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歷史]衣被天下 第64節
你們這群考生有毒吧?是覺得考試太輕松還是題目太簡單? 病原體木小白打了個飽嗝后,在蔓延開的一片米香氣中重新打開了試卷。 如果說第一場考的是文學素養的話,那第二場考的就是做官的水準了,考驗的文體都是官員需要使用到的官方文體,三百字的“試論”和任選的“詔、誥、章、表內科”??碱}不少都是本朝新創的,更貼合洪武帝納取實干官員的需求。 而這題,基本也能決定考生被錄用之后歸于哪個部門,擅長寫詔誥的考生肯定會被分到皇帝的秘書處,而擅長寫章、表的則多半會被劃拉去實干部門或者是禮部這類需要起草大量對外文書的地方。 當然,這只是初步就業意向,未來官途如何還得看考生自己的實力,能不能調部門青云直上就看自己啦。 木白的目標當然是有更多外放機會的部門啦,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表。 洪武十六年的題目還比較寬松,可以自己選個題材寫,表這個東西就是用來陳情的,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拍馬屁,但是怎么拍馬屁也是一門藝術。 作為一個文人,當然不能一味跪舔,在真情實感的贊嘆中如何夾帶私貨才是【表】這個文體的精華所在。 比如表中王者,《出師表》就是其中典范,你說他拍馬屁吧也拍了,但其中的信息量卻極其巨大,花團錦簇中真心誠意一片,還將自己的訴求和志向說了個清楚,任誰看了都會被這一片赤忱感動。 而木白恰巧有個絕佳的拍馬屁的點,他可是云南的考生啊。 在場的幾百個考生中,這材料只有他和阿土有資格寫,當然不用白不用。 什么?這樣寫會不會有些老土?當然不會!作為唯二的兩個云南考生,他倆的動態可以說是洪武帝去年忙了大半年的工作結果展示,他們要是不寫,這個才麻煩呢。 木白洋洋灑灑寫了一堆大明解放云南的英武事跡,在寫了飽受殘元摧殘的云南民眾有多感謝大明軍隊上狠狠耗費了些筆墨,又寫了諸如自己這些學習漢文的學子有多高興看到大明開科舉,只可惜有很多有才的學子來不及參加科考,以后的學生肯定會更多。 他寫了一路北上的見聞,最后來了一段華彩贊頌了大明官民一家親,大明百姓對官員的尊敬愛護一定是出自陛下的憐愛民眾之心以及英明領導云云。 木白在文章最后將感情做了下升華,表示自己以后也會在陛下的指導下做個愛民如子、辦實事的好官。 自然,其中他還夾帶了一些私貨。木白含蓄表示自己非常了解云南的情況,如果可以的話他很愿意將中原的風土人文和先進知識帶回云南,畢竟衣錦還鄉不如還衣錦于鄉,故鄉好才是真的好,他要爭取以后給大明輸送更多來自云南的人才。 當然,作為一個準公務員,他的一切工作崗位還是要服從朝廷安排,他肯定會到大明最需要的地方去,絕無怨言,但無論到哪里他都會記得自己是云南的第一個考出來的學生,并且為后來者做好表率。 可以說是彩虹屁中帶著真心誠意,誠意中帶著樸素的愛,是非常優秀的來自被收編地人員的復合彩虹屁了。 寫完后,木白又歡快地干掉了三個米餅,為干飯人干杯! 作者有話要說:洪武帝:…… 朱標:…… 奶奶:孫子為什么還滿腦子想著回云南? 你們爺倆怎么回事? 從此以后,大明科舉就不再包飯了。(誤) 一個優秀的干飯人,可以將樸素的食材也烹飪得很美味。 ——by 不知名論壇壇友留言 第75章 會試第三場,考官們似乎沒有打算再讓考生們自由發揮,這次在入場的時候,所有自帶的調味料食材全都被無情沒收了。 取而代之的是在飯點發放的一碗拌面,用的是應天府最常見的拌面方法,每個人的碗里還放了兩個煮雞蛋。 如此想來也是為了確保萬一面條不符合考生口味還能有雞蛋墊饑,不過很顯然,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 來參加考試的考生大部分對食物都沒什么要求,尤其是那些在香杉書舍住下的考生,在拌面入口的時候覺得還挺美味的。 咳咳,香杉書舍本身就是為了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而存在的,那里的食物供給說實話,只能說是餓不死人。 偏偏宿舍區還明確規定所有的考生想要滿足口腹之欲必須下山,不允許買外賣,也不允許將野食帶入,更是嚴禁分享。 就連附近的攤子也不允許出售飯食。 