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亂世做權臣 第94節
還有呂紀和卜卦……本身就是大槽點。 只能用‘菜還有癮’來形容。 言語玩笑后,眾人難掩被天降金礦砸中的興奮。 尤其是燕、衛、黎三國為了曾鎮的金礦付出了那么多人力物力,最后卻竹籃打水一場空,連竹籃都被砸爛了。 他們卻如此輕而易舉的得到了曾鎮的金礦。 簡直就像是做夢一樣。 宋佩瑜也很高興,卻沒法沉寂在除了高興,將其他事都暫時忘卻的情緒中。 影響宋佩瑜思緒的罪魁禍首就在他身側。 宋佩瑜實在是難以忽略,重奕如有實質的視線。 他側頭看向重奕,用目光示意重奕別看了。 重奕與宋佩瑜對視后,短暫的移開視線,連十個數的時間都沒到,又將視線轉了回來,而且變本加厲,放在桌子下的手直接去勾宋佩瑜因為耐不住眾人觀看,而放在腿上的手。 宋佩瑜立刻將手又放在了桌子上,并狠狠的瞪了重奕一眼。 他發現他最近越來越沒法猜透重奕的心思,說是‘神鬼莫測’,半點都不過分。 重奕就像是去夠毛線團失敗的大貓,雖然覺得遺憾,卻還沒有完全失去耐心,以手杵著臉,懶洋洋的半臥在桌子上,目光的落點仍舊是宋佩瑜的手。 宋佩瑜頓時進退不得,手擺在桌子上,就是任由重奕看。手放在桌子下,重奕肯定還要伸手來夠,真是煩人透了。 他又看了重奕一眼,干脆將左手插進右邊袖子里,右手插進左邊袖子里,然后對重奕得意的笑了笑,才將注意力放回眾人說的話上。 宋佩瑜卻不知道,他徹底轉過頭后,重奕也笑了。 因為對金礦沒什么興趣且剛好坐在宋佩瑜另一側,而目睹全程的柏楊恨不得能自戳雙目。 他錯了,他為什么要坐在離這兩個人如此近的地方? 在不懈努力的回想下,柏楊依稀記起來,好像是因為他過來的時候,只剩下宋佩瑜身邊的位置了。 柏楊充滿怨念的目光投向在他前面進門的呂紀和。 已經將全部心神都放在曾鎮金礦上的呂紀和猛得打了兩個噴嚏,皺著眉毛掏出手帕擦了擦鼻子,絲毫沒將這點小事放在心上。 宋佩瑜雖然也眼熱曾鎮的金礦,卻比其他人都冷靜。 曾鎮是個極度危險的地方。 首先,誰也不知道曾鎮的下一次地震是多久后,會有多大的威力。 其次,燕、衛、黎三國已經為了曾鎮金礦付出了那么大的代價,毫無收獲不說,最后還賠了夫人又折兵。 若是趙國大張旗鼓的去曾鎮開采金礦,就相當于將三國的臉面扒下來,放在腳底下搓,恐怕要同時面對三國的怒火。 三國已經用將近兩年的時間證明,曾鎮是個風水十分奇特的地方。 只要沾上了就會渾身腥臭,不脫層皮都去不掉這層腥味。 綜合各種因素考慮,宋佩瑜覺得就算曾鎮有金礦,也不值得他們大動干戈。 趁著沒人發現曾鎮金礦這么容易開采,趕緊讓人偷偷去挖,白得的錢財,能挖到多少都是賺。 等到其他人也發現曾鎮金礦如此好挖后,他們就馬上撤退,絕對不能被曾鎮的臭味沾染上。 也許是宋佩瑜的形容過于微妙,其他人興奮的情緒都冷卻了下來,并露出嫌棄的表情。 眾人就算是對曾鎮的金礦有百般不舍,也不得不承認宋佩瑜說的沒錯。 對趙國來說,奇貨城才是下金蛋的金雞。 若是為了帶著臭味的金礦,將奇貨城陷入危險之中,那才是本末倒置。 奇貨城雖然是重奕做主,能拿主意的卻是宋佩瑜與呂紀和,只要他們兩個能說服彼此,這件事基本就算是成了。 宋佩瑜親自端了筆墨紙硯來,‘指導’重奕修書給慕容靖借兵。 既然打著挖了就跑的注意,自然是人越多、效率越高,對他們越是有利。 梁州睿王不知道什么時候又會卷土重來,奇貨城的一萬駐軍絕不能動。 那就只有將主意打在蔚縣的邊軍上了。 慕容靖的響應來的非???,直接給奇貨城撥了兩萬邊軍來,回信中也格外贊成,能在曾鎮挖多少金礦就挖多少金礦,被發現了就馬上跑路的計劃。 宋佩瑜放在曾鎮金礦上的精力太多,隔了好幾天,才知道自家的金雞又給他下金蛋了。 自從芬芳庭與琉璃坊開始日進斗金,宋佩瑜就將改良紙張的計劃提上了日程,奇貨城中也有專門的紙坊。 之前突然地震,紙坊與其他工廠一樣,正在制作的一批貨毀得七七八八。 紙張的制作過程卻與其他東西不太一樣,雖然中途因為不可抗力跑偏,但仍舊能按照原本計劃的步驟繼續進行下去,只是結果會更加未知。 紙坊的管事舍不得已經投入的材料,而且他們肩負著研究新紙的任務,本就是該多做嘗試,盡量多收集數據。 于是紙坊的管事便硬著頭皮,將沒有徹底灑沒的紙漿又利用了起來。 沒想到正是因為紙坊管事廢物利用的心思,居然真的做出了新紙。 