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歷史]衣被天下 第141節
另一條道路看起來很不起眼,正是以云南為中心,聯通南亞和西藏的陸上商路。 這條道路在前宋曾為當時損失了幾乎全部草場的宋軍提供了最后的馬匹來源,當時以茶換馬的貿易也被明朝一并傳承了下來,只不過規模愈加擴大。 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其本身的自然環境注定了那兒除了極少部分地區可以種植小麥之外,大部分地方都只能以青稞為主糧,別看這種農作物在現代很受需要控制體脂的小jiejie們喜愛,甚至還被加入了奶茶,成為了喝奶茶不會胖的安慰劑,但它的口感……其實十分糟糕。 就和小麥在被人發現研磨成粉之后才開發出食用價值不同,西藏地區沒別的選擇,在磨具沒有發明的識貨他們也只能將就吃起來拉嗓子的青稞,而等到中原的烹飪文化傳入后,這兒的人也嘗試將青稞做成面食,但很可惜,和蕎麥一樣,青稞沒辦法出麩,因此它不可以像小麥一樣經過拉扯成為面條,只能搟平后用刀切。 但這樣的制作太過麻煩,而且青稞粉的粘性太弱,若不添加粘性物質,連搟成面餅都不容易,所以當地人最后發明了一種特殊的吃法——糌粑。 這種吃法是將青稞洗凈研磨并且炒熟后磨成的面粉,用各種拌料混合攪拌,捏成小面團直接食用。這樣的吃法主要是吃起來方便,藏民出門時候帶些水和粉就行了,某種程度上和被蒙古人發明的奶粉吃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這不代表藏人就真的喜歡這么吃! 食用更加精細,營養獲取更加直接的食物是人類的本能,藏人對米飯、小麥的需求不亞于被他們當做藥物的茶葉。 但在過去,藏地的鄰居是自己都難以吃飽的云南,自己都吃不飽飯,更別說支援隔壁了——就算你有再多黃金也不行。 但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 大量的大明移民來到云南,做得第一件事就是開荒種田,而近些年來被派來援邊的官員們先后將先進的種植技術和食物處理技術帶到這兒,再加上有了從南亞采購來的糧食、經過奢香、淑貞兩位夫人開辟的和四川接通的驛站和道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藏人能夠通過這條商路采購到中原流行的物資了。 隨著這條道路,大明除了得到了生長在高原耐力更好的藏馬之外,珍貴而神秘的藏藥也進入了醫者們研究的隊列中,如今皇宮里的小朋友要是不幸生病了的話,苦藥汁里頭就有藏藥的一份力量哦。 (吱哇亂叫的小朋友們:不要??!更苦了?。。?/br> 如果說前兩條路是大明沿著宋時的路線走下去的話,那么第三條商路則完全是全新的道路了。 那是以北平為中心,輻射了整個東北乃至于深入到莫斯科大公國的一個商業圈。 如今將領地里的煤、鐵販賣到大明已經成為了許多游牧民族的財富密碼。 是的,在鑿地機的輔助下,北方的游牧民族還是發現了鐵礦,這原本是游牧民族崛起的契機,也是木白此前最擔心的問題,但讓眾人都想不到的是,發現了鐵礦的部族居然沒有趁機打造鐵器發展軍工,而是選擇將礦石裝上了馬車,轟隆隆得運到了大明。 當被人悄悄問起為什么不自己煉鐵,部族組長十分淡定的表示他們其實也想過自己試著打一下,但是實在是沒辦法。 如果沒有專業的爐子和催化劑,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將鐵礦融化成鐵水??! 不要說鐵水了,就連打成鐵塊都費老鼻子勁了,而且這種最原始的冶煉方法之下,成品質量當然不盡如人意。 計算了成本和付出后,這支部落最后還是放棄了,草原上的民族不像中原王朝一樣有足夠多的農業產出可以支撐別的產業發展,對于牧民們來說,他們是真的一個蘿卜一個坑,抽調人去打鐵生爐子就意味著他的活得有別人頂上。 