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清歡 第151節
書迷正在閱讀:[黑籃]和紫原敦的小甜餅、此世之毒、盛世暖婚:億萬前妻不好惹、[綜漫]在高危世界創業奔小康、超凡大航海、[咒回同人]社畜戀愛法則、[綜漫]我的飼主是最強、[綜漫]原來前任都是大佬、[綜漫]家養咒靈離家出走啦、[綜漫同]十代目每天都在受驚嚇
才八歲,將來的人生,主要是姻緣,就已由外祖母和姑母定了。 只愿這小駙馬,未來能與他的福慶小表妹,琴瑟相和吧,莫在成年后,因無緣仕途而心懷怨恨。 姚歡一面想,一面笑吟吟地接過馬蹄粉,對鄭世軒道:“篩得細,拌得勻,甚好,來,和福慶一同看我怎地將這糕做出各種顏色?!?/br> 觀中侍奉的小道姑,在廊下案板上擺開一溜小瓷碗,并四個琉璃方盒。 有宋一代的琉璃容器,已十分接近現代玻璃制品。便是市井香藥店中售賣的玫瑰露、素馨花水之類的香液,用精致琉璃瓶所盛裝的,亦比比皆是。 姚歡見小道姑準備的琉璃盒,其方整端正的程度,就仿佛后世的廚房神器樂扣樂扣,且顏色不像胡人集市里那般亮藍艷綠玫瑰紫,而就是接近透明,從側面看亦能將容器里的物什分辨清楚,十分滿意。 小道姑依著姚歡的吩咐,將琉璃盒一一放入四架風爐上的陶鍋中,點燃炭火,讓琉璃盒浴水而熱。 這一頭,姚歡取了小世軒攪拌好的荸薺粉,倒入數個瓷碗中,又往瓷碗里分別加入咖啡、牛乳、山楂汁、沙糖漿、綠豆湯。 得到黑、白、橙、黃、青五種顏色的荸薺水漿。 此時陶鍋中的玻璃盒已處于沸水中,姚歡執了長柄勺子,先往琉璃盒底緩緩澆一層荸薺漿,蓋上鍋蓋等待須臾,掀開蓋子見荸薺漿凝結,再挑另一個顏色的澆一層。 如此,蒸一層,澆一層,直到澆至最高一層的漿水凝結時,往方糕的表面撒一層桂花干,令熱騰騰的蒸汽稍許迫一迫,促進濃郁的桂香薰透糕點。 五色組合之間,黑白的簡潔,黃橙的艷麗,橙白的明快,青白的淡雅,稍稍冷卻切成小塊后,碼在花紋素凈的白瓷蓮瓣盆中。 盆如絹底,糕勝丹青,頂上那桂花朵朵,更是教陽光照得仿如點點碎金。 小公主福慶見了這般漂亮的糕點,早已等不及,指著色彩最強烈的山楂沙糖版本的馬蹄糕,吵著要吃。 “還燙呢?!?/br> 鄭世軒道,卻是動口又動手,舉著筷箸夾了一小塊糕,在瓷碟子里輕巧地翻來翻去,大約希望快些冷卻。 姚歡和福慶的乳母對視一眼,會心地樂了。 這娃娃可以的,是個暖男。 看那做事的手勢章法,可見在家亦非四體不勤、只知埋頭讀書的小少爺。 姚歡給兩個娃娃留了幾塊不含咖啡的馬蹄糕,站起身,端著點心往清離殿中去。 “林泉之境,在意,不在形。尺幅再大,豈如真山真水大?故而,作山水畫時,不必強求以寬闊絹帛為底,便是如此小小一方素紙,倘若胸有溝壑,下筆如訴,如何畫不出春山的韶光初起,夏山的蔥蘢欲滴,秋山的明凈平遠,冬山的清蕭淡然?” 清離殿畫室中,孟皇后正手執幾管粗細不一的毛筆,指著案上數幀小畫,娓娓道來。 她對面,站著今日來瑤華宮看望她的三位客人。 十五六歲簪著金冠的,正是剛剛由遂寧郡王進封為端王的趙佶。 另兩人,那位年近三十、豐頤廣額的雍容貴婦,乃唐國大長公主,宋神宗的女兒、當今官家趙煦的三姐。侍立她身邊的俊秀男孩,是唐國公主與駙馬韓嘉彥的長子,韓恕。 