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523節
“再看看葉子?!?/br> 嚴世蕃直搖頭:“臣不看了!” 他怕又看見臟東西。 “陛下,水中有蟲,那還怎么能飲入腹中?” “這不老祖宗才叮囑,水要煮開了之后再喝???”朱厚熜笑了笑,隨后擺了擺手,“這些細小活物,也并非悉數有害?!?/br> 說罷凝視著朱載堚:“載堚,這顯微鏡的重要,遠在你以為的之上!世間萬物,生老病死,許多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概因rou眼凡胎,有些東西不借助工具,是看不分明的。有了這顯微鏡,物理大道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你居功至偉,朕不能不賞!” 朱載堚跪了下來:“臣不敢言功,都是陛下指明了方向,巧匠磨制之功?!?/br> 朱厚熜只是笑了笑:“朕這就下旨,赦你生身父母一家,到京城來團聚吧。載堚,你這條路選得極好!繼續專心此道,千百年后,你必在華夏圣賢之列!” 朱載堚和生身父母的感情其實是很生疏的,畢竟那么年幼就被過繼了。 但血脈親情,當年一亂,生身父母從此囚居高墻之內,他又如何能放下? 現在,皇帝終于給了這個恩典,還明言他將來能被稱為圣賢留名青史,朱載堚激動異常,哭著謝了恩。 “朕盼這一天,盼了太久了!”朱厚熜也激動,“若蒸汽機也制成,大明在物理及人理兩條大道上走在最前面,何愁沒有天下大同的那一天?今年有很多事要做,你們二人且先再把蒸汽機改進實驗好。傳旨,研制顯微鏡的,人人有功,各給賞賜?!?/br> 在這短短的兩個月里,現實世界格局的新大門,科學領域微觀世界的大門,都被打開了。 嚴世蕃一回到京城就被搶了風頭,陛下明顯對顯微鏡的反應激動多了。 日本呢?您不是說天下大同嗎? 等等……天下大同…… 嚴世蕃呆了呆。 他當年也是讀書人當中的好苗子啊,只不過因為瞎了一只眼,這尊榮在科途上很難,在軍伍之中倒別有氣度。 天下大同什么的,他也懂。 開什么玩笑? 而等睿王他們謝恩走后,皇帝嚴肅地對他說道:“朕沒在開玩笑?!?/br> 第438章 虛君?黨爭? 朱厚熜說的沒開玩笑,是讓嚴世蕃派人去找那日本如今的所謂天皇。 “陛下,那地方不尊王幾百年了?!眹朗擂焕斫?,“找他們那勞什子天皇有什么用?” 對日本的統治者,宋以前都只