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皇太女后搞基建 第30節
只要是京都人,上學都有便利的。但是唐阿爺不愿意。 “我能教他了。等他大一點,再送?!?/br> 然后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看了一眼王倩倩,從鼻孔里出氣,“老王啊,一個姑娘,送她讀什么書?女子無才便是德?!?/br> 老王就整張臉拉下來,罵道:“放你的狗屁,走走走,話不投機半句多,你個缺德摳門鬼?!?/br> 他轉身就拖著孫女走人,小姑娘也覺得唐阿爺說話不好聽,不過她是晚輩,不能說長輩的壞話,只能委屈的轉頭,獨留小胖砸一個人淚灑現場——倩倩多好啊,他好久都沒見到倩倩了。 他也想去讀書。 唐阿爺就呸了一句,“不準讀?!?/br> 字他都能教,等學完字再去先生家里讀私塾不好嗎? …… “不行!就是不行!我就要送他去小學里面讀書?!?,唐阿爺的兒媳婦氣的兩眼通紅,“憑什么不讓孩子去讀書????爹,大家都有書讀,我們家又不是沒銀子,為什么不送他去?” 她實在是受夠了,之前家里人人都要節約,但是唐阿爺對兒子和孫子,還算大方,誰知最近大家一起生病,不是這個去醫館就是那個去醫館,于是家里的存銀少了一大筆,如今,唐阿爺倒是連孫子的束脩銀子也摳門起來。 她道:“這個銀子,我自己回娘家借,也要送孩子去讀書——您沒瞧著嗎?如今單純的識字先生已經不行了,孩子們要學算術,要學什么物理——爹,您要耽誤孩子的一生嗎?” 忤逆!不孝!兒媳婦竟然敢如此跟他說話,唐阿爺氣的很,“我讓我兒休了你!” 休就休! 唐阿爺的兒媳婦早就受夠了這個家里的摳門,她娘家本也不窮,嫁了夫家也富貴,但是每天過的日子卻如同行尸走rou一般。 同是鄰居,隔壁的老王兒媳就過的跟她是天差地別的日子。聽聞她最近還用嫁妝銀子開了一個絲綢鋪子,專門從徐州拿貨,跟秦家交上了生意。 再看她,一事無成,還要被這般壓迫,她狠了很心,道:“爹,您這句話說出口,就像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您趕快叫你兒子回來,不過,不是休妻,是和離!” 但是和離不是簡單的。她回去后,雖然父母兄長嫂子們對唐家多有指責,但是對和離這事情,則是不贊同的。 “你們和離,阿治怎么辦?那后娘是好的?你啊,就算是不為自己想,也要為孩子想一想?!?,她的母親如此勸她,“你是和唐家兒子過一輩子,又不是跟他的老子過一輩子,何必要計較這些呢?” 她女兒卻不同意,“可是這么多年了,夫君他哪里給我說過一句話,就是婆婆,他也是像看不見似的,上回餓的要死了,才著急。阿娘,我實在是過不下去了,你讓我和離吧,大不了,我就不回家住,我自己買個小宅子——” 她娘就道:“那阿治呢?阿治怎么辦?你忍心他一個人留在唐家嗎?” 如今的律法,沒有說和離能將孩子給女人的,唐阿爺的兒媳婦便哭的死去活來,道:“阿娘,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還是她家嫂子道:“這是一輩子的事情,依我看,不如析產分居,就看你將來還想不想再嫁了?!?/br> 析產分居,就是兩個人分開,但是不和離,各要各的銀子,各住各的院子,孩子一起養,她還占著妻子的位置,孩子也占著嫡長子的名分。 她就道:“不嫁,男人都一樣,我嫁什么,析產分居吧,嫂嫂,我自己開個鋪子,也能養活自己和阿治,你幫幫我,我念你的好?!?/br> 她娘家嫂子嗐了一聲,“你也是我看著長大的,我早就看不下去你那夫家人了?!?,還敬佩的道:“并不是” …… 鈴州。 鈴州的人都往阿寒族居住的鹽城去。 那里在大規模的由朝廷組織采鹽。這些鹽,以前是不能吃的,但是現在卻能吃了。 這都是因為皇太女殿下的恩德。 “咱們鈴州以前多窮啊,光守著這鹽,還不成吃?!?,一個鄉紳道:“后來盛將軍去了一趟京都,求來了皇太女殿下的食鹽方子,又接來了皇太女殿下身邊的能人,這才有了如今的鈴州,有了我們的好日子過?!?