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頁
看來之前工作都挺緊張的。 姜鈞感嘆完繼續閱讀資料,不過當她讀到數據竊取作戰得到的降臨者情報時,她也跟著有些緊張感了。 “降臨者在原初遺址集結?” 雖然看到遠征軍組建命令的時候就有推測,但是看到報告里這個敵人數量,姜鈞還是感到意外。 這已經不是軍演時的兩倍軍力差距了,報告里降臨者出動的軍力不論是戰艦還是各階軍團,數量都達到了星盟的八倍以上。 這根本不是星盟能抗衡的數量了。 其實在低端戰力上,數量差距還不會帶來太多困難。而一旦差距蔓延到高端戰力,成倍的數量壓制就會讓戰場瞬間崩盤。 舉個例子,一個勤務兵對抗八個勤務兵或許可以通過設備彌補一下,差距不一定對戰場有多大影響。但是一個九階武者對抗八個九階武者,別說他能不能同時牽制八個人,就是單純保命都不知道能維持多久。而其他脫離牽制的九階,就會對更低階的戰場造成巨大殺傷。 這樣的兵力差距,意味著星盟沒有正面和降臨者對抗的能力。 看來遠征軍并不是只要戰火不燒到國土,而是真的想一去不回了。 姜鈞很快就在接下來的報告里驗證了這個想法。 由于無法正面對抗,星盟打算在原初遺址開放后強行關閉遺址通道,用這種每到了開放時間就強行關門的方式把威脅拒之國土之外。 當然,這就好像有個匪徒在開你家的門,在門開啟的瞬間想要重新鎖上,勢必要和匪徒進行一番搏斗,甚至需要屋里的一個人出去,給重新鎖門爭取時間。 遠征軍扮演的就是給鎖門爭取時間的角色。 姜鈞抬頭,正對上方景平肯定的眼神。 “沒錯,一旦參加遠征軍,就要做好有去無回的準備?!?/br> 艦隊這次是真拼了。 “預估的遠征兵力是多少?” 想要在降臨者大軍面前爭取關門時間,對星盟艦隊的兵力自然有個基本需求。 “現役兵力的二分之一?!?/br> 方景平說道。 這么多。 姜鈞繼續往下看,這部分在報告里也有精確的記錄,總部已經把預期的遠征軍規格全部計算出來了,多少艘宇宙諾亞級的戰艦,多少艘信天翁級的戰艦,各階軍團人員數量,配置類型,裝備數量等等,全部有了精確預期。 報告上還記錄,按照二分之一的投送規模,最理想的狀況,星盟可以派遣六到七次遠征軍,完成對應次數的關門作戰,從而給星盟爭取六到七個周期的發展時間,也就是二十四到二十八年左右。 星盟要在這二十幾年的時間里想出解決辦法。 要么在戰力上超過降臨者,要么想辦法摧毀原初遺址通道。再或者,全星盟向更遠的地方遷徙。 報告在這些方面雖然沒有詳細計劃,但是發展方向都有基本預期。 這些對未來的預期按照總部評測的可能性由高到低排序,姜鈞發現排在第一位的是星盟在六個周期內完成八代機的技術公關和武者培育的改革,從而成功彌補和降臨者的八倍軍力差距。 姜鈞本來還想說星盟人挺有樂觀精神,然后看到排在最底下的那個可能性,又覺得星盟人挺悲觀的。 “為什么‘遠征軍在原初遺址擊潰降臨者軍隊’的可能性排在了最后?” 竟然連全星盟逃亡的可能性逗比這個要高。 姜鈞覺得遠征軍取勝雖然不太可能,畢竟原本就差八倍,現在投入二分之一,那就是十六倍的差距,別說其他人,就是讓她一個人牽制十六個九階武者,她也沒這個經驗。但是全星盟一起逃難這個更不可能吧,星盟有多少人口,這個根本不具有可cao作性。 沒理由一個能執行的遠征作戰,比一個根本執行不了的遷徙成功率更低啊。 等等,難道總部的意思是,遠程獲勝的可能性也是零? 姜鈞覺得不對勁。 因為兵力差距這種事,對防御作戰或許影響很大,但是對遠征作戰來說,由于沒有必須守護的目標,只要保證入口封閉,然后突破包圍,之后的作戰空間會變得非常大,只要cao作得當,并不是沒有任何取勝機會。 總部怎么會這么絕望? 于是姜鈞趕緊又看了一遍遠征軍相關的作戰內容,想確認自己是不是看漏了什么。 遠征軍的作戰任務雖然內容很多,但是概述起來也不復雜,總體來說分成兩個方面。 一、守住大門等待關閉。 二、尋找遺址裝備,對抗降臨者大軍。 第一個方面確實是一場硬仗,但是這第二方面,姜鈞覺得可cao作性非常強啊,已知降臨者的艦船和星盟艦船的科技水平是非常接近的,在這種你追我跑的作戰里,只要手段得當,別說十六倍的敵人,就是二十倍的敵人,你想吃掉我們整個隊伍也不容易。畢竟宇宙廣闊,哪里不能去呢。 而且第二方面還有個可能逆襲的點,那就是收集遺址裝備,如果這能做到十階帶遺址裝備抗衡十階之上,那遠征軍就有機會制造高端戰力的平衡,甚至利用高端戰力扭轉人數方面的劣勢。 “問題就在這里,就在今天,艦隊內部查處了一件瀆職案?!?/br> 姜鈞不明白,怎么扯到瀆職了。不過接著聽下去,她就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