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31:聊齋志異系列阿楷sama
《淮河神幣》 建炎年中,淮南張三以捕魚為業。 是日,沿河下,遇一魚自水躍統至舟上, 漁大喜, 此魚洞赤,身長九寸,口不能合, 內有異物,乃一幣。 取觀之,亮若銀, 一面,有怪象,上書“中國人民銀行元”, 一面,雕菊,栩栩如生。 漁人大喜,每逢人即吹噓之。 日久矣,此事遂至于縣,縣君使人取之, 大驚,嘆曰“此非凡間物也!”。 貢送至京師,不知所蹤。 或曰遺矣, 或曰京中王貪腐矣,其后不知所蹤。 宋末,南淮反,有人自稱“上幣仙”,旗幟為“元”,舉旗造反。 ——《聊齋志異》蒲松齡 《淮河神幣》譯文: 宋朝建炎年的時候,淮南有個張三以在淮河捕魚為生。 有一天,沿河南下,遇到一條魚自水面躍出落到了船上,張三狂喜。 上前去一看,發現這條魚通體赤紅,長約九寸,但是這條魚嘴巴無法閉合。 原來這魚嘴里有一枚銀幣。 銀幣一面畫有奇怪符號,上面寫著“中國人民銀行元”, 另一面,雕有菊花栩栩如生。 漁民很開心,便將這枚銀幣帶回家中,每次遇到人便吹噓這枚銀幣的神異之處。 時間久了,這件事便傳到了縣令耳中。 縣令便派人索取了這枚錢幣,驚訝無比,感嘆道“這銀幣不是人間之物??!”。 后來,此錢幣成了貢品,被送往京城,不知所蹤。 有人說是遺失了,有人說是被京中某位郡王貪沒了,此后下落不明。 宋朝末年,淮南有人自稱“上幣仙人”,號“元”,舉旗造反,不知和那神幣又有什么關系了。 《張生》 宋建炎十七年,即墨有張生,病覺問今是何時。 妻曰:“今為建炎十七年”。 張生疑問“天子何人?構乎?”。 妻駭,見左右無人曰“官家名諱何以直言!”。 張生復問:“金人何往矣?”。 妻笑曰:“七年前以滅國亡種,名為清?!?/br> 張生疑,問數事,大喜。 謂其妻曰:“官家吾之鄉人矣,將達哉!”。 乃攜妻子往京,言己與官家鄉人,辱世祖文過抄也,功不過爾爾,我亦可一掃天下矣。 后遇盜,畢。 古往今來,跳梁小丑豈是一人爾? ——《聊齋志異》蒲松齡 《張生》譯文: 宋朝建炎十七年時,即墨有一個張書生,大病醒來后問妻子現在是什么時候。 妻子回答說:“現在是建炎十七年”。 張書生疑惑又問“天子何人?趙構嗎?” 妻子嚇了一跳, 看左右無人說“官家的名字怎么能直接說出來!”。 張生又問“金人去哪了?” 妻子笑著說“七年前以被滅國亡種,現名為清?!?/br> 張生疑惑,去打聽了很多往事,狂喜。 對自己妻子說“官家是我的老鄉,我們要發達了?!?/br> 于是帶著家眷前往燕京,路上言說自己和官家同鄉,詆毀宋世祖文采不過抄襲的罷了,功績不過平平,我也可以一掃天下。 后來路上遇到了盜匪,一命嗚呼。 古往今來,跳梁小丑又何止這一個人呢? 《井中貍》 淮南亳州有廟,名曰“明道宮”。 院中有井,名曰“九龍井”,宋世祖墜井于此,得道祖天授兵法三卷。 建炎元年,井中見一貍,其狀似人,時威風,時哀戚。 左右感異,報于班值統領楊沂中,楊大駭,令左右放箭。 貍死書“朕乃構”而貍之尸隱,不見其蹤。 洪武年中,有楊生過此宿明道宮。 