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殘疾暴君 第118節
倒也不是別的,而是秦皇后被廢,一直沒有正名,連個皇后陵都沒有,要是陳秋不當皇帝,秦皇后就一日不能夠修建陵墓、恢復身份和名譽。 這對于秦九來說,絕對是死xue中的死xue。 秦九氣得不輕,干脆去了樹后面背著手,不肯見陳秋。 許久之后才恨恨地罵道,“你這個不孝子!” 陳秋慢悠悠開口了, “恐怕母親要是知道您的打算,寧愿沒有皇后陵,也要同意我的做法?!?/br> “您知道的,我向來說到做到?!?/br> 這話倒是不假,但是太狠了。 姜小圓心想這個家伙不會把舅舅給氣出個好歹來吧,連忙跑去哄舅舅去了。 姜小圓好說歹說,秦九總算是沒有再氣得手抖了,她才問道,“那舅舅您現在……” 他恨恨道,“留!我現在也老了,我要是不管他,他都要無法無天了!” 姜小圓頓時心花怒放,親親熱熱地叫了好幾聲舅舅,十分狗腿道, “那舅舅,陳秋以后要是欺負我……” 秦九笑了,“舅舅就替娘娘打斷他的腿!” 秦九這話可不假,秦家一貫家教甚嚴,秦九更是深得秦皇后的真傳。 姜小圓找到了靠山,頓時一口一口舅舅,笑得牙不見眼的。 清泉寺這一趟直接把舅舅給留下來了,可以說是收獲頗豐。 總歸鶴園極大,考慮到了舅舅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姜小圓就幫舅舅挑了一個靠近鶴泉的院子住下,怕他覺得不習慣,那院子離得他們的也是極近的,特別方便串門。 鶴園里面還有一個祠堂,就在附近,里面供奉的,自然就是姜小圓的父母、還有秦家的牌位了。姜小圓和陳秋大婚之后的第一天上午,就是去那里給父母行禮的。 若是秦九想去祭拜秦皇后,和jiejie說說話,也是極為方便的。 往年秦皇后的忌日,容妃是從來不許宮中上下點香火祭拜的,陳秋在建章宮還好,總歸沒人去,自己祭拜也無人去管;但是秦九就不行了,只能在半夜三更偷偷點幾炷香當是祭拜了。 如今卻能堂堂正正地祭拜jiejie了,僅僅只是看到了jiejie的名字,這個歷盡滄桑、城府極深的男人,就忍不住紅了眼睛。 他搬進鶴園的第一天,就是在祠堂里面度過的。 姜小圓也沒叫其他人去打攪他,只是讓人去送了飯食和水。 當初為了名正言順地留下秦九,陳秋就扣下了容妃宮里的太監們。 如今秦九同意不走了,那這些人也就沒有扣著的必要了,他便放人了。 然而,這群太監左等右等,都沒有見到大太監回來,一下子就成了沒頭的蒼蠅。 秦九多年來偽裝得好,愣是沒有人發現任何異常。容妃宮里的太監們更是都以他馬首是瞻,因為秦九最后一次是去見了燕晉,這群太監們就以為秦九哪里得罪了燕晉,燕晉憤怒之下就殺了他。 要是從前,他們當然不敢相信燕晉有這么大的膽子。但是沒瞧見司禮監的人也沒有在洪州給到什么臉面,皇帝的面子都不給,容妃身邊的紅人似乎也沒有什么不敢殺的了,這些太監們登時也不敢在洪州留了,放行的當天,就連夜從驛館逃走了。 等到這一行人終于到了汴京的時候,容妃沒有見到自己的心腹大太監。等到聽見了大太監在鶴園一去不復返,很可能因為惹怒燕晉被殺了之后,容妃大怒。 容妃多年以來一直十分信任這位心腹,因為秦九辦事可靠、忠心耿耿,容妃身邊就沒有人可以取代他的位置,如若不然,那么多有風險的事,容妃也不會交給秦九去做。 痛失左膀右臂,叫容妃恨得咬牙切齒,更重要的是,這么多年來——大太監一直是容妃的象征,燕晉殺了大太監,就是給了容妃一個耳光,就是叫人看了她秦蓉的笑話! 容安宮里一直到了夜里才消停了下來,容妃沒多久就去見了皇帝。 這個燕晉,實在是太猖狂了!定然要重重地治罪! 皇帝本就因為李太監的添油加醋,認為燕晉藐視皇恩、以下犯上,容妃的枕頭風一吹,就更加下定了決心要好好整治一下這個逆臣! 