第163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豪門文中做國寶級學神、他怎么可能喜歡我、末世燉咸魚、八零真千金之美人如玉、重生成了太子的掌心寵、重返23歲、顏先生的炮灰嬌妻馬甲掉了、穿書后有人要殺我(np)、拯救偏執反派Alpha(重生)、我是一只蟲[末世](重生)
殿中諸人皆是沉默。 良久,大理寺卿道:“也罷,有了張忘塵轉交的證據,章鶴書等人的罪名就徹底坐實了,朝廷也可以發告示告昭天下了?!?/br> 殿中諸人于是齊齊揖下:“請官家恩準,即刻發告示告昭天下——” 趙疏卻沒有回答,他靜坐片刻,從御案旁拿過一個白玉匣。 這只白玉匣自趙疏登基那日就在了,但是這位年輕的帝王從來沒把它打開過。它本不屬于皇案,人們看慣了,久而久之,便忽略了它的存在,直到趙疏此刻開啟,從中取出一張明黃發舊的絹帛,殿中大員才大驚失色。 明黃,這是大周皇帝獨用的顏色。所以玉匣子里久日深藏的,是一則圣詔。 趙疏輕聲道:“再等等,朕這里,還有一物?!?/br> 這個濃冬,朝廷各部官員幾乎沒有一日休歇,臘梅沿著玄明正華開滿宮墻,可惜往來人行色匆匆,竟無暇來賞。及至嘉寧五年來臨,年節過去的七日后,宮門口、城門口終于張貼出告示。告示從長渡河一役主戰與主和的爭端說起,到士子投江的決然;從洗襟臺修筑伊始的紛爭,說到洗襟臺開建后的名額買賣;從溫氏女上京,小昭王帶著玄鷹司徹查樓臺坍塌真相,到一個月前,張遠岫墮洗襟臺而亡。 而隨告示貼出的,則是兩封以罪人之名寫下的信函。 一封是張遠岫在洗襟臺上留下的罪己書,而另一封,卻是昭化十四年,先昭化帝臨終親筆寫下的罪己詔。 告示張貼出來當日,京中百姓盡皆去看,倘若有不識字的,就請一旁讀書人模樣的幫著念誦。 直到罪己詔、罪己書都念完,原本熱鬧的人群沉默下來,靜立片刻,無聲地散去。 “……余平生為洗襟二字所困,誤入歧途,后登洗襟臺,方知皚皚暮云籠罩此生,昨日不諫,不可悔兮,來路闌珊,終難追矣。字忘塵而不得忘塵,余愿忘塵……” “……朕近日悉數功過,朕繼位之初,立志振興,大周百年在朕之手始得榮昌。朕非圣賢,居功自得,凡網中生貪欲,筑樓臺以求名垂千秋。直至洗襟臺塌,數年功績毀于一旦,方知朕所求青云而非洗襟,樓臺坍塌不明其因,罪責在朕。望此樓臺塌,以筑我朝臣民心中高臺,留下此詔罪己,警示后人……” 初春乍暖還寒,告示張貼出來半個月,圍看告示的人才漸漸少了。 謝容與一直到二月才獨自來了城門口,這張告示是他斟酌過后親筆寫的,自是熟悉,但是隨后附上的罪己詔,他卻不曾仔細讀過。 城外桃花初綻,溫香沁人心脾,謝容與一字一句地將罪己詔看完,心中低嘆一句:“是時候了?!?/br> 一日后,天色鮮亮,一名小黃門亟亟入宣室殿稟報:“官家,昭王、昭王殿下求見?!?/br> 謝容與見趙疏再正常不過了。 可是今日不一樣,謝容與只著一身青衫,王的朝服與玉印被他捧在手里。 趙疏正在批復奏章,聞言,朝殿外候著的青衣公子看了一眼,他似乎早就料到了這樣的結果,默嘆一聲,淡淡道:“表兄進來吧?!?/br> 謝容與到了殿中,徑自跪下,“請官家降臣之罪,褫臣王名,賜臣白身?!?/br> 王被貶為庶民,本該是罪罰,謝容與卻用了一個“賜”字。 “表兄想好了嗎?” “官家早就知道答案,不是嗎?” 一年多前,何鴻云死在刑部牢獄,謝容與曾闖入宣室殿質問這個初初掌權的皇帝,那一刻兄弟之間不是沒有過猜疑,趙疏看著一臉慍色的謝容與,問:“表兄不愿追查洗襟臺的真相了么?” “查,怎么不查?我還盼著有朝一日,官家答應我一個請求呢?!?/br> 什么請求? 