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從沒磕過這么假的cp、畫棠、過氣明星的日常、非絕對暗戀、[清穿+紅樓]林氏長女、無敵小村醫
賀君應聲,上樓去收拾床。 撈河鮮的兩個還沒回來,買種子的葉浩和關正陽很快回來了。 他們一進門,見好不容易沒了水稻苗的一樓被新的工具霸占,頓時感興趣湊過來。葉浩把種子放到一邊,問起賀君:“這些都是要用來做床的么?” 賀君點頭。 關正陽好奇拿起一個像熨斗一樣的工具,發現熨斗中間有一根細長的金屬桿:“這是什么?打孔機么?” 老劉愣了一下,沒想到這群年輕人對器械陌生到這個地步。他回了關正陽的話:“曲線鋸。用來切木頭的。切金屬也行。在木頭上劃條線側切,效率特別高?!?/br> 在場兩人露出恍然的神情,對這個未知物件有了點了解。 老劉從零開始教他們,讓人把工具給認認。他點了自己的工具:“以前做榫卯的木工用鑿、鋸、斧頭、刨、刻刀?,F在效率高,其實就是把那些個老工具帶上了電機?!?/br> 賀君在樓上聽見樓下響動,從樓梯口往下探頭:“先來搬木頭?” 葉浩和關正陽連忙應聲往樓上去。老劉見“徒弟”都跑了,便跟著上樓搬木頭。他本來就是過來“授課”的,總不能對著鏡頭寂寞空講。 一張床的木頭搬下來,撈河鮮的兩人也回來了。 人到齊全,木頭和工具都有,老劉開始正兒八經講起來。他大約是在腦海中幻想過無數次當眾授課的模樣,揣著架子,從老話引起:“斧鑿鏟鉆尋常用,曲尺墨斗有師傳?!?/br> 老劉說的是《日用俗字》里的話。從他師傅傳到他這兒時用的是本地話,他說給五個人自然也用著本地的口音。本地口音里完全沒有翹舌音,個別字音又與普通話不同,“c”發“z”,非本地人反應不過來。 五個人面上認真,眼里全是茫然:啥?老劉說的啥? 賀君舉手:“沒懂?!?/br> 老劉輕微點頭,給他們解釋:“前一句說的是我們木工常用的工具,斧頭、鑿子、鏟子、鉆頭。后一句對于我們木匠來說,曲尺墨斗是我們祖師爺魯班傳下來的。你們要是碰上傳統的木匠,不能隨便碰他的曲尺墨斗。碰了就是壞人手藝的事?!?/br> 五個腦袋認真點著。 老劉很有耐心,從頭講起,又講得很高效,從工具箱里取出了幾個小玩意給眾人看:“榫卯,凸出的叫榫,榫頭,凹槽就叫卯?!?/br> “一塊木頭凸出來,直接往一個孔插的,直接,所以叫直榫?!?/br> “兩邊木頭凸出,夾住另一塊的,就叫夾榫。老祖宗講話就是這樣直白。一個字一個詞能講清楚,絕對不多用字?!?/br> 五個腦袋繼續點。 老劉從工具箱里取出了一個本子,從本子里拉出一支筆。本子用了大半,是老劉記東西專用的。他翻到空白頁,用筆在紙上隨意畫了幾筆,畫出了立體三根木頭。 他在三根木頭上稍加減了點線條,畫出榫頭和卯。 五個腦袋湊過去看。結果本子就那么大,空間那么小,五個人腦袋直接撞在一起,發出一聲悶響。 賀君捂了自己腦袋,側頭看向自家隊友,失笑:“頭疼么?” 關正陽捂著腦袋不怕疼,再次往前去看:“沒事沒事。我看看。我知道,這個就是直榫!” 老劉應聲:“對,這就是直榫,在直榫基礎上設計的現代組合榫?!?/br> 好家伙,多了一根木頭就叫組合榫了。 賀君意識到這就是他們要干的活:“所以我們只要把立起來的柱子挖幾個洞,把另外兩根橫木做出一個榫頭就行?” 老劉:“對?!?/br> 賀君誠懇:“我的大腦告訴我學會了?!?/br> 關正陽接下了話:“接下去就要看我的手能不能學會?!?/br> 一群人笑出了聲。 老劉拿了一段木頭,用筆在上頭豎著劃了一道,又在這一道上取了兩個點。他的線條沒有半點抖動,繪畫的基本功堪比藝術生。 標記好木頭,他也和幾個人實話說:“你們新手不要用臺鋸。太快。你們一個把握不好,手就沒了。我們就普通的小電鋸用用。千萬不要把手墊在鋸片下頭。隔著木頭也不行?!?/br> 他給幾個人示范,把木頭用工作臺夾住,在工作臺一側外露處比劃。他手里的小電鋸是買來做小玩具用的,方便,危險度低。 現代電鋸一發動,刀片轉得飛快,碰上木頭像是“融”進去的一般,完全看不出任何摩擦阻力。當割到“點”處,老劉停下了手,換了個方向。 每個木工都有自己處理木頭的方式。老劉選用這個方法,是怕賀君他們cao作不當受傷。換成什么圓鋸的,他安全守則都得給這群人念一遍,還得一直cao心。 他3分鐘沒到處理好了一端,并給另一端畫上線,讓出工作臺:“你們試試?!?/br> 所有人躍躍欲試。 老劉這會兒站到了插座那兒,隨時準備著斷電。 賀君先行上前試了試。他拿到電鋸掂了掂,發現比想象中沉。打開開關,發現運轉中的電鋸震動著,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拿穩。 好在Vacation幾個人在學東西上記憶力強,動手能力也可以。賀君小心翼翼嘗試,花的時間比老劉多,成功切入了第一刀。 當電鋸關掉,幾個人觀察了一下切入口,發現停位精準,同時倒吸氣驚嘆:“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