紙坊管事立刻求見宋佩瑜。 不巧宋佩瑜先是將所有心思都放在了賑災上,然后每天焦頭爛額的抓著重奕好好養傷,剛空出些功夫,又將精力全都投放在了曾鎮的金礦上。 隔了差不多一個月,宋佩瑜才有空召見紙坊的管事。 沒想到紙坊居然突然給他如此大的驚喜。 新紙自然不如宋佩瑜自小用慣了的宣紙。 顏色沒有宣紙白,毛筆蘸墨在紙上游走的時候,也會感覺到幾不可查的的阻力,所幸不會暈墨,反正面寫簪花小楷不是問題。 即使是宋佩瑜,在自己掙錢之前,能用得起宣紙且只用宣紙,都是宋老夫人寵他,每月單獨從私房里撥錢直接買了紙送去宋佩瑜的住處,無論宋佩瑜怎么推遲,宋老夫人都充耳不聞。 宋佩瑜向來看不得好東西堆積著落灰,才逐漸養成了用宣紙的習慣。 如今就算是在世家中,最常用的也是麻紙。 麻紙顧名思義,以苧麻、火麻、黃麻等作為主要原料。 這個時代,至少宋佩瑜還沒見過棉花,衣料大多是來源于麻與蠶絲等。 尋常百姓連新衣服都穿不起,世家卻能用麻做紙。 可惜麻紙大多質地粗糙,雖然不容易暈墨也有紙質強韌不易破損的好處,仍舊在可用性上遠遠不如宣紙。 單純從書寫文字的角度,不去計較紙張能存放多久,麻紙甚至不如紙坊做出的新紙。 紙坊的新紙造價,卻遠遠比不上麻紙。 紙坊新紙的原材料是隨處可見的樹枝和草葉,經過二十多道程序熬煮、提煉……再反復上述過程后制作出來,周期差不多在半個月。 雖然新紙的工序比麻紙復雜,原料卻遠遠比麻紙便宜。 如今以咸陽麻紙的價格,一刀一百張的麻紙,就要五兩銀子,是咸陽百姓省吃儉用下整年的花銷。 而紙坊的新紙,切出一百張后算算成本,足以讓任何人心跳加速。 樹枝和草葉隨處可見,不算成本,那成本就只有人力。 在管事眼中,人力更不能算是成本,因為紙坊的所有人都是簽了賣身契的佃戶。 不用四舍五入,新紙就是從天而降,半個銅板都不用花。 宋佩瑜失笑,也有些發熱的頭腦反而清醒了過來。 他將腰間作裝飾的金鑲玉算盤放在桌子上,依次算了幾個數字,臉上驚色難掩。 如果他不要盈利,只維持紙坊正常的運轉,再在賬上留下筆能應對急事的錢,新紙最低能賣到一刀一百張只要200個銅板,他也不會虧錢。 這個時代的金、銀、銅板之間的兌換比例并不固定。 還是以咸陽為例,一兩銀子能換一千二百枚銅板,也就是說原本只夠買一刀麻紙的銀子,足夠買三十刀新紙。 就算早就知道造紙行業都被世家壟斷,連巨商都摸不到分毫,其中必定有貓膩在,宋佩瑜還是久久不能回神。 他又算了三次,每次的結果都相同。 他沒算錯,是這件事本身過于離譜。 宋佩瑜垂目看向身側整齊疊放的新紙,沉吟半晌后,對紙坊管事道,“將制作新紙的步驟詳細寫下來交給我,然后吩咐參與到制作新紙中的人收拾行囊,準備與我一同返回咸陽?!?/br> 新紙能帶來的轟動不亞于良種,影響甚至會比良種還要大。 奇貨城經受不起新紙會帶來的動蕩。 紙坊管事臉上浮現難色,低下頭小聲道,“小的不認識那么多字?!?/br> 宋佩瑜去拿算盤的動作幾不可查的暫停了一下,轉而去拿還在滴墨的毛筆,溫聲道,“你說,我來記?!?/br> 紙坊管事顯然是在這方面下了功夫,說起新紙具體制作步驟的時候,竟然比他剛才給宋佩瑜介紹新紙時還要熟練,言語之間的邏輯也強了許多。 不過一炷香的功夫,宋佩瑜就在新紙上將紙坊管事的話記錄了下來。 宋佩瑜從荷包里掏出六個金子打造的小動物,垂目看了眼,將金貓形狀的金裸子留下,剩下的五個都賞給了紙坊管事。 紙坊管事走后,宋佩瑜又在書房沉默了許久。 忽然挽袖磨墨,開始寫大字。 每當他心情煩亂的時候,總是習慣寫大字平復。 紙坊管事拿來的新紙只剩下小半后,宋佩瑜才長長的呼了口氣,不僅整理好了心情,還下定了決心。 這么好的新紙,當然不能只在少數人手中流通。 200銅錢就能買上百張,不說其他地方,起碼咸陽的百姓都能買得起,再咬咬牙,劣質墨水與豬毛或者兔毛制成的筆也能買得起。 不說遠的,起碼衙門里不如品級的小官吏,能短時間內認字并能寫出來。 對于趙國,甚至是九國來說,這將是巨大改變的開始。 有了良種的教訓,宋佩瑜不再覺得他自己就能想的處處周全。 過于超前的眼光是他的優勢,也是他的劣勢。 他決定先將新紙的事瞞下來,回到咸陽后再私自告訴宋瑾瑜與永和帝。 若是宋瑾瑜與永和帝不許他將新紙賣200銅板一刀,他再另想辦法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