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反派有難同當之后 第171節
書迷正在閱讀:你真好、穿越成為乙游女主、燕燕于飛(古代ABO,NPH)、[綜漫同人]穿進橫濱后得到了劇本、賽博女巫的謀生法則、養豬漢的寡婦妻、[咒術回戰]思春期、饑則思食、我心知秋意、本座,就要和美人貼貼(穿書)
“我們走吧!” 正事一說完,紀謹立馬急促道,他擔心meimei,心焦如焚。 “好!” 趙徵略略忖度,并未告訴兩人紀棠的真實身世,立即安排人悄悄把兩人送回去了。 …… 雁縣太小,魏軍大軍并不能盡數入駐,而是以城池為核心,扇形駐扎布防。 也是因此,紀謹項青回歸并不難,悄然就回去了,并很快回到自己的營中,各自父親的麾下。 但勸降紀宴的過程,并不算順利。 紀謹心下焦灼,生怕meimei在熬受酷刑,勉強按捺終于等父親巡視完軍中察看完傷員,他找個借口匆匆就一頭扎進父親的營院里了。 但紀宴先前已經說過不同意了,被說得煩了還罵了他一頓,這會兒見兒子又老調重彈,他惱怒:“我不是讓你不許再提了嗎?!” 從前皇帝一帆風順他沒有投,現在落于下風他更不可能如此行事,紀宴斷然拒絕:“別說了!如今危難之際,你身為少將軍,斷不可再胡言亂語!若是動了老子的軍心,看老子如何處置你?!” 紀宴行伍武人,對小女兒還自刻意放緩聲音溫聲細語,對兒子可沒這個待遇了,生起大氣來直接上軍棍揍得皮開rou綻都是有的! 一旦動了軍心,再打戰損的就是兵士性命,這可不是開玩笑的!麾下兵士跟他出生入死多年,紀宴見兒子屢說不聽,登時惱了,要伸腳蹬他! 紀謹眼疾手快,正要避開,誰知余光一動,卻見大敞的窗數十丈外的一處閣樓,微敞的木窗后有人影一動。 紀謹心下一動,當即改擋為拉,拽住父親的肩膀,怒道:“阿爹,有傷怎能不看??!” 他喝令外頭的親衛:“快,去叫軍醫來??!” 紀謹是特地選的地方和父親說話的,地方陌生,他挑的父親暫下榻的院中的一個軒亭,四面窗推開就是亭,關上就是賞雪的小軒,紀謹把剩下的幾扇窗也推了,四面大敞,院里有親衛亭頂藏不了人,這樣說話才是最保險的! 兒子的異常紀宴立即就發現了,他心下一凜,敏銳配合,捂住左肩,下一瞬也不著痕跡往那邊的閣樓掃了一眼。 親衛已領命去跑出去叫軍醫了,紀謹貼著父親的耳邊,咬牙小聲:“爹,你以為他真信任你們了?” 不可能的! 紀宴反應很快,也瞥見了那個一閃而逝的人影,心下一沉,沒有說話。 紀謹心里悄悄松了一口氣,發現監視好啊,太及時了,一下子就鋪墊到位了,比他說干口水還有效。 臨行前,趙徵私下叮囑過他,說皇帝很可能會高度關注你們家,一應行事切切小心。 這個其實紀棠也隱晦提過,紀謹不知道為什么,但兩人不會無的放矢,他把本來就很緊的弦又緊了緊。 軍醫很快叫來了,卸下紀宴的鎧甲一看,左肩后背一大片的青腫,還有不少刀劍劃傷,不過不深。 北風呼呼,軍醫忙叫人把窗關上,這才替紀宴處理傷口。 紀謹不著痕跡瞥了那處閣樓一眼,給自己的親衛隊長打了個眼色。自從聽說過馮塬的事跡之后,他和項青很默契把自己身邊貼身親衛悄悄篩了一遍,不能確定全都換了下去。 親衛事前已被他叮囑過,會意,當即散開守在能看見亭頂和亭子四個面的地方。 紀謹默默看著父親處理傷勢,軍醫手腳麻利,很快就處理好了,留下幾個藥瓶說明用法,匆匆背著藥箱走了。 紀謹伺候父親披甲,亭子不大,就父子兩個,兩人沉默無聲,紀宴低頭匆匆扣好搭扣,紀謹一拉他的手,他霍地站起掙脫,快步往亭外走去! 剛跨出一步,“啪”一聲膝蓋骨重重叩在地上的聲音,紀謹壓抑的急聲:“爹!