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王守仁老師講的非常有“禮貌”,給太~祖皇帝的弒殺找了一個好理由。蜻蜓點水地,要他們知道這個事兒就成。 小娃娃皇上從徐景珩那里知道的是,太~祖皇帝老家鳳陽,偏南方,又是在南方發家,可要站穩腳跟需要北方的支持,科舉就是人心合一的有利工具,結果卻全是南方學子,不是在打北方的臉嗎? 難平民憤不就是民心背離?可是全錄取北人,南人就說了,皇上你怎么能這么對待老家人? 到仁宗洪熙元年,爭斗越發激烈,大學士楊士奇提出,分地區取進士的南北卷制度,錄取考南卷的考生十分之六,北則卷取十分之四。 可是南北還是爭論不休。誰都想自己這方的人數更多。南人說皇上你怎么不偏心南方?北人說皇上你怎么能老偏心南方? 于是第二年,仁宗皇帝在南榜和北榜中各拿出五個點的份額,湊一個錄取名額一成的中榜。 四川、廣西、云南、貴州這幾個西南省份,皇家老家附近的一些地方,獨立出來,不屬于北,也不屬于南……” 一個是經營西南;一個是徹底讓皇家解套,和天下人說明,皇家不是南,也不是北,站中間! 徐景珩的聲音里帶著笑兒:“西南這片地方,非常落后。通過設立中區,等于是皇家和朝廷向西南文人傳遞一個信號:皇家把你們當老家人一樣看待,把科舉當中的名額給你們留足了。 這幾個地方學風不高,考試本就考不過南北文人,這么一來,其實是為西南四省的讀書人降低錄取門檻,大大有利于朝廷在整個西南地區的統治?!?/br> 小娃娃表示明白,大明兩京十三省,不能光顧著北方和南方,還有西南等等偏遠地方。 徐景珩因為皇上的領會,笑容燦爛,小娃娃看得眼睛睜大,喜歡! 徐景珩微笑:“太~祖皇帝時期的南北榜事件,之所以演化到血腥的局面,因為皇帝的南方人身份被裹進來,只要皇家的老家人參加科舉,這就永遠是一個問題。 不若干脆設立一個中榜,告訴天下人——皇家把老家人和最落后的西南四省一起,總不能再說偏心了吧。就算偏心,也有上限了,不搶名額了?!?/br> 靜靜的太陽底下,牡丹花兒香氣撲鼻,小娃娃大眼睛亮亮的:“朕明白。要劃出來道兒,說個明白?!?/br> 徐景珩眼神兒寵溺:“皇上說得對。任何事情就是這樣,一旦人的預期穩定下來,即便還是覺得不合理,覺得一成也還是高,但是猜疑解消了?!?/br> “天底下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多方維持,保證一定的公平?!?/br> 小娃娃鄭重點腦袋。 小娃娃·朱載垣,對科舉有了認識,大致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他的內閣,當然也有考慮這些情況。甭管四位閣老出身南北中哪個地方,平衡最重要。 三月十八日,辰時過,朝陽初生,天地燦爛。朝中文武百官全部出席,三年一度的傳臚大典,正式開始。 文武百官全部入宮準備就緒,在承天門外等候的進士們魚貫而入。 皇上·朱載垣,一身皮弁大朝服,白鹿皮做的帽子,黑紗覆裱,前后各十二縫,各綴五采玉十二,縫及冠武,貫簪系纓處皆飾以金玉。紅組纓,絳紗衣,蔽膝隨衣色;白玉佩,革帶玉鉤,緋白大帶,白襪黑舄。 這般彰顯華夏宏大氣度的服飾,他硬生生地穿出來幾分霸道。大殿里的文武大臣偷瞄一眼,俱是小心肝兒一顫,偏偏他自己還無知無覺,只覺得頭頂的帽子挺沉的。 奉天殿廣場前,其余的文武百官按職位,站立丹墀之內兩側;新進士們分兩列站其后。禮樂響起,皇上升坐,內閣首輔楊廷和,雙手捧黃榜置于黃榜案上,領著眾人五拜三叩禮。 一拜一拜一拜……:“恭迎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喊聲震天響,奉天殿里頭回音不斷。 鴻臚寺官宣讀制誥:“元和四年三月十五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讀卷官拆卷,大聲唱誦:“第一甲第一名,南京直隸蘇州府,文伯和?!?/br> 鴻臚寺嗓門大的官員跟著重復:“第一甲第一名,南京直隸蘇州府,文伯和?!?/br> 大殿門口的丹樨上,再一名鴻臚寺官員,繼續高喊:“第一甲第一名,南京直隸蘇州府,文伯和?!?/br> 丹樨下的文伯和聽見了,他的同科好友們也聽見了,所有的官員們都聽見了。 文伯和同手同腳,任由鴻臚寺官員引導入殿,倒頭就拜:“臣文伯和,叩見皇上?!?/br> 皇上看著自己選出來的狀元郎,眉開眼笑。 第二名榜眼出在西南四省,一位三十多歲的穩重人,他也喜歡。第三名探花,出在北方,一個二等家族的旁支,眉清目秀,身形挺拔,完美地詮釋風度翩翩美探花,還是喜歡。 他自己喜歡,文武官員也喜歡。下面的二甲,三甲,也是一樣。平衡為主,按照各自的份額,近乎完全公平,都歡歡喜喜的。 三百名進士一起進來謝恩,禮樂再奏,小娃娃皇上著急脫了帽子,起駕回宮。禮部堂官捧榜,領著新進士、王公百官,云盤承榜,傘蓋鼓樂引導,出奉天門、午門,至長安左門外張掛。 寫著三百多名進士姓名和名次的黃榜,圍堵的人山人海。今年不光探花長得好,狀元也長得好啊,聽說還沒娶媳婦啊,等著榜下捉婿的人家,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