現在一個尋常的家族幾乎有三分之一都在忙著挖礦,若是再盲目擴張,那么他們賴以為生的牛羊都將沒人照顧,如此不如早些放棄,用這些可能會拖死部族的產出換來基本的物品。 別看牧民多半性格耿直,但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生存規則。 而且他們還有自己的小打算,冶煉這個東西正向走很難,反過來卻很容易,要從鐵礦石將之煉成鐵器是個能夠難倒大部分部族的難題,但從鐵器重新煉鐵錠卻要簡單的多。 與其自己拼死拼活得去死磕礦石,還不如用賣了這些東西的錢直接買鐵器,然后直接將鐵器熔了呢。 不過考慮到此前鐵器也在禁售名單內,這些部族的首領其實也沒有懷揣太大的希望,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要求居然得到了滿足,他們真的買到了鐵鍋。 大明不怕他們武裝軍隊嗎? 大明怕個屁。 這次被洪武帝帶回來的日本工匠中藏了兩個年輕時候從事過刀匠的匠人,受制于日本的地理環境,他們早早開始研究起了兩種或者三種材質配比而成的合金兵器,但合金的制造有個難點就是它的配比必須十分精確,而這一點在如今這個沒有測量儀器的時代是基本辦不到的。 不同產地的鐵礦石內的鐵元素含量不一是必然的,這些鐵根本就不能直接被拿來使用,即便是在將之錘成鐵錠后還要匠人專門篩別,可以說對如今的大明來說,最好是直接開采一個全新的鐵礦,同一個礦坑內的物質性情相近,就算有誤差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但問題是在大明的國境內,這樣的新礦根本就不存在,所以這些部族可不就是雪中送碳了嗎? 比起未來可能出現的小麻煩,趕緊升級兵哥們的裝備才是重點。 而且……咳咳,不怕你來,就怕你不來,最近實在太和平了,兵哥們的戰績沒地方刷啊。 總而言之,當大明開始收鐵礦后往南邊運送貨物的商隊漸漸多了,同時,小部族和黃金家族的矛盾也更加劇了。 小部族會在鐵礦和鐵器之間做衡量 ,中央政府自然也會。 他們的選擇是一定要保住鐵礦,小部族做不到的他們可以,所以當下,黃金家族發函全部的部落,要求不能將鐵礦出口,而是要將發現的鐵礦全都送中央去,這可把大家給氣壞了。 誠然,黃金家族沒做出索取這種事,但他們的收購價比起大明來說根本不能比,不過是聊勝于無的程度,還要算上一路向北的路程消耗和難度,傻子才去干。 于是一個強行要求,一個強行拒絕,這些年來草原上已經發動了好幾次內亂了,選擇內附的部落也越來越多。 但這些草原上的糾紛都沒能影響到木白家的四叔——朱棣,他才是賺了個盆滿缽滿,可以躺在錢幣上睡覺的那個人。 藩王的主要財政收入和地方稅收掛鉤,當然,另外也有祿米作為補貼,但朱棣已經可以拍著膀子表示咱就不收祿米了吧,核查這些祿米的時間影響了他賺錢的速度。 咳咳,當然,這番話他是沒膽子說出來的,在老爹面前的生存絕學就是——財不露白。因為兒子長期長在京城,朱棣便連孩子一并瞞了,全家都是一副苦哈哈的模樣,還天天說北平貧瘠之地云云,搞得不?;丶业闹旄邿氘斦嬗X得家里窮。 而現在,我家居然那么有錢!朱高熾長大了嘴巴,感覺自己三觀都有些不好。 他看著自家封地所在的地區,那里被太子殿下畫了個形狀有點奇怪的標記,而周圍的弧線一路向這兒聚集,在整張地圖中沒有比這兒更熱鬧的地方了。 原來,原來父王那么厲害??! 朱高熾冒出了一串星星眼,特別想要回家看一看。 而被兒子惦記的老父親此刻卻不太好。 朱棣的興趣愛好是研究佛學,他也有幸聘請到了一位高僧為他講課。 這個高僧個人知識是沒的說,唯一的缺點……就是總想慫恿他出海,讓朱棣覺得有些麻煩。 而更麻煩的是,他還真的有些動心。 第159章 昔日,明朝的開國皇帝在先后與前元軍隊以及和各地豪強戰斗的過程中,陸續接觸了一觸即散、甚至還沒有接觸就潰散乃至于轉頭來投的朝臣勢力,以及非常難啃的重臣、親緣硬骨頭之后,難免心生感慨。 