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歷史]衣被天下 第154節
說到這陶成道,也是個奇人。 此人本命陶廣義,是元末的一婺城書長,一身學問卻對儒道并無太大興趣,反而一心鉆研煉丹修仙,許是他在煉丹上著實沒什么天分,可謂屢煉屢炸,也許是炸爐炸多了,這人便將興趣轉到了爆炸的藝術上,開始鉆研起了火藥。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他的家鄉婺州路后,此人攜徒弟將其在火藥上的先進技藝獻上,幫助洪武帝奪了天下,后洪武帝便賜名“成道”,以祝福他早日完成心愿,因其才能,他在洪武初年一路上升到兵部侍郎,只不過后來許是覺得從政之路影響了他搞發明的速度,在洪武中期辭官在家專心搞研究去了。 原本這樣的人才會在國家的有意隱藏下做一輩子暗地里的英雄,只有等到后人翻閱史籍之時才會發現他的存在,但天才總是不甘于寂寞的,五年前這位陶老先生搞了件大事,將他的大名傳遍了五湖四?!麤Q意征服天空。 就和所有對于天空充滿向往的先人一樣,老先生對如何上天也充滿了幻想。 他從紙鳶上得到靈感,認為只要將自己送到一定的高空,就能和紙鳶一樣借助風的力量在空中翱翔,所以他手持巨大的紙鳶坐在綁了四十七支火箭的飛車上,試圖借由火箭點燃時候的推進力將他送到高空之中。 他也的確成功了,第一批發射的火箭的確將他送到了高處,但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剩余的火箭自行點燃,火勢飛速蔓延到紙鳶上,最后這場人類征服高空的第一次實驗以這位老人被葬在萬家山上告終,他雖失敗了,卻將上天的夢想以及可能性留在了旁人心里。 木白在聽聞了他的死訊之后遺憾了很久,直感嘆為何沒有提早相認,他雖然被封鎖了很多現代的科學知識,但起碼也知道正確的飛行動作是用翅膀平著飛而不是直挺挺上天啊。 上天當然也沒問題,現代的新聞里動不動就有各種火箭上天,但問題是用火箭下不來啊。而且人家火箭是鐵包rou,哪有老先生這樣rou包鐵得上的。 只是再惋惜,錯過還是錯過了,他也只能托人送去一柱清香,遙祭一番這位在這個時代尚有著這樣的大膽敢想又敢于嘗試的老人, “……這樣,只要他送來改進,你便發他賞銀,若是父皇那兒不好說,你就走我的私庫?!蹦景壮烈髌毯笮χ鴵u了搖頭:“宜之,面對擅發明的人才,不怕他們念頭多,就怕他們的念頭不夠多啊,多鼓勵一下也是好事,民間多人才嘛?!?/br> 蹇瑢不知他心中感嘆,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復后便應了聲諾,隔壁吵吵嚷嚷,著實沒什么聊天的興頭,眾人剛準備結賬走人,就聽隔壁一陣噼里啪啦的巨大動靜,有著豐富經驗的眾人立刻判斷出這顯然是有人掀了桌。 木白的小伙伴們立刻十分熟練得護到了他的面前,為他擋住可能出現的墻破、屏風癱倒、玻璃撞碎等各種意外,而這次,隔壁顯然還是比較和平的,在一陣巨響之后就歸于平靜。 只聽了一聲低沉的男低音低吼一聲,“你們咋不干脆出去打一架,誰贏聽誰的呢?吵個球球,煩死了,說了半天都沒個重點,老子想個法子把你倆都供上行了吧!” “不就是要線嗎?老子多去找些人,或者是找工匠多造些黃婆機,但是咱可把話說好了,別等老子把線造出來,你們吃不下,你們要是吃不下的話,老子把線塞你們嘴里!” 一直沉默不做聲的第三方,原來是個暴躁老哥啊。 木白眨了眨眼睛,注意到了一個全新的名詞,他扭頭看向邊上的眾人:“黃婆機……是什么?” 作者有話要說:陶成道卻有此人,不過這個故事有一點點爭議。 