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因為去油坊也得排隊,所以只剩下零星幾戶人家還沒榨油。 為了借機觀察油坊到底如何榨油,他們的榨油工藝大概是什么等等,沈游跟在了丁家村的榨油隊伍里,佯裝自己是去花錢榨油的。 她一面走,一面感慨自己的敬業。 沈游,一個不惜辛苦榨油都要觀察競爭對手的好先生。 第56章 丁家村的榨油坊在村的左側,沈游是跟著丁七郎他們家去的,別人手里都拿著芝麻,就她兩手空空,完全不像是要去榨油的。 別問,問就是只買油不榨油。 大概是礙于沈游讀書人的身份,丁七郎一路都不太敢跟沈游搭話,他和兩三個兄弟一塊兒只顧著低頭沉默的走路。 “丁兄弟,我們這榨油坊買點油大概需要多少錢?”。 丁七郎毫不奇怪,沈游一看就是個四體不勤的讀書人,問出這種毫無常識的問題才是正常的。 “一斤油四十文左右”。 沈游打聽完油價繼續問,“丁大哥,我來了丁家村也想種點芝麻,那你們這些芝麻大概要用多少地???” 丁七郎雖然奇怪沈游干嘛凈問些不相干的問題,但他全當讀書人沒下過地,一時好奇,老實回答道,“三分地”。 沈游跟著丁七郎一行人很快就到了榨油坊。 榨油坊內主人正在里面燒火蒸芝麻,一見沈游他們來了,慢吞吞的走出來,“老規矩”。 丁七郎和幾個兄弟一塊兒把芝麻倒入籃子底部,那榨油師傅一走過來,看一眼道,“正好三十斤?!?/br> 沈游一方面佩服這老師傅的眼力,一方面又好奇道,“敢問老丈,這三十斤芝麻大概能出個幾斤油?” 老師傅一看沈游是個讀書人的打扮卻問出了這種沒常識的問題,頗為自傲道,“小老兒手藝好,能出個八斤半的油?!?/br> 沈游一算,大概出油率是在百分之二十八左右。 她想了想,考慮到金陵是大城,周圍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工匠的手藝水平應該相當不錯,那么二十八的出油率應該已經算是不錯了。 來之前,沈游打聽過,他們帶來的三十斤芝麻是丁七郎家里用三分地種的。也就是說,普通老百姓一年用油大概是在七八斤左右。 按照沈游之前問到的,市價一斤油四十文,年最少買油二百八十文。普通老百姓一年收入四五兩銀子,也就是四五千文。 這一年到頭要是靠買油,那在油上花的錢占年收入的比值最低也有個百分之五了。還有必需品的鹽、修補農具、交錢抵押徭役等等,樁樁件件都比油重要。 怪不得大家都自己種芝麻來榨油,否則根本買不起啊。 金陵地處江南,紡織產業發達,況且年年海貿出口大量的絲綢,所以織造行業對于蠶桑有極大的需求。金陵普通百姓家中女眷幾乎人人采桑葉養蠶。 沈游問過,丁七郎用了三分地種出了三十斤芝麻。而這三分地如果拿來種桑樹,這對于家中的副業收入就有了極大的改善。多養的蠶完全可以抵消油價。況且騰出來的地方根本不需要占據稻米的種植土地。 沈游連銷售用語都不用寫,作坊一開,老百姓自然會把這一筆賬算清楚。 榨油老師傅沒搭理看上去在發呆的沈游,他嫻熟的扛起籃子,將芝麻統統倒進了大鍋里,緊接著手腳嫻熟的開始翻炒。 沈游正看得入神,丁七郎幾個卻已經在招呼沈游,示意自己要走了。 沈游:“……” 不是,她是來觀察工藝的,怎么才看到第一步你們就要走了呢? 沈游無奈,她只能買了一斤油,急匆匆的把屋內的東西打量了個遍。 這一看,沈游就意識到了,這師傅用的是極其典型的壓榨法,先翻炒再碾碎,然后蒸熟團成餅狀,放入那具機器的凹槽里,用木楔卡緊,最后開始撞擊就出油了。 實地驗證了榨油工藝,沈游還是不肯死心,她兩腳黏在了榨油坊的土地上。 “老丈,你們這榨油豈不是很累?要費這么多功夫”。 正在炒芝麻的老丈哼了一聲,“要掙錢哪兒有不累的?” “是是”,沈游笑笑,繼續試探道,“老丈,這榨油坊就靠你一人?” “老婆子不在家,跟幾個小子進城去了”。 沈游連連點頭,看起來榨油坊必須依托于大量的人力,否則如此之繁瑣的工藝必定極為消耗人工,尤其是最后一步撞擊芝麻餅榨油。 沈游心滿意足的跟著丁七郎走了。 她發現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提高榨油的效率以及原料的出油率。 前者,或許可以由人工榨油改為水力榨油,至于出油率,撞擊的力量夠大的時候,出油率就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好巧不巧,沈游剛金陵來的時候下榻的驛站龍江驛就是在下汊河邊上。而丁家村,毗鄰下汊河。 事實上,老式榨油坊未必沒有想過用水力,但是他們的作坊幾乎都是子承父業的流傳了幾代人,試圖改用水力幾乎意味著大量的銀錢支出。極少有榨油坊坊主敢冒這樣的風險。 但沈游就不一樣了。 她一窮二白所以無所畏懼。 現在要做的就是第一步。 重金求水車木匠! 沈游跟著丁七郎一路回返,路上一刻不停的打探,“丁大哥,我這邊還想打幾個物件,咱們這兒有沒有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