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頁
老師學子們瞧著皇上那特不滿意的小樣兒,一起臉白膽寒。 皇上自己文武雙全,也要他們也文武雙全不成? 皇上不是要他們文武雙全,皇上是擔心,他們這體質,能做什么研究? 大明第一座工科學院,是大明技藝研究的起始??芍^是籌辦艱難,舉步維艱。 老師們不好找,基本都皇上強行從其他地方,扒拉來的——大明文人都不愿意教導匠人子弟。前來求學的學生達到三萬多,但識字的不多——臨時加開兩個蒙學館,先去學認字,學習基礎的書本兒。 這滿打滿算,不到六千人的工科學院,是大明技藝的騰飛,是大明的未來,皇上的眼里,他們都是寶貝疙瘩。 學生們去休息,皇上跟幾位老師說話兒。 王艮,成化年間生人,初名銀,其老師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原居蘇州,落戶于泰州安豐場,以燒鹽為生。故稱泰州安豐場人,人稱王泰州。 起初投入王守仁門下只為求生,后經王守仁點化轉而治學,創立傳承陽明心學的泰州學派,一生以布衣傳道,發誓終身不仕。 皇上對王艮各格外看好,面色緩和,小奶音里透著驚喜。 “朕聽說,王艮求學之路頗具傳奇。籍貫灶丁,一家燒鹽,世代灶戶,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十一歲時家貧輟學,隨父兄淋鹽。十九歲時隨父經商至山東,在山東拜謁孔廟,得到很大啟發,還說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學而至也’之狂言?!?/br> 王艮面色慚愧:“皇上,草民當時年幼,無知無畏,如今卻是深知圣人之難?!?/br> 皇上搖頭,腦袋上的金玉翼善冠跟著搖晃。 “日誦《孝經》、《論語》、《大學》,置書于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十多年自學,非常人所不及。不恥下問,不泥傳注,強調個人心得。更難得的是,善經營,不以為恥。家道日裕,成為富戶?!?/br> 王艮老臉通紅。 “……皇上,草民只是一個灶丁。讀書人這個名號,乃是老師給的?!?/br> 王艮三十八歲時,遠赴江西往游學在王守仁門下,拜執弟子禮。 王守仁覺得他個性高傲,把他的名字改成帶有靜止意思的“艮”字;王艮經常與王守仁爭論,時時不滿師說,堅持自己的觀點,既“反復推難、曲盡端委”,又“不拘泥傳注”、“因循師說”,自創“淮南格物說”,氣得王守仁幾次大罵。 皇上眉眼彎彎:“朕知道,你主張‘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人有困于貧而凍餒其身者,則亦失其本非學也?!拚J為,這很對?!?/br> 王艮喏喏不敢言語。 王艮也堅信自己的思想是對的??墒恰?/br> 他家里有銀子后,就想孝順老師,自以為給老師長臉,坐新出的“招搖車”招搖過市,遭老師指責。元和二年,一路北上入京,沿途講學,受到各方重視而轟動一時,老師聞訊大為震怒,欲設法召他回來“痛加制裁”,只是奈何鞭長莫及。 元和五年,王艮應南直隸的泰州知府王瑤湖之聘,主講于安定書院,宣傳“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求學者紛至沓來,老師去打仗,顧不上他,他得以創立泰州學派……想想就一把辛酸淚。 “……皇上,老師,不搭理草民?!?/br> “不對不對。你來湖廣,就是王守仁老師推薦。王守仁老師說,如今你的學術思想已流傳泰州一帶,也有自己的弟子門生,不需要在坐館泰州,當行走天下。不是不搭理你哦?!?/br> ?。?! 不說王艮,在座的人都震驚地張大嘴巴。 王守仁創立心學,雖然和理學不同,可也皆是儒家。而王艮因為出身原因,更偏向于墨家。他們都以為,這才是皇上力主王艮來工科學院的原因。 皇上矜持地笑。 王守仁老師,人稱“完人”,豈是徒有虛名? 王守仁老師在河套打仗,再是擔心湖廣土地改革帶來的動亂,四方士族親友給他的壓力再大,他還是大力支持,按照原來計劃,打完戰事。 皇上小大人的模樣,學著徐景珩安靜說話的習慣:“王守仁老師的心里,家國天下第一。他很為你驕傲。之前打壓你,乃是因為,大明的環境。如今舉薦你,也是因為大明的環境?!?/br> 之前,理學的天下,王艮的學說,注定是學說,空談。如今大明變化,這學說,才有用武之地。眾人聽懂了,都紅了眼睛。 他們作為大明文人中的“異類”,一直以來受到的打壓太大。他們和有見識的官員們一起,試圖給日暮西山的大明文化尋找一條出路,其中艱辛……誰于訴說? 皇上眼見他們眼淚花花,耐心等候。 好一會兒,眾人緩過來,擦擦眼淚,一起看著皇上。 休息好的學生,也都圍過來,一起看著皇上。 皇上也挺“感慨”:“朕以前,光聽徐景珩說,‘皇上到了江南,就知道?!鲜裁茨?,朕一直好奇。朕一路南下,看了一半的江南,給朕的震撼太大。 只有江南這樣的地方,才有這般學風出現,才會大膽地批判理學的扭曲之處,和朕提出釋放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什么?朕看到江南的繁華,朕隱約明白??墒?,大明不光有江南,大明的江南也要發展的更繁華。朕首先要大明人吃飽穿暖,懂禮儀,知榮辱?!?/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