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諸位諸位”,這一節正好是法學課,法學老師剛剛走進來就看見教室里跟瘋了似的,“安靜一下”。 法學老師面帶笑意,畢竟一放假他也能夠休息休息。 “此前,你們的學長學姐已經進入了各個機構,供職于府衙的也有不少人。你們馬上就要完成縣學的基礎教育了,之后就要參加畢業考核??己送ㄟ^了就要開始考慮進入不同專業深造學習。如果考核沒通過,你們連縣學的畢業證都拿不到?!?/br> 整個瓊州的教育體系已經有了一個雛形,這里是沒有辦法接受一個人脫產二十幾年就為了讀書。沈游也支撐不起如此高額的花銷。最后定下的是學制就是義務教育三年縣學。 縣學的培養目標是完成基礎掃盲,要求畢業生識字一千五以上,能夠算術即可。 縣學畢業有一次強制要求參加的考核,高分通過的人就可以入讀瓊州學院,不及格的孩子拿不到縣學畢業證。 考進瓊州學院擇定專業后要開始專業課上的三年深造學習。學制三年,實踐課與理論課各占一半。 其實沈游來瓊州第一年收的學生幾乎還都是孩子,由于太缺乏人手,那些孩子幾乎個個都是半工半讀。 認真算起來,跟著沈游周恪出去剿匪的人當中的確有些是瓊州學院的學生,而這些學生不僅還沒拿到畢業證,其實也才是一年級罷了。 一切都歸咎于沈游缺人。畢竟也才四年多的時間,就算人才引進政策再怎么搞,沈游手下對于有基礎文化知識的勞動力需求量依然很大。 “所以諸位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就算放了三日假,也必要好好學習”,法學先生殷切叮囑,生怕這幫孩子高興過了頭,沒能好好復習,耽擱了十一月的畢業考試。 眾人齊齊稱是。 放學的鐘聲一響,譚翠翠收拾好書箱,跟著同伴們結伴回家。 她家住在瓊山縣城。瓊山縣原本只有井字形的四條街道,但在瓊州富裕起來后,這地方一再擴建,變成了街道縱橫交錯的城市 譚翠翠走在縣學門口的街上,這一條街上全是賣學生們文房四寶、各類小吃的店鋪。此刻,府衙公告了放假的消息,絕大部分店鋪都放出了節日促銷牌子。 “蘇寧,我們去買糖吧!” 蘇寧很為難,提議的是自己最好的閨蜜譚翠翠,可她手上的錢不夠。 “我們可以只買一塊,分著吃”。 兩個小娘子高高興興的牽手去了糖鋪,那里有細白的砂糖,金黃透亮的蜂蜜,剔透的冰糖,還有益氣補血的紅糖…… 對于孩子們而言,如果能夠買到一塊大一些的冰糖,那就是難得的美味。 “翠翠,吃了這塊糖,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蘇寧請糖鋪的伙計把糖塊兒一分為二,將其中一塊兒遞給了譚翠翠。 “你別怕,只要你考上,你爹娘肯定會讓你去讀的!” 譚翠翠對于閨蜜的心事尚算了解,她當然知道蘇寧最憂心的就是即使考上了瓊州學院,她父母考慮到家中兩個弟弟,也不肯讓蘇寧繼續讀下去。 蘇寧搖了搖頭,她掰了了一個糖角,吃在嘴里,甜甜的糖塊兒都苦的要命,“我爹娘跟我說過了,讓我考個差不多的成績就行了”。 譚翠翠人都傻了,她義憤填膺,“這么能這樣!” “等到十一月份,我就滿十二了,要訂親了,不能再繼續拋頭露面學習了?!?/br> 蘇寧的笑容越發苦澀,要不是縣學是官方要求必須要讀的,或許她爹娘根本不愿意讓她上縣學。 所有瓊州內的商鋪、作坊一旦被查到雇工或是掌柜子女沒有進縣學讀書,即刻就要處以罰款,拒不讓子女讀書的,甚至會被解雇。 尤其是現在大家毛筆用的少,縣學內用的都是最便宜最廉價的炭筆,便是沒有錢,自家燒炭也能做。若是連紙張都用最次等的,一個孩子讀書一年都花不了兩百個銅子。 而瓊山縣本地有織坊、油坊、船廠……等一系列作坊,在這些作坊里做工,最低級的工人一天工錢就能有三十文。若是勤快些,到了晚上夜市的時候,出來賣一賣小吃食,一個月下來少說也能攢下一兩銀子。 “你敢不敢跟你爹娘鬧一鬧?” 譚翠翠是獨女,打小膽子就特肥,“我爹娘生不出兒子,又不想讓家產便宜了別人,就想著給我招贅。你若是敢跟你爹娘鬧一鬧,說不定就能繼續讀書”。 “不行的”,蘇寧一面走一面搖頭,“我爹娘養我到那么大,我不能對不起他們。而且弟弟也要開始上學了”。 “可是我爹說,只要考進了瓊州學院,熬過了第一年,之后就有實踐課,若是做得好,實踐課不僅算學分,還有工錢拿呢!” “我知道,可是這錢還沒拿到呢,我爹娘不會允許的”,蘇寧很失落。 譚翠翠皺著眉頭提議,“要不你跟先生說說看,你成績那么好,就這么回去嫁人太可惜了?!?/br> “先生們都說人要讀書要識字,尤其是女子,可我爹娘不允許,怎么辦???” “我娘說識字、會算數能做什么,將來嫁了人,一樣要圍著灶臺、孩子、丈夫轉……這是女人的命”。 蘇寧幾乎要哭了。她想讀書只是喜歡那種可以光明正大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的感覺,但她又不知道讀書到底能有什么用,有時候想想又覺得爹娘說的也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