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武帝緊繃心神的后果就是忙于營中的軍事,由此白渺只能閑暇在營帳中,因為他假扮藥童的身份已經在武帝面前暴露,便直接派了調令,說是將那少年藥童調到了成武帝身側伺候,正好順理成章的讓白渺住在武帝身側,好滿足涂修霆的占有與思念。 武帝忙了起來,自然白渺就只能一人呆著。他來到邊關的消息目前也就武帝和褚家雙子知道,再加上一個夜歧,但那幾人都有事情做,白渺單單一人呆在帳子里不免無聊了很多,在安靜的空間中坐以待斃,這并不是白渺喜歡的感覺。 大概是受了邊關戰事的影響,即使白渺對于軍事一知半解,甚至全部不解,但每日還要例行詢問武帝戰況,這不僅僅是白渺想要了解武帝的世界,更是他對大胤的一種關注。 或許是心里覺得有些無力,白渺便使勁兒的回想著自己知不知道什么有用的物件,或許是武器、或許是戰術……不論是哪一個類型的事物,總是他的初心便是想著能對眼下的戰事有所幫助。據他聽武帝講述,雖然現在的主動權是在大胤這邊,但是由于大胤的軍隊并不了解媯族人扎營的地勢,便也不敢隨意出動。 在武帝的描述中,白渺知道了此時大胤駐扎的地界平穩開闊,是兩軍交戰中最普通的地勢——對敵人無害無利,對自己亦是如此,只能說是平平無奇,沒有特點;但是媯族駐扎的地方便不是如此,他們本就是習慣于常年搬移駐扎地,因此對新地勢適應極快,且他們選擇駐扎的地方也正好是一處山地,算得上是易守難攻,對于媯族來說是塊好地方,可于大胤來講不利比較大。便是這個原因,武帝手下有了主動權,但還是按兵不動,只能暗中派遣人去了解媯族那邊的地勢,以求獲得很多有利的訊息。 不過武帝也自有打算,若是那邊的地勢難以探聽,大約再過幾日后他便會下令用白渺之前研制出來的火藥,借此將媯族人從中逼出來再一舉殲滅。 但白渺還是想要做點兒什么,最好能現在就改變這個僵持的局面,畢竟越晚回皇城,對于武帝的不利面也就越大??上鄳?,他同樣也不知道該從什么方面入手。 幸好,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白渺快要放棄的時候,他終于想到一個絕妙的東西——聽甕?;蛟S不能打破局面,但是能在危險來臨前預警,也是一個不錯的防御。 武器之流,白渺只知道原理簡單的,就好比投石機、連弩、火藥等;但是難一點兒,火銃之流卻是白渺萬萬想不出來的。雖說學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到底術業有專攻,不在行的事情白渺也強求不得。至于戰術,白渺也就知道什么叫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旁的零零碎碎了解一些美人計、空城計等,可卻都不是能用在這個情況中,在另行他想的過程中,白渺只能將目標落在了聽甕之上。 聽甕,是古代社會最原始的竊聽器,可以埋在地下以確定敵軍的動向。 白渺在想到它的時候,第一時間聯想到了“偷襲”二字。 聽甕的制作并不難,白渺只是差暗衛給自己帶回來了一種口小腹大的罐子,在甕口蓋上一層薄薄的皮革,便有了成品。在使用的時候,將其埋在地下,在有偵測需求的時候,只需要人附耳在埋藏的地方,便可“聽”到周邊的動靜。 而據白渺所知,聽甕在對付隧道攻城的時候最為神奇。在那個發展中的現代世界,歷史中的清末湘軍攻打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城內的太平軍便是利用埋在墻角下的聽甕來偵探城外敵軍的動向,導致湘軍一時無法得逞。 現在邊關城墻上是投石機與連弩,媯族自然不會從上邊開始,那么若是他們想要反敗為勝,唯一的機會便是從城墻之下。 至此,聽甕或許能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閑話: 繼續搞發明創造 奧對這里說一下,其實在歷史中連弩(諸葛弩)的原理到現在也沒有徹底搞清楚,但是畢竟小說嘛,我就放飛了一下 第207章 追風營與聽者 聽甕的制作非常迅速,在武帝派遣將士配合的條件之下,短短一個下午便用軍營中所有的可用類罐子制成了二十多個聽甕,皆按著白渺的想法,一一埋在了敵對媯族的城墻之下。 通常一般在聽甕上監聽外邊動靜的人,多數為耳力較好者,普通人也可,但眼下戰事為重,白渺卻不愿冒險。因此在他的授意下,褚家兩兄弟在外配合,小半天又征集了好些個耳力過人的將士,想要讓他們擔任著監聽之人。 不過最開始的白渺覺得這樣比較散亂,于是在他征得了武帝的同意后,便又成立了一個新的小組織,取名為追風營,單另設出了一個營帳,便是為了將那些耳力較好的將士們聚集在一處,而這群人也獲得了一個新的職位——聽者。 聽者,顧名思義就是以聽為主,他們的存在與普通作戰的士兵不同。聽者無需上戰殺敵,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借用聽甕來隨時監聽敵軍的動靜,尤其是夜里,聽甕能很好的將敵軍夜襲的動向傳遞過來,這樣的戰事預警對于大胤軍隊來說重要至極。 而白渺設立追風營與聽者的時候,便是想要從另一方面強調監聽的重要性,而武帝也十分支持,這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事情。 白渺上輩子做手工博主的時候,也應粉絲要求做過聽甕,對此他還記得之前查過了一段資料。沈括的《夢溪筆談·器用》中記載過這種監聽器的另一種制作方法,便是用牛皮制成、用來裝箭矢的器具,在使用的時候拿出箭矢,在器具中吹滿了氣,夜里放在枕頭之下,幾里之外的人馬聲皆能聽到,就好比隔墻有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