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歷史]衣被天下 第117節
因此,可以想象,在發現盜版書籍出現的那一刻木白是怎樣的心情,那簡直是暴怒啊。 當年,羅老先生一個個出版社都跑遍了,你們有本事拒稿,現在就不要去盜版??!蛋糕送到嘴邊不敢吃,等看到別人賣得好就如狼似虎地跑過去切蛋糕,人干事? 而偏偏以如今的大明法律還當真沒有著作權保護法,就算木白查到幕后黑手是誰,也只能從道義上譴責,無法從法律上維權。 除非他動用特權的力量,否則還真沒辦法拿人怎么樣。 但被人這么繼續薅羊毛下去?那更是想也不要想。 捏著一打被寫在記仇小本本上的名單,木白嘿嘿嘿地笑了。 作者有話要說:大明初年的文武真的很牛,所以后世也有個說法是明朝的武將全點在建國初年了。 沐春的爸爸沐英,也就是太子朱標的大哥(養兄)長期在云南,所以名聲不太顯著,但他打的基本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當年的西南可不是現在的局面,昔日的緬甸、老撾都相當能打,而且還有一個由傣族政權建立起來的麓川政權,這個麓川王國能干到什么程度,最鼎盛時期從大理,到泰國、印度、老撾都在它的勢力范圍(是勢力范圍,不是實際占領,主要是打趴下搶一票讓人繳贖金那種性質)元政府屢次討伐都沒用,最后元政府對于云南的統治實際上只有大理、昆明以北,說是東南亞的霸主也不為過。 這個國家坐擁人口數百萬,號稱有三十萬雄兵,這個國家是全民皆兵的制度,占據的地方又是潮濕的山地,在早期明破云南時也不敢和對方硬碰硬,只能先接受了麓川的俯首稱稱,但事實上雙方都把對方寫在記仇小本本上。 雙方屢次試探、互相挑釁,有勝有負,最后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爆發了定邊之戰。 定邊之戰說白了就是大明發起動員準備攻打麓川,而麓川政權決定在對方大軍到來之前先把明軍打掉,而明軍當時在云南的指揮沐英以少對多,并且使用了三列射擊法,硬生生是將鼎盛時期的麓川王國打到衰敗。 不過之后麓川政權一邊遞交投降書,一邊慫恿勢力范圍內的土族相繼叛亂,然后一個個被打趴下,打到最后土族部落也不敢再叛,麓川王國正式投降。 ps,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接受對方投降的條件是麓川要賠償大明所有的軍費,并且開了進貢清單,所以這場戰役老朱賺大發了。 至于后來的麓川王國衰敗,麓川王被臣子搶了王位求助大明,百來年后重新雄起又被明英宗打趴下去欺負別人、又遇到東吁王朝的崛起,最后被按下摩擦就是后來的事了。 云南的邊界線終明一朝都被沐家和木家守護,雖有小動蕩,但總體不傷筋骨,不得不說老朱是真的很有眼光啊。 pss:其實近代也有一個事,就是當年的國x黨部隊的一個將軍一路打敗仗跑到了緬甸金三角躲藏,為了賺錢在當地搞起了dp生意,于是緬甸方帶上了印度雇傭軍(其實印度軍隊的實力是很強的,奈何兵強將弱,所以很多印度兵哥都去做雇傭軍去了)去圍剿國x黨軍隊,結果沒想到以多打少這支大部隊還輸了,印度軍就發狠,抓了俘虜和當地的百姓頂在隊伍最前面做rou盾進攻,說“讓你們中國人殺中國人”云云,于是國x黨軍隊就發狠了,在反擊戰中追著這支雇傭軍揍,不接受投降,格殺勿論,硬生生得在人數劣勢的情況下將4k印度軍人打死了3700人,最后這支部隊在沒有和緬甸打招呼的情況下逃走了,(他們的領頭人是個英國人,在逃跑過程中自殺了) 后來這個指揮可能是內戰一直輸、外戰一直贏的緣故膨脹了,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有個記者問他“你號稱云南王,那你什么時候回云南?” 這人就回:“做云南王不大容易,但是做緬甸王卻易如反掌!關鍵看我想不想做?!