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書迷正在閱讀:無常劫、無劍無聲無雨、校園rou欲行(1V1 SC H)、好喜歡jiejie(百合ABO)、都市極品天師、[綜漫]人生只剩100天、我穿成了小說昏君大反派、在星卡游戲里做靈媒、[綜漫]夜斗神在橫濱、[綜漫]聲優變身系統
她絮絮叨叨:自己養的黃鸝鳥如今抱窩了,在北方的大哥給自己捎來了一只白兔子,自己講白兔子養在院子里,還給它縫制棉襖帽子,可養了兩月,那白兔子居然不翼而飛。 難道是三哥哥偷偷放走了?惹得三哥忙不迭保證自己小時候雖然淘氣但長大后就不再干這種事情了,云瑾哭了好幾天,最后鎮南候老夫人瞧不過去,拄著拐杖來云瑾院子里找,可真是奇了,那白兔好端端在籠子里待著呢。 這是怎么回事?鎮南候老夫人仔細檢查了半天,才發現原來那白兔居然能縮骨穿過鐵籠子,再往地下打洞,等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它又爬出洞去籠子里吃小廝們放的糧食和水,所以這么多天居然也沒瘦。 “大家為它鬧得天翻地覆時,哪知道它平日里就待在籠子下面的洞里呼呼大睡呢?!摈煊袂浦畦鶗?,似乎看見她正捂嘴笑得左臉邊浮現小小酒渦。 作者有話要說: 看到大家的留言好感動,湯圓會加油的。 今天做了琺瑯鍋焗雞,三黃雞晾曬干,抹上醬油耗油腌制半天,然后在琺瑯鍋內放蔥和洋蔥生姜,再放入雞,開火燜就是了。 米飯消耗神器! 上一章提到邪教,所以多說兩句。 千萬不要信邪教,當然很多人被騙的時候堅稱不是邪教。 我以前以為世代進步,當代年輕人個個愛好網上沖浪,怎么還有人信邪教。除非是索尼邪教、switch邪教之類(哈哈) 結果最近得知某位金融機構的中管(年薪百萬左右)、研究生、CFA(說這些的意思是覺得這樣說明這個人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吧,俗稱的不是傻子),居然信什么幸福教,天天朋友圈發,湯圓還以為他被盜號了。 震驚了。 好基友跟湯圓揭秘這個邪教每月都在風景秀美的旅游勝地的五星級酒店上課。 湯圓恍然大悟:“原來是福利這么好所以吸引會員的?!比缓鬁珗A就興奮了,“我要打入邪教,把邪教吃垮!” 基友:“你傻呀這都是自己付錢的?!?/br> 湯圓:“?!所以他們自己花錢花時間去聽講座?” 所以我真的不知道邪教怎么吸引信眾的,也許光是聽課這個開始的門檻就把沒錢有腦子的都篩選出去了? 所以也請大家警惕一下。正規宗教就那么幾個,國家宗教委會承認的,除此之外,就,嗯,報警吧。感謝在2020-04-14 14:42:53~2020-04-15 16:15:38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綰都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天晴無雨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36章 送荷包黛玉放下心結 接圣旨賈家迎來富貴 黛玉提筆寫一封回信, 將近來趣事一一寫就,寫完后又挑選個她新繡的荷包。 白嬤嬤看見,笑道:“姑娘可要送給鎮南候府四小姐?” 黛玉點點頭:“正是,鎮南候家jiejie性子舒朗, 尋常金啊玉啊不入她的眼, 倒稀罕這外人瞧來不值什么的繡件?!?/br> 白嬤嬤道:“怪道旁人都說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呢, 那云瑾姑娘四季八節的往家里送東西,總是惦記著姑娘呢?!?/br> 明嬤嬤打量著那荷包道:“姑娘如今手藝越發好了, 便是在宮里這樣式的也挑不出來什么錯?!?/br> 白嬤嬤想起往事,還是有些感慨:“姑娘這幾年可用功呢。剛跟著姑娘, 姑娘就忽剌巴兒說要學女紅, 我們只當是姑娘在親戚家受了委屈,那起子小人在背后地里嚼舌根,議論姑娘不通女紅, 是以沒攔著?!?/br> 黛玉有些不好意思, 那時候她剛知道自己的命運, 又氣憤襲人和史湘云議論自己不通女紅, 因而一氣之下立志要做女紅,這兩年晝夜練習,真把那當成一門功課。 明嬤嬤笑著說:“學這刺繡的手藝怕什么, 只不要過多了就是了。到底是大家小姐,以后往來也是豪門世族,動幾針不讓人家說嘴, 哪里就窮酸的非要自己動手做?!?/br> 黛玉心里一動,忽然想起史侯家里當時經濟敗落,其實已經很難維持外面的風光和體面,可史侯夫婦是個會持家的, 倒讓家里的女眷做自家的針線活,以此貼補。 湘云就曾抱怨做針線活累得慌,肯定是因為湘云年幼,不知實情,只知道羨慕別家姑娘,跟親戚家抱怨,暗示自己叔嫂怠慢自己,卻不考慮自家已經無以為繼。 如此情況下,她來賈府,看見不用做家務活的姑娘們會怎么想?四個春也就罷了,寶釵母親尚在,只有一個黛玉跟她一樣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她自然只想跟黛玉比。 人就是如此心理,你比她好一大截便對你誠服不已,你比她只高一點點她便要來找你的錯。 如此一來,湘云見黛玉整日里連針都不拿起來,自然牢sao滿腹,嘲笑黛玉不會女紅。想破了這一層,黛玉忽然咧開嘴笑。 原來自己一直在跟一個嫉妒自己的小孩子較量,就為那幾句議論這兩年拼命學女紅,可實際呢,那幾句議論也是湘云求而不得羨慕嫉妒之言。 她忽然就放下了這件事。 晴雯在旁邊看黛玉神色變化,也猜出了幾份,她猶自喟嘆,啊人啊人。就是天生特別喜歡跟自己境況差不多的人對比。 晴雯前世就常聽見人議論別人,“當年我的同學如何、“別看我的老鄰居現在暴發了,從前可如何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