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節
繼周王袁容之后,又有代王,安王上表,請派人隨船下東洋。 永樂帝一概批準,不過船費也由三成增加到四成。即便如此,送到天子面前的表疏仍是越來越多。待看到徐輝祖和徐增壽的上疏,朱棣更是心情大好,移駕坤寧宮,見到請安的朱高熾和張妃,當即夸獎平王和平王妃仁孝。 朱高熾受寵若驚,臉都有發紅。 朱棣看得心軟,拍著長子的背,“高熾似消瘦了些?!?/br> 一句溫言,朱高熾眼圈發紅,幾近僵化的父子關系,總算有了破冰的跡象。 只要不觸動朱棣的逆鱗,也沒有朝臣三天兩頭的跳出來叫嚷著立皇太子,朱棣對朱高熾還是不錯的。 張妃似也得到了教訓,表現得溫良恭謹,遇上留在京中的漢王妃和徐王妃,也能說笑幾句。 天家內部和諧,下東洋諸事妥當,朱棣難得有個好心情。 可隨著八月來臨,南京城連下幾場大雨,朝中風波再起,朱棣的好心情也宣告終結。 有朝臣揭發,曹國公李景隆藏匿亡命之徒于府內,圖謀不軌。 證據確鑿,一時之間,李景隆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刑部尚書鄭賜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不守臣節,乞置景隆于法。 禮部尚書李至剛同六部都察院彈劾李景隆蓄jian謀將,其行不軌。同時彈劾都督李增枝明知兄長李景隆有不臣之跡,卻無一言規勸,應一同治罪。 永樂帝一直沒給以明確答復,始終就一句,朕知道了。要么就是朕會看著辦的。 朝臣鬧得實在厲害,朱棣也只是下旨斥責李景隆一頓,讓他將府內藏匿的蔣阿演等人送到有司查辦。李景隆本人卻沒減薪也沒降職,仍舊每日列班早朝。 朱棣太了解李景隆了,給他天大的膽子,也不是造反的材料。 至于藏匿兇徒,二十八個人,能干什么? 因為盛庸的的死,朝中的建文舊臣多人心不穩,如果再嚴厲處置了李景隆,怕是會出不小的亂子。 朱棣想大事化小,罵一頓就算,朝臣卻不愿意。 該著李景隆倒霉,因孟清和和沈瑄聯手打壓積攢下的怒火和怨氣,一朝爆發,都朝李景隆噴了過去。 六部尚書,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六科,共同上疏彈劾李景隆不法,照這架勢,不把李景隆打倒,絕不算完。 孟清和能安全脫身,一因彈劾他的罪名站不住腳,二來有沈瑄回護,三是陳瑛等惹惱了天子,引來雷霆之怒。 李景隆倒霉就倒霉在,他府里的確藏匿了亡命之徒,又沒有人幫他說話,家人還一個勁的扯后腿,連設立莊田,佃仆過多都被當罪名揭發出來。 按理來說,以李景隆的爵位,加上繼承李文忠的財產,他手里的莊田數目有超額,卻絕不至于獲罪。如魏國公徐輝祖,武陽侯徐增壽,手中的田地同樣不少。 田多了,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手耕種,佃仆自然就多。 只能說李景隆做人太失敗,又恰好撞到了槍口上,成為了朝中文臣的出氣筒。 永樂帝無法,只能再下敕諭,將李景隆一頓好罵,又將他的莊田收歸國有,摘掉太子太師的榮譽頭銜,下令閉門思過,不許上朝。 這一次,李景隆沒再絕食,而是謝過皇恩,老實的回家。關起門,是在認真反省還是掀桌罵x,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打倒了李景隆,士氣高昂的文臣又有了下一個目標,淇國公邱福。 這一次,卻踢到了鐵板。 邱福比不上朱能,卻也是實打實的靖難一等功臣,想依照李景隆的先例將他參倒,根本不可能。 誰先冒頭,誰先死。不用邱??拊V,永樂帝先滅了出頭的椽子。 之前,文臣彈劾李景隆,永樂帝還沒多想,彈劾邱福的奏疏一上,朱棣立刻發現了不對。 他發現,文臣們的目標根本不是李景隆,而是武將,靖難功臣! 朱棣沒能徹底壓下朝臣的上疏,處置了李景隆。 如果再處置了邱福,下一個會是誰? 朱能,鄭亨,張輔,還是沈瑄? 隱隱的,朱棣察覺到,有一股力量在暗中推動整個事態的發展,如果沒有警覺,任由有心之人繼續在背后興風作浪,事情恐會一發不可收拾。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朱棣是以武起家,若是任由文臣打壓武將,同武將離心,皇位都會不穩。 治國需要文臣,平衡朝堂,也不能讓武將獨大。 但是,以文令武,絕不是朱棣想看到的。 前宋的教訓,并不遠! 朝中文臣的串聯,針對靖難功臣發難的舉動,讓朱棣想起了一個人,一個早該死了的人。 思及此,朱棣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 “來人,宣楊鐸!” 