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亂世做權臣 第121節
他也相信永和帝比他還急。 畢竟趙國的皇位繼承人就還著趙國太子出力。 這番密談,最終以襄王滿臉復雜的告訴永和帝,他還要仔細想想而告終。 襄王剛離開勤政殿,他與永和帝的談話內容就被孟公公告訴了重奕。 重奕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居然聽的津津有味,還在孟公公說完之后,賞了孟公公個花生大小的紅寶石。 孟公公滿臉笑意的接了賞賜,仔細詢問重奕身上的傷怎么樣了,走之前仿佛不經意的與重奕說,永和帝每日申時都會閑下來半個時辰。 送走了孟公公,安公公回來與重奕道,“陛下這是心里惦記著您呢,只是抹不開臉面主動來見您?!?/br> 同樣將孟公公的話從頭聽到尾的宋佩瑜突然發出聲輕咳,打斷了安公公的話。 他知道這個時候,無論是他還是重奕,都不可能與永和帝掰手腕。 他也不想因為他的想法,去干涉重奕與永和帝之間的父子情。 但他希望,重奕原諒永和帝,只是因為重奕想原諒永和帝,而不是為了什么。 有宋佩瑜的打岔,安公公的話沒能繼續說下去。 宋佩瑜發現。最近他總是會在東宮遇到慕容靖,問過宮人后,得知竟然是重奕主動召慕容靖進宮,頓時覺得十分稀奇,還特意問重奕了一句。 重奕告訴宋佩瑜,他覺得慕容靖講的故事十分有趣。 宋佩瑜仔細想了下,竟然找不到能反駁重奕的話。 從衛國八皇子出現后,就將重奕聽故事的口味養刁了。 重奕不再滿足于話本子,開始追求現實發生的稀奇事。 比如衛國八皇子口中的衛國皇室八卦、向公公口中的燕國皇宮八卦……現如今,竟然將慕容靖也當成了說書人。 但比起聽衛國八皇子瞎扯,還是聽慕容靖講故事更上進些。 雖然宋佩瑜也知道,只是‘聽起來’更上進一些,卻也因此升起輕微的滿足感。 陪重奕用過午飯,又給重奕換了新藥,宋佩瑜出宮去找襄王。 他手中的那朵天山雪蓮,宋佩瑜勢在必得。 因著襄王進宮求見永和帝,呂紀和便去鴻臚寺點卯。 所以宋佩瑜去楚國使臣落腳的地方時,只見到了襄王,并沒有見到呂紀和。 襄王還沉浸在趙國太子三十歲之前都不會娶妻納妻的震驚中,面對宋佩瑜時遠不如前幾次熱情,總是毫無預兆的走神。 他在想靈云公主怎么辦。 無論趙國皇帝的話是真是假,他都不可能讓堂妹等到趙國太子三十歲。 依照趙國皇帝的意思,是想讓他堂妹嫁給咸陽的青年才俊。 襄王卻覺得這樣太虧了。 他堂妹確實是皇伯的掌上明珠,如果不是想最大程度的對趙國表達誠意,皇伯絕對不會舍得堂妹遠嫁。 既然不能將堂妹嫁給趙國太子,他還不如將堂妹帶回楚國,難道他們荊州還會沒有青年才俊嗎? 但如此一來,以趙國與楚國的遙遠,又該怎么保證雙方聯盟的穩定可靠? 襄王想到了趙國的大公主。 如果能說服永和帝將趙國大公主嫁到楚國,他們就不用再擔心趙國輕易改變想法。 他這些日子都打聽清楚了,除了趙國太子,趙國皇族小輩中,最受寵愛的就是趙國大公主。 但也正是因為趙國大公主的備受寵愛,他想將趙國大公主聘走,似乎也沒有那么容易。 