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節
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遇敵即潰,由此可見關中之人的心情低落,少有斗志,也可折射出京中官宦之人的心態?,F在高適建言招募官宦子弟上陣殺敵,豈不是以羊驅虎?百官聞言頓時出聲反對,殿堂內于是一片嗡嗡之聲。 楊國忠道:“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大軍尚且不敵,叛軍哪兒僅有數萬人?高御史,想是你驚悸過度,故而胡言亂語,你退下吧?!?/br> 楊國忠再問群臣之策,這些人早就習慣了唯唯諾諾的模樣,如何肯在如此危急關頭妄語惹禍?他們又在殿內議論良久,終究無法可想。楊國忠最后說道:“此前群臣累累上書,言及安祿山反狀已顯,奈何圣上不信。唉,今日之事,非宰臣之過也?!彼搅舜藭r,還想著推卸自己的責任。 是時潼關兵敗的訊息已傳遍京城,士民驚擾奔走,作鳥獸散,昔日里人潮洶涌的東西二市,這日卻少有人影,頗為蕭條。 楊國忠回宅之后,又匆匆地叫上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再復入宮,自是請見楊玉環敘說入蜀大計。楊國忠此時認為,既然無力回天,那么早早入蜀可以保得平安,實為上策。 六月十二日,李隆基親御勤政樓召百官議事。李隆基端坐御座之后,卻發現座下禮拜的百官僅剩下疏疏落落的數十人,那些不來朝見之人,顯是已經逃離,或在宅中收拾細軟,皆思身后之計了。 李隆基見此情狀,也懶得細究,而是煞有介事地宣布,他要御駕親征了。既要御駕親征,勢必要進行一些安排。 其一,詔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崔光遠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邊令誠掌宮闈鑰匙; 其二,詔劍南節度使、穎王李璬立刻入蜀,并移牒至蜀,詔諸郡縣設儲供以迎穎王; 其三,為了御駕親征,李隆基午后即從興慶宮移駕北內禁苑,特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頓禁軍,厚賜錢帛,挑選良馬九百匹供護駕之用。 李隆基如此安排,看似為御駕親征而設,其實是為其逃往蜀中布的謎局,陳希烈等人皆被蒙在鼓中。他們其實未曾細想,若皇帝御駕親征,勢必要大肆募兵,然皇帝對募兵之事未置一詞,卻移牒蜀中令其設儲供,由此可見蹊蹺之處。 六月十三日卯時,蒙蒙細雨籠罩著長安城,低垂的云層加重了黎明前的夜幕,城中人皆在睡夢之中。此時禁苑的西門(延秋門)忽然洞開,一行人自門中魚貫而出,默默地向渭水便橋行進。由于禁苑西門遠離城池,城中人難聞這里的腳步雜沓聲和人聲,他們的行為就顯得頗為詭秘了。 李隆基前一日午后移仗禁苑之內,實為今晨隱秘出行的前奏。 這隊人馬計有五千余人,陳希烈統領禁軍三千余人為前導并押后,中間所行的為李隆基、太子、親王、妃主、皇孫、楊氏兄妹、高力士等親近宦官與宮人等。至于那些皇親國戚和百官,李隆基并未知會他們,任他們各安天命。 平明時分,這隊人馬匆匆過了渭水便橋。