飛天的故事并不在中國的典籍中記載,而是從西方傳來的,西方人說十四世紀初的時候中國有這么個人,并且奉其為“世界航空第一人”,還在月球上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不過那個名字叫“wan hoo” 這個故事傳到國內之后,國人怎么找都沒有找到相關故事,“wan hoo”翻譯應該是萬戶,但萬戶這個軍職在明朝并不存在,又猜測是不是王虎之類的名字,后來在各種記載中找到了陶成道,從時間、身份、經歷來說都覺得是他的可能性比較大。 不過萬戶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釋,只能說可能明初的時候可能還沿用了一段時間元朝時候的行政機構?畢竟陶成道獻上火器的時候還在元朝,當時的洪武帝就是個造反勢力的小頭頭,一時口花花封了個萬戶也不是沒可能(ps,萬戶的等級差不多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了)所以理論來說,真有這么個萬戶的話,歷史應該不會完全沒有記載。 或者也有可能是這位火藥天才的名聲被朝廷有意隱藏了,但被明初來到大明的外邦商人目睹了這次事件,總不可能是老外把一個大名頭送給中國,那不是他們的作風= = 這次事件有個典故叫“萬戶飛天”,事情的真相可能需要考古資料來證實了,不過說實在的,華夏向著天空挑戰的人還真不少,只是他們大部分都沒留名字。 幸好他們的精神從沒有斷絕。 驚!小白的任務失敗原因不是因為織毛衣?。?!毛衣古代是真的有??!并不是現代的產物,只是我們的先人在試探中放棄了毛衣這個東西。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效率還是成品,梭織的織布比起針織的毛衣都要方便太多了,這速度和效率就不是一個概念的,尤其在提花機發明之后,只要按照順序,小白都能織出穩定的花紋,而沒有花紋的普通粗布更是效率高。 在織機沒有普及的時候,羊毛昂貴、國內的羊又是山羊,山羊毛硬,做毛氈子、墊子還行,做衣服穿上三分鐘就得磨破皮膚,而且大家應該都有經驗,毛衣制品一旦勾線了就會扯下來一大片,但是尋常的布料如果勾壞了,它還能穩定住一個形狀,這就是針織和梭織的差異之一。 而等到有棉花的時候,因為紡紗技術效率低,棉線和毛線是互相爭搶市場的存在,比起毛線肯定選棉線,所以毛衣也就是個小冷門。 所以不是我們沒有發明毛衣,而是我們有更好的,沒必要選擇這個。 第172章 在華夏的發明創造圈,有個奇怪的傳統,叫做大樹底下好乘涼。 但凡有些什么全新的發明創造和改造都喜歡往老前輩身上靠,沾個光的同時也算是打起廣告效應,譬如木制品一定要綁上魯班、各種奇妙造物要找上孔明先生,藥方子要掛上孫思邈,這都是老cao作了。 而黃婆機也是這樣一個大樹下的產品,它是由一群民間匠人在現有紡紗機械上改進后的結果,通過手搖施加動力,以一個紡輪帶動七個紗錠,只是這樣的機械體積龐大,還需要用皮筋進行力的傳導,因為造價高昂。 大明人口眾多,人力也便宜,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勞動力四舍五入就是不要錢,比起花力氣制作大型機械,在此之前更多商人的選擇都是將勞務外包。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市場要得急,價格也高,搏一搏,毛驢變馬車啊。 在現代商業術語中,有一個情況叫做“鯰魚效應”,指的是在魚群中放入幾條以魚為食物的鯰魚,魚群有了生存壓力,反而更有活力,如今大明的市場就是如此。 