你不管meimei了嗎?!” 紀宴驀轉身:“你說什么?什么意思?!” 他疾步沖回來,一把揪住兒子的領子把他提起來,“你meimei怎么了?!” 剛說出一個字,立即被紀謹捂住嘴巴,紀宴心一凜,馬上壓低聲音:“快說,你meimei到底怎么了?!” 紀謹眼眶泛紅,將聲音壓得極低極低:“meimei被陛下拿住了!” 紀宴心里咯噔一下,簡直又驚又怒又急:“……你meimei,你meimei怎么會被陛下拿住了呢?這……!”好端端這怎么回事?! 紀謹遵守承諾,一直沒有告訴父親meimei在哪,被紀宴氣狠了打了一頓也咬死只含糊說meimei安好,紀宴也就因為征戰在外沒空,否則能揍死這個小兔崽子。 現在突然說閨女被皇帝拿了,他這一驚簡直非同小可!紀宴咬牙切齒:“你還不快給老子說清楚??!” 紀謹這才小小聲,把和meimei相見的情形和紀棠現今的身份簡單說了說,他咬牙:“要不,我怎么會一直想著勸您……昨日我追上去,親眼見meimei被人帶走的!” 紀謹項青趕到時,剛好遠遠看見個尾巴,兩人上去也只是多栽兩個,追了兩步,一咬牙關立即掉頭去找趙徵。 紀謹說著說著,火燒火燎,meimei也不知正在哪里熬刑呢!他跪了下來,哭道:“爹,爹你不能不管meimei??!” 里應外合,才有可能把meimei救出來??! “陛下多行不義,弒父弒兄弒君弒儲,這等不忠不孝寡仁薄義不擇手段之輩!爹,難道你還要助紂為虐嗎?爹你還記得你當初投奔起義軍之志嗎?!” 憶起當初從軍起義的少年熱血誓言,心頭一片灼熱! 紀宴來回踱步,咬緊牙關。 別看紀宴經常惱怒揍罵兒子,實際他心里極重極疼孩子的,他常年征戰在外,膝下僅一兒一女,尤其愧對女兒,他不能陪伴她成長,連面也不能時時見得。 女兒遇匪失蹤,他特地告了半年的長假,天天找,甚至把寧縣附近的山匪都剿了個干干凈凈,找了足足兩年多,一直都沒放棄過。 素來體恤妻子留守不易待她態度溫從未動過一根手指頭的他,當時直接一巴掌就把卞夫人的臉扇腫了,卞夫人躺在床上半個月都沒能起身。 紀謹從懷里內衣夾層取出一封信,“……這是meimei出事前寫的?!?/br> 紀宴搶過來飛快打開一看,熟悉且又添了些鋒芒的筆觸,笑語晏晏,請罪又撒嬌,末了還苦勸他想一家團聚,語氣詼諧,帶著小兒女特有的嬌俏。 只是這封信灰黑狼藉,染滿了泥塵焦痕和血跡,血跡滲透到里頭的信紙上,斑斑赤色和字跡濡染成一片。 這張染血信紙和嬌俏的語氣截然相反,紀宴心下大痛。 紀宴小心收起信紙,把信揣進懷里,來回踱步,最終一咬牙:“那邊怎么說,要爹怎么做?!” 天平上哐當一聲落下一個重重的砝碼,紀宴最后還是下定了決心。 紀謹聞言大喜! 第98章 現在對趙徵乃至趙軍而言最重要的兩件事都在眼前,再勝大破敵軍和營救紀棠。 甚至對趙徵而言,后者還要更重要一些,畢竟克敵哪怕這次不行后續還有機會,而紀棠卻是萬萬不能出差錯的。 趙徵不敢去想,初聞消息的那種頭腦嗡鳴手足冰冷的駭然反應經過時間緩沖消褪了,但惶恐和焦灼卻并未因此減少半分,并在時間的壓力下化成一塊鉛,沉甸甸的墜在他空落落像缺了一半的心臟位置。 趙徵仿佛和這世界隔了一層看不見的膜,軍靴重重踏落在黃褐夯實的黃泥大營地面上,他的感知仿佛在繁忙之內,又好像在繁忙之外。 惶恐焦灼的盡頭,是害怕,他害怕失去她,他甚至不敢去想,復仇后無數美麗展望的將來,從此灰暗一片,缺了她,世界不再美麗,也不會有色彩,他零落立在世界之外,所有人世喧囂酸甜苦辣灰蒙蒙的都不會再感知得到。 活著也不知道有什么意義。 