看來,是時候對趙國透露些更實在的消息了。 宋佩瑜早就發現了襄王的心不在焉,具體表現在兩個人說話總是不在一個頻道上,襄王竟然也能若無其事的將話說下去,這一點都像襄王平日里粗中帶細的風格。 既然襄王沒有心思,宋佩瑜干脆開門見山,“聽聞王爺手中有天山雪蓮,不知如何才肯割愛?” 襄王聽見‘天山雪蓮’立刻回神,想也不想的拒絕宋佩瑜,“百年的天山雪蓮,本王手中也只有這一朵。如果不是因為它確實珍惜少見,本王也不會將其隨身攜帶,還請宋大人莫要奪人所好?!?/br> 宋佩瑜早就料到了襄王不會輕易松口,因此也談不上失望。 他對襄王笑了笑,“正是因為百年以上的天山雪蓮珍惜少見,我才會厚著臉皮來求王爺割愛。一千兩金子換王爺的天山雪蓮,王爺意下如何?” 一千兩金子固然珍貴,與天山雪蓮,或者說與趙國太子的安危相比,卻是太輕了。 襄王臉上的神色再次變得敷衍,甚至有些冷淡,“宋大人不要強人所難?!?/br> 難道他楚國襄王,竟然成了藥販子不成? 宋佩瑜無懼襄王的冷臉,繼續開價,“五千兩金子?” 襄王無聲端起茶盞,就差直接開口攆人。 “三萬兩金子?”宋佩瑜敏銳的捕捉到了襄王閉眼之前,眼中閃過的波動,笑的越發溫和謙遜,“殿下有奇貨城作為封地,三萬兩金子雖多,對殿下卻不成問題,如果王爺能答應,半個月內,三萬兩金子就能送到您手上?!?/br> 沉默良久后,宋佩瑜摸了摸貼著手腕的玉牌,再次翻倍提價,“十萬兩金子?” 即使襄王閉著眼睛,宋佩瑜也能從襄王抽搐的眼皮上,看出襄王激烈的心理波動。 宋佩瑜停頓了下,意味深長的開口,“東宮還能出更多的金子買這朵天山雪蓮,畢竟殿下的安危遠比這些身外物重要。只是趙國與楚國相隔甚遠,我擔心王爺無法將更多的金子帶回楚國?!?/br> 這是勸告,也是警告。 趙國對襄王手中的那朵天山雪蓮勢在必得,如今還有耐心與襄王周旋,是因為重奕的情況并不危急。 去年,趙國某個縣,全年的賦稅才七十萬兩的銀子,差不多是九萬兩金子。 十萬兩金子,已經遠遠超過了天山雪蓮本身的價值。 宋佩瑜已經知曉,楚國使臣是從梁州梁王處借道來到趙國。 等到回楚國的時候,襄王必然還要從梁州梁王處借道,能平安將十萬兩金子帶回楚國,是宋佩瑜預估中,襄王能做到的極限。 這還要有個大前提,就是楚國已經與梁州梁王達成同盟,且他們的同盟十分堅固。 楚國使臣不遠萬里來到趙國,始終都將自己擺在比趙國更低的位置,還帶著備受楚皇寵愛的靈云公主主動聯姻,必然是有求于趙國。 在趙國主動給足了利益的情況下,襄王再緊緊捏著天山雪蓮,反而是往死里得罪趙國,與楚國使臣此行的目的相駁。 宋佩瑜將襄王臉上幾不可見的波動都看在眼中。 他推測襄王有把握將十萬兩金子安全運回楚國,也不用人提醒,就能想明白自己已經留不住天山雪蓮。 便與襄王約定三日之期,請襄王再仔細考慮,然后主動提出告辭。 奇貨城短短半年內,已經有純利潤將近三百萬兩白銀,大概能折合成三十五萬兩黃金。 更不用說在奇貨城的倉庫中,還堆積了數不盡的曾鎮金礦。 十萬兩黃金,對東宮來說并不算是個大數目。 但遠在奇貨城的金銀卻沒法快速運送到咸陽。 