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頁
    說起這個事兒,皇上果然被轉移注意力:“倒牛奶大不對!可是徐景珩,那才不是類似。章懷秀罵那些‘愛豆’,不會唱,不會跳,還都是塑膠臉笑都不會笑?!?/br>    “……皇上說得對。大明的宮廷藝人都很好,戲班子也好。如今大明的女子意識覺醒,要走出家門,思維卡在感情和實際之間,必然有很多新問題出來。    禮部要改變老觀念,也要注意引導風氣?!?/br>    皇上重重點腦袋。    可皇上縱然有了準備,還是叫這一波波后續驚呆。    蜀王提出的事情要辦,皇上作為一個九歲的小孩子,不懂的地方就憑感覺做決定。    滿朝文武幾番爭論,打架。    元和九年一月二十八日,歷史銘記的一個,很特別的日子。    禮部公告全大明,取消《大明律》中,有關于烈女之家的免除徭役特權,寡婦再嫁與否有自己決定。    吏部公告全大明,以后官員的政績考核,和貞節牌坊無關。    內閣六部九卿統一發詔書,告訴大明女子放腳后,走出家門,有哪些注意事項,安全第一等等,何為放腳后的真正“貞節觀念”等等,緊急整頓大明所有的女學館,一切以穩當為主。    天下人莫不議論紛紛。    女子有權利當兵了。    盡管男子都不看好,很多女子也不支持。    可男子不相信女子能吃哪個苦;可女子也知道,這對于自己·同為女性同胞的意義。    寡婦可以光明正大地另嫁了,居然是男子和女子大都不支持!都反對。    朝廷懵。    皇上也懵。    這都是什么事兒!    內閣六部九卿,有鑒于這一場一場有關于女子引發的事情,頭疼,特疼。    這不是朝廷命官,你可以講道理,大罵一頓,貶一級……    皇上更不明白,為何大明的男子和女子大都不支持!都反對!    知道的人,徐景珩、文老先生等等人,都說皇上還小,不告訴他。    皇上憋氣,可皇上每天練功學習太忙,也沒有多少心思關注,很快忘記。    四川蜀王來信,感激不盡。    皇上看信,挺開心。    宗室藩王家里的女眷們都來信,哭得稀里嘩啦,感激皇上。    皇上也開心。    更有宗室藩王家里的女眷們,因為天下人的反應,根據蜀王的建議,各自拿出大半家產,要辦女嬰慈幼院、孤兒院。還要辦學堂——總共接近五百萬兩銀子,成功地堵住天下人的嘴巴。    這個事情,就定了下來。    可大部分人接受了,那些因此失去“烈女之家”的封號,失去特權的人家,依舊鬧騰不休。    皇上一氣之下就要依法嚴辦,統統嚴查。    大臣們正苦勸皇上:“皇上,那些寡婦抱怨歸抱怨,可你要去查,她們第一個跳出來阻止。清官難斷家務事啊……”    皇上確實不懂,正迷糊的時候,有一個女孩子告到刑部,告狀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一個孩子,告狀長輩,如何使得?    大明以孝治天下,那個女孩子也知道,一頭碰死在衙門大門上。    衙役們不管怎么清洗,幾縷血跡掛在大門上,滲透進木頭里,留下永遠的痕跡。    天下嘩然。    她爹去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族老們,為了一塊牌坊,為了免徭役的特權、為了面子,硬生生地逼死她娘殉節。    十五歲的小姑娘永遠記得,她娘被定死在她爹的棺材里的時候,還有氣兒。    她哭,她鬧。她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族老們,叔伯們,都嫌棄她晦氣,罵她娘死的不利索,罵她將來和她娘一樣。    他們,誰都不管她,扔她一個人在莊子里,和兩個老仆人過活。    兩個老仆人死了,她一個人掙扎著,要和村子里的一個老實人成親,過自己的日子。    可他們要聯姻,又想起來她。    她恨啊。    接她回家,一家人罵她果然是鄉下長大的,不懂規矩,不識字……    還要她代替堂姐嫁給一個病人,沖喜!    她恨!    她要報復。    她要拉他們一起下地獄!    她成功了。    都知道有逼死人的事兒,可,都是聽說。    親耳聽到,如何不心寒?    更何況這又是一條人命!    做爺爺奶奶族老們……的都氣著說,這個孩子狼子心。    做父母的都哭著說,你爹娘都希望你好好活著,你這么死了,你爹娘在地底下,也不安生。    做孩子的都說,皇家都廢除殉葬了,他們家比皇家還皇家?殺人不過頭點地,何苦如此逼迫一個孩子?    滿朝文武站在自己的立場,同情那個孩子的死??啥颊f她不該這么回報,畢竟家族于她有生恩養恩布拉布拉。    甚至有人說,家事乃是家事,如此不顧家族,為了防止天下人因此有樣學樣,當怎么怎么樣。    宗旨,大明以孝治天下,父母不在,祖父母就是最親的人,怎么都該孝順。    皇上一個孩子,自然站在孩子的立場。    皇上端坐龍椅,面無表情,目光一片平靜。    群臣齊齊呆住。    皇上九歲,你和皇上講什么大道理?    皇上的性子,一代入,這要是誰敢欺負他親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