夜夢一紅袍男子叱 “朕乃構!楊賊誤朕!嘗朕命來!”。 楊生醒,不敢寐,次日天明疾逃。 ——《聊齋志異》·蒲松齡 《井中貍》譯文: 淮南亳州有一處廟祠,名曰明道宮。 院子里有一口井,名叫“九龍井”,宋世祖在這里墜井,夢到道祖傳授兵法三卷。 建炎元年,井中出現了一只貍貓,它的樣子很像人,時而威風,時而哀戚。 左右侍衛感覺很奇怪,便匯報給了都統楊沂中,楊沂中大驚失色,下令亂箭射死。 貍貓死前于井中寫下“朕乃趙構”后貍貓的尸體便消失了。 明朝洪武時期,有一姓楊的書生途徑此處借宿明道宮。 夜晚夢到有一紅袍男子怒吼 “朕乃趙構,楊沂中害朕!還我命來!”。 楊書生驚醒,不敢再睡了,第二天一早便逃離了明道宮。 《三趙》 萬歷年間,湖廣有一生名袁宗道,官至員外郎。 袁幼時慕詩詞小說,常與人曰 “天下文氣莫過于三曹,三蘇,三趙。吾欲擺宴請古時之才子”。 是夜, 袁聞庭中喧嘩,乃叱仆視,然呼數聲無仆應,遂怒披衣至院中視。 見院中宴,酒肴備具。 六人分列左右。 左衣漢服,為長者形貌矮小,雙眸狹長,然有帝威。 右衣宋士子服,為長者容貌屹然,雅有文氣。 袁生異,前揖問 “門人袁宗道,不知幾位前輩何名?”。 左側長者扶須笑日: “孤乃魏王曹孟德,今聞足下有宴相邀,特來討酒一杯?!?/br> 繼又聞右一人言 “不欲蘇某今日遭此無恥漢賊!”。 兩方既爭。 袁知是三曹三蘇駕臨,忙上前解后七人共入宴。 宴罷, 袁奇問曰 “既六位前輩皆至,三趙官家于何?”。 蘇撫須笑對: “三趙著小說,無時下人間來宴?!?/br> 原是那天帝苦追書久已, 三趙官家日夜著小說不休。 袁慨然道: “果著小說乃世間最苦之事矣!”。 一夜無言。 次日天明, 袁醒身臥庭中,四下杯盤狼藉,似昨夜在此設宴,仆婦都覺驚奇。 袁和之曰“吾仰之老前輩來客,夜深未叫汝等?!?/br> 仆慷慨,遂拾起。 萬歷末中, 荊州有吳生, 每至夜則夢一紅袍人與之講《西游降魔雜記》。 吳生不堪擾,遂改其事,名曰《西游記》。 書成,夜夢紅袍人于夢中曰: “你我二人不相負也?!?/br> 吳生驚,面流淚不止曰“妾負官家矣!”。 而此書刊九州, 天下人皆曰此吳生乃吳貴妃后,趙世祖以補吳妃生未得后之位,故托夢成書,搏世間之名。 世謂《西游記》、《西降魔游記》二書之作者皆曰“吳承恩”。 ——《聊齋志異》·蒲松齡 《三趙》譯文: 明朝萬歷的時候,湖廣有一書生袁宗道,官至員外郎。 袁宗道小時候愛慕詩詞小說,經常和朋友說“天下文采莫過于三曹,三蘇,三趙。我真想擺下一桌酒宴宴請這些古時候的才子?!?/br> 有一天夜里,袁宗道聽到院子里有人喧嘩, 便起床呵斥奴仆查看, 然而呼喊數聲卻無奴仆回應,便生氣的披著衣服來到院中查看。 只見院中正在開宴會,酒菜齊全。 復又見六人分列左右。 左側三人穿著漢朝服飾,為首長者身材矮小,雙目狹長,然而卻帶有帝王威勢。 右側三人穿著宋朝士子服飾,為首長者形貌屹立,頗具文化之氣。 袁生心生驚異, 上前行禮問候 “晚生袁宗道,不知幾位前輩如何稱呼?” 左側長者扶須大笑著說: “我是魏王曹孟德,今聞足下此處有宴席邀請,特來討一杯酒喝?!?