楊國忠生怕叛軍追來,就下令從人燒斷便橋。李隆基聞訊,流淚說道:“今百姓倉皇,各求生路,何得斷絕!”就讓高力士走馬至橋,阻止禁軍燒橋。 朝中百官大部分人已逃散,到了辰時以后,還有二十余人依舊上朝。他們在興慶宮門前等候,猶聞漏聲從容,宮中三衛立仗儼然。待宮門開啟,忽見內宮之人倉皇逃出,他們邊跑邊嚷道:“圣上不見了?!边@些朝臣聞言先是愕然,繼而恍然大悟,頓時作鳥獸散。 皇帝失蹤的訊息如風一般刮遍全城,城中的王公、士民紛紛逃竄,也有如陳希烈那樣的官吏穩坐家中,打定了投降安祿山的主意。城外的山谷細民聞聽京城大亂,紛紛入城爭入宮禁和王宮豪宅,他們見物就拿,竟然有人乘驢入殿。有人直入大明宮左藏庫中,先將其中的金珠絹綢搬取一空,又有人將其中的大盈庫點火焚起,于是火光沖天,更添紛亂之勢。 過了十日后,崔乾祐方帶兵進入長安,如此一來,安祿山徹底地占領了兩京,其叛亂戰果達到了極致。 李隆基過了渭水便橋,回首凝望晨曦中的長安都城,心中的酸楚化做滿面涕淚,一種負罪感瞬間傳遍全身,不禁號啕大哭起來。 楊國忠與高力士等人見狀,急忙靠近其身邊來勸。 李隆基泣不成聲,哽咽道:“自高祖皇帝從隋煬帝手中取得長安城,已近一百五十年了。朕愧對列祖列宗,竟然拱手將兩京讓于胡賊,朕實為不肖子孫啊?!?/br> 楊國忠勸道:“請陛下放心,兩京終有光復的時候。我們暫避一時,不用太過傷心了?!?/br> 李隆基灰心至極,嘆道:“說什么光復兩京啊。此前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率領數十萬大軍東征,如今皆灰飛煙滅,光復之日,實在迷茫啊?!?/br> 太子李亨勸道:“請父皇勿憂。安賊雖占了兩京,然西北諸郡、蜀中以及江淮等地尚在朝廷之手,叛軍如今已為強弩之末,假以時日,父皇定能再回兩京?!?/br> 李隆基聽了這句話,心里方才有了一些安慰,其凝視李亨道:“嗯,太子如此說,我心甚慰。太子呀,為父年老氣衰,今后平亂之事,你要多cao心一些?!?/br> 李亨眼睛余光中看到楊國忠眼中似有陰冷的光芒,急忙躬身道:“父皇英明無比,雖有小挫,定能光復兩京。兒臣愿追隨父皇,或為前驅,定效力驅逐胡賊?!?/br> 李隆基的心情很壞,興致始終難以提起,就不再回頭眷戀京城,開始低頭默默趕路。辰牌時分,他們到了咸陽之東的望賢宮,然打前站的太監以及咸陽縣令皆不知蹤影,由此大隊人馬的早膳就化為泡影。 大隊人馬只好忍饑而行,時辰過了午時,李隆基饑腸轆轆無力再行,就下輿坐在路邊的大樹下。是時熱風已起,李隆基肚中饑餓,心中灰暗,再加熱風一烤,畢竟為七十余的老者,頓顯枯萎之狀。楊國忠令人到鄰近市集上購來一些胡餅,然后親手捧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就著涼水胡亂將餅咽入肚中,由此稍有精神。附近的村民得知皇帝至此,且缺少膳食,遂將家中的剩飯搬來。那些皇孫早已餓得肚皮朝天,看到眼前這些雜有麥豆的糲飯,頓時視之為珍饈,爭以手掬食之。李隆基見狀,又一陣悲憤襲至心間,不禁掩面而泣。 村民中有一位老者名郭從謹,年齡與李隆基相若。高力士見皇帝悲戚,恰巧看到郭從謹在側,就將之推到李隆基面前,示意他寬慰皇帝。 郭從謹向李隆基叩首行禮,李隆基急忙將他攙起來,說道:“朕逃難之時,無須行禮。