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山 第139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年代虐文里甜蜜蜜、最強系統之超腦兵王、顧少蜜寵小甜妻、鳳歸巢:相女有毒、【無限】如何在逃生副本里抱大腿(NPH)、夏日戰役(青梅竹馬)、【快穿】渣女她每天都在火葬場、替嫁謀愛、家里養了個億萬總裁、五術傳人
這后面的事太復雜,所想到的每一層可能,都讓薄春山覺得這南晉已經爛透了, 怪不得肅王能將整個南晉玩弄于鼓掌之中, 難怪他從始至終就沒想到要在南晉稱帝, 寧愿另起爐灶, 難道邵千戶郁郁不得志,難怪…… 可再多的難怪,都是這片天地烘爐之下茍且偷生的螻蟻,難怪又如何,還是要求活。 他倒是有心了! 薄春山看了苗雙城一眼,倒也明悟他為何會說這一番話。 不過合則兩利之事,他也不會拒絕。 …… 臨走時,薄春山還是從苗雙城那拿走了一筆銀子。 等他走后,姚清道:“他真能答應?” “合則兩利之事,他不可能不答應?!泵珉p城喝著茶,淡淡道。 其實今天這件事,說白了就是兩人合伙唱了一出雙簧,為了什么不言而喻。 “而且我也沒有說任何虛假之言,他也應該明白?!?/br> . 薄春山本來打算的是近兩個月里哪也不去,等顧玉汝生產完再說。 可苗雙城說得沒錯,時機不等人。 家里要安頓,縣里、甚至是巡檢司那都得安頓,他現在攤子越鋪越大,不可能說走就走。 縣里交給熊瑞,巡檢司交給鐘山和于總旗,只有家里薄春山一直拖著,直到外面都安頓好了才和顧玉汝說。 “你想出海一趟?” 薄春山將苗雙城說的話大致說了一遍,又道:“纂風鎮的人已經很久沒出過海了,第一趟出去趕著海盜少的時候最好,苗雙城打算這趟出去探探路子,最好能再購置一批火器,這樣以后再出去也不怕遇上海盜?!?/br> “那什么時候能回來?” “只去六橫島,來回一趟要不了多久,我盡量趕在你生之前回?!?/br> 似乎看出顧玉汝沒有不愿的意思,薄春山松了口氣的同時,也感慨她的善解人意。 殊不知,當他說要出海時,顧玉汝就有種命中注定之感。 …… 前世的鎮海王,很少有人知道他名諱,多是叫他六橫島主或是鎮海王。 其出身來歷不詳,外人只知其應該出生草莽,可能是寧州或明州人士,他在異軍突起成為六橫島島主之后,做事風格奇詭,但后來經許多人分析,還是有跡可循。 六橫島作為當時最大的走私港口,應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畢竟開門都是做生意的。而東南海一帶除了那些紅毛夷人及大晉的一些走私海商以外,便是東南沿海各國的一些流民、商人,而其中又以倭國浪人最多。 這些倭國浪人因國家戰亂不止,再加上島國生存資源有限,只能走上去沿海各國侵擾劫掠這條路,厭惡這群倭人的不在少數,但許多人都因各式各樣的原因選擇置若罔顧。 海盜(海商)們做事都講究利益,沒有利益沖突沒人會自己給自己找事。 唯獨這位六橫島島主,他厭惡倭人是出了名的,多次出手對付倭人,雖都師出有名,但這個‘有名’怎么看怎么勉強,外人猜測極大可能是因為他深恨倭人,至于為何深恨倭人,那就不為人所知了。 總之這也給后來六橫島主反盜為官,帶著手下打倭寇埋下了伏筆,以至于大家倒也不詫異他這種行徑,畢竟沒受朝廷招安之前,他就一直對付倭人。 …… 前世顧玉汝知道關于‘鎮海王’的一些事,都是通過民間的一些傳聞,所知有限。 她畢竟是個婦道人家,雖因官夫人的身份,知道一些平常人不知道的事,但無法深入其中,又身在北晉,只能知道一些表面的。 