自六月,因對棉紗的需求,市場上涌入大量制造工坊,這些使用和改造各種紡紗機械的工坊靠著自己的產量是市場占有率漸漸主導了紗制品市場,為了追上時代的潮流越來越多的手工坊市也不得不購入這些升級后的機械。 時間轉入八月,應天府市場上棉紗的供應量很快便追上了需求,在各方努力下,甚至還有了超過的跡象,雖然應天府的市場只是全國的一小部分,但作為首都,又是紡織業的中心地區,應天府的各項數據和指數無疑都極有代表性。 “棉紗的產量過甚,價格已經開始下跌,上月內價格已破兩成,趨勢仍是不減?!必撠煴O控全國物品價格的戶部右侍郎夏元吉將自己工作半旬的勞動成果雙手呈上,待到內官從他手中取走奏折后他躬身而立,從始至終不曾抬頭,一舉一動皆是遵循面圣禮儀——即便他現在拜見的是大明太子,而不是當今天子,也步步遵循,絲毫不敢有絲毫謬誤。他入官場年歲尚淺,資歷遠不到能夠面圣的程度,能夠在今日前來拜見太子殿下,除了這件事情由他負責之外,主要也是托了長得好的福。 大明有律,六部天官派出奏事的必須是模樣最端正、說話聲音也最為雄渾響亮之人,哪怕實力再強,有口吃或是面上有疾的人都不能面圣,這倒不僅僅是因為大明皇帝有那么點顏控的小毛病,而是大明的朝會都是在露天廣場上舉行,在這個沒有擴音話筒的時代,如果出來了個聲如蚊吶之人,即便他才高八斗,大家聽不見也沒用。 在決定此次由他面稟殿下之時,即便夏元吉平日淡定,也不免忐忑,好在他的同僚,戶部左侍郎蹇瑢給了他不少安慰,也傳授了他和太子殿下的相處之道。 “簡單的說,就是平鋪直敘即可,”蹇瑢笑道:“太子殿下最喜有話直說之人,不喜彎彎繞繞,更不喜奉承拍馬?!?/br> 在蹇瑢的口中,大明的皇太子殿下簡直不能再好相處,但是此時此刻,夏元吉卻在暗中叫苦。 蹇兄,您可未曾告訴在下太子除了喜歡有話直說,還喜歡問些過于直接苛刻的問題啊。 當被問詢到“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這個問題的時候,夏元吉感覺自己的手心里都在冒冷汗。 他出身民間,對民生之多艱頗為了解,從他的角度來看,自然是判斷出如今情況不妙。 夏元吉不希望商戶倒閉,一個商戶的背后牽扯的起碼是成十乃至于上百的農戶和匠戶,他們之間的關系可謂相輔相成又息息相關。 但他著實有些拿不準太子對于商戶的態度,若說漠不關心……太子殿下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派人調查大明商戶數據,但若說關心,這個問題又著實不太友好。 踟躕再三,夏元吉一咬牙,還是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看法:“臣聽聞,此前紗戶皆是以大投資采購了一批紡機,又大量雇傭民眾進行勞作,若是棉紗收購價格繼續下跌,勢必影響紗戶利益,亦是會打擊對方的積極性?!?/br> 夏元吉的目光落在自己的鞋面上,他的鞋子是入職后發下的皂靴,這種鞋子經過漿洗處理,面料挺括防水,不易起皺,但他的鞋子表面已經有了一層浮毛,這是洗太多次之后的結果。 尋常官員并不會盯著一雙鞋子穿,但夏元吉生于貧寒之家,讀書求學一路走來都頗為不易,又是家中長男,即便大明官員俸祿加上各種補貼之后頗為可觀,但于他而言,現如今的生活還是重新買雙鞋子也需要考慮的程度。 而他接下來的話說完,這樣的生活可能也要沒有了,但盡管如此,青年吸了口氣,接著道:“紗戶事小,但臣以為,此次也是商戶的一次試探,若是購買全新機械的紗戶鎩羽而歸,以后怕是沒有商戶敢進行設備的升級了,臣斗膽揣測,這應當并非朝廷愿意看到的場景,是以,臣請殿下出手相助?!?