瞧我們的年齡相仿,就以兄弟相稱吧?!?/br> 郭從謹躬身說道:“草民不敢?!?/br> 李隆基臉上擠出數絲微笑,嘆道:“唉,如此落難情景,讓老丈見笑了?!?/br> 郭從謹搖搖頭又說道:“陛下不可如此心灰。陛下治國,草民治家,其實道理相若。草民數十年來,家境也是波折甚多,當有逆境之時,只要不灰心頹喪,終有起復的時候?!?/br> 李隆基見郭從謹說話不凡,頓時來了興趣,喜道:“好呀,不料老丈識見如此不凡啊。呵呵,看來草莽之中也有真知灼見呀?!?/br> 郭從謹道:“陛下于開元之初勵精圖治,使天下庶民享受了無盡的富庶,草民心中一直感激不盡。今日能得見陛下,總算滿足了草民感恩的心愿?!?/br> 李隆基頹然嘆道:“如今山河破碎,連累天下庶民動蕩,此為朕之失??!” 郭從謹道:“陛下所言甚是。安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jian逆。草民猶記宋璟為相,數進忠言,天下賴以平安。此后在廷之臣以言為諱,唯阿諛奉承而已,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若陛下再復開元初年精神,草民以為大唐必興?!?/br> 李隆基想不到一個村中的老者竟然說出這些話來,心中猜疑他是否有人所教,就呆呆地凝視郭從謹良久,然此老者系村野中偶遇,又有何人所教呢?李隆基腦海中就將自己在開元年間和天寶年間的作為進行快速對比,方悟自己前后差異很大。他就在那里沉思良久,眼光凝視地上斑駁的樹影,最后長吁了一口氣說道:“唉,如此破碎山河怎能從頭收拾呢?” 待大隊人馬再上路后,李隆基就在輿中琢磨郭從謹的這番話,其間偶爾看到楊國忠的身影,一絲悔意油然而生:是啊,楊國忠怎么就成為宰相了呢? 子夜時分,大隊人馬好歹疲憊地行到了金城縣。楊國忠派人出外募食,智藏寺的僧徒還送來了一些芻粟,眾人勉強填飽了肚子。是夜驛中無燈,人們相互枕藉而臥,也就沒有貴賤之分了。 從金城縣向西二十五里,即為馬嵬坡。待大隊人馬翌日到了馬嵬坡,就要折向南行,從此進入真正的蜀道。 第二十五回 香魂歸葬馬嵬坡 太子北馳靈武城 六月十四日辰時,車仗離開金城縣向西行走。這幫人包括那些禁軍將士,此前皆處錦繡叢中,何曾受過如此又饑又累的大罪? 陳玄禮悄悄來到高力士面前,憂心忡忡地說道:“高將軍,僅僅一夜之間,竟然有數百將士不知所蹤。剩余之人也是竊竊議論,怨氣很大,若長此以往,恐怕要生亂子?!?/br> 高力士嘆道:“唉,大難當前,皆自思退路了。今晨起來,連袁思藝都不見了蹤影。圣上此前待袁思藝恩遇殊重,連他都跑了,遑論他人!”袁思藝此前任內侍監,職掌內侍省,秩級正三品,是李隆基最寵信的宦官之一。當此危難之際,竟然不告而別。 陳玄禮此前與高力士相善,聞言著急道:“高將軍還是速思善策吧。此去蜀中路途遙遠且艱難,若從人四散逃奔,如何能維護圣上周全呢?”李隆基不愧有識人之能,他之所以讓陳玄禮長期職掌禁軍,就是瞧中了陳玄禮的一顆忠心。 高力士頷首道:“不錯,圣上的平安也只有我二人一力維護了。嗯,陳將軍,你剛才說將士們怨氣很大,莫非僅僅因為饑餓勞頓嗎?” “此為誘因。他們議論到了最后,多指出此次逃難的罪魁禍首實為楊國忠。