前世由于北晉是脫離南晉建朝立國的,所以北晉的人對南晉多有關注,知道南晉鬧倭鬧得厲害,不如北晉太平,北晉人在慶幸自己身在北晉的同時,自然少不了會議論南晉的一些事。 知道南晉出了個鎮海王,本身是海盜出身,受朝廷招安。當時這事在北晉引起很大的爭議,都說南晉積弱,竟落到要去求一個海盜幫忙平倭剿海盜的份上,要亡。 可就是這個鎮海王,那時候還沒封王,只是一個官。先是以勢不可擋之勢剿了縱橫東南海一帶的海盜,又平了南晉鬧了許久都無法平息的倭,之后又力壓南晉眾多朝臣,大開海禁之門,為南晉賺來無數雪花銀。 南晉兵力是弱,但南晉有錢,南晉不光有錢,南晉還研究出了很多火器,火器之犀利一點都不亞于那些紅毛夷人賣的,當時給北晉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為不光南晉有海上來的敵人,北晉也有草原上來的敵人,那些敵人通過從海上購來的紅夷大炮,給北晉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以至于開元帝不得不和南晉和談,尋求互市,甚至也開始重視海防和水師訓練。 截止前世開元帝駕崩之前,他想吞并南晉的心愿一直沒能達成,一直被阻在淮水之北,他也曾不止一次在人前說過南晉若無鎮海王,早已是北晉的囊中之物的話。 顧玉汝也是齊永寧臨死的時候,才知道這個鎮海王竟是薄春山。 …… 基于這一切,顧玉汝自然不會反對薄春山出海。 但擔憂卻是免不了的。 可能因為知道自己是重生的,顧玉汝現在對命運有種很微妙的感覺,她嘗過了改變命運的甜頭,也知曉一個結果是經由無數很細小的事構成,若是中間出現一點變數,命運就會發生極大的轉變。 所以她越是洞悉命運無常,就越是感到害怕,大抵這就是知道的越多,人就會慢慢變得膽小的緣故。 “海上旦夕禍福難料,我不管你碰到什么事,遇到什么危險,都一定要活著回來,不然我就帶著你女兒改嫁?!?/br> 薄春山沒想到她會說出這樣一句話,詫異地同時,他把人攬進懷里,捏了捏她臉頰。 “想找野男人?想都別想?!?/br> 這時只是一句閑話,可這句閑話卻在未來里讓薄春山數次死里逃生。當然,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 . 薄春山走了,帶了兩百多個精兵走了。 顧玉汝的生活又恢復平靜中。 時間一天天過去,轉眼間就進入十月。 算算日子,顧玉汝臨產期也就是十月中旬之前。 孫氏每天都要過來問一趟,有沒有什么感覺。按照她所言,在快生之前,孩子都會先進入盆,等感覺孩子下去了,要不了幾天就會生。 可顧玉汝一直沒這種感覺,也是孫氏自己也說不清楚,什么上去下去的,后來還是請了個接生婆來幫忙看,才知道是入盆。 接生婆說,讓她們別急,還得些日子。 孫氏邱氏算著顧玉汝生產日子的同時,顧玉汝也在算薄春山什么時候會回來。他走的時候是九月初,眼見一個多月都快過了,怎么還沒回來? 這孩子一直不出來,是在等她爹?也不知是兒子還是女兒?因為薄春山一直女兒的叫,顧玉汝本來覺得生男生女都可,現在也希望自己這胎能是女兒。 …… 薄春山沒回來,他女兒等不及了。 頭一天晚上,顧玉汝就覺得有些不大舒服。 不過她也沒說,她現在肚子太大,干什么都不方便,本來每天都在硬扛,到處都不舒服,也沒覺得有什么。 可睡到半夜時,她做夢自己尿床了,醒來伸手一摸,褥子真的濕了。她倒沒覺得自己是尿床,她知道自己這是要生了。 她也沒慌,先把田丫叫醒。 