永樂二年八月乙未,錦衣衛指揮使楊鐸入宮覲見。 翌日,錦衣衛北鎮撫司傾巢出動。 京城之內,陸續有不起眼的文吏被帶到北鎮撫司問話,六部,六科接連有官員接到錦衣衛駕帖,不久,便被請到詔獄一游。 京城之外的人手,奉命嚴查各藩王的一舉一動,稍有異動,立刻上報。 在京的寧王世子和周王世子歸藩日期無限期延后,兩人不敢有絲毫抱怨,京中的氣氛早已讓他們意識到不對,這個時候,越低調越好。 朝廷的邸報上,接連出現官員被奪職下獄的消息。 遠在大寧的孟清和,也從中嗅到了一絲風雨欲來的味道。 莫非朝中又要出事了? 孟清和無法確定,斟酌之后,給在京城的道衍寫了一封長信。 信送出后,孟清和壓下疑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寧諸衛的城防布置之中。 帶回來的糧食和布帛等物,并未歸入大寧庫倉,只留少部分自用,其余都送往開原互市,用于同韃靼,兀良哈和女真交易。 孟清和想過將糧食留給邊軍,最后卻打消了這個主意。 身為大寧鎮守,一方大員,這樣做很不合適,會有收買人心,圖謀不軌的嫌疑。 將帶來的貨物送到開原交易,無疑是更好的辦法。 買賣所得利潤部分交稅,不虧本,也為朝廷做了貢獻,錦衣衛可以交差,順便刷刷永樂帝的好感度,一舉數得。 至于軍糧,孟清和并不擔憂。 舟師已有軍糧運到,大寧,順天八府,宣府等地,只要不出意外,今年都將豐產。甘肅等地的屯糧已是去年的兩倍,總兵官何福向朝廷進獻嘉禾,把周王進獻的禾苗都比了下去。 孟清和要做的,就是進一步鞏固邊防,派出更多游哨,防備隨時可能南下的韃靼。 瓦剌和韃靼打了大半年,偶有斬獲,卻是輸多贏少。 雙方都忙著打仗,沒有更多的精力發展生產,入夏之后,畜群不如往年膘肥體壯,部落都開始缺糧。加上兀良哈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從背后撲上來敲一悶棍,鬼力赤和馬哈木都有了暫時停戰的打算。 瓦剌和韃靼不打了,大明的邊境就要有麻煩了。 沈瑄之所以親赴邊塞,應是得到了韃子即將南下的消息,游騎只是前哨,韃子的大部隊,很可能在秋收之前寇邊。 韃靼可汗鬼力赤向明朝稱臣又如何? 只要沒將草原的勇士們徹底揍趴下,該搶照樣搶。 “偏遠的邊衛,可以集合壯丁,加固地堡,建造高墻。一旦有韃子來犯,可將邊民集合入高墻地堡之內,助邊軍防守?!?/br> 孟清和想出了許多辦法,同都司上下商議之后,分批著手實行。 隨著九月臨近,他變得越來越忙,幾乎沒時間去想風花雪月,腦海里只有邊防,屯田,和隨時可能寇邊的韃子。 忙完了一日,孟清和渾身疲憊的離開了都司衙門,回到城內的住所,卻發現門前多了一隊陌生的騎兵。 叫來的府內親衛,得知騎兵從何處來,眼睛瞬間瞪圓。 翻身下馬,鞭子一扔,大步穿過前庭,見到大堂中負手而立的修長身影,一個沒忍住,直接抱了上去。 與此同時,臉色發白的鄭和,終于活著離開了太醫院。 懷揣趙院判研發的新藥,鄭公公摸摸腦門,向身后望一眼,看到朝他招手的兩個太醫,旋即腳步如飛。仿佛身后不是救死扶傷的良醫,而是手持皮鞭鋼針的錦衣衛。 未來的偉大航海家發誓,除非萬不得已,打死他也絕不再踏入太醫院一步! 第一百四十二章 鄭和下東洋一 常言道,沖動是魔鬼。 做事不考慮后溝,百分百是要付出代價的。 或許是因許久未見沈瑄,孟十二郎一時激動,心潮澎湃之下,熱血上涌,不顧雙方實力對比,腦袋發熱的沖了上去。 美人是抱到了,后果也是相當嚴重的。 翌日,大寧鎮守,行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一等伯孟清和,托病曠工了。 一把手告病是件大事。 大寧都指揮使朱旺親自登門,還帶著城中最有名的良醫,一為探望病情,二來借機聯絡一下同上司的感情。 進了伯爵府,朱旺被引至正堂,沒見到孟清和,卻見到了一身藍色常服的定國公沈瑄。 見到堂中之人,朱旺頓時一愣。 定國公怎會在大寧?還是在興寧伯的府中? 思及邊塞出現的幾股韃子騎兵,朱旺頓悟,一定事關朝廷軍事機密,否則,定國公前來大寧,怎么大寧都指揮使司一點風聲都沒聽到,完全不符合常理。 自以為得出了最正確的答案,朱旺的表情變得無比嚴肅,抱拳道:“下官見過國公爺?!?/br> 沈瑄頷首,問明朱旺登門拜訪的理由,代孟清和表示了感謝。 沈瑄的主人姿態,令朱旺頗為疑惑。 這里是興寧伯府,不是定國公府,沒錯吧? 現下的情形該如何解釋? 或許是沈瑄的態度過于自然,朱旺的所有疑問都壓在了心中,始終沒有問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