/br> 他的話出口后,室內一片寂靜,伺候的內侍和宮女們都眼觀鼻,鼻觀心,就連呼吸都靜悄悄的,只是不由在心里悄悄感嘆這個陌生的小官好生膽大,這話中可是帶著不少威脅的意思。 “唔……”片刻后,就在室內的氣氛冷得要將夏元吉的心凍住之時,身著暗黃色常服的青年動了動,他將手里頭的奏書翻了一頁,淡然道:“接著說?!?/br> 夏元吉的心力猛然一松,他將方才一直靜靜憋著的一口氣吐出,強自定了定心神,“臣于商道不精,但臣覺得紗坊鋪開的速度有些過于訊捷,此前,臣自戶部調閱了大明書坊擴展速度做對比,大明的書坊在《三國》一書風靡之后大量開設,書坊的投資比之紗坊更低,但鋪展速度不過其六成,所以臣斗膽猜測……” “你覺得背后有推手?” “是,臣愚鈍?!?/br> 木白笑了,他將手中的奏折合起,放到一邊,又從桌上撿起一冊,遞給了內官:“你果然很敏銳,看看這個?!?/br> 夏元吉接過,展開一看頓時心驚,這份奏書上清楚寫著一份資金流向,其中關系可謂錯綜復雜,但若是將關鍵詞提取出來,終究離不開布商、錢莊、紗坊、僅僅這三方。 資金從布商流出,通過各種手段經過錢莊抵達紗坊。 真是因為有了充足的資金,大明的紗坊主們才會大刀闊斧得進行了產業升級。 這本不是一件壞事,若是一家兩家布商資金有盈余,通過錢莊貸于紗坊,也算正常,但這上頭的布商名諱密密麻麻,足有三四十家,要說是個別情況著實勉強。 這分明是一場沒有見血的廝殺和圍剿。 “你的猜測沒錯?!狈路饛乃谋砬橹信袛喑隽怂闹胁聹y,木白點了點頭:“紡織業一直都是江南地區的支柱龍頭產業,在此前數年,無論是蠶絲還是棉布,布料的議價權有泰半都是掌握在他們手中?!?/br> “但近些年來,隨著海運、廣粵一地近水樓臺,能以更廉價的價格購得棉花,加上外貿更為方便,廣粵一地開始派人大批量采購江浙一地的布匹,因發現其產量受江浙商戶桎梏,便有意將棉花運入山區,利用當地更為廉價的勞動力進行生產,是以江南的議價權正在減弱?!?/br> 似是為了方便他理解,木白這段話說的很慢,但他話語中的含義十分明白。 正因為大明開了海貿,將棉花種植的優勢從江南一帶扒拉走,如今又有了紗坊日漸強勢,這才有了察覺到危機的江南商戶聯合起來,兇性大發,意圖通過如今的手段一口氣咬死紗坊的情況發生。 作為棉紡行業第一步的紡紗若是被遏制,那么就算有再多的棉花也對布價起不了多大影響。若是真被他們達成了目的,布料的價格或許當真有可能被他們cao控。 在如今的大明,布帛本身也是有價貨物,能夠握住定價權,某種程度來說和把持住糧價的效果差不多。 想明白這一點的夏元吉頓時不寒而栗,先前只是出于同情被無辜牽連的民眾,現在他才知道這里頭原是一場沒有刀光劍影的廝殺。 “殿下……”他有些干澀得開口:“官府要去捉人嗎?” “當然不行,”木白搖了搖頭,目前事情的發展還是單純的商業領域,而且對方的所作所為沒有違反任何一道大明令……唔,或許非法集資算一個,但這個界限還是有些模糊,若是官方直接粗暴動手,也容易打擊民間資本的積極性。 面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魔法來對付魔法。 “你找幾個穩妥的人去聯系紗坊,為他們彼此牽個線,認識一下也交流一下?!蹦景讍问滞腥鶕卧谧腊干?,指尖在臉頰上點了點,“他們能聯合,紗坊自然也可以。積薄為厚,互幫互助,布坊能有定價權,他們自然也可以。這種事情官方不宜出面,你做得隱蔽些?!?/br> 大家都定價的結果必然是一番廝殺,但比起原本的單方面絞殺,如今也算是針尖對麥芒,作為供應鏈的上下游,總會談出個彼此都認可的價錢。 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嘛。 