左右太子那邊,鎮南王已經出兵去救人了…… 一時間,朝廷上下都隱約聽到了風聲,說是皇帝遷怒燕晉,正在叫皇城司、御史臺搜羅罪名呢,怕這位升任總督沒有多久的燕將軍,好日子要到頭了。 消息傳到了洪州,消息靈通的人自然也是聽見了的。 秦九本就不放心留下來,聽見了這個消息,更是有些不確定,這日在用午膳時,便問道,“皇帝若是降罪下來,你待如何?” 秦九皺眉,“陳秋,現在并不是起兵的最好時機,如今江南如此動亂,一路打到汴京消耗甚大,饒是黑甲衛善戰,也禁不起這樣的消耗,更別說糧草供應了……不要逞一時意氣?!?/br> 不得不說,秦九還是眼神毒辣的,他不過是在洪州轉了一圈,就已經猜到了陳秋現在的兵力情況。 陳秋現在手底下有一萬以上的士兵,其中八千黑甲衛,一半都是戰斗力最強的騎兵,雖然說橫掃江南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是打了江南的叛軍再去打汴京,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消耗太大。 雖然他現在這個江南總督還沒有被撤職,但是如果此時和皇帝鬧翻,他就是江南總督也調不動兵呀…… 卻聽見姜小圓道,“舅舅,秋秋現在還沒想和皇帝鬧翻,您等著就是了?!?/br> 秦九被她說得也是云里霧里的,頓時疑惑地看向了陳秋,陳秋笑了, “舅舅不是說,我缺糧草么?” 秦九當時是沒有明白這小兩口在打什么啞謎的,但是他很快就知道為什么了——因為第二天,鎮南王造反了。 他把自己的“鎮”字給摘了,直接叫自己南王了,南王南王,顧名思義,就是南邊這一塊兒的王。他的野心不算大,大概就是告訴了永嘉帝,他就想要南邊兒的這塊地了。 崔建當時才剛剛踏進云南境內,就聽見了鎮南王造反的消息,只能無奈地調轉,回頭就撞上了來宣旨的李太監,當時兩人就是面面相覷,大眼瞪小眼了。 李太監當初走的時候都敢放下狠話威脅燕晉,一路上更是和左右都恨恨地發誓,定要叫這個燕晉好看!都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皇帝能那么生氣,一大半都要歸結于李太監的煽風點火。 李太監是信心滿滿、又趾高氣昂地去云南的,滿心以為請來了鎮南王燕晉就死定了。 但是當鎮南王造反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李太監人都傻了,當即就驚出來了一身的冷汗—— 鎮南王造反了,朝廷要是不想江南淪陷,讓南王當個真正的南王,那還能依靠誰? 燕晉,只有燕晉。 此前,光是一個太子,就足夠叫皇帝送上江南總督的位置,叫容妃掏空私庫了;那現在呢? 鎮南王的兵力充足、人馬強壯,要打起來,汴京都要不保的??! 現在別說是燕晉之前拿喬不接旨了……那都不算事兒!只要燕晉不謀反,還能幫他們打仗,皇帝都要燒高香了的??! 李太監想起自己之前放的狠話,想起自己給皇帝上的折子,登時就覺得天打五雷轟頂。 那他……還不給陛下殺了送給燕晉去??! 別說,李太監這人勢利眼歸勢利眼,但是卻是個很看得清楚形勢的。 當鎮南王造反的消息傳回來的時候,朝廷上下果然是陷入了一片恐慌當中。 原來的大梁叛軍,在朝廷眼中也不過是散兵游勇,只是因為抓了太子才顯得那般重要。但是現在卻是鎮南王??!那可是鎮守云南,手里三萬強兵的人物! 現在是太子在別人的手里,鎮南王虎視眈眈隨時要撲上來……原來還給燕晉網織罪名的皇城司、御史臺,全都熄火了。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一回,燕晉這個臨時江南總督,要變成真的江南總督了。 