若無楊國忠激起安祿山生亂,又沒有促哥舒翰出關兵敗的事兒,哪兒有今日的狼狽之相?” 高力士聞言若有所思,沉吟片刻緩緩問道:“這些隨行的將士隨你多時,你有把握掌控他們不得生亂嗎?嗯,就是說他們逃散一些尚可,勿得嘩變危及圣上?!?/br> 陳玄禮面帶憂色道:“這些隨行將士,皆為挑選而來,末將知道他們肯定不會嘩變。然逃散之人愈多,就會擾亂軍心,若不能扼其勢,終歸難以收拾?!?/br> “也罷,你這一路上不要隨侍圣上身邊,就與將士行在一起,觀察他們的動靜。陳將軍,你我二人皆得圣上厚恩,圣上路上若有閃失,即是你我之罪,我們須有萬般謹慎之心?!?/br> 陳玄禮答應后離去。 自金城縣至馬嵬坡僅有二十余里的路程,這一班疲憊之人行走得甚為緩慢,日過頭頂后方緩緩到了馬嵬坡。高力士將李隆基及妃嬪迎入驛中,隨行的禁軍將士則在驛外駐扎。 當車駕將至馬嵬坡的時候,陳玄禮又借故來到高力士身邊,悄悄說道:“高將軍,形勢有些不妙。末將一路上讓諸將努力約束士卒,然難以收心,許多人在那里罵罵咧咧。末將以為,今夜之后,這些隨行的將士許是會散失大半,如何是好呢?” 高力士一路行走,起初腦中一個模模糊糊的念頭逐步清晰起來,他不能容許事態進一步惡化,務必行果斷措施,以保李隆基平平安安到達成都。他此時沒有猶豫,問道:“他們是不是以為,若楊國忠待在皇帝身邊,事態就難以好轉?陳將軍,我這一路上也想了許多,楊國忠在蜀中經營多年,我們這些人到了蜀中,將來是否要全聽楊國忠號令?” 陳玄禮頷首道:“不錯,軍中之人既怒楊國忠此前胡作非為,又憂到了蜀中再受楊國忠禍害。他們紛紛逃之,多因于此?!?/br> 高力士斷然道:“陳將軍,若斬楊國忠,是否能使將士收心呢?我以為,為保圣上平安,斬殺楊國忠可使將士歸心,并可永絕后患,不知你有沒有這個膽量?” 陳玄禮微微一笑道:“末將早就等著高將軍這句話。斬殺楊國忠何足道哉,我此前只是擔憂圣上會責我謀逆,若高將軍今后能在圣上面前替末將遮掩則個,末將又有何懼呢?” 二人此時心心相印,其實不用多話,大計已然定矣。陳玄禮欲離開的時候,高力士又喚著他:“如此大計,最好還是稟知太子一聲?!?/br> 陳玄禮疑惑道:“高將軍,此事你知我知,事發前最好不宜擴散。太子日常謹慎小心,他如何肯為此事做主?” 高力士嘆道:“我等二人皆為臣下,太子畢竟為儲君,如此大事最好由太子首肯。你這就去稟知太子不妨,楊國忠胡作非為,太子早已切齒痛恨。當初圣上或讓太子監國,或讓太子領兵為帥,楊國忠一直橫加阻撓,你莫非不知嗎?唉,此等大事有太子首肯,那么千秋萬代之后,世人也不會指斥我們為逆臣?!?/br> 陳玄禮領命而去,一場大事即將發生。 驛中尚存有食物,可以讓驛中之人混個半饑半飽;而驛外的將士處此荒郊野外,周邊少有村落和集鎮,他們又如何能覓來食物呢?陳玄禮派人到鄰近村落里買來一些食物,畢竟僧多粥少,難止將士們的饑餓。這幫將士昔日在京城,皆為錦衣玉食的主兒,然自昨日一大早離了京城,既無食物果腹,又行色匆匆,疲累無比,心中的無名火就越燃越旺?,F在到了午后又無食物入口,一些將士就出言咒罵,現出混亂苗頭。那些秩級較高的將領眼見勢頭不妙,就圍至陳玄禮身邊討要主意。 陳玄禮觀此情狀,心中就暗贊高力士道:眼前無食物果腹,唯有斬殺楊國忠以轉移視線,方為絕妙的唯一勝途!他待眾將紛紛說完,然后嘆了一口氣,說道:“我們此前好好地待在京城,到底為何落到此等可憐境地?” 