其實如今這些布商跳得真是太早了,等到日后縫紉機普及開來,對于布料的需求上升,而棉紗的供應又充足,他們自然能回歸之前的高地位。 只是如今這么一鬧,日后各行各業自會有樣學樣,長此以往價高可得的市場會被定價機制和產業保護取代,原本可以昂著脖子領頭走的布商沒有意外的話,在未來恐怕只會被推著走了。雖然都是領頭的,但主動和被動的感覺想也知道差的可遠。 說不定一個不好,貨量充足又有了改造經驗的紗坊會繞過布商進行產業升級,在如今織布機倒也不算是很機密的物品,有錢有閑的人買幾臺回來琢磨一下怎么改進也不是不可能。 唔,那時候那些江南商人的表情一定很好看。 但這又和木小白有什么關系呢?他只不過是將縫紉機的投入稍稍壓了壓而已。 壓的原因也完全是要優先將鐵料的供應留給火器生產,這理由可完全正當,畢竟大明在發展火器近三十年后,終于要專設獨立一部,主精火器、火藥的制造了。 而這也意味著,大明的火藥火器將走向一個全新的臺階,無論是專業化還是標準化都將邁上一個全新的臺階。 建文四年,收全國各州鑄火器之權,專于應天兵仗局。 同年,兵仗局交出了他們成立后的第一件產品——一口長身管、紡錘形的銅鐵復合火炮。 這口火炮一體成型,內有彈道外有準星,射程可達驚人的千步,而在八百步內,其準度可在一臂之間。 它的出現,預兆著大明正式進入了槍炮世界,也昭示著這個國家自此走入了全新的征程。 建文五年,大明第一艘搭載著艦炮的大型艦船“凱旋號”下海試航,由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領航,走上了第三次尋找南海那個滿是礦物和牧草之島的征程。 這次也是周王的第一次出海,這位技能點全點在植物學上的大明藩王這次執意出行完全是為了尋找海外藥草的。 他此前聽聞了海外有不少神奇的草藥,還親眼看到了不少被各方帶回的植物,他早就想出去看看了,但作為一個典型的文科生,周王殿下是個體力上的弱雞,若非這次出海的是他的同母兄長,他絕對上不了這艘船。 在出行之前,朱橚搜集了如今大明醫藥方面的各種疑難雜癥,尤其是各種有外在表象的疾病,尤以疫情為重,為了更精確得展現病情,他在此前特地請人使用透視畫法將病狀描在了紙上。 所謂的透視畫法正是出自佰畫,如今的佰畫已經隨著身份戶籍的登記走遍了大明南北,這種栩栩如生的繪畫方法自其出現開始便吸引了一大批畫師去學習和模仿,尤其是在宮廷畫師們跟著學習了之后,更是有無數人試圖破解它的奧秘。 佰畫說白了就是光和影的魔術,當意識到陰影存在的那刻,儀器就已經不再重要了。如今大明早已有一批人從小黑屋中走出,能夠徒手畫出和佰畫相似的畫作,朱橚也是其中的一員,不過術業有專攻,他在繪畫植物上可謂栩栩如生,在別的方面就略遜一籌了。 不過請人將病癥畫下來還是他大侄子提出的,太子殿下笑瞇瞇得表示,各地語言不同,形容病癥的用詞也有不同,光是在華夏隔了一條黃河長江就有不同的說法,但疾病就是疾病,文字上變化再多,表現還是沒多大差異的,只要將其畫下展示,就算語言不通應該也能讓人明白他的意思。 朱橚給自己的侄子點了個大大的贊,然后收集了一堆的疑難雜癥,雄心勃勃得上了船。 順帶一提,考慮到這艘船是往南邊走的,而且他們的目的還是去尋找澳洲,太子殿下十分有先見之明得讓人制作了一批紗帳和紗窗讓他們帶上。 不管是朱棣還是朱橚都沒有想到,當他們被海浪和暴風帶偏了航向,在漫長的航行之后終于登上一座島嶼,并且和一群赤裸著身體插著羽毛的當地土著進行接觸的時候,不是靠絲綢,也不是靠瓷器,而是因為這些蚊帳獲得了最初的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