陳迎兒此前去喊姚歡來做點心時,就知會過姚歡,今日要來與孟皇后論畫的宗親,除了端王趙佶外,還有唐國公主母子,因公主尤愛吃牛乳,小韓公子又還年幼,故而馬蹄糕須多加些牛乳和酸甜果品。 姚歡初聞之下,覺得很合禮法。 趙佶已出宮開府,就算他喜好書畫的名聲頗響,就算他是關心獻給嫡母向太后的畫作,這么個成年親王單獨來道觀與皇嫂見面,也是大大不妥。 但與三姐唐國公主和小外甥韓恕一同前來,就無甚忌諱了。 細一琢磨,忽地意識到,唐國公主的駙馬韓嘉彥,不就是仁宗朝的名臣、宰相韓琦的兒子?韓嘉彥的哥哥、韓琦的長子,不就是韓忠彥? 韓忠彥,在宣仁太后林朝時,看起來不像司馬光、蘇軾、蘇轍那樣是死硬的舊黨派,但他父親韓琦,曾在熙寧年間堅定地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趙煦一親政,就在新黨領袖章惇的影響下,將韓忠彥外放定州。 但是,作為后世來人,姚歡知道,再過四年,趙煦駕崩、趙佶繼位后,在趙佶得位一事上立有大功的曾布,為了進一步排擠已與自己勢同水火的章惇等人,也為了迎合屬于舊黨派的向太后,他說服趙佶,引韓忠彥等舊黨派回京。 韓忠彥由于既是名臣韓琦的長子,又是向太后的外甥,還朝后立刻得到重用,很快升左仆射,與作為右仆射的曾布,共掌中樞。隨后,韓忠彥與曾布因新矛盾而化友為敵,為了打擊曾布,韓忠彥竟甘于放棄自己的政治立場,引已經被貶在外的新黨人蔡京回朝做宰相。 而徽宗朝立元祐黨人碑等一系列比章惇如今的所作所為更為惡劣的行徑,恰恰是由蔡京主導的。 此刻,為室內眾位皇親擺好點心后,姚歡看著一臉認真地與母親唐國公主、舅舅趙佶討論著案上畫作的小公子韓恕,腦中冒出一個念頭。 小韓公子啊,如果你舅舅趙佶登基后,作為舊黨領袖被引回朝中出任宰相的,不是你大伯韓忠彥,而是蘇軾或者蘇轍 第263章 吃著點心說“二蘇”(中) 唐國大長公主,看起來很愛吃雙色馬蹄糕中帶有苦味的兩款——咖啡糕和綠豆糕。 “姚娘子,夏月的時候,我入宮去看向太后,正巧御膳所的小內侍送胡豆飲子來。我那時,就嘗過你的手藝。未想得,這胡豆與茶粉一樣,還能做成涼糕?!?/br> 長公主倒沒什么架子,和顏悅色地與姚歡攀談著。 因又吩咐自己帶來的婢子,從食盒中也拿出幾碟點心,道是她親手做的百花什果冰酪團子,也請姚歡品鑒品鑒。 姚歡忙恭敬行禮,上前細看。 只見碟中碼放著鴿蛋大小的團子,淺青色,外表光滑細膩。 姚歡接過婢子遞來的一個,但覺濃郁的奶香混合著淡淡茶香撲鼻而來。 再小口咬開,哈,原來是宋朝版本的“雪梅娘” 外皮薄而韌,里頭是加了時鮮果子顆粒的奶餡兒。 無非那奶餡兒,與后世雪梅娘用的打發的淡奶油不同,用的做滴酥鮑螺的淺黃色酥油。 滴酥這玩意兒,姚歡已在開封有名氣的奶酪點心店見識過了,她此刻更感興趣的,是“雪梅娘”的皮子。 現代人做雪梅娘,皮子是用糯米和玉米粉按照一定配比蒸制而成。 玉米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從每周傳入中國,此世此地,并無玉米。 不過,烹飪這件事,與旁的技能一樣,也是觸類旁通的。玉米粉的本質,就是一種淀粉,既是淀粉,許多食材中都有。 “請教長公主,這皮子,可是用糯米粉、綠豆粉、茶粉,加牛**與沙糖漿調勻,上籠蒸制,再以清油或黃油揉搓而成?” 姚歡問道。 