恰在此時,有二十余名身著吐蕃服色的使者到了馬嵬坡,他們既無法入驛居住,又無物可食,得知楊國忠為朝廷丞相,就擋住楊國忠的坐騎訴說。 一將側頭看了看馬背上的楊國忠,恨聲說道:“陳大將軍明知故問!楊國忠實為國賊,先激反安祿山,再胡作非為淪喪國土。然楊國忠恃圣上之威,又怎能奈何他呢?” 眾將皆以為然,紛紛點頭。 陳玄禮看到火候正好,遂言道:“不錯。今天子震蕩,社稷不守,使生人肝腦涂地,皆是楊國忠所為。哥舒翰好好地守著潼關,實有誅殺楊國忠之心,楊國忠為禍害將士,就攛掇著圣上逼哥舒翰出戰,由此大敗。我今日有心,欲誅殺楊國忠以謝天下,你們以為如何?” 眾將聞言先是大震,繼而異口同聲地說道:“好呀,我們早有此心。只要殺了此賊,就是得罪,亦為所愿?!北妼⒄f完,皆將目光斜向與吐蕃人說話的楊國忠。 眼前的時光似乎凝固,化做短暫的沉寂。忽然一將大聲嚷道:“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欲挾持圣上入吐蕃,我們怎么辦?” 眾將齊聲喊道:“殺了他?!彼麄円幻姘蔚侗枷驐顕?,一面招呼鄰近的將士隨同前往。很快,楊國忠與二十余名吐蕃人被團團圍了起來。 楊國忠看到將士們激憤地圍在自己身邊,臉色一寒,張嘴欲叱,忽然一箭飛來,恰恰射中其前額,楊國忠頓時倒撞馬下。 可憐楊國忠糊里糊涂就成為眾人的刀下之鬼,那二十余名吐蕃人也被連累,皆被齊刷刷地砍下腦殼。眾人殺紅了眼,新任御史大夫魏方進恰在近旁,看到楊國忠被斬,就問了一聲:“你們為何殺宰相?” 其話音未落,也隨即被砍下了腦袋。 楊國忠得知李隆基欲往蜀中,就先令家人扶持其妻裴氏和虢國夫人提前離開京城,此時已到達扶風地面。其長子楊喧此時任戶部侍郎,與韓國夫人隨大隊行走。將士們殺掉了楊國忠,立刻尋來韓國夫人和楊喧,也是一刀砍落,二人頓時身首異處。 將士們歡呼聲起,經過這番折騰,他們暫時忘記了饑腸轆轆。有人將楊國忠的頭顱割下,然后挑在槍頭之上,就立在驛門外懸首示眾。 虢國夫人和裴氏后來得知了馬嵬坡兵變,嚇得不敢再向蜀中進發,只好向西逃竄到了陳倉地面。陳倉縣令薛景仙聞訊,即率人追殺。虢國夫人、裴氏以及楊國忠的小兒女皆死在陳倉,顯赫無比的楊氏家族就以這種方式凋落于世。 李隆基剛剛與楊玉環共進一些飯食,這里的飯食較之前一晚的芻粟要可口一些。李隆基瞧著楊玉環那憔悴的容顏,心疼地說道:“出行倉促,不料遭罪如此。唉,到了蜀中,境況許是會好起來,這一路上,你不管飯食好壞,務必將肚中填飽?!?/br> 楊玉環臉上露出微笑,說道:“陛下心憂國事,又顛簸勞頓,就不要替妾cao心了。妾只要隨侍陛下身側,雖粗糲陋食,并無怨言,唯盼陛下多進食一些?!?/br> 李隆基搖搖頭,無奈地長嘆一聲。 這時驛外傳來喧嘩聲,且間以凄厲慘叫,讓人聽來覺得毛骨悚然,高力士見狀,急忙出外察看。 過了一會兒,高力士返回驛中,李隆基急問外面為何喧嘩。高力士先瞧了一眼委頓在地的楊玉環,繼而言道:“陛下,隨行將士因無物果腹,由此喧嘩,恰好有吐蕃使節到此,因一言不合,將士們就將這些吐蕃人砍翻在地?!?/br> 李隆基道:“陳玄禮呢?他們砍翻吐蕃使節,即為大罪,陳玄禮為何不管?” 高力士嘆道:“眾怒難犯,陳玄禮一人之力難成。