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做夫子 第68節
因為許先生就是當官的,所以他府里有很多公文,像那種不需要避諱的,他都給楚辭看了,并且也教了他很多官府里寫這些東西時的潛規則和需要注意的小細節。 所以楚辭并不需要擔憂,只需要根據題目來變通就是。 而第二場的首試是五經題和律詩,這次的和第一場的五經題就有些許不同了,這次是選拔各房經魁所出的。若不中經魁,就不能中解元,所以楚辭決心,這一題必定要使出渾身力氣做答,必然讓那春秋房的同考官叫好才行! 第99章 一會一拍桌 本經的春秋題一下來, 楚辭看了題目, 腦中思慮萬千。 最后, 他選擇了題目中,最容易讓人忽視的點去寫, 意欲出奇制勝。文章一氣呵成, 字數也控制得剛剛好, 楚辭再看文章時, 竟無一處可以刪改。 他心中激蕩不已,自覺這道題應是他寫得最好的一篇了。 他做的這道春秋題為:會所, 信之始也。始之不從,其何質乎? 題目出自《春秋左傳》的《成公十一年》, 講的是晉厲公和秦桓公結盟, 會于令狐, 秦桓公到了之后,不肯涉江, 便派手下去和晉厲公和談, 然后范文子說,這樣的結盟有什么意義?連剛開始約定的地方都不去, 開始都不順從,又談什么以后呢?果然, 不久之后, 秦桓公就背叛了盟約。 大部分人寫這篇,都是單純從這件事出發,譴責秦桓公是個背信棄義的小人??墒浅o卻從他背信棄義之后發生的事情去做分析。 秦桓公背叛盟約之后, 與翟族聯手攻打晉,而后晉厲公派使者與秦絕交,后聯合其他眾國大敗秦國。于是楚辭破題句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古人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春秋上記載的史料,大多都比較隱晦,三言兩語便說完了一件事,若是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恐怕看了文章只會覺得頭疼。這也是為什么,治春秋的人比較少的原因。其微言大義,微言可不是蓋的。 春秋題做的很快,那律詩卻難倒了楚辭。 他因為秦夫子的要求,有一段時間每天都會做一到兩首詩,關于韻腳什么的,自然再不會是問題。但問題就在于,楚辭習慣了有感而發,每首詩里必須有真情實感流露。 現在將他關在一個小小的號房里,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哪來的真情實感? 楚辭想了好久,終于放棄了做詩。他得先把春秋明經題謄錄在答卷上。 一個下午的時間,楚辭都在折磨自己。一張白紙上涂了又涂,改了又改。及至天色黑沉,蠟燭點起來,他也還沒想好要寫什么。 楚辭終于體會到了這種痛苦,他覺得不能再等了,干脆就用老辦法,想把韻腳全部填好,再去想每一句。 這樣寫著寫著,到底叫他給寫了出來。他在結合現在的場景將寫好的詩進行魔改,到最后,讀上去竟然還不錯。 楚辭苦笑,若是秦夫子見到這首詩,一定會罵他,但是他沒辦法呀,對于作詩這種東西,他總歸是比其他人要差一點的。雖然偶爾也會有幾句妙語,但那種情況少之又少。他只能安慰自己,這個到底不是那么重要。 第二天就那么過去了,第三天的時候,他又恢復了第一場時的自信。四篇公文寫得又快又好。特別是官府斷案時的判文,案子斷的快,量刑剛剛好,并且每一條都是按律行事,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來,把一大部分新生官員,都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第二場交卷后,楚辭又休養了一天,然后以蓬勃的精神狀態去迎接第三場考試。 第三場考的是策論五篇,策論也就是議論文了。給一些時事政治讓你分析,有的還要預測一下結果,推斷一下未來發展,抑或是打戰賑災,讓你出謀劃策的。 這個若都不行,楚辭覺得自己可以狗帶了。且不說在古代這么多天,他分析過多少時事,單就他做為一個眼界開闊的現代人來說,結合歷史,推斷未來發展這一點,絕對是吊打他們的。 “哐哐哐……” 鑼聲再次敲響,意味著眾多學子幾年來的努力終于到了接受考驗的時刻。 中了,一輩子就有了著落。即使會試不中,有舉人功名者也可以去吏部登記姓名,等著補官。 不中,那么兩年之后再來。 