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他陳述了很多利處,有幾點還是挺能打動三爺的。 并且他還表示能幫忙留職京城。 對于張桓的好意,三爺除了感謝也考慮再三,其中提前給長子鋪路,和在國子監里掌管眾多學子,這種無形中的隱形資源,還是挺有吸引力的。 且國子監在官場還算清流。 于是接受了張桓的建議。 先回家祭祖,回來就等正式認命后上任了。 而張桓這么幫忙,除了因為對方是未來姻親,想織一張關系網,還為了meimei考慮。 家中父母溺愛幺妹,恐她嫁去鄉下受苦。 一旦三爺在京都發展,家眷勢必搬至,這種擔心就不存在了。 舟行順風馳,春風馬蹄疾,三爺很快到了北都。 王勇之把姐夫從碼頭接到家中。 一家人相聚之歡就不多說了。 只說王勇之和姐夫商量鋪子的事,講事情的始末時,對自己的外甥女極口夸贊。 聽得三爺得意的甚至開心過自己高中。 王勇之又把自己的籌劃和三爺商議。 三爺對他很信任,只說慎重些就不再多說。 至于入股分紅,他相信這個妻弟,無論從人品還是互利,都不會差。 晚上王氏說起結識張守備一家的事,還透露出有結親的意思。 三爺略一思索,對愛妻給兒子相媳婦的眼光還是很認可的,也只說你看著辦。 然后忙忙拉自己媳婦到帳中,親密慶賀自己高中之喜去也。 王氏的如意算盤不是一頭熱,張守備家聽周紀秋高中,且來了北都。原有的結親之意更急迫。 須知三爺周紀秋一旦授官,家里子女結親的范圍更廣,且以后兩家再見不易。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于是第三天正是休沐日,張夫人攜兒女來訪。 各自相見,賓主盡歡。 私下里張夫人含蓄的向王氏提出結親之意。 王氏大喜,可再聽她話,才知道歡喜的有點早。 人家惦記的是娶進去,而不是她想的嫁過來。 王氏微愣后又恢復笑意,正想含蓄用話岔過去,有下人來報,有一楊姓公子來拜訪。也就順水把這個話頭岔過去了。 因又有客到,張夫人不便久留,帶著兒女告辭而去。 王氏這才知道那位楊姓公子居然是楊毅。 他是被直接請到三爺處的,在臨行前來給王氏見禮平安,不一會兒也告辭了。 到晚上姝眉才知道楊大尾巴狼來過了。 還更驚訝的得知,在同時進行的武考中,這家伙居然得了個武狀元。 因為當今皇上重文輕武,時人肯定也如此。 所以他這個武狀元的名號,遠遠不及文狀元響亮。 他之所以到了北都,是因為被授官到此。 得知周家在此,特來拜會的。 而王氏那邊正和三爺說起張家的意思。 三爺一反原來任媳婦做主的態度,斷然反對嫁女兒。 雖然今天第一次看到張成,知那是個好孩子,家世目前也比自家高。 但是他本人文還不成武也不就。比不上自家一文一武兩個出色的兒子。 連今天來的楊毅也比他優秀太多。 要不說就怕貨比貨。 何況就算沒有那三個強大的參照物,在三爺心里,想娶他閨女的人,都是他的苛刻對象。 再說閨女才幾歲急啥急? 看著夫君那副嘰嘰歪歪的樣兒,把王氏逗樂了:“你閨女12歲小,人家閨女13歲就大了?女孩子不都是先早點相看么?” 三爺油鹽不進,又說長幼有序,先給霆兒說,眉眉等我們到京城再說。 王氏想想也就罷了。橫豎女兒不大,到了京城選擇面更大,再看看也不是不行。 張夫人琢磨一路,回想王氏夫人在她含蓄表達欲結親時的表現,猛然醒悟對方確實有心結親,不過不是嫁女而是娶媳。 回家后趕緊和張守備商量。 張老爺想起剛押運糧草走了的周家二公子,他還曾極口夸贊過。 現在一聽夫人說,周家欲給那小子討自己的寶貝閨女,忽然覺得他也沒原先贊的那么好了。 又聽夫人叨叨,雖有點遺憾沒能給兒子討個好媳婦,不過要是能給女兒找個好婆家也足以彌補了。 他心里更是有點不痛快,但又不好掃夫人的興,只說周家肯定馬上就返鄉,反正孩子們歲數都不大,親事以后再議吧! 周家確實很快就返鄉了,三爺的時間緊,姝眉都沒來得及親自和張晴辭行。 只好派人送信說明緣由,并約以后常書信來往。 回鄉祭完祖,三爺把自己以后的安排,秉明了父母。 周老太爺和老太太對兒子的決定都不干涉,只是在聽三爺力請父母親去京城,說是那里的環境特別適合母親養身體時,趙老太太拒絕了。 故土難離,她一把年紀不想再折騰。 讓三爺只管帶王氏和孩子們去,她就和老太爺在老家養老,哪兒也不去。 三爺又說這也是大哥的意思。 三爺夫妻的苦勸,沒能動搖老太太的堅持。 聽說后的姝眉表示愿意在家陪祖父母,替父母盡孝。 開始老太太也斷然拒絕,后來不知想到什么,居然同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