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頁
這里還有不少附件,你看。 曹煥將釘在未刪減意見書后的附件一一翻開,其中不僅有照片,還有人體損傷標注圖等等。 但是跟意見書末尾列的附件列表有出入,少一份皮屑的DNA比對表。 譚北海一一核對數量,點著列表最后一項道。 會不會掉在其他材料里了。曹煥一邊說,一邊翻找,他偶然瞥見了附件最后一頁的反面,上面有一行余了寫的字,DNA表,無。既然這份附件不在左清源的U盤中,那要么是誰拿走了,要么就還在清源鑒定所中,只是被藏了起來,連左清源也沒能找到。 曹煥在手機備忘錄上記下這一點,把這份資料與已經看過的資料們放在一邊。 這是什么? 曹煥拿起下一份A4大小的線裝本,看起來應該是手工縫制的,孔與孔之間的距離不盡相同。他翻開第一頁,扉頁上五個大字表明了資料的內容: 姚謙行資料 這五個字,與舊復印件上的批注字跡相同,想來這份資料應該也是余永安整理的。線裝本第一頁就是姚謙行的簡歷,簡歷表是手畫的簡單方格,前一段是姚謙行的基本信息,而后一段的個人成就足足寫了有一頁多,密密麻麻的全是字,內容非常詳盡。 姚謙行年少成才,16歲就考上了科大,讀了四年的機械工程本科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同校研究生,并跟著當時非常有名望的導師開始了針對航空發動機的材料及基礎工藝的研究。博士畢業后,他順利進入了位于安湖市的國家第一百零七研究所,暨國家航空航天裝備技術第三研究所,主要研究我國自產飛機發動機技術。他作為第一小組研究員時,研究方向是發動機的基礎工藝極加工技術,由于表現極其出色,30歲時便升為二級研究員,并自己帶領小分組開始封閉式研發國產飛機發動機原型。而這一頁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神仙成就后邊,突兀地跟著一份筆錄復印件,被詢問者,則是姚謙行小組的其中一位組員。 姚謙行為什么在工作時間出門? 當天姚老師出門是為了去復印,我們這一小組是兩年前開始由姚老師帶隊研發飛機發動機的,他當時要去復印的,是我們第十二稿的原型圖紙,復印完了要拿去開會用的。 你們研究所沒有復印機嗎?為什么要特意出門去復??? 有復印機的,但是我們那個復印機挺舊的了,總是卡紙,復印小一點的紙張還好,A3尺寸的圖紙那是復印一張卡一張。我們雖然報修過了,后勤那邊一直沒來修,一份圖近百張紙,要卡到什么時候啊,只能出去復印。 姚謙行作為你們的領導,為什么沒有把復印工作交給組員,而是自己親自去做呢? 這種研發圖紙屬于國家高級機密文件,是有保密措施的,雖然我們在一個小組里,但一人負責一項工作,分工明確,根本不知道另外組員做的是什么,就算是夫妻同在一個小組里,也是不能交流工作內容的。我們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就上交上去,最后由姚老師合起來,核心部分的工作是姚老師自己負責,也就是說,唯一知道全貌的只有他一個,怎么能叫別人去復印呢。雖然說是出去復印,但去的復印店是研究所自己開的,不對外開放,要憑工牌進。 復印店的位置在哪里? 從大門出去,沿著圍墻走,大概八百米后右轉就能看見。 也就是說,去復印店是不需要過馬路的? 不用過馬路。 再后面就是確認筆錄的一些話了,曹煥略過了這段,直接翻過幾頁往后看。筆錄后附著好幾張現場照片的復印件,也是黑白復印,導致很多細節糊成了一片。當他翻到姚謙行趴在馬路上的一張照片時,看到其上留有余永安畫的標注。被圈出來的是圖上散落在四周的圖紙,延伸出去的標注寫道: 已被研究所收回,未能作為證據保存。 不知道我推測的對不對,但是我似乎有了個大概的輪廓。曹煥放下紙張,吞咽了一下面對譚北海道,沈利之前說過,他們組織因為某個事件而停止了活動,從時間上來看,應該就是這個事件了,大概率是因為這個事件涉及到了機密圖紙,他們怕被順藤摸瓜,所以靜觀其變,不敢再有動作。但是我有個疑問,如果我是那個人,我都已經讓左商給做假報告了,這事自然不會懷疑到我身上,我只要避一段時間的風頭,就能像以前一樣繼續行動。然而現實情況是,這個組織從此再沒行動過,太奇怪了。 難道姚謙行才是當時的領導者?而與他產生爭執并殺害他的,是第二順位者,而這第二順位者并不能服眾,大家不愿在他的領導下繼續做事,因此組織沒能繼續活動下去。以上只是我的猜測,我現在是越來越糊涂了,從這堆資料來看,跟毒品半毛錢關系都沒有,看來要突破所有問題的最大關鍵,還是要搞清楚葉牡丹組織究竟是干什么的。 我倒是有個想法,但只是想法,沒有證據支撐,我先保留,以免擾亂你的思維。我們先看下去,看后面的資料里能提供給我們什么信息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