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的愛人是祖國[快穿] 第200節
書迷正在閱讀:皇帝重生后只想當咸魚、紅碎因宵(偽骨科H)、紈绔小少爺的農家飯館(穿越)、紈妓【民國1v1】、一個橙子、珍如天下(古言1V1 H)、春天略過的花、彼岸只為南魄盛、穿成真假千金文里的暴躁小姑姑、租了個女友回家
寧馥看著這個留小胡子的男人,溫和笑道:“孫先生不必再送了。軍費也不必送?!?/br> 孫尚謙氣喘噓噓,依舊是一雙不討人喜歡的老鼠眼,轉來轉去,卻最終迎上了寧馥的目光。 他有些尷尬地從懷里掏出一張紙來,遞給寧馥。 “我和你們一起走……行不?” 是他自己寫的的生死狀。 孫先生自詡文化人,字寫得也齊整,只是落款處又改回了他那個土了吧唧的本名,“孫上簽”。 戰事吃緊,松涂縣告危,相好的收拾細軟,說要和他往內陸跑。 他聽說白馬寨下山了。 鬼使神差地,他不想走了。 這一輩子渾渾噩噩慫著過來,他突然想干一件男人該干的事。 寧馥盯著他看了幾眼,收起那張紙。 “那就跟上吧?!?/br> 孫上簽并入隊尾。 隊伍過江。 怒江的波濤洶涌拍擊著江岸,而他們通過的吊橋,就是這天塹之前,唯一的退路。 華軒拔刀而出,斬斷了吊橋的繩索。 那吊橋摔入江中,瞬間便被江水吞沒,隔著重重霧氣,不見蹤影。 只有江水怒號,隔空傳來隆隆炮響。 寧馥向眾人道:“走吧?!?/br> *** 將來,這個民族或許還會忘記戰爭的痛苦,或許依然會有人為了私利背棄國家,為了偷生叛離人民。 但這從來不是一個容易認輸的民族。 因為這個民族,總還是有一批人,在窮的時候不拋棄她,在弱的時候不鄙視她。 為她一擲生死,為她浴血拼殺。 為她知不可為而為,為她雖千萬人而往。 哪怕這些人,曾經受盡這時代的折磨,命運的捉弄,哪怕他們抱怨過世道不公,痛恨這命如草芥。 卻還是為了這個民族,為了眼下,正在受苦的,糟糕的國家,拋棄了自己的愛情和前途,拋棄了他們好不容易偷來的一片安寧,毅然決然地—— 將自己碾碎在歷史的車輪之下*。 作者有話要說: *最后一段化用自《戰爭與和平》 第152章 重振河山(18) “現在我們進入的布展區域,講述了八十年前由土匪所轉化的抗日武裝力量,也是在天門山一戰中浴血不退的混編第十八團的前身?!?/br> 博物館中空調開的很足,涼颼颼的。 游覽者三三兩兩地跟著解說員走進那個展廳。 “這里,就是混編第十八團前身,白馬寨的微縮還原場景?!?/br> “大家可以看到,這里是白馬寨的校場,也是最早一批混編第十八團官兵進行軍事訓練,轉化為正規武裝部隊的地方?!?/br> “早期,他們沒有木倉支,沒有火炮,訓練所用的武器基本都是冷兵器?!?/br> “但就是在這樣簡陋而艱難的條件下,訓練出了一批剛強無畏,戰斗力驚人的戰士?!?/br> 解說員走到微縮場景邊的照片墻。 “潘大剛,1944年隨白馬寨遠征緬甸,獵戶出身的他作為狙擊手,僅天門山一役,斃敵二十余人,擊傷數十人。后任第十八團偵察營營長,屢立戰功?!?/br> 有人驚訝地指著照片墻上的一張圖片。 “好厲害??!那個時候的箭竟然能射這么深!” “我靠,牛批!這是那個潘營長射的么!” 兩個初中男生咋咋呼呼地驚嘆。 他們對戰爭的殘酷尚且沒有概念,只顧著研究那些陳列在展柜里,上個世紀的各式軍用武器。 黑白照片中是一段粗壯的樹干。 箭頭深入樹中,只余一段箭尾在外。 解說員聽見了兩個人的聲音。 “潘大剛是白馬寨中有名的神箭手,但這一箭并不是他留下的紀念?!?/br> “這一箭,屬于我們接下來要向大家介紹的一個人?!?/br> “可以說,是她一力促成了白馬寨入緬遠征,是她在此后酷烈的滇緬戰場上周旋各方,為整編第十八團爭取物資、爭取支援,爭取戰機?!?/br> 解說員的聲音中蘊含著一股深沉的感情。 “也是她,奠定了這支英雄部隊的精神根基?!?/br> “她叫寧馥?!?/br> *** 寧舒英站在一副黑白照片前,她怔楞著,幾乎下意識地伸出手去撫摸。 照片里是兩個女孩。 她們站得不近,但都專注地望向鏡頭。 肢體語言說明當時的她們相互并不親近,但卻都向著鏡頭露出了笑容。 一個女孩手握馬鞭,另一個女孩手中提著一只小巧的醫藥箱。 “誒,看什么這么入神?” 