田丫現在就睡在她屋里小榻上,被叫醒以為太太是不是要如廁,誰知太太卻說自己要生了,她嚇得鞋都掉了一只不知道,跑去正房叫邱氏。 這動靜不光邱氏醒了,住在西廂的鐵娃和小何也醒了。 這倆小子以前經常跟在顧玉汝身邊,幫她給薄春山傳信,都是熟人,年紀也不大,十二三歲,是薄春山臨走時專門安排進薄家的,幫家里跑腿辦點事什么的,小子比較方便。 邱氏一邊去看兒媳,一邊讓鐵娃去顧家請人,又讓小何去請接生婆。 大半夜里,呼呼啦啦人都來了。 接生婆也來了,衣裳都沒穿整齊,卻一聲沒敢抱怨。因為小何去請接生婆的時候,順便去民兵團里叫了人,現在城里的民兵團是呂田和成子管,成子一聽說大嫂要生了,當即叫了兩個人去請接生婆。 “別慌別慌,這才哪兒到哪兒,剛發動,要生還要等一會兒。這樣,你們先去給產婦做些吃食,要軟和的,湯水不要太多,補充點體力,再去燒水……” 接生婆不愧見過大世面,鎮定過后就開始有條不紊的安排起來。 平時邱氏也算是個鎮定人,擱這會兒也慌了,穩婆讓她干什么就干什么。 “這臭小子,還說趕生之前回來,這閨女都快出來了,人也沒見回!” 一直到中午,顧大伯和趙氏都聽到動靜來了,顧玉汝終于生了。 生了個女兒。 很胖,穩婆掂了下,說至少八斤。 第117章 這么胖的丫頭可很少見。 接生婆說她給人接生了大半輩子, 還是第一次見這么重的丫頭,很多男娃都不如她。 有些人家舍不得在婦人有孕的時候給好東西吃,生個男丁下來,跟小貓似的, 掂著才三四斤斤重, 那看著叫一個可憐喲。 接生婆一邊給孩子打包袱,一邊搖跟顧玉汝說著話。 “不過下次再懷上了, 太太可千萬要記得, 那些好東西也不能多吃。這次孩子這么大,也是太太跟尋常婦人不一樣, 不像那有的婦人,生個孩子,能把房頂叫穿,老身讓太太省著力氣,你也就真一聲不叫,全留著勁兒生孩子。這次太險了, 以后太太可千萬要記住?!?/br> 接生婆絮絮叨叨說了很多, 顧玉汝半闔著目躺在那兒,倒是邱氏一再問接生婆, 胎養得太大是不是不好,多大才合適, 又是埋怨自己是不是給兒媳補得太過了。 “娘,這跟你沒什么關系, 也是我嘴饞?!?/br> 邱氏知道兒媳是在寬慰自己。 其實要說顧玉汝嘴饞,還真不是, 她開始懷上時沒害喜, 快三個月時開始害喜了, 吃什么吐什么,邱氏就變著花樣給她做著吃,她平時吃得也少,怎么胎就養得這么大,幸虧老天保佑。 邱氏不停地在心里喊著老天保佑,又對她說:“你快別說話了,歇一歇,我讓田丫去做了些吃的,你吃完了再睡?!?/br> “這次真是遭罪了,那臭小子還說趕生之前回來,這閨女出來了,人也沒見回,你放心等他回來了我就替你收拾他,哪有媳婦生孩子,男人不陪在身邊的?!?/br> 顧玉汝躺在那兒,也沒說什么。 她確實累得不輕,也確實兇險,不過她前世生過孩子,知道該省力的時候省力,什么時候該用力時用力,胎位也正,除了孩子因為太大,生的時候耽誤了些功夫,總體來說有驚無險。 她側頭看了看放在她枕頭邊的襁褓,這丫頭從娘肚子里出來就睜開眼睛了,這會兒睜著眼睛也不知在哪兒看,同時嘴里還在往外吐水泡泡。 剛出生的孩子皮子都是紅彤彤的,嫩得讓人覺得碰一碰就能碰破皮,也看不出黑白美丑,不過見她紅成這樣,顧玉汝知道肯定是個白胖丫頭。 生下來的時候越紅,等這紅去了越白,隱隱約約還能看出她眉眼有點像薄春山,她看了又看,總覺得自己看錯了,也不知什么時候沉沉進入了夢鄉。 . 此時的薄春山,正坐著島津的那艘海盜船往回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