觀眼前之勢,唯有陛下出外赦免將士之罪,許是能平息下來?!逼鋵崡顕抑^就懸在驛門之前,高力士不說楊國忠已死,本意為不想驚擾了楊玉環。 李隆基于是起身,高力士一面上前攙扶,一面遞上拄杖,然后二人一前一后步出驛外。李隆基出門后赫然看到楊國忠的首級,再見眾將士將驛站圍得嚴嚴實實,心中不由得大震,驚問道:“力士,國忠怎么被殺了?他們……他們意欲何為?” 高力士躬身答道:“陛下,臣剛才當著貴妃之面不敢明言。臣剛才問詢明白了,將士門又累又餓,由此生變,最終認為楊國忠實為國賊禍首,為絕后患斬而殺之。將士們未奉旨而殺丞相,心憂有罪,如此就圍了驛站,請陛下赦免其罪,就可解除眼前之厄?!?/br> 李隆基年輕時即數發宮變,如今老來彌辣,當然明白眼前的形勢。他此時沒有一絲停頓,大聲喊道:“陳玄禮何在?” 陳玄禮就從人縫中擠出來到李隆基面前,伏地叩首道:“臣無能無力,由此驚擾了圣上,請圣上治臣之罪?!?/br> 李隆基知道,群情激憤之時,須因勢利導,萬不可一味斥責釀成禍端,由此惹禍上身。他先喚陳玄禮平身,繼而言道:“楊國忠倒行逆施,朕早有去除之心。將士們今日深明大義,毅然斬殺國賊,大稱朕心。陳玄禮,朕赦將士們無罪,你速速代朕前去宣慰,并勸將士們各回本隊,這就散了吧?!?/br> 陳玄禮叩首領旨,就轉身來到將士們面前大聲宣旨。將士們聞聽皇帝赦免了擅殺朝廷宰相之罪,心頭大覺輕松,然并不聽從各回本隊的旨意,腳步不動,依舊團團圍困驛所。 陳玄禮又大聲宣旨一遍,這時將士們齊聲喊道:“賊本尚在!” 李隆基聞聽此言,知道將士們所指的“賊本”即楊貴妃,臉上顏色頓時黯淡。其身側的高力士也是臉色一沉,心中暗暗嘆道:“果然連累了貴妃!” 陳玄禮又趨至李隆基面前,叩首道:“陛下,楊國忠謀反,則貴妃不宜供奉。如今將士們群情激憤,愿陛下割恩將貴妃正法?!?/br> 李隆基臉如死灰,緩緩說道:“朕當自處之?!毖杂?,拄杖緩緩進入驛門。李隆基入門后不忍去見楊玉環,就在那里拄杖傾首而立。他知道,眼前眾怒難犯,自己雖為皇帝之身,也無能平息;若將楊玉環殺之以平眾怒,自己又如何能舍得呢? 高力士和陳玄禮見皇帝入門后久無動靜,二人對視一眼,皆心急如焚。他們一樣的心思,知道若皇帝不能當機立斷,許是會危及自身。陳玄禮先從地上爬起來,然后轉對眾將士行了一個手勢,讓眾將士寬心稍稍等待,他就與高力士并肩入了驛門。 陳玄禮滿臉焦急之色,又伏地連連叩首道:“陛下,今眾怒難犯,陛下安危在頃刻之間。愿陛下速決貴妃之事?!?/br> 李隆基先責陳玄禮:“朕讓你掌控禁軍,難道讓你們行兵諫之事嗎?”他說話至此,深知人心難測,陳玄禮往昔雖恭順忠心,萬一他現在也有異心怎么辦?遂再以柔言說道,“玄禮呀,你久隨朕身邊,當知貴妃常居深宮,又如何能參與楊國忠的謀逆?你還是出外好好勸勸將士們,讓他們不要有畏懼之心,這就散去吧?!?/br> 陳玄禮聽言后,知道現在不殺楊玉環,驛外的將士定不會罷休,他又不知該如何勸諫李隆基,只好一味叩首而已。 高力士眼見事態緊急,急忙躬身說道:“陛下,臣知道貴妃未曾參與楊國忠的謀逆,誠無罪責。然將士們現在已殺楊國忠,若貴妃今后仍侍奉陛下左右,他們能心安嗎?為防激變,臣躬請陛下速下決心,眼下唯有賜死貴妃方能解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