保ù蟾胚@個意思,我忘記了)惹怒了緬甸,然后緬甸就去找聯合國告狀了,聯合國命令臺灣將人撤走,于是這支部隊才離開了金三角。 第132章 最近,福建的書商有些煩惱。 皇太孫乘坐的官船抵達泉州港已經有大半個月了,他們也做了相當多的準備,最近掌柜們露出的笑容是以往人生的幾十倍,拿出的耐心比起當年討老婆時候都不遑多讓,臉都要笑僵了,但是就是沒有什么動靜。 官船上每日人來人往,福建本地官員也屢次登船匯報,出入人數并不少,但是就是沒有人看到代表皇太孫身份的輿車出現,也沒有任何一個書商被召見。 絕不是他們漏看了,這些書商彼此之間都留了眼線,日夜盯防,就怕有誰搶跑,也正因為他們施展了如此緊迫的盯人之技,他們才能肯定,迄今為止絕對沒人被太孫召見,大家還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難道太孫此行前來不是為了探訪出版業? 沒道理啊,大家得到的消息雖然來源渠道各有不同,有的是幕后東家,有的是忠實讀者,還有的是暗暗投稿的朝廷要員,但不可能所有人得到的消息都是錯誤的吧?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多心的緣故,他們總覺得最近來書店閑逛的青年男子數量有些多,這些人個個模樣不凡,有的清俊秀氣,有的威武雄壯,但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只看不買,任掌柜和書童說得天花亂墜,這些人都只笑瞇瞇地聽著,也會跟著介紹翻動書冊,但就是不買。 偏偏這些人的年齡和太孫相仿,搞得他們最近看到青年人心情都格外復雜。 雖然在過往也會有這種狀況,畢竟做生意哪有次次都能成的,但如今這種頻繁程度未免也太高了點吧?既然不是來買書的,就不要和咱開開心心地聊天啊喂!一片真心錯付的感覺可真是太糟糕了。 另外,掌柜們總覺得那些人的眼神有些微妙,看得他們內心總有些惴惴。 總感覺自己是一只面前吊著一條魚的貓。這是自己在高壓力之下久等人不來產生的錯覺嗎?掌柜們深深地怨念了。 而他們怨念的對象此刻正有些樂不思蜀。 在宋元時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港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港,因為其水路優勢以及當地那些被財帛吸引來的眾多蒙古人和色目人所形成的威懾力,因此,在明滅元之后,定都在沿海城市的洪武帝格外重視海防。 泉州港面臨著隨時有可能被人從海上發動攻擊的潛在危險,彼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分身乏術的洪武帝干脆直接下令關閉了港口,而這一關就是近二十年。 這二十年內,由于本身就地處多臺風區,又久無人維護,港口一度寥落破敗,昔日高聳入云的搬運梯已然損壞,碼頭的木板也早已被颶風掀翻大半,但瘦死的駱駝到底是比馬大,這二十年冷落雖傷了港口的皮毛,但筋骨卻還在。 在數年前洪武帝下令試著重開沿海港后,第一批開放的泉州港便以極快的速度復活,當地的商戶不等官府號召便自發前來修建碼頭,甚至連尋常的農夫也不需官方派發徭役自發前來。 不過一月有余,此地便從荒草、破敗、爬滿藤壺的不毛之地重新變成了大明的海上門戶。 雖部分功能性房屋還需要時間搭建,但港口目前已經可以承擔裝卸船以及簡單的補給、修補任務了。泉州港的復活速度讓應天府的大明中樞都感到驚訝,就連端坐于廟堂之上,自身創造了無數“不可能”的洪武帝在當時也發了感慨。 而四年后的現在,此處已然成為了大明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 光官船??康倪@小半個月內,木白就遇到了三艘來自不同方向的商船,還都是大船。 