/br> 這種話,四處都是有說的,大家都很認同,因為這不是皇太女殿下第一次給百姓們謀福利了。 “那赤腳大夫,咱們鎮里的,你記得吧?去年要不是他,鎮上的老李不得直接嗝屁?哎喲,那大夫可是神仙手段,也是皇太女殿下派來的?!?/br> 更別說如今在鈴州城里開的萬民醫館了。 “如今,還教庶民認字了?!?,鄉紳只這一件事情想不通,道:“我真是想不通,教他們認字做什么?難道認了字,就不要做農活了?就能出人投地了?” 旁邊的人就笑:“皇太女殿下的心思,哪里是我等凡人能理解的?咱們只管享受著就行?!?/br> 也是,不關他們的事情。 兩人便又去書鋪里面選好書去了——京都剛運了一批好書來,他們想去看看。 其中,兩人還要去買一份報紙。那報紙不同于其他的報紙,而是一種【連載小說】形式的,雖然連載兩個字是新出,但是細細品其意思,也覺得這兩個字用的極好。 那連載小說報紙上的故事,寫的極為精妙,其中,鄉紳十分喜歡紅樓夢,對里面的賈寶玉是恨鐵不成鋼,他的好友卻覺得寶玉是至純至善,乃是世間少有。 自然了,還有個別好友,竟然喜歡【霸道王女愛上我】這種特殊口味的,就是買報紙時,也要避著點人,找不認識的人去買了私下看。 鄉紳們有自己的悠閑日子,窮人們則是努力攢銀子。 “誰也不知道這鹽還讓采到什么時候,能賺到銀子的時候,就賺吧,賺不到了,用攢到的錢,建座小宅子,有宅子在,這日子,就有盼頭?!?/br> 之前,哪里能有盼頭呢? 而且,管事的說了,之前云州像他們一般窮,可是現在看看,從云州回來的人,過的是什么日子?他們一日三餐,家里的桌子上都有rou。 rou,是最能吸引人的。于是便有了盼頭,一天一天的日夜不停,就想多做一點,多賺點銀子,可是管事的不準。 “有銀子賺,但是也要有命在,殿下可是有發了令法下來的,一天不能超過六個時辰?!?/br> 既然不能加班,那就只能想點其他的辦法賺銀子。因為采鹽的推行,這附近來了很多外來的人,吃飯住宿,就算是吃住在鹽廠,但是總要出來逛街吧? 住的好,吃的好,就有閑心想其他的,甚至有鈴州城當地的人將女兒嫁給這些外來人,希望他們可以留在當地。 鈴州城里,一片熱火朝天的架勢,就跟去年的云州一樣。 但有些地方,卻是顧及不到的,比如鈴州大山里的鄉村。 窮,實在是太窮了,這里彎彎繞繞的路,進山就好像進地獄,要過九九八十一道彎才行。一般人不會來這里,這里的人,也不外出。 有些人,甚至一輩子沒出過山。 從京都來的工部小吏,看著鈴州這些山的地勢,在心里描繪后,跟盛風延道:“可以把路修進去?!?/br> 修路,一定要修路。 因為沒有路,這里才窮,因為出山太難,這里的人才不想出來,但是,里面的山,可以開荒,里面山上的藥材等,可以利用。 鈴州有鹽,就代表有錢,到時候,鈴州還要像云州一樣,創辦一些廠子,比如藥材加工廠。 盛風延大筆一揮,“那就修!” 于是,清晨,鈴州一些被選中的山中小村也不再是寧靜。伴隨著一陣大喊吆喝聲,開啟了修路的第一步。 …… 相比于鈴州,大家對于開采鹽的熱情和熟悉,剛開始引回青州的種植技術,就讓人戰戰兢兢。 就是越子詹,也有點拿不準。他如今練完兵就跟這些京都來的農科生一起搞種植。 “你們這地方,常年光照時間長,無霜期也長,還有足夠的熱量和生長期的降水,且這里的土質也好,我們做過試驗了,很可能適合大規模種植棉花?!?/br> 棉花這種好東西,本是在晉國生的好,其他的國家也想引進,但是活的幾率不大,所以,禹國的好棉,都是從晉朝購買的。 “皇太女殿下早在去年四月,就讓人去晉國那邊移植棉花了?!?/br> 那人說完,還感慨道:“咱們守著鈴州這塊種棉花的寶地,卻多年窮困,著實是可惜了?!?/br> 盛風延就一邊歡喜一邊罵自己,“這些年,精力都在練兵上,也沒想過將棉花啊蘑菇啊什么的移來種種,啊呀呀,真是太好了!” 他們的心都在政治上,都沒有想過什么發展民生——說實話,估計也就他們禹國現在想著發展什么經濟文化,這些新鮮詞,放在以前,誰想?