一起來的同學好奇地湊過來,目光也落在相片上。 對方看看她,又看看照片,頗有些驚訝地嚷道:“舒英,照片里這人長得和你好像??!” 她的聲音太大,招來解說員不滿的一瞥。 “下面,讓我們走入這位英雄人物的傳奇一生?!?/br> 話音一落,展廳內的燈光也跟著暗下來。 大屏幕上,播放起視頻。 現代的紀念展館,已經開始使用多種聲光電技術,環繞的聲音,讓人如身臨其境。 屏幕發出的熒光,映照在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上。 影像資料是模糊的。 高清的放映技術讓屏幕中的顆粒更加明顯。 流民挑著擔蹣跚前行,前面是兒女,后面就是全部家當。 士兵們在戰壕中交談,抽煙。 行軍隊伍中的騾馬嚼著草料。 鳥群一般的飛機從慘白的天空中掠過,然后無數黑點從空中落下。 ——在地面炸開一片火雨。 這樣的畫面,大家在電視上、在電影里,在無數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ppt中都已經看過無數回了。 仿佛千篇一律,確實不能吸引多少注意力。 也不能怪他們。 他們不是不知疾苦,不是缺乏同理心,他們有自己的問題,自己的愁緒。 只是生在和平年代,老電影式的戰爭的畫面帶來的沖擊,遠不及他們現實生活中考試成績的壓力和請傳奇的煩惱。 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懂的。 只有寧舒英,站在人群之中,目光怔怔。 她……她經歷過。 無數次,這樣的畫面,她身在其中。 她曾經一路顛沛,從整個國家版圖的東北,流落到西南; 她也曾在戰火中四下奔逃…… 然后,終于拿起木倉,挺身向前。 “白馬山寨中的土匪,在一次次訴苦大會中蛻變為被苦難凝聚的兄弟,在一堂堂‘思政’課中,思想被燎原的星火點燃?!?/br> “而這位‘白馬夫人’的故事和傳奇,時至今日,依然在松涂縣的老百姓之間,口口相傳?!?/br> “……寧馥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在白馬山的匪寨之中,組建起了由精銳力量組成的偵查排和戰地急救班,也就是整編第十八團獨立偵察營和戰地醫療班的前身。在死守2201高地的戰斗中,敵人對整個高地傾瀉了上百噸的火炮和彈藥,在這種近乎毀滅式的轟炸中,混編第十八團堅守陣地到了最后一刻,成功擊退敵軍的進攻十余次?!?/br> “在慘烈的戰斗中,十八團的醫療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br> “他們用擔架搶救傷員,擔架不夠,就用抬、背的方式轉移受傷的戰士。他們用有限的條件和資源,最大限度地去拯救士兵的生命。 天門山一役,十八團醫療班十名戰士,他們訓練有素、高效鎮定,救護了全團上百名傷員,極大地保存了有生戰斗力量,為這場戰役的勝利和第十八團建制的留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br> “同時,醫療班也配備防身用手木倉。在寧馥對醫療班的訓練要求中就有一條,——‘既是醫生,也是戰士?!?/br> “他們一邊救護傷員,一邊擊斃敵人,在戰事最緊張的時刻,面對敵軍搜山的一個分隊,為了保證隱蔽著傷員的臨時戰地救護所不被發現,六名醫療班成員毅然出擊,分頭行動,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引開了敵軍,保全了藏有傷員的救護所?!?/br> “他們中,有曾經的江湖游醫,也有留洋歸來的高材生,還有兩名年紀未滿十八歲的女孩。這六名醫療班成員且戰且退,最終在子彈耗盡的情況下誓死不降,跳下山崖?!?/br> 寧馥的貢獻,不僅在于帶出了一支驍勇善戰,悍不畏死的抗日隊伍,也在于她帶來了先進的戰地救護理念,科學的戰地救護方法,更在于……她在一群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顆名為“信仰”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