宋佩瑜在馬車里沉吟了良久,決定去找盛泰然。 能短時間內拿出大量黃金,還不會對自身產生影響,整個咸陽也只有盛氏有可能做到。 只要盛氏能拿出來至少五萬兩黃金,他就能在兩天內湊齊十萬兩黃金。 至于這筆黃金能不能用得上,就要看襄王是真聰明還是假精明。 盛氏家主遠比宋佩瑜想象中的還要痛快,他最擅長順桿往上爬。 當年永和帝隨口恭維一句‘盛氏有世家風范’,盛氏家主就能在永和帝稱帝后,死皮賴臉的將盛氏歸入世家。 年后東宮擢升盛旺為正七品奇貨城城主的旨意頒發后,盛氏家主完全不顧他是本家家主,盛旺才是旁支,直接在外面自詡整個盛氏都是東宮屬臣。 聽到宋佩瑜打算借十萬兩黃金,為重奕在襄王手中買藥,盛氏家主毫不猶豫的應了下來,盛氏剛好在咸陽儲備了十萬兩黃金。 盛氏家主承諾,這十萬兩黃金會給東宮留著,讓宋佩瑜隨時派人來取。 宋佩瑜向來信奉人敬我一尺,至少要回敬一尺,自然不會白占盛氏的便宜,他給盛氏家主出了個主意。 宋佩瑜讓盛氏家主上折子,出錢給距離咸陽最近的縣城修水泥路,并翻新鏈接咸陽與那座縣城的官路。 請求將翻新的官路,命名為與盛氏相關的名字,并在官路首尾收取商隊的過路費回本。 剛好在家的盛泰然聽了此話,在心中默默算計要花費多少銀錢。修葺東宮時,盛氏也有出人出力。盛泰然明白,有了紅磚與水泥后,修路的耗費已經與從前大為不同。 盛氏家主卻根本就不在乎其中的花費,也不在乎能不能回本。 他聽到宋佩瑜說,翻新后的水泥路,命名成與盛氏相關的名字后,立刻滿臉驚喜,恨不能給宋佩瑜個熊抱。 盛氏家主鐵了心要將盛氏變成世家,卻很明白,雖然現在的盛氏也被稱作世家,卻全靠他的死皮賴臉和宮中做貴妃的女兒。 就算他給永和帝,給朝廷拿出再多的銀子。在其余世家眼中,盛氏都只是滿身銅臭的商人,根本就不配與世家相提并論。 盛氏家主不服,卻沒有辦法打破咸陽其余世家對盛氏的鄙夷與隔閡。 多年來,將盛氏變成世家已經成了盛氏家主的心病。 從盛貴妃入宮開始,盛氏家主研究了無數個實際上日子過的還不如盛氏的‘世家’。 如同鄧氏,除了有金葉紙,鄧氏哪里比得上盛氏? 但鄧氏就是被承認的世家。 只因為在幽州,提起金葉紙,就能讓人想到鄧氏。 自古以來,筆墨紙硯最為文雅,鄧氏全靠沾金葉紙的光就能躋身世家。 若是能在咸陽周邊有一條讓眾人提起,就能想到盛氏的路。 豈不是久而久之,盛氏給人的印象,就會從富商變為世家? 盛氏家主反應如此機敏,倒是省下了宋佩瑜的勸說。 宋佩瑜對盛氏家主的心病早有耳聞,卻沒想到居然嚴重到這種程度。 可惜他給盛氏家主出的這個主意,只能讓盛氏的名聲更顯赫。 至于是世家的名聲更顯赫,還是富商的名聲更顯赫,完全看在盛氏家主之后,下一個給永和帝上折子,愿意主動拿錢修路的是世家還是富商。 若是后面肯效仿盛氏家主的人中,是小世家家主多些,帶頭的盛氏自然也會被歸類在其中。 若是后面肯效仿盛氏家主的都是富商,恐怕盛氏幽州首富的名頭會更響亮,更不會有人將其當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