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葉英原本以為,沈清晏回國后與家人見過。 但如今瞧沈父這模樣,她這才知道自己想多了。 “他挺好的,我有些題目不懂還問了他呢?!?/br> 葉英扯謊那簡直是老母豬帶胸罩, 一套又一套。 絲毫沒有臉紅氣粗的跡象。 倒是沈成鈞追問了幾句這才意識到自己有些失態,“讓小同志你看笑話了?!?/br> 他這輩子最對不起的便是長子和幼子。 長子去參軍, 戰死在異國他鄉。 幼子還不滿十二周歲便被他送出國去,一人在海外漂泊十多年。 平日里再多的嫌棄也不過是一個老父親的言不由衷。 此番來寧縣, 是帶著學校的幾位老師來考察,這件事已經不再是他與老郭兩人私底下閑聊的小事。 也怪他, 那天要死不死給老郭送了幾個棗糕,老郭從他家回去后,家里又來了新客人, 那位蘇聯專家嘗了嘗覺得那棗糕好吃,又是找他去要了那棗子。 本來就不多的棗子被蘇聯專家帶走了大半,而且還委托他們幫忙再買些。 老郭素來敏銳,當即意識到這是一件可以做大的事情,和中央那邊一說,這不他原本計劃是寒假的時候來黃河邊找一下,就這么被提前了。 還在這個小同志這里得知了兒子的近況。 沈成鈞十分激動,只不過很快這激動的心情又冷了幾分。 原因倒也簡單,這沙棘棗想要到京冀一帶種植,怕是還有些難度。 沈成鈞本不是農業方面的專家,他被安排到農業機械化學院工作也純屬偶然。 不過他這些年跟著其他老師專家研究,倒也清楚。 這沙棘棗怕是很難移植到華北地區。 黃河上游的特殊地理環境及氣候是沙棘棗生長的不二之選。 貿然大批量引進,怕是花了大價錢不見得能種成。 不過既然來考察,到底還是帶走了一些小棗樹苗,先試試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農學院的老師們來說,搞種植可從來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 沈成鈞一行人在寧縣待了不到三天,一群專家們丟下了一些種植意見,這才離開這個西北小縣城回了首都。 葉英這幾天沒少跟著跑。 她沒有認親的打算,畢竟自己跟沈清晏也就是口頭上的婚約而已,不作數的。 何況她扎根西北沒打算去首都,沒套近乎的必要。 跟著這些北京來的專家們跑,她這個高中生學了不少的知識,倒是可以合情合理的傳授給當地的老鄉們。 等到十一月底,黃河南岸的這片荒地上都栽種了略顯得纖細的棗樹苗。 如今談嫁接還有些早,葉英也沒打算搞什么實驗。 她繞到那邊的大橋上回了黃家莊—— 付常德倒是提議搖船送葉英過河,但葉英慫。 她不會水,萬一落了水,怕是小命都要報銷,才不要。 …… “用你還不管你好好吃飯,瞧你最近瘦的?!?/br> 曹秀芬想想就生氣,“幫他們干什么?” 葉英笑了笑,“其實我有長結實啊,你看我這都有肌rou呢?!?/br> 她努力擠出自己的肱二頭肌,無果后悻悻的收回了胳膊,“秀芬姐,咱們這邊現在有多少地???” 曹秀芬笑了起來,“咋了?” “沒,我就問問看?!?/br> 黃家莊現在的農田里都種上了冬小麥,葉英想著接下來有時間,再繼續墾荒,等回頭種土豆。 比起小麥的產量,土豆的畝產量更高一些,管理又方便,整個生長期只需要澆水三次,農作物里數得著的耐旱作物,更重要的是土豆的飽腹感更強。 運輸也方便一些。 天災人禍,或許可以躲得過人禍,可是老天爺不講道理你能怎么辦? 葉英僅有的那點先機也無非如此,她沒那么大的本事改天換地,能做的就是儲備糧食。 盡可能多的儲備糧食。 曹秀芬倒是個爽快人,她這個村支書加村長深深明白一個道理,知識創造財富。 自己這個沒文化的人就得保持謙虛。 “現在差不多有五百多畝地吧?!?/br> 村子里一共就這么點人,算上小孩子人均十八畝農田,其實挺多的了。等明年收麥子的時候,怕不是得累得腰都直不起來。 葉英嘀咕了句,“才這么點啊?!?/br> 曹秀芬傻眼了,“這還少?” 可不少了。 他們村才多大點人啊。 算上葉英也才32口人,五個孩子壓根不能算勞動力。 等到收麥子的時候,人均二十多畝的麥子要收割…… 曹秀芬都不敢想。 葉英知道自己失言,連忙拉住曹秀芬的胳膊,“沒事沒事您別著急啊,回頭我找人來幫咱們搶收?!?/br> “你難不成是神仙能撒豆成兵來幫咱干活?” 她樂呵著打趣,“可別逗我玩了?!?/br> 葉英笑呵呵的沒再說這個,“秀芬姐,我想再墾荒,種點土豆,芋頭,山藥什么的,你看咱們這的地多好啊,北京來的專家都說一點都不輸給東北那黑土地?!?/br> 瞧著曹秀芬神色松動,葉英繼續勸說,“反正咱們也不用出河工,閑著也是閑著,就慢慢的弄出點唄,再說了這土豆在地下長著,多長兩天也壞不了,跟小麥谷子又不一樣?!?/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