古人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場場得中者,到底還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人,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才吹盡黃沙始到金。 寇靜他們自科舉結束的那一日起,便要撤回軍營里。他和楚辭約定好,等放榜之日,再來為他慶賀。 …… 第三場結束時,第一場的試卷才得以全部謄錄好。 這謄錄也沒那么簡單。首先,學子們的試卷交上來,要先由最低級的官員,將要上登藍榜的試卷挑出來另外放置。 然后篩選通過的,還要進行糊名,這也是一項大工程。糊好名字后,再開始謄錄。這次參加鄉試的考生一共有五六千人,進行謄錄的官員才只有二十人。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謄錄二百多份,而一份上面,有七篇文章。 謄錄也不僅僅只是照抄,還要負責把錯別字找出來,寫在卷首,減輕上官的工作量。所以一場鄉試下來,除了應考的考生外,這些底層文官,也是要累脫一層皮的。 謄錄好了之后,還要有專人校對,確定原卷和朱卷上面的文章是一模一樣的。校對好了,還要編號,以免到時候排出名次,卻找不到中舉者是哪些人。 他們還沒歇到一天,第二場的試卷又被裝在箱子里抬進來了。 與他們相比,閱卷官們就要簡單的多,只要負責看文章,若是文章好的,就在上面畫一個圈,寫一個“薦”字。 寫了薦字的文章,就能遞交上去,交給副主考官審閱。若是副主考也覺得不錯,就在上面再畫一個圈,寫個“取”字。 寫了“取”字的卷子,才會被送到主考官的手上,這時候的卷子,已經是十不存一了。所以主考官是最為輕松的,只需要看兩三百份即可。他覺得好的文章,又要在上面再寫一個“中”字,有這個字的學子,才能夠穩如老狗,正式登上統治階級的臺階,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 第一場的試卷分為兩部分,四書題的那部分,被送到四書房,五經題的則送去五經房。 這些同考官們齊聚一堂,專心致志的批閱試卷,改到行文亂七八糟的,便直接往地下一扔,這些為落卷。改到好的,再在上面寫一個“薦”字。 有位楊姓考官連續改到幾個差的,整個人都暴躁了。他灌了一口茶水下去,方才將自己想要撕卷子的情緒壓抑下去。 他隨手又拿起一篇,初時看了,還不以為然,然后越看越入神,看到最后,竟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好,好,寫得好!” “楊大人,你這是做甚呀!” 其他同僚們紛紛抱怨出聲,他這一嗓子,害得他們又要重新看了。 “各位對不住,實在情難自制?!睏畲笕速r笑,然后繼續往下看。 看到第二篇的時候,他眉頭微皺,也不是說這一篇不好,只是比起上一篇來,到底有些落于俗套了。 他搖了搖頭,又去看第三篇。 “哈哈哈,果然才思敏捷!竟能寫出這樣的句子!” “楊大人,你再這樣一驚一乍的,老夫就要上報主考官,讓你一個人待在一處了?!币粋€老頭怒視著楊大人,他年紀大了,最不經嚇,這一會一拍桌的,誰能受得了?! 第100章 真是不要臉 “李大人, 實在對不住, 情難自制, 情難自制?!睏畲笕死^續賠笑。 其他人奇怪地看著他,到底是怎么樣的文章, 才會這么讓人情難自制呢? 有人放下手里的卷子走了過去, 將楊大人大加稱贊的那篇拿在手上。他看了許久之后, 喟然長嘆:“錦繡文章啊, 頗有唐宋之風,韻味雋永, 豪放灑脫,無一字不精?!?/br> 大家聽見這樣至高的評價, 不由也起了好奇心。紛紛放下手中的文章來看這一篇。 “諸位說, 我是薦還是不薦?”楊大人有些苦惱。主要是這篇文章和先前那些完全不一樣, 薦了的話,恐主考官不喜。 “當然是薦了, 若你不薦的話, 日后復卷復到這一篇,豈不是誤了你的名聲?何況, 這上面還有人呢?!秉S大人一語驚醒夢中人,楊大人頭上滲出了一些汗水。確實啊, 只顧著想主考官了, 卻忽略了其他部分。 要知道鄉試放榜之日,落榜學子是有機會質問主考官的,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 落榜之后自然不會不聞不問。 “是極是極?!彼B連點頭,然后拿著卷子又看了一遍??戳T,他又用朱筆在卷首畫了一個圈,在上面寫了一個“薦”字。 