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頁
自古一朝之存,有兩字不得封王。 一曰姓,二曰國號。 這秦王本取自秦姓,秦箐已是打破,如今改封寧王,自然是按國號封王了。 阻力不可謂不大,起先幾乎是受到所有官員的反對。 國號乃國之本,綱法之根,乃堂堂華夏皇朝命之所在,是帝王的統治區域,豈可加封與親王。 胡鬧至此,寧與藩屬之小國何殊? 這是四大閣臣反駁秦箐的原話。 秦箐剛開始也是差點放棄了,畢竟她只是想著秦姓都封了,用寧倒是好聽一些,能夠表明自己的心意,也未曾考慮其它。 總之不過聊表心意,既然不可封,便不封罷。 不過最后還是秦箐勝利了。 按秦箐的話,國號封不封親王只是表面功夫。至于大寧會不會是自降身份自取其辱,這還是要靠自身的強大與否。 寧朝若是威鎮海內,那寧王就是舉世無雙的頭號親王,后世但凡所封親王,都不能與之媲美。 寧朝若是軟弱無能,那寧王便是寫進了史書的笑柄。 秦箐是這樣反駁的,她自認為能夠建設一個強大的王朝。 一眾官員最后還是屈服了,總之不過兩姐妹互相煽情吹捧,為了一個名號爭斗來爭斗去未免大過狹隘。 最終秦素終于還是把封號確認下來,自此,秦王不再,寧王這一稱呼問世。 而所謂世襲罔替的恩澤,是秦素自己求來的。 按照她的話,兩姐妹一起征戰天下,不求雙圣,至少到時候不能一個子孫為皇為帝,另一個王位傳到五六代之后成了平民。 秦素到底是惦記自己的兒子兒孫的福氣,考慮到了寧王之位若是正常傳下之后成了二字王甚至郡王乃至平民的危害。 這一波折短時間內成為京城人閑聊津津樂道的話題,隨后被天子大婚的事情淹沒。 女子爭雄,女子當政,女帝迎夫,這一系列天下頭等偉事竟是在一年內同時發生,可謂是驚艷了全天下人的眼球。 在佩服仰慕秦箐這個千古奇女子的同時,更多人比價感興趣的是文宇,當今的輔國公,天子將娶的夫婿。 能在多年前便獲得天子的芳心,自然當也非尋常人吧? 早在半月甚至一月前,各地官員權貴的賀禮到了京師,即使是周圍的諸如安南百濟之類的藩屬小國也是派遣使臣來到寧朝。 自然,這其中也包括有中原的死對頭突厥以及嶺南的吳國。 全天下奇珍異寶各地特產源源不斷送往長安皇城,秦箐算是第一次感受到作為皇帝最為被金銀遮掩眼花繚亂的時刻。 見到好多珍惜名貴的翡翠玉石或是巧物,秦箐頭一次暴露出來了自己愛財喜歡名貴寶物的本性。 她到底一個女子,前世沒曾結婚,也不過見見鉆石金銀,哪里見過太多博物館才有的奇珍。 很可惜她最為眼紅的幾樣飾品被秦素那個沒良心的搶奪了。 美名其曰,當jiejie的就該關照meimei。 秦箐氣得,差點沒一腳踹死她。 好在兩方達成和解,秦素極其可惜的歸還了幾樣飾品。 秦箐也覺得自己作為帝王,該是避免被美物沉淪,不能太看重那些名貴。 這一爭執落下帷幕,天暗天明,又是一日清晨。 第293章 帝王大婚 翌日晨,時值九月廿六,天子大婚。 古之帝王大婚封后大典,頭等大事,普天同樂。 自周以來,各朝各代再凡朝代更迭,均尊周禮。 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確定了從議婚到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征,請期,親迎。 這一系列六禮前五都是不在大婚當日,而是之前就當完成的。 秦箐與文宇住于寧宮,又無娘家,加上一切從簡,也便省了前五種禮節。 起先這一婚禮倒是苦了禮部一眾官員,因為如今的帝王與后位是換了性別。 天子為女,若是結婚自然不可能冊封帝后了,而且所穿服飾自然也就不一樣。 最后經過多方輾轉,又是秦箐的同意,終于是確定了按照正常的性別制作禮服。 這樣下來,天子以帝后的鳳冠霞帔為飾,輔國公則以新郎官的服飾穿著,當然了,也不能完全按照正常的外觀制作,這其中還需改些樣式才能符合秦箐天子的身份。 這些事情早在幾月前便確認了,之后便是內務府長達好幾月對禮服的趕制。 帝王嫁娶,當告奉太廟,敬天地神靈,禮節多得數不勝數。 因為裁剪的緣故,這些依舊是占滿了一整日時間,下午秦箐還需親自宴請群臣以及他國來使。 臨近未時,秦箐祭天地之后,按照帝王大婚之禮,與文宇結伴來到了太廟謝祖。 此時,殿內是一眾掌管祭祀的官員以及少數要臣。 正堂之中為一大型香爐,此時焚燒著特制熏香。 一縷縷的白煙從香爐口間飄拂而出,最終消散在橫梁之上,帶給太廟殿堂傳神的莊重。 堂內是放置牌位的地方,因為某人忘記祖父的緣故,此地也只是供奉了父母兩位。 光祿寺卿站在側旁,干涸的雙眼瞇成一條縫,若不是嘴里祭詞聲朗朗,怕是讓人察覺不到一絲生氣。 秦箐左手輕掩于衣襟,右手撫左臂廣袖,目光微下視,與文宇佇立在前,目光緊盯著最中的秦萬牌位,紋絲不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