問起理由來也很簡單,宿舍統一供應飯食的話可以確保安全,而你們買外面的食物,萬一吃壞肚子或者吃出病來誰負責?香杉書舍是絕對不會背這個鍋的。 吃東西都不安全,自然不必說分享美食了,萬一出了事,你說人家是懷疑你好還是相信你好? 俗話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不給人增困擾也不給自己添麻煩才是君子所為。 被管理人員這么一恐嚇,本來滿腹牢sao的學子們也只能瑟瑟發抖地放棄拯救自己的舌頭,硬是吃了好幾個月的學生餐。 現在被養糙了舌頭的考生們這些日子以來第一次吃到外食,簡直熱淚盈眶??! 給他們燒飯的是御廚吧?一定是御廚吧?怎么這么好吃! 不……其實只是普通的禮部伙房的大廚燒的,他們端出來的也是大明公務員的常規配置。 吃得熱淚盈眶的考生們看得監考一陣唏噓,莫名聯想到了沒做官前的自己,有些感性些的還想起了跟著洪武帝打江山的那些歲月。 他們這代人幾乎沒有少年時沒餓過肚子的,要不是實在過不下去了,誰愿意把腦袋別在褲腰上去戰場上拼命。 當時上戰場時候,他們想的無非也就是給自己也給后人掙一份活路而已。 再看看這些可以說在他們的努力下成長起來的考生,眾監考忽然生出了點憐愛。 不過這份憐愛在經過木白的監舍前時直接跳了過去。 不好意思,對于這個導致他們三番兩次開會的少年,他們著實沒有太多的好感。 幾個負責分飯的監考還特地分了一大份拌面放到了木白的面前。 別誤會,這個舉動可稱不上善意,當今是窮苦人出身,十分愛惜農作物,大明皇宮內的皇子皇女的飯食絕對稱得上是歷代皇室中最樸素的。 第一家庭的餐桌上一般都是三四個小菜加上一盆米飯。除非事關國家面子的重大活動,一般情況下洪武帝都不允許廚房進行過于奢侈的烹飪,什么鮑魚海參這類需要耗費大量民力去打撈的食材更是不允許出現在餐桌上。 所以,洪武帝討厭有人吃飯剩飯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從小了說,這是考場管飯,往大了說,這就是天子賜宴吶,哪怕是一碗面條也是恩賜,天子賜誰敢剩飯?哪怕撐到平躺也得吃??! 而且拌面這個東西還不像湯面比較下肚,單純吃面的話很容易就會膩,如果吃得不夠快更是會結塊。 他們討論了好久,每個人都覺得如果面條結塊的話以如今的情況是絕對沒有挽回余地的,也就是說這小孩最多就是拿熱水泡著吃下肚,這次絕對做不了妖了。 在這些監考官的想象中,接下來只有兩個可能,一個小孩剩飯,一個小孩硬塞,無論哪種都能一解他們心頭之恨。 但是他們完全沒有想到的是,木白在接過飯碗的時候居然露出了一個饒有興致的神色,隨即他拿起筷子,毫不猶豫地卷起面條就往嘴里塞,一點都沒有露出為難之色。 他一定是在強撐!監考心中已經有些慌了。 等他分完所有的飯回頭時,整個人都驚呆了。 這小子居然將那整整一碗成年人都會覺得多的面條全部吃完了! 全部! 連兩個蛋都給吃完了!就留下一層薄薄的醬色湯底。 這怎么可能?他是不是把面條倒進恭桶了?監考立刻用目光向站在原地的同僚求證,哪知他的同僚面色凝重地沖他搖頭,表示這考生沒有動過任何的小手段,他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實力。 木白:咦?你難道不知道我們練武人飯量都大嗎?其實之前好幾次我都沒吃飽來著。這次終于能放開肚皮吃了,開心。 幸好,監考不知道他內心的想法,不然未免也太可憐了。 一場因為木白此前不慎得罪人而生的欺凌事件在當事人也不知道的情況下草草落幕,總體也能算得上是皆大歡喜。 木白吃完飯洗干凈手,又整理了下桌面衛生后便開始動筆寫草稿。 是的,到了第三場考試,他終于要正式動用自己的草稿紙了。 會試的第三場考驗的是考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治國能力??婆e,說白了就是就職考試,官場想要的是錄用到手就能直接上任的人才,沒打算花費力氣對人才進行再教育。 所以,第三場考察的就是學生能不能直接拿來就用。 本屆考生的主考官在文壇名氣不大,但是在政壇卻很有一番作為,算是個實干型人才。因此,他出的題也很實際,就是讓學生們簡單說說平夷之策。 這題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小,單看如何理解這個【平】字。以大明如今的實力,對付很多異族基本都可以靠平a過去。 