一艘來自琉球,一艘來自日本,這兩艘均是來朝貢的,至于為什么明明在北邊的國家到大明朝貢卻要繞遠路跑到福建登陸……懂的都懂。 還有一艘是大型帆船,來自一個叫做威尼斯的地方。當然,這個名字是音譯。根據通譯的傳述,這個國家在大明的西邊,來自比之小西洋(印度洋)還要遙遠的地方。 這艘貨船原本的目的是去尋找被中亞各國商人所封鎖的傳說中的香料之島,他們千辛萬苦穿越了好望角,剛進入亞洲區域就遭遇了暴風,差點船毀人亡。 在尋到蘇門答臘島??恐?,這些人已經足足有三個多月沒有靠岸了。 等到靠岸后,經過連筆帶畫的一番交流,他們才意識到自己突破了大食商人和波斯商人的封鎖,到達了傳說中的東方國度。 其后,這些人沿著海岸線一路探尋,又在夜色中被泉州港的燈塔光輝所吸引,這才摸索著抵達了大海的盡頭,這個叫做中國的龐大國家。 從出發到抵達,這些人用了足足兩年的時間,無數次他們都以為自己會死在這片廣袤而無情的大海之上,幸好有上帝保佑,在折損了一半人員后,剩下的人終究成功抵達了這兒。 不過糟糕的是,他們的語言和這個現在叫做大明的國家并不相通,威尼斯和大明也沒有建交,盡管這個商人拿出了一本叫做《馬可波羅游記》的書表示我們的先人曾經到過這兒也無法證明自己并不是海盜。 最后還是他們無意中打探到的一個小消息幫到了他們。 此前,這些人曾經聽聞這個東方的國家對異域的糧食非常感興趣,雖然有些想不明白為什么,不過糧食是典型的壓倉貨,在航行時能幫助維持船只的平衡,因此商人們在航行的時候便在貨艙內堆存了足夠多的小麥,在經過非洲的時候他們也采購了不少當地的黑麥,這些麥子在迷路的過程中救了他們無數次。 充當食物之余,糧食本身也是硬通貨,靠著這些散發著異域風情的小麥,他們才能夠一路走到這兒。 ……不過沿途的人都嫌棄他們的小麥顆粒太硬、太粗,對他們帶來的小麥瘋狂壓價,這讓這些來自威尼斯的商人很是郁悶,紛紛安利自己老家的吃法。 他們家的小麥硬是硬了點,但是如果將小麥粉碾碎后扯成細條,再經過水煮就可以有效化解這種硬度對牙齒的折磨,而且經過這樣的處理,麥子的香氣還會激增,比起老家鄰居們只會烤面包,他們這樣的處理已經相當高檔了好不好! 這可是他們的老前輩馬可波羅從當時的絲綢之國學來的烹飪法!而這種郁悶在他們吃到靠岸時候港口販賣的本地米粉后立刻化為了烏有,他們就想問問老前輩,您當年吃到的是這種嗎? 為什么您學了之后傳回本土的完全是另一種東西呢?? 就算原材料不同,那飽滿的湯汁去哪了?美味的小料又到哪去了?最重要的是,當地人明明使用的是兩個小木棍,就是這種叫做“筷子”的東西,可以很方便地從guntang的湯汁中撈取面條,您怎么不把這個帶回去?不帶回來也可以寫在游記里面啊。 我們在此之前可是吃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手抓面條??!也是因為這樣的吃相極為狼狽,這種面條才會在餐叉被發明出來之前被稱為賤民的食物。 盡管這些遠道而來的商人心中有一萬個羊駝翻來覆去地蹦跶,但這些小麥的確幫著證實了他們的身份。 在當地尋到了會使用波斯語的通譯后,這些來自地中海的商戶也成功和大明接上了線。 由于是一個首次和大明接觸的國度,這些商人到來的消息立刻被呈報到了木白這兒。泉州港本地的官員對于這些外來國家的處理和安排已經非常熟稔,這點從遞交到木白這兒的國家介紹就能看出來。 薄薄的一張紙上記載著這個叫做威尼斯的國家的特產、王族以及與周邊國家的譜系,這些都是從商人們和船員口中問詢而來。 不過不知道為什么這個國家的普通人對于本國情況似乎都十分有限,大部分人只知道居住地的情況。在采集了數十人的資訊后,這份資料的準確度和內容的豐富度才勉強達到了能看的程度。 而當中的一個名詞吸引了木白的注意力。 ——玻璃器。 通譯表示,這個【器】是對方強烈要求一定要加上的,對方堅持說這個字才是靈魂所在,絕對不能缺少。 所以,玻璃器究竟是什么?