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頁
太后自從夏初去行宮避暑,后來說是身體不適不宜車馬勞頓,所以就在行宮修養,等去了冬,太醫建議太后繼續在行宮修養,免得驟然換了環境身體不適應。 百官們不知道太后身體到底如何,反正與大家關系不大,大家也都知道因為蒲家的事情,皇上和太后鬧了矛盾,太后不回宮自然更好。 但楚榮威沒有忘記,皇上是天下人的表率,無論平時如何忽略,但生母的大壽還是要辦的,否則就太不孝了。 兵部尚書想了想,覺得皇上肯定不希望見到太后,但不見是不可能的,只能從其他方面為皇上分憂。 “皇上,西北戰事緊急,臣以為應以戰事為重,太后的千秋宴雖然重要,但應該從簡,免得鋪張浪費?!?/br> “皇上,大辦不等于鋪張浪費,為太后娘娘過壽也是臣子們應該做的,怎能從簡了事?”楚榮威堅持,禮部在朝廷上本就勢弱,太后大壽正好是禮部發揮作用的時候,他怎么能放棄。 這段時日,因為西北戰事,兵部和戶部成了皇上跟前的寵兒,每日皇上都要召見他們,連工部也因為能做出新的工具而深得圣心,他們再不做點什么,皇上都要忘記朝堂上還有禮部的人了。 而且皇上忽視太后至此,本就與禮法不合,不過是沒人敢說而已。 趙璋并非不關心自己的母親,只是兩人矛盾很深,不是一年半載能消除的,他送去行宮的東西都被母后退回來了,這大半年,兩人幾乎零交流。 “不用說了,今年是母后的整壽,無論如何也是要大辦的,禮部這就開始籌備,太后大壽當日,宴請全臣,凡四品以上官員皆可攜家眷入宮赴宴,當日罷朝一日,同時大赦天下,三年以下牢獄者可釋放出獄,五年以下減免牢獄兩年,壽宴當日,允許百姓在宮門外給太后賀壽?!?/br> 趙璋多看了楚榮威一眼,看來過幾年,禮部也可以換人了,楚榮威的私心越來越重,甚至因為他要冊立趙庭為太子的事情一直小動作不斷。 這個話題暫時沒什么好說的了,楚榮威又上奏說:“皇上,臣還要彈劾文淵閣大學士吳海清借西北戰事之名,收受賄賂,向百姓開口要錢,此舉不僅抹黑了朝廷的聲譽,還會令捐錢者以為朝廷不作為,往遠了看,也會令百姓對西北戰事失去信心?!?/br> 吳海清自從開始做報紙后就不怎么上朝了,在他看來上朝就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多看幾篇稿,因此也沒機會當面反駁楚尚書。 不過兵部尚書站出來說:“我覺得此舉甚好,經過這幾期的報紙,百姓們已經知道了戰事與他們息息相關,將士們在戰場上拼殺,他們在后方祈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這場戰爭變成全民都惦記的大事,如此一來,西北幾十萬將士才能越發拼命,如今已經將敵軍擊退數十里,勝利在望?!?/br> “既然勝利在望,那就更無需勞民傷財了,免得被百姓誤會朝廷借此斂財?!?/br> “楚榮威,你!……你是不是故意要與我兵部作對?” “豈敢?不過是實話實說而已?!?/br> 兩人吵了起來,其他官員麻木地聽著,并不打算幫誰。 等兩人吵累了,趙璋才開口:“兩位尚書大人藐視朝堂,各罰俸半年,杜富成,宣旨!” 杜總管站出來,將圣旨攤開,聲音高亢地讀:“得知百姓為西北籌集棉衣與軍糧,自愿捐款,朕深感欣慰,今在戶部下新成立一個慈善衙門,專門負責善款的收與支,由沈嘉兼顧此事,一應明細每月審查一次,務必將善款用于利國利民之事,令,加封沈郎中為太子少傅……欽此!” 沈嘉事先猜到這件事會落到自己頭上,但是不知道趙璋會給他加封少傅官銜,雖然是虛銜,但是品級不低,也算是升官了。 眾大臣一下子沒反應過來,從未聽說捐款還要成立個專門的衙門的,難道以后還時不時要募捐? 他們作為朝廷官員自然也出錢了的,不管多少也是心意,但如果次次都要他們破費,他們可不樂意。 不過目前戰事未了,這話肯定不好說出口,既然皇上要讓沈嘉身兼數職,他們也沒什么好反對的,能者多勞嘛。 不過周尚書的臉色又難看了幾分,幾位老大人見狀內心暗笑,周擎指不定心里多難受呢。 “臣謝主榮恩,定不負眾望,將善款用于刀刃上,也歡迎各界監督!” 第一百章 發兵南下 沈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會計司的隔壁清理出兩間大辦公室來,掛了牌子,取了個名字叫:朝廷慈善基金會。 他從原來的班底里抽調了兩個人過來幫忙,其余的人則從宮中選取,也就是說,慈善基金會里大半的員工都是太監出身。 趙璋對他這個決定很不理解,他所知的太監都比較貪財,而新成立的這個衙門最怕遇到貪財的人,稍不注意,善款就可能不翼而飛了。 沈嘉則解釋說:“太監之所以貪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身體的殘缺,沒有子孫后代,他們總以為沒人替他們養老,自然就會對權利錢財更加看重,如今后宮中下人閑置太多,你也許不知道,這些人閑置下來,又出不了宮,不是躲在屋里醉生夢死就是聚在一起賭博,與其讓他們破壞宮里的秩序,不如選些可用之人做點實事,有事情做,他們才能從迷茫中解脫出來?!?/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