等真相大白那天再說。 …… “昭王是為洗襟臺而生的昭王,眼下洗襟臺風波平息,天下也不需要這個昭王了。臣姓謝,臣之所求,不過是做回謝家人?!?/br> 趙疏聽了這話,嘆道:“表兄起身吧?!?/br> “眼下各地士子書信如雨,禮部回應不及,朕本來還想著,令表兄轄著禮部、翰林,以安撫士人?!?/br> 趙疏道,“人才不可或缺,朕并不介意什么異姓王,朕私心其實希望表兄留下,為朕分憂?!?/br> 謝容與道:“兩年前,官家夤夜喚我進宮,打的就是這個主意吧?” 兩年前的一個秋夜,帶著面具的謝容與夤夜進宮面圣,趙疏親自交給他一封信,“父皇臨終前交給朕兩封信,這是其中一封?!?/br> 信是宮外一個叫扶夏的女子寫給小昭王的,心中稱洗襟臺坍塌另有內情,其時謝容與在病中,昭化帝于是將這封信隱下,臨終前才轉交給趙疏。 謝容與卻問:“我能知道先帝留給官家的另一封信是什么嗎?” 趙疏沉默許久,才說:“若朕此刻拿出來給表兄看,表兄肯答應朕,從此在朝安心做一位輔政大臣么?” 謝容與想也未想,“那還是不了?!?/br> …… 而今謝容與知道了,昭化帝留給趙疏的另一封信,就是那一則隨告示張貼出來的罪己詔。 趙疏道:“小時候,朕覺得表兄不好親近是生性疏離所致,后來朕發現,表兄其實并不疏離,只是你不屬于深宮,所以顯得格格不入?!?/br> 他說著一嘆,“可惜千軍易得良將難得,治國之道也是如此,人才可貴,朕有惜才之心,總也想著把表兄長留朝中?!?/br> 謝容與聽了這話就笑了:“天下人才濟濟,官家不能總緊著我一個人使喚啊?!?/br> 再說為君者清明,普天之下心懷抱負的有才之士自會向其靠攏。 一封罪己詔,讓五年前跪在先帝病榻前的太子立下決心,堅定不移地走了這樣遠。 君王之心天地自鑒,大周在嘉寧帝的手中,只會更好。 趙疏也笑了,“好,表兄的請求,朕準了?!?/br> 三天后,朝廷下了一道圣旨,雖然洗襟臺修筑后期,謝氏容與分管崇陽縣上洗襟臺相關政務,樓臺坍塌,其確有失察之過,朝廷現褫謝氏容與昭王封號,貶為庶人,念在其追查洗襟臺坍塌真相有功,即日逐出京城,不另責罰。 此外,洗襟臺總督工溫阡在樓臺修筑期間盡心盡責,并無失職之過,經朝廷商議,決定免除其罪人之名,并免除溫氏女、岳氏魚七等人牽連之罪 …… 謝容與和青唯離開京城那天,是一個細雨迷蒙的春晨。 因為謝容與是領旨離京的,旁人不能相送,他們一行六人走得無聲無息。 不過無妨,這是一場早該到來的遠行,原本也勿需道別。 然而細雨傾灑在城樓上,衛玦攜著章祿之幾人長久駐望,一個新來的小兵不解,問:“指揮使大人,您在望什么?” 衛玦道:“有故人離開,我目送一程?!?/br> 近午間的流水巷人來人往,東來順的掌柜眺望著路口,旁邊鋪子的掌柜見了問:“吳掌柜,望什么呢,有客人在樓里定了席?” 東來順的吳掌柜搖頭道:“城東有一對很恩愛的小夫妻常來我這吃魚來鮮,前日他們說要走了,有年頭不會回來,打發小的來我這里抄了魚來鮮的方子。 不知道他們的馬車會不會路過巷子,我想送送他們?!?/br> 更早一些的時候,晨間廷議伊始,候在宣室殿外的大臣魚貫而入,不約而同地空出了左列的頭一個位子,趙疏的目光落去,那是小昭王廷議時站的地方。 可這天下,已經沒有昭王了。 謝容與的馬車很快出了城門,還沒走遠,忽然幾個風塵仆仆的士子趕到城門口,跪地托舉起手中的信函,高聲道:“草民梁澤,岳州舉人,代父呈上罪己書?!?/br> “微臣何高岑,凌州河沂縣縣令,呈上罪己書?!?/br> “草民侯信……” 自開春洗襟臺告示張貼出,或許是受昭化帝與張遠岫罪己書的影響,各地的士人已不再單一地對洗襟臺加以抨擊,那些有親人喪生洗襟臺下,或是被卷入其中的,開始反思自身,或趕往上京城門呈上同樣一封罪己書。 