寫完之后本應放手,可是他思來想去之后,又在上面加了一個圈。這就相當于重磅推薦了,一般來說,副主考是會先看這樣的卷子的,中的幾率也更大些。 改好之后,他將文章放置在另一側,和其他人強力推薦的文章放在一處,等著先呈上去。 另一間房里,坐了五個副主考。相較于其他的官員,他們顯得悠哉的多,此刻正聚在一起品茗論道。 他們是從周邊省份抽調過來的,其中有一省,歷來以學風濃郁出名。在他們那里,隨處可見手不釋卷的讀書人。甚至岸邊垂釣老人,山間砍柴農夫,在閑暇之時,也會摸出一本書看看。 先不說他們能不能看懂,單就學風而言,他們那里確實是略勝一籌的。而且讀書人一多,質量當然也就有所提升了。根據調查結果來看,他們省的學子在每三年一次的會試上,排在前十的幾率基本是百分之百的。 也就是說,每三年一科的二甲進士之中,至少有一個是魯東省學子,甚至有時不止一個。他們這個省,中狀元的人數也是最多的。 身為魯東省的學官,顧大人一向都是很驕傲的。這些日子,也沒少在這些同僚中間,批評西江府的進學風氣不夠好。 其他同僚雖不是西江省的,但也有點不快,因為他們所處的地域,也無形中被貶低了一波。 “各位大人,第一批考卷到了,煩請大人們在上面登個名?!?/br> 正說著話,簾外便傳來了聲音。這些衙差抬著一箱試卷站在門外,等著他們接收。 兩個副主考簽了名,然后合力將文章抬了進去。 這文章分上下兩層,中間以白紙分隔,上層為他們閱卷之中最好的,下層為一般的。 他們先將上層文章取出,分發了一下,就開始閱卷。 魯東省的那位顧大人一邊批閱一邊搖頭:“就這樣的文章,竟也值得圈兩次?若放在我魯東省,只怕第一場就被判為落卷了?!?/br> 不過一會兒,他地下就落了好幾張試卷。 “顧兄,還請手下留情,畢竟我們也是需按名額遞卷的,落得太多,到了后頭遇見更不好,豈不是還要將其找回來?”沈大人忍不住說道。 顧大人一僵,顯然剛剛想到這一出。他嘴硬道:“雖是如此,我也不能叫這等文章被取中?!比欢膭幼鲄s放緩了很多,試卷不再像剛剛一樣,雪花片似的飛下來。 其他大人但笑不語,只可惜了前面幾張落卷。 有一位韓大人,他翻開手底下的一份試卷,剛看兩眼,眉頭就皺了起來:“怎么薦了一份這樣的卷子上來?” “什么樣的?”坐在他身旁的沈大人問。 “辭藻華麗,狂狷肆意的??峙虏缓蠌埞庋??!?/br> “給我看看?!鄙虼笕私舆^試卷,先看前面,表情微微一怔,然后又看向后面??赐炅巳恼轮?,他竟然有些佩服這個學子了。 科舉之中,無論哪場,揣摩主考官的喜好,都是大家必做的事情。他自己身為一府提學,那點喜好也被人揣摩透了,寫上來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他喜歡的文風。 而做為本屆鄉試主考官的張松年,沒道理讓人揣摩不透。他先前所改的文章,基本上偏偏都是仿古之駢文,他雖有不適,但考慮到主考官的喜好,還是取了幾篇好的上去。 乍一看這份試卷,三篇文章,竟無一篇是駢文,反而是近古之散文。這散文深得宋人之精髓,形散而神不散,字字珠璣,句句錦繡。其中所用典故也十分精簡,三言兩語便將其中內涵道出。 “韓兄,你看完這篇了嗎?” 韓大人搖了搖頭,然后沈大人在上面畫圈,寫了個取字后,將文章遞給他,讓他看完。 韓大人看完之后,面色復雜:“若這樣的文章不取,先前取中的那些都應焚燒殆盡了。罷了,就是拼著張公不喜,我也是要取這一篇的?!闭f罷,就在上面畫了一個圈,寫了個大大的取字。 坐在他對面的顧大人笑了一聲:“到底是怎么樣的文章,竟讓沈兄韓兄如此猶豫不決?不妨讓我也看看?!?/br> 他漫不經心地接過試卷,看了一會后卻瞪大了眼,第一反應卻是去扒名字??上厦嬷挥芯幪?,沒有名字。 “顧兄,這張試卷如何?” “雖然文筆稚嫩,但確有可圈可點之處。我覺得此人,必是在我魯東求學之后,返原地鄉試的。其文風和我魯東學子,甚為相似?!?/br> 其他大人心里有些鄙視,娘的,之前就一個勁的貶低,現在遇到個好的,就說在魯東求過學,臉呢?還要不要了? 顧大人在上面也寫了一個取字后,將其遞給了其他兩位大人,他們看完之后,也都在上面寫了取字。 呈上去給主考官的試卷,是要經過五位副主考同審的,一般來說,一份試卷,只要有三個取字,那么基本上就穩中了。若只一個取字,雖會呈上去,但中的幾率不是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