木白還是有些不解,不過隨即他就明白了這些威尼斯商人所驕傲的【器】是什么了。 在港口經過隔離,又被押著搓了澡換了衣服后這些威尼斯商人終于見到了皇太孫,并且呈上了他們千里迢迢帶到大明的一件最重要的商品——玻璃吊燈。 日光之下,這件足有成年人半臂長的玻璃器熠熠生輝,其造型更是讓觀者嘖嘖稱奇。 大明人對玻璃并不陌生,太孫乘坐的官船上就裝有透明的玻璃窗,另外還有略昂貴卻十分好用的煤油燈,其燈罩也是用玻璃制成的。 如果這兩樣都沒看過的話,那么現在立在日光下的泉州港燈塔總能看到吧?那熠熠生輝的頂端就是由若干塊玻璃組成,到了夜里,燈塔上就會點燃燈火。 在月色暗淡之時,整個泉州都能清楚看到燈塔的光芒。 但這件玻璃器的情況就不一樣,明明是質地堅硬的玻璃,但這臺吊燈卻被拉出了柔軟的線條,纖細的枝蔓托著喇叭狀的花瓣,啥是好看。 這個足有成人半臂長的大型燈具有九個花朵,每個花朵之下還墜有露珠狀的玻璃珠,花萼的位置有一根用來固定蠟燭的尖刺。 這件玻璃器無論設計還是做工均是頂尖,光看就可以想象當蠟燭被點燃后它是怎樣壯觀的美麗了。 對于這件藝術品,威尼斯商人們表現出了十萬分的自信和驕傲,而大明的官員們在看到這件玻璃器從木箱中被拆出,一點點剝去防護物品拼接而成時候的驚嘆眼神也給了他們最好的反饋。 但他們很快發現,這個帝國的繼承人,面容稚嫩漂亮的皇孫對玻璃器的關注只有短短一瞬,隨即就轉到了他們搬運而來的木箱之上。 那淡然的態度讓剛有幾分翹尾巴的威尼斯商人生出了些不安來,他們面面相覷,交換了幾個眼神后努力調動腦中的記憶,試圖在描述的過程中增添更多的故事和傳奇。 他們深知,商品的價值從來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它背后的故事和獨特性。 于是,這件玻璃吊燈很快就多了一連串的故事和傳說,制造它的工匠也多了許多連他本人都不知道的深厚背景和傳奇經歷,就連花朵的形狀也被說成了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去的圖樣。 坐在主位上的皇太孫靜靜聽著吊燈的來歷故事,并未開口。直到商人口干舌燥,惴惴不安抬頭時,才看到這位年輕的王儲竟一直捏著那些已經被壓實的棉絮在把玩。 見他們閉嘴,青年緩緩抬起手捏著棉絮說了一句話。通譯立刻轉述給他們:“你們知道這種棉花是從哪里來的嗎?” 威尼斯商人:“……嘎?” 作者有話要說:才,才沒有忘記主題呢! 作者君才不會偏題呢!這不是就來了嗎。 我已經不是寫作文時候會偏題的我啦?。?! 哼唧 ps:威尼斯在14世紀是獨立的國家,不是意呆利的。 在新航路出現前,威尼斯因為連通中歐,是歐洲最富有的地區。 文中的面條就是意大利面,意大利面特別硬不是因為工藝,而是他們的小麥和中國的不一樣,是硬麥,意大利面的產生一種說法是馬可波羅帶回去的,另一種是為了戰備,在早期,他們是干著吃的,據說是做成焗面或者烤面,反正不是現在用各種料汁,而且因為當年沒有叉子,是用手抓的,吃相會很狼狽,味道也差,早期是賤民的食物。 直到番茄和叉子的出現。 第133章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門技術叫做投胎。 如果一定要論個優劣,那么投到了華夏大地上的人天生就比別的同輩人幸福。 這塊土地廣袤而豐饒,此處生長的農作物美味又富有營養,為人類從游牧到農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這里的動物種類繁多,有的rou質美味,有的有特殊的馭用方法,于是人類得以開啟馴養之路。 這兒的礦產豐富,可以極大程度地滿足人類對工具的需求,而工具很快就會化為生產力,生產力的上升讓此處的人類得以從“求生”走向“產生對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