這樣的人尚是少數,樓臺塌,以筑樓臺,這樣一種聲音出現,大約也是好事吧。 罷了,謝容與放下車簾,心中想,洗襟臺是毀是立余波未定,但他已做了所能做到的全部,余下的,就交給趙疏吧。 這個溫和寡言,心志彌堅的皇帝,會給出令天下臣民滿意的答案的。 馬車一路向南,初夏入了陵川,待從罪人邸取出溫阡的尸骨,輾轉往東,進入辰陽地界,已經秋天了。 初秋辰陽的天氣很好,青唯的家在辰陽近郊的一座鎮上,鎮子傍山而建,流水環繞,靈韻十足。鎮子還是從前的樣子,鎮上的人還是從前的人。 他們似乎早知道青唯會回來,青唯下了馬車,喊水邊浣衣的婦人,“菊嬸兒——”,喊背著竹框從山上菜藥歸來的壯漢“四叔——”。 這些人滿是笑顏地應道:“小野回來啦——” “你阿舅早你幾個月回來,已經在山上等了你多時了——” “大虎,快看,這就是你的小野姑姑,小時候比你還淘氣哩——” 謝容與跟在青唯身后,從往來的行人中依稀辨出幾個熟悉的面孔,七年前,他到辰陽山間請溫阡出山,曾經向其中幾人問過路。 辰陽山間的小鎮就像避世桃源,絲毫不受外間風雨侵蝕。唯一的不同,謝容與想,或許是上一回他來,只在山間邂逅了小青鳥一面,這一回他來,那只青鳥一路雀躍著,拉著他的手,在前方為他引路。 七年前,他們尚不相識,卻同一天離開,七年后,他們又在同一天攜手歸來。而故居還是老樣子,溫厚地接納終于回家的他們,將一切的樓起樓塌、生死功過都排除在外間世界?!暗搅说搅恕?/br> 青唯指著山上的竹舍,無比欣然道。 岳魚七抱劍倚著門欄,不耐煩地抱怨:“早知道你們這么慢,我該去凌州吃幾壺酒再回來,我早就饞那里的‘上瑤臺’了?!?/br> 朝天聽了這話,提刀鉚足力氣往山上趕。 留芳和駐云笑著幫德榮從馬車上搬下行囊。 故居近在眼前,不知是不是近鄉情怯,青唯反而慢下步子,這時,卻聽謝容與在一旁低聲問:“是那片竹林嗎?” “什么竹林?” 青唯循著謝容與的目光望去,驀地想起來,小時候她為了追一只兔子,一夜間把家里后山腰的竹林劈禿了半片。 后來溫阡到了柏楊山,把這事當作趣聞,說給謝容與聽。直到七年前她離開家,那片竹林都沒長好。 而今日望去,秋光伴風而來,灑落在竹林上,翠竹早已似海,碧海成濤。 第213章 尾聲一 (兩年后) 辰陽的清晨被朝陽第一縷光叫醒,岳魚七一到山間,見道路兩旁花葉靜好,就知道青唯這半年肯定沒回來過,她如果在,這些樹啊草啊哪能這完好無損地長著? 兩年前,青唯和謝容與回到辰陽,岳魚七跟他們一起為岳紅英修墓,又把溫阡的尸骨合葬入墓中,很快就去凌州吃“上瑤臺”了。青唯和謝容與自然也沒多留,他們在辰陽小住一月,便過白水,上中州。 岳魚七知道小野這丫頭不經管束,便也不拘著她,只叮囑她定期回辰陽看看,得空報個平安信,眼下別說信,看這故居干干凈凈的樣子,怕也是容與那小子細心,雇人時不時上山打掃的。 岳魚七正是氣悶,忽聽門口傳來“吱呀”一聲,一個虎頭虎腦的孩童推開門,探出一個腦袋。對上岳魚七的目光,他彎眼一笑,“岳叔,您回來啦!” 這小孩兒,輩分凈亂叫,見了小野喊姑姑,見了他喊叔,敢情他跟溫小野是一輩的么? 大虎竄進屋里,把手里的一沓信交給岳魚七,“岳叔,小野姑姑給您的信,寄到山里沒人收,阿娘阿爹幫您藏著哩?!?/br> 信不多,兩年下來有五六封,小野那丫頭還算沒喪了良心。 岳魚七心情稍霽,對大虎道:“領你的情,夜里到山上來,教你幾招功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