在奪天下的時候,他自然是十分感謝這些轉投他的支持者,但在做了皇帝之后,他又不可避免地想會不會自己的臣子也會像當初投向他一樣的投向大明的敵人呢? 幾番比對、科學研究之后,洪武帝得出了結論——這天底下的重關、要害,非骨rou重臣莫能守,交給拿工資干活的普通臣子,對方未必會死心塌地地血戰到最后一瞬。 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重臣、骨rou和這個天下有牢牢捆綁的利害關系,而拿工資干活的尋常臣子不過是打工人。 前者就像扎根于這片土地的大樹一樣,這片土地一旦被人掀了,他們也活不好,后者則是像草坪,鏟起來放到旁的邊上,澆點水撒點肥也能生長,給誰打工都沒差,能做到盡職盡責就不錯了,而真的到了那一天,他們必然也會在心中衡量利弊。 但守邊關這個事,就不是盡職盡責那么簡單,如果沒有這種戰到最后一刻也不放棄的決心,沒有死守不放的意志力,就算是有天塹,就算有再充足的物資都守不住。 決定戰場勝局的從來不是物資,而是人心。 所以在登上皇位之后,哪怕朝臣瘋狂抗議,洪武帝還是定下了藩王鎮守四方作為屏障的政策。 這不是先秦時的諸侯制度,藩王在就藩地并沒有行政管理權,地方的管轄權還是握在中央的手中,但每個藩王都掌握一定的軍事力量,并且在關鍵時候有就藩地的領兵權,戰時他們的兵權甚至高于地方官員,可以直接指揮當地軍隊。 ↑當然,在實際cao作過程中,這其中還有不少細則,藩王領兵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否則萬一他拿了軍權反叛就麻煩了。 為了防止哪個兒子或者兒子的后代想不開要試一下皇座硬度,在安排藩王就藩的時候,洪武帝都是細心安排好的,各藩王之間都是彼此挾制,關系更是錯綜復雜,不易擰成一股繩的那種。 可以說以大明如今的藩王機制,護大明三十年無外敵不成問題,至于三十年以后的藩國,那就得看后代皇帝的能力了。 而且洪武帝心里也還有個暗戳戳的念頭,他是真的完全不信朝臣的節cao,所以在退位之前,他給每個孩子寫了一封信,讓他們監督朝臣的情況,如果有那類董卓、曹cao一類的臣子要玩“挾天子以令不臣”這一套,那么皇室子弟都有權利領兵勤王。 下這道命令,洪武帝也不是沒有猶豫過,因為這道“祖訓”一下,萬一哪代藩王里出了個頭上長角的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個“清君側”,只要當時的皇帝反應慢了點,真的給了藩王借口,那么對方就是名正言順地起兵,還是奉“祖訓”起的兵。 這天下的兵事,最怕的就是“名正言順”四個字,只要和這四字搭上了,戰斗力立刻最大化。曾經的洪武帝就在這上頭嘗過甜頭,他起兵的名頭便是“驅逐外虜”,當時,宋濂寫的檄文一出,天下響應,當時勢如破竹的盛況,洪武帝至今都沒忘記。 說白了,在“名正言順”四字之下,他打北元可比破那些同為漢人的列強容易多了。但最后洪武帝還是將這把可能在未來威脅自己子孫的“武器”送了出去。 “與其讓你們被jian臣蠱惑,天下旁落,不如換個腦子清楚的來?!焙槲涞鄞鴮O子嘀嘀咕咕。 看著大孫子那一臉無辜表情,老爺子很有些恨鐵不成鋼,仿佛透過孫子白皙的臉蛋,看到了未來不爭氣的小崽子,遂含恨道:“你什么時候和你媳婦生個孩子,趁著爺爺現在還帶得動,給你帶一下?!?/br> 說出了幾百年后的標準催生話語之后,家里不差人帶娃的洪武帝又補充了一句:“爺爺很會教孩子的,你早些生個,爺爺保管給他教得好好的?!闭f這話的時候,他的眼神閃爍著自信的光。 “咳!”當時正在試喝江南新送炒制茶的木白差點嗆死自己,他當下表示自己還年輕,關鍵是太子妃年紀太小,這年紀生娃不利于身體。 頂著爺爺氣呼呼的眼神,木白一臉認真:“爺爺,我們一家的光榮傳統可不能在我這兒斷了啊?!?/br> 什么光榮傳統?