/br> 緊接又聽到右側一人破口大罵 “不想蘇某今日遇到你這無恥漢賊!” 兩方隨后爭吵不休。 袁宗道知道這是三曹三蘇大駕光臨,忙上前解圍,說和兩方,然后七人一起進入宴席。 宴會結束,袁宗道好奇詢問 “既然六位前輩都來了,那三位趙官家又在何處呢?”。 蘇軾摸著胡子笑道 “三趙還在碼字,沒有時間下凡來參加宴會?!?/br> 原來是那玉皇大帝苦于追更小說,三位趙官家在天上只能日夜寫書沒有休息的時間。 袁宗道感慨道 “果然寫小說才是世間最辛苦的事??!”, 一夜無言。 第二日, 袁宗道醒來后發現自己睡在院子里,四周杯盤狼藉,好似昨晚有人在這里開過宴會一般。 仆役都覺得很驚奇,袁宗道和他們說道 “是我敬仰的老前輩來此做客,昨夜太晚我就沒叫你們起來?!?/br> 仆役感慨主人家的慷慨,隨后便收拾起來。 后萬歷年中, 荊州有一位吳書生, 每到夜晚便會夢到一位紅袍男子與他講述《西游降魔雜記》, 吳書生受不了這種sao擾,改了其中的故事, 命名《西游記》。 書寫完的那天, 晚上那紅衣男子在夢里說 “這樣一來你我二人就再不相欠了”。 吳書生驚醒,而后流淚不止,哭著說 “妾身負了官家啊”。 后此書刊售九州各處, 天下人都說這吳書生乃是吳貴妃轉世, 趙世祖為了彌補吳貴妃生前未得皇后之位,故此托夢成書,來拯救吳氏的名望。 后世稱《西游降魔雜記》《西游記》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叫“吳承恩”。 《耳中人·二》 曲端,字正甫,建炎十八王之一, 通文武,善詭辯。 端少時遇老道,習導引之術, 冬夏不止,可使耳目清明, 練至大成以耳化人,目能視,口能言。 端聰慧,行之未及一年而已至大成, 耳可化人,喋喋不止。 建炎五年時正旦, 張樞相為其子舉滿月酒,設宴。 宴中,端以不知東京事,愿聽諸同僚議事。 然,諸人皆聞端處私語,似有人多言。 眾人詫異,復問端, “節度不言何屢擾宴?”。 端笑曰“非我言,為吾耳言矣”。 眾人望去,見端耳中二小人出, 長三寸許,形與曲端俗倨, 環臂抱胸,狺狺吠,惹人厭。 眾宴各散。 ——《聊齋志異》蒲松齡 譯文:《耳中人·二》 曲端,字正甫, 建炎十八王爵之一,文武雙全,善于詭辯。 曲端小時候曾遇一老道士, 學了一門氣功,冬夏不停, 可以讓耳目清明, 練到大成可以使自己雙耳化成人的樣子,有眼睛能看,有嘴巴能說話。 曲端很聰明,修行了不到一年便已經達到大成,雙耳可化人,喋喋不休。 建炎五年正旦時,張樞相為他的長子舉辦滿月酒,宴請朝中文武大員赴宴。 席間,曲端以自己不知東京城中事為由不愿多口,愿聽諸位同僚討論國家大事。 然而,所有人卻都聽見曲端處喋喋不休,似乎有很多人說話。 眾人詫異,又問曲端, “節度不愿開口為何屢次擾亂宴會?” 曲端笑著回道 “不是我在說話,是我的耳朵在說話?!?/br> 眾人看去, 卻見曲端雙耳中跳出兩個小人, 身長三寸,形態與曲端一般倨傲,環臂抱胸,狺狺狂吠,惹人生厭。 眾人宴會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