趙徵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強自按捺下所有情緒去安排好一切,他強迫自己睡覺,他必須保持充足的精力和體力,才能把他阿棠營救回來。 只午夜夢回,卻又看見了她的明媚的笑臉,陽光下草長鶯飛,她勾著他的脖子,趴在他耳邊嘀咕說等以后有空要再來。 ——那是春天,在江眠,他攻下江眠城后飛馬去花溪接她的時候,不知怎地,黑夜變成的白天,陽光灑在她白皙柔膩的面龐上,她的眼睛閃閃發亮,笑容像陽光一樣明媚,他抱著她,也不禁笑了起來。 午夜夢回,醒來淚流滿面。 趙徵下地把那串沉香木念珠翻出來,虔誠跪在地上,月光下安靜放置案上的那串木珠上的點點褐紅已變成黑赭色的斑點,他虔誠祈禱,祈求父兄憐他,保佑阿棠順利脫險,勿教雁失其侶,孤苦伶仃。 這一夜趙徵都沒能再睡,萬萬幸的是,事情很快有了好的進展。 紀宴被紀謹成功勸服了。 而紀棠目前的大致消息也打探出來了。 雁縣不大,沒什么可藏人的地方,而魏軍亦是初來乍到,趙徵啟動了所有的明線暗線,很快就鎖定紀棠的大概位置了,她應是被關在皇帝所駐的縣衙門的西側原縣牢里。 縣牢守衛森嚴,尋常兵卒連靠近都不能,關鍵位置站崗的衛兵太陽xue微鼓目光鋒銳,必是皇帝的暗衛中的精銳人物。 毫無疑問,這肯定是關紀棠的地方。 雁縣之外,趙軍大營,帥帳。 沈鑒云接過趙徵傳下的情報飛速翻看,精神大振:“很好!” 他目光湛然:“大破敵軍與營救阿棠之機,就在魏軍突圍之時!” 一箭雙雕。 這兩個其實是一件事,同時進行,互相推動一同設計。 救紀棠重要,但前者同樣重要,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后續未必能再找得到了,現在沈鑒云已有七成把握能在此次大敗魏軍,讓這一戰成為轉折戰局的關鍵關鍵一戰。此戰過后,可以直接奠定最后勝利了! 雁縣太小,現在有小半魏軍甚至還布防在城外的,皇帝角色和趙徵逆轉,現在謀求突圍的輪到皇帝,而且這個突圍戰很快就會打響了的。 皇帝沒辦法等,等趙軍休憩過來,等趙軍的攻城器械等輜重運抵再發動攻城戰的話,那魏軍再突圍可就晚了。 所以這兩三天之內,魏軍必定突圍! 鐘離孤道:“紀侯項公一旦陣中突降,對魏軍影響必巨!只要利用得宜,必等再次大敗敵軍!” “沒錯!” 眾人分析了魏軍情況和突圍路線,并就此布置了詳細的計劃,包括紀宴那邊該如何行事的。 不過有關紀宴那邊的行動,除了推動戰局之外,這一環更重要的一個目的,當然是救紀棠了! 一說到這里,大家更打起兩分精神來,認真聽趙徵與沈鑒云發言。 趙徵和沈鑒云已經商量過了,“雁縣太小,而魏軍突圍,重點更可能放在左右兩側?!?/br> 而雁縣正面是趙軍中軍,兩邊強兵呼應聯動更強,非突圍首選。 魏軍的這次突圍,也得強沖,因為沒什么地利不適合取巧。 趙徵和沈鑒云都判斷,皇帝會將突圍重點放在兩側。 至于雁縣后方,北邊,則是山,不適宜大軍遁撤,但轉移重要人物還是個首選來著。 沈鑒云沉吟:“皇帝應當會選這里!” 雁縣一面背山三面大敞,后者都是平原丘陵,沈鑒云手指在兩側臨近山麓的位置分別劃了一下。 北邊山高林密,確實是小股人馬遁撤的首選,但皇帝還得考慮趙徵,而事實上趙徵確實已經把暗部的大量人手都撒進山中去了,就是生怕皇帝從這里把紀棠偷渡運走。 所以這種情況,后山反而不是首選,因此沈鑒云判斷,跟著突圍大軍一起,偏貼著山麓而行才是皇帝運人的首選。 畢竟千軍萬馬之中,身手再高的個人也難以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