自然是長子必為嫡啊,除非生不出。 洪武帝也好朱標也好,都是在有了長子并且立住之后才去寵幸旁的嬪妃的。雖然洪武帝明確規定了嫡子繼承制,但這其中也不是沒有漏洞,畢竟嫡子和長子之間其實也就差了個扶正其母。 譬如在歷史線上木白的老父親朱標就在嫡長子夭折之后扶正了側妃,于是排行第二的朱允炆便成了嫡子,若非他的身份本也不算正統,朱棣也不會起兵起得那么理直氣壯,畢竟大家都是庶子,沒有誰比誰高貴之說。 朱元璋被孫子一句話頂得有些憋氣,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老朱家的后人腦子都是比較清楚的,尤其在老父親的榜樣之下,大部分的皇子都能做到敬愛發妻,除了幾個元妻身子有問題的實在生不出孩子的,基本沒人搞出庶長子那一套。 哎,這曾經是洪武帝茶余飯后和老婆炫耀的點,現在被孫子拿來堵他,怎么感覺心情怪復雜的呢。 木白趕緊給他爺爺倒了一杯茶,將話題轉回了藩王的制度上。 從木白的角度來說,他對于藩王守邊很看得開,畢竟他當年生活的世界就是諸侯襄王的周王朝。 當然,他對藩王造反這件事也很看得開。近八百年的周王朝都亡了,還有啥事不會發生。 從他個人來說,還是挺喜歡能者居之的世界的。當然,造反者人恒反之,敢走上這一步的話,就要做好這個王朝到后來亂七八糟分崩離析的準備。 畢竟人類最擅長并且以之傲立世界的能力就是學習能力啊,只要是人類,就免不了會有“他可以,我為什么不可以”的思想。沒人開頭還好,一旦有人做出了榜樣,后代就會將它發揚光大。 洪武帝看著孫子一臉的淡定和無所謂,難免有些心塞,他忍了忍,還是沒忍住,指著身側的狗開啟了陰陽怪氣模式。 從以大欺小搶小孩糖塊到一把年紀還不穩重,都這么大了還老是頂撞大人,一點都不成熟,然后開始逼逼叨叨老人總是為你好,多吃的鹽到底也是有些用處的云云,總之可以說是非常的指桑罵槐了。 木白將幾盞茶試了又試,發現自己著實沒辦法從這些寫著各種玄妙的烹制手法中喝出什么差異來,也半分沒辦法嗅出所謂的桂香和荔枝香后,興味索然地將茶盞放下了。 他看著一邊擼狗,一邊一下又一下用眼角看自己的老人,嘴角抽了抽,一本正經道:“爺爺,大白的確是有些不穩重了,您覺得給他找個媳婦管管怎么樣?” 退休后反應有些慢的洪武帝在孫子決定將狗送到北面去后好一會才意識到大孫子這是在嘲笑他呢! 畢竟當初用“有老婆后會更穩重靠譜”說服當時還是皇太孫的木小白成婚的就是他,現在說孫子不穩重的也是他,大孫子這是用自己作為實例證明他老人家的思想陳舊錯誤呢! 哎呀,好氣! 洪武帝吹胡子瞪眼,但是偏偏在孫子面前,他老人家總是心軟,也舍不得責備這個轉彎抹角打臉的臭小子,甚至還覺得大孫子這小模樣怪聰明的。作為一國之帝王,到他這個年紀,洪武帝已經膩味了人人乖順的感覺,反而開始欣賞起有自己想法的人。 當然,前提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得有自己的能力,他大孫子已經用很多事證明了他是個敢想敢做的小孩了。想到這兒,洪武帝的嘴角就忍不住得翹呀翹。 不過,孫子優秀和他頂撞自己可沒有關系。 想了想,洪武帝腳下轉了個彎去找兒子了。 孫子教育不好肯定是兒子的鍋,作為一個好爺爺,他肯定不能罵孫子,決定了,去找兒子的茬。 不管當今的皇帝陛下在看到父親氣勢滂沱地大踏步而來,然后對著他叨叨孫子的教育問題是怎樣的心情,木白這邊已經利索地將大白和一封信一起打包送去了北平。 當然,送大白去北平的目的并不是相親,大白早就已經成年了,它也已經有了自己的伴侶——正是自己老家莫斯科大公國來朝拜時候的一條拉車犬。 只是它的女朋友是一條非常有事業心的工作犬,雖然木白也有將它買下來和大白作伴的想法,但那條小母犬自己卻很干脆地拒絕了。 比起在皇宮里做一條寵物犬,它更愿意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