唐國公主抿嘴:“姚娘子果然是個會家子,說得半分不錯。論來,這團子的名兒,還與姚娘子有緣呢,叫清歡團子?!?/br> 一旁的端王趙佶,也是剛剛咬開了一口團子,乍聞jiejie最后那半句話,微微一怔,旋即盯著姚歡,噗嗤笑了。 “清—歡—團子?咦,姚娘子,這名字,聽著不光與你有關,竟也和邵醫郎有關?!?/br> 唐國公主好奇道:“邵醫郎是誰?” 趙佶剛想脫口而出“是個幫我治胳膊的杏林圣手”倏地意識到,自己薄幸寡情負了女子、差點被女子哥哥潑了燈油差點燒死的起因,可不大體面。 他忙模模糊糊道:“是國子學新設醫科的一個監生,還是蘇頌蘇老相公的小友,我與姚娘子亦都識得他。如今是朝廷派去邊關的祗候郎中。此人姓邵名清,三姐你看,此人是不是也與這團子同名兒?嘿,嘿嘿……” 趙佶雖已受封端王,但那略有些輕佻隨意的性子,仍是如影隨形,唐國公主和孟氏又是他自小熟稔的兩位長姐般的近親,故而他渾沒覺得,這樣打趣姚歡,有什么不妥。 孟皇后卻怕姚歡尷尬,淡淡一笑,岔開了話題:“清歡團子?長公主,這點心,難道與‘東坡rou’一般,亦與蘇學士有關?” 唐國公主莞爾:“阿孟可是想到了蘇學士的那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哎呀,好教你們得知,這團子,恰就是蘇學士所創,又由駙馬的兄長——韓知州,傳于我府里?!?/br> 唐國公主遂為諸人將其中原委娓娓道來。 元祐八年,蘇軾任河北路定州的知州一職。然而就在這一年,宣仁太后高氏薨逝,章惇等被趙煦起復回朝的新黨人,立刻對舊黨展開瘋狂報復。蘇軾、蘇轍均先后被貶南方。 公主駙馬韓嘉彥的長兄韓忠彥,因父親韓琦畢竟為前朝名相,所受的沖擊稍弱些,被外放定州,恰是接了蘇軾的位子。 而蘇軾,與韓琦之間,在更早的時候,也曾有過一段微妙故事。當年英宗皇帝曾想用年輕的蘇軾為學士院知制誥(給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宰相韓琦反對,道是蘇子瞻確是國之棟梁,但不經吏部銓選程序、就被天家破格提拔到清要之職上,不妥。英宗無法,只得又問,那,要不讓蘇軾來修起居注?韓琦又反對,道是編修起居注,和起草詔書差不多重要,也不妥,還是應讓蘇軾參加吏部考試、一步步給職與升遷。 有好事者將韓琦兩次阻撓蘇軾一步登天的舉動傳了出去,蘇軾卻十分感激韓琦,向眾人表示,韓相公的做法,才是真正“愛人以德、避免捧殺”的正道。 紹圣元年,當今官家親政,新黨得勢,韓琦長子韓忠彥被貶,赴任定州,與蘇軾交接。 蘇軾那時,已預見到自己離開定州后,只怕要如當年的蔡確一樣,被貶至嶺南。 但他見到韓忠彥后,言談間渾無郁郁戚戚之色,于定州宅邸設家宴款待韓忠彥時,作詞唱酬外,還特別給韓忠彥介紹了一道自己新制的點心。 蘇軾嗜茶如命,又愛吃京城名菜“軟兜子”熟知綠豆淀粉的運用,同時,定州位于宋遼邊境,邊民甚愛在糕團饅頭里添加鮮牛乳。 于是,他便將米、茶、豆、乳四樣物什,融合于一處,創出這涼滑香軟、茶味乳味兼有的糕團皮子,而里頭的餡料,依著各人喜好調制即可。 “此團本無名字,韓知州贊賞這面皮菓子,正合與點茶同食,雪沫乳花翻午盞,不如就取了學士那首浣溪沙里的最后一句,叫清歡團子吧。蘇學士欣然笑納,還命家中廚娘,將團子的面皮配方,細細教了韓家的廚娘。