大明攻云南一戰就是鐵證,別看整個戰線似乎拉得極其漫長,長到木家兄弟都在云南繞了一大圈,實際上撇除掉大部隊從金陵城走到云南的時間,從第一次兩軍接觸到昆明梁王自殺、大理段氏投降,不過兩三個月的時間。 哪怕是算上現在還在云南的傅友德大軍四處奔走收拾那些心懷怨懟的土族的時間,也將將過去六個多月。 這六個月中的大部分時間,明軍都在當地整理政務給前元收拾爛攤子,由此也可一窺如今明軍的戰斗力。 其實如果不是草原上那些人太難找,已經被打到嚇破膽的殘元政府恐怕早就灰飛煙滅了。 但這個【平】,一定不是朝廷需要的。 文治國,武定邦,如果一個文臣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候出的答案是一個武將的思路,那么這個文臣一定是不合格的。 木白搓了搓手,雖然這題當真有些難度,但很巧合的是,之前他剛剛和小伙伴們討論過??! 木小白現在快樂得就像是每個在考試時候發現自己居然無意中押中考題的孩子,那種幸福和喜悅簡直是藏也藏不住,此刻的他感覺這篇文章自己可以一氣呵成——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把想法變成文字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否則文人集團的禿頭率也不會遠遠高于武將們了。更何況,他還要盡可能將計劃寫得全面一點。 對了,考慮到這個念頭是大家一起想出來的,為了避免舞弊的嫌疑,還得再將之前討論的話題進行一番加工。 恰巧,之前討論的時候,木白還有些想法并沒有和小伙伴們說過。 原本這個想法他在鄉試的時候就已經寫在了卷子上,但當時他不過是閉門造車,那答案只能說是看上去花團錦簇,可cao作性不強,此番趕考的經歷恰巧能夠為他補全昔日天真思維所留下的漏洞。 他提筆研墨,在稿紙上落下了“論混居與遷移對于部族融合可能存在的影響”幾個字。 要化解仇恨,要增進了解,要彼此接納認可,學習文化接受教育這些不是不行,但太慢了。 如果想要在最快時間彼此了解彼此熟悉的話,住在一起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譬如香杉書舍,正是因為大家住在一起,他才知道中原人并不喜歡吃酸,他們能接受的極限就是蘸餃子的山西醋,至于阿土特地帶來的云南人喜愛的檸檬和酸木瓜他們就完全不能忍受了。 如果不是有這次機會,他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元宵在南方是手搓的,北方則是放在面粉里滾出來,也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在沿海的福建和瓊州島,他們居然已經掌握了牡蠣養殖的方法,現在想要吃美味的牡蠣已經不用下海去撈了。 而其他考生可能也不會知道云南除了苗族還有羅羅族等其他少數民族,還有云南大部分人都是以種田為生,不養蟲子,不騎大象,更不騎孔雀! 雖然大家隔了萬水千山,但有類似的食物,這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雖然食物的成分配比不同,但北方有年糕,南方有粑粑;北方有面條,南方有米線。北方的傳說中,火焰可以消災解厄,南方亦然。 這些都是絕對不會寫在書冊上的,因為雙方都覺得這是常識。而恰恰正是這些差異和共通點才是兩個民族融合以及對立的點。 木白相信,以后在阿土和哈拉提眼中,漢人不會再只是狡猾的代名詞,他們大部分人都友善而博學,很愿意去包容一些與眾不同。 而在自己的這些漢人朋友心中,再說到云南,也不會覺得那兒處處荒蠻,遇見的不是野人就是蠻民。 這些若不是因為大家住在一起,并且以較為友善的姿態互相了解和溝通,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如果想要增進雙方交流的話,混居是最好的辦法。 至于混居后血緣混雜什么的,木白才不在乎呢。 在他生活的時代壓根就沒有民族的說法,不同國家的人都能正常結婚生子,也沒見其后代被人看不起。 人比之別的生靈更強大的便是其包容性以及學習的能力,還有執著的信念,和血緣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