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反派炮灰雄蟲后[蟲族]、全世界不想被代表[快穿]、這瑪麗蘇女主我不當了、反派黑蓮花他不對勁、我的右手世界、[綜武俠]傾城、分手后我和男友穿書了、如何攻略傲嬌太監、臉盲自救指南、論認錯性別的下場
寧環把他拉過來:“我有一計?!?/br> 慕錦鈺湊過去聽,等寧環說完,他偏頭在寧環臉上親了一口:“可行。寧環,你身上好香?!?/br> 寧環垂眸輕聲道:“明天我去金明寺里齋戒兩天,聽一聽大師講經?!?/br> 慕錦鈺“嗯”了一聲。 今天丫鬟們收拾房間,不少東西都翻了出來,寧環看到一旁放著個精致的紅木箱子,箱子看起來很眼生,他一時好奇便走了過去看看。 慕錦鈺臉色微微一變。 寧環打開之后看到里面的東西,瞇了瞇眼睛,隨手拿了個東西出來。 他手指修長素白,與玉色的珠子相映襯,一時分不清哪個更白,寧環道:“這個是什么?從哪里來的?” 一串長長的玉珠放在里面也算是稀罕,寧環一時猜不出是做什么用。他見慕錦鈺不回答,又拿了一個小罐子來看,藥罐打開一股濃香撲鼻,寧環聞出了這是催‘情的東西,聞多了迷亂心神,趕緊合上了。 次日一早慕錦鈺就去軍營了,寧環照舊等天亮了才起來。 楚何過來的時候寧環還在梳頭發,他對寧環道:“太子妃,人都準備好了?!?/br> 他喝了一口清茶:“把楊揮也帶上?!?/br> “???我們要上山,帶他這個瘸子做什么?他腿腳不知道能不能上去?!?/br> “千里迢迢走來了京城,上山也不難,讓他拿著東西左右伺候?!?/br> 楚何應了一聲:“是?!?/br> 楊揮在話本中出現過,慕錦鈺后期與楊泰產生沖突的時候,楊揮先是千方百計去刺殺楊泰,后來又突然出現給了楊泰關鍵的打擊。 他是楊泰科舉前與一名農婦生的孩子。楊泰出身微寒,京城旁人都當他之前窮的娶不上媳婦,中了探花后才被文國公召為女婿,實際上楊泰入京的時候楊揮就兩歲了。 那名頭發稀少死在京城的老人是楊泰的父親。窮鄉僻野里難能聽到外面的消息,他們也是出去逃難才知道京城有個大官叫楊泰,一路討飯來了京城,結果被楊家惡仆轟出來了。賣身葬祖父這段日子里,楊揮四處打聽一下楊泰的事情,發現這確實是他的父親。 哪怕進了太子府,楊揮也一直想著楊泰的事情,他這兩天一句話都沒有說,其他人都懷疑太子妃買了個啞巴回來。 進入金明寺之后,寧環就去和方丈見面去了,他們一群人也沒有什么事情做。 楚何無所事事:“今天我們是要留下來吃齋飯了,我一天不吃rou就不痛快?!?/br> 楊揮的母親太過饑餓吃了觀音土被撐死的,聽了楚何的話也不理他。 楚何有些煩躁:“你還真的是啞巴???” 寧環一行人來金明寺并不隱秘,曲從南嫌棄王府廚子做飯難吃,一大早上出來吃飯就看到轎子過去了,他認出了寧環身邊的楚何,讓人打聽了一下。 曲從南問:“他去哪兒?” “應該是上山拜菩薩?!币幻P道,“剛剛聽到他們說什么金明寺?!?/br> “原來這樣……”曲從南道,“快給我弄個轎子,我也喜歡上山拜菩薩?!?/br> 小廝一臉不解:“???” 他跟了曲從南這么多年,從來沒有見人主動進入寺廟。 曲從南昨天晚上一直都做夢夢見寧環那張臉,看到寧環穿男裝后,曲從南瞬間不覺得慕錦鈺是他見過最好看的男人了,他覺得寧環長得更秀美漂亮。 小廝知道曲從南身上的傷還沒有好:“如果太子知道了,恐怕您——” 曲從南臉色一黑:“不要在我面前提起他?!?/br> 金明寺的僧人也不知道今天究竟是什么日子,太子妃過來后大方添了許多香油錢,隨后楊大人一家子也過來燒香拜佛,最后還來了個堅王府的小公子。 堅王府的小公子倒是好糊弄一些,告訴他方丈現在有事,不方便見客,他就不纏著了,去寺廟其他地方溜達著看看。 楊泰一家卻不能輕易得罪,這位是個權臣,無論如何都不能冒犯了。 僧人耐心解釋:“太子妃娘娘來得早些……” “你去里面通報一下,就說我們大人來了?!睏罴业南氯说?,“太子妃肯定會給我們大人面子?!?/br> 僧人只好過去了,片刻后他又回來:“太子妃不讓打擾?!?/br> 楊夫人臉色有些不好看,她曾經見過寧環,那個時候寧環還沒有出嫁,定遠侯府沒有什么實權,在京城的地位比不上楊家,寧環每次見到她就殷勤問候,如今做了太子妃擺起譜來,自己的面子都不給。 她冷笑一聲道:“陛下尚且會給我們幾分薄面,他與太子成親后倒是威風。太子如今也是,有軍功在身就是和從前不一般了,成日里耀武揚威?!?/br> 不遠處,楚何磕著瓜子兒給楊揮介紹:“那位一身珠翠的是楊夫人,我們太子妃進寺廟都穿一身素,她倒好,戴一頭金釵。旁邊那位年輕人是楊公子,今年十七歲,據說人很聰慧,太學的先生都喜歡他,以后肯定也要當大官,咦,你倆臉盤長得有點像,眉眼也有點像。那個穿紫色衣袍的就是楊泰了,皇帝面前的大紅人,咱們太子都要給他幾分面子嘖嘖……” 第47章 47獨發晉江文學城 楊揮目光掃過楊家的幾個人,一旁的幾個伺候楊夫人的丫鬟穿得都比楊揮家里那邊的財主夫人穿得體面。 楊泰在他小時候就離開了,楊揮從來沒有見過自己這個父親,從小就聽祖父講起父親讀書有多刻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