反正據他所知,秦國和楚國等國家是沒有想過的。 盛風延吃了一味甜頭,就覺得六國都是寶,一心想著要去其他的國家找寶藏,恨不得親身上陣,將他們的好東西都移回鈴州來。 …… 就在盛風延想著其他國家好東西的時候,魯國一只車隊,由魯國的京都出發,一路往西,到達了徐州地界。 馬車上坐著一位公子跟一位姑娘,公子身著華貴,顯然是身世不俗,姑娘倒是身著普通,但是看她那手指,就知道是被人伺候著的,身份貴重。 而馬上除了他們兩個人之外,就是堆積的密密麻麻的報紙。 那女子撩開簾子,驚奇道:“——阿兄,你看,他們用的什么東西在修路?” 男子抬眸看了一眼,在一份報紙上面用拇指劃了一下,修長的手指在上面劃出了痕跡,有兩字在指甲痕上面,清晰可見。 “水泥——”,女子道:“好奇怪的名字,這東西我聽說過,傳聞禹國的皇太女想要禹國之內四通八達好行商,所以專門叫人研制出了這種水泥?!?/br> 話還沒說完,就見前面有人朝這邊用樹枝做的口哨朝這邊吹了一聲響,大喊道:“停下停下,這邊禁止通行,你們得走另外一條道?!?/br> 但走都走了,哪里還有叫人停下的道理,那女子氣不過,就要叫人上前斥責,卻叫男子給叫住了,道:“別生事,阿妹?!?/br> 那女子就氣急了,道:“不是我生事,而是他們區區庶民,也敢叫我們停下——” 男子就再次看了她一眼,這才將人看的閉了嘴。 此時,他們的仆人已經上前交涉了,那吹口哨的人也并不像他們想象中的無禮,雖然戴著一種奇奇怪怪的帽子,肩膀上搭一條長長的布條——用來擦汗的,身上全是泥土,但是說話卻是斯文氣,客客氣氣的道:“這位管事,我們在前面立了施工牌子,也寫了施工禁止前行的話,你們應該是沒看見,可前方正在修路,確實不能通行,還煩勞你們撤回去,走另外一條道?!?/br> 今天修路的人少,他們前面就沒留人,但這里的人幾乎都知道在修路,一般不會過來,過來的應該是外地人。 邵仙元就道:“你們從后面退出去也不遠,耽誤不了多久的時間?!?/br> 仆人就也笑著道:“原來如此,老朽就想,怎么這一路上,就我們一行人?!?/br> 然后又問:“我看公子相貌堂堂,氣質如蘭,還是京都人的口音,怎么在這里……” 邵仙元并不忌諱這個,還道:“老先生好耳力,我確實是京都人士,我父親是工部侍郎,今年皇太女殿下推行修路,我便自請來了徐州?!?/br> 開玩笑,現在修路啊,開荒啊,這種事情被各大家的子侄都搶瘋了,他從去歲有風聲露出來的時候,就求他爹進宮說好話,然后苦讀皇太女殿下放在萬民圖書館里的《修路一百零一策》,然后又通過了皇太女殿下的考核,這才來了徐州。 徐州這地方好啊,剛被沈家打下來,現在接管的是牧家,牧家跟他邵家是姻親,來這里修一年路,等他回去的時候,就有資歷了。 不過這些話,跟一個看起來有點文化的老仆是不說的,他說完扶了扶皇太女殿下特意為他們研制出來的安全帽,又回去監工了。 做一個監工頭,其實也挺好的。 那老仆就回去,跟男子道:“公子,他確實是工部侍郎家的三公子,邵仙元,咱們的消息沒有錯?!?/br> 那公子頭也沒抬,道:“那就往回走吧。我來親眼看一眼水泥,便也心中有數了?!?/br> ——消息確實沒錯,傳聞禹國的公子哥們不在京都享受,四處跑去修路,傳聞禹國如今有了各種神物,水泥便是其中一樣,鋪設好,馬車行在上面,便如平地。 可惜了,如今這水泥路還沒修好,想來回程的時候,就能享受著如履平地的水泥路了。 于是退了回去,退到入口,見一塊牌子立在那里,寫著一種奇特的文字,那公子皺著眉頭慢吞吞的讀出來:“施工禁地,請繞路而行?!?/br> 女子再忍不住,覺得她家兄長太悶,拿起一本叫做紅樓的傳記看,不再理會她家兄長。而男子則撩開了車簾,看見了外面的行人和景象。 這里的田地都已耕種,這里的百姓膽敢獨行。 這里,還是離京都最遠的徐州,剛剛結束戰亂的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