今歲韓知州回京看望六弟,見我府里的花果餡滴酥,外殼乃是炸制,覺得有些油膩,便教了府中廚子這道清歡團子?!?/br> 唐國長公主說完,端王趙佶感慨道:“蘇學士果然是豁達之人,要被貶往嶺南了,還談笑風生。樽前不用翠眉凝,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br> 這位小王爺,身邊的近侍,畢竟一個是蘇軾的故吏高俅,一個是與蘇軾有著隱秘傳聞的梁師成,他兩個平日里常引導著王府歌姬唱蘇軾的詞,小王爺再是風流好色,文學藝術品位卻是不低的,到底能聽出蘇詞里的格局境界來。 此際,畫室中這三位皇家貴戚,孟氏已形同廢后,唐國長公主下嫁的韓家,貶謫的貶謫,賦閑的賦閑,趙佶,雖剛封了端王,實也曉得自己常被章惇、朱太妃等人在官家跟前告刁狀。 尊嚴上,被頂層權力施予的或重或輕的棄絕感,令他們于這看似品評畫論與鑒賞美食的悠然午后,在精神世界里,多少與蘇軾產生了共鳴。 而侍立一旁的姚歡,對于趙佶援引的蘇詞,無論是那句“人間有味是清歡”還是“樽前不用翠眉凝”都未有太大感懷。 她腦中想到的,恰恰不是蘇軾的詞,而是他的一句詩。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br> 這句詩,是再過幾年,蘇軾被繼續貶往海南儋州后所寫的,如今還未出現。 后世公認,烏臺詩案幾乎命絕的囹圄之災,被貶黃州窮困凄苦的拮據時日,是蘇軾生命中所沉至的最低點。其后的幾次沉浮,都不算太大的打擊,蘇軾,似乎對于風霜雪雨的打擊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與承受經驗。 但在姚歡看來,再堅強與豁達的人,也無法對不斷出現的凄清孤絕的現狀,做到真正的“免疫” 即使經歷過烏臺與黃州的打擊,蘇軾到了暮年被貶海南儋州時,寫的“坐聽荒城長短更”這七個字,仍是多么悲涼的七個字??! 好像整個世界都已不再與他有關系。 為什么? 為什么在一個不再茹毛飲血的時代,在一個自命崇文盛世的時代,在一個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的時代,在一個被冠以“現代拂曉時刻”的時代,竟還會出現這樣令人痛徹心扉的例子? 一位享譽文壇、政績亦可圈可點的臣子,沒有貪墨,沒有叛國,沒有作jian犯科,并且明明已經主動離開了黨爭最為激烈的朝堂,卻在花甲之年,仍被一紙皇命強令渡海,來到世人視作蠻荒之地的孤島。 用盡一生的氣力,或許終能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某個時刻的脆弱,猶如在將將愈合的傷口上又猛地戳了一刀。 獨坐荒城,四顧茫茫,唯有天地星月,見我悲極無淚。 第264章 吃著點心說“二蘇”(下) 姚歡思緒紛涌,直至唐國公主母子與端王趙佶告辭離去,她似乎還有些兀自出神。 孟皇后心細如發,關切地問:“姚娘子,你可是累到了?” 姚歡忙道:“不曾不曾,世軒很著力,福慶公主乖巧可愛,聽圣人與公主、端王一席談,更是受益匪淺?!?/br> 孟皇后點頭:“那就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