皇帝是心力交瘁,容妃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那枕頭風也不吹了,更加知道這個燕晉現在是得罪不得了。 可是現在燕晉,就是不動??! 你說他要謀反吧,他在洪州一動不動,賑濟百姓、安撫流民倒是政績斐然,除了消極怠工,一點也看不出來半點亂臣賊子的樣兒。 但是你說他要是忠心吧,太子都被抓那么久了他就是不動,鎮南王造反了他更是沒有任何動靜…… 朝廷上下,包括皇帝容妃在內,都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跑去洪州使勁搖晃著燕晉的肩膀問他,究竟想要干什么?! 終于,在他們快急瘋了之前,燕晉來了折子了。 燕晉終于提出來了他的要求——要他動兵可以,但是要給他糧草,足夠的糧草。 折子上還有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是來表忠心的。 信上解釋了一下為什么自己消極怠工的理由——當然是因為他四處為糧草奔波,實在是沒有糧草,所以才不得不拖延到了現在。 總之就是,燕晉的忠心可彰天地,奈何現實條件不允許他為皇帝效忠,借糧四處碰壁,實在是世態炎涼,萬般無奈之下,才只能出此下策,找皇帝要糧食了。 要知道,在江南四處戰火綿延,天天聽到某某造反了的朝廷的而言,這樣表忠心的折子簡直是天籟之音,尤其是陳秋文辭優美,邏輯暢通,感染力極強。 光是太監念完,都能叫大臣們聽完感動不已,只覺得這就是岳飛再世??! 皇帝信么? 不管他信不信,都到了這個地步了,總歸是這位是唯一沒造反的,他能不給他糧草么? 他兒子等著燕晉救命,他的岌岌可危的江山也等著燕晉去攔住鎮南王…… 于是皇帝深深嘆了一口氣,準了。 千里之外的洪州,姜小圓的系統叮咚了一聲,姜小圓翻開一看,卻是善心值又漲了3點。 想到了那封連落款都是假的的折子,這個時候應該在皇帝手上了,姜小圓一言難盡地看了看系統。 這就是善良的奧義么??? 第88章 妖后和暴君 * 鎮南王造反其實是早晚的事。畢竟眼瞅著江南此起彼伏都造反了, 鎮南王手里兵強馬壯的,自己還是皇帝的親弟弟,能不起一點心思么? 只不過這一次把葛先生派出去, 卻是加快了鎮南王造反的速度。 不得不說,葛先生不愧是未來叱咤風云的大騙子,算算腳程,其實葛先生到鎮南王那兒才不過半個月的功夫,就直接把人給策反了。 但是, 葛先生是個好騙子,卻不是一個好的算命先生——南王南王的,這不是咒人家難王么? 朝野同意了調動糧草之事,旨意傳過來的時候, 糧草都已經在路上了。 這才是陳秋的真實目的。 雖然說江南總督的名頭極為好用,可以調動不少州府的守軍,但是卻沒有什么實際的實惠, 那些守軍說到底也只聽皇帝的號令, 幫皇帝救了人也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 這種虧本的買賣, 陳秋會做么? 所以一直到了這次一下子送來了三萬大軍夠吃的糧食,陳秋才會動身。因為有足夠的糧草, 就意義不一樣了——不僅可以供養現在手里頭對他忠心耿耿的士兵, 還可以招兵買馬,壯大的隊伍。 當消息傳回來的時候, 秦九總算是明白了陳秋為什么要一直拖著了。 就連鎮南王都是鶴園的人策反的,秦九心里面的最后一絲擔心也放下來了,終于可以安心在鶴園里住下來了。 等到送糧草的人都在幾十里開外了, 陳秋這才施施然結束了蜜月, 開始慢悠悠地調兵去接應糧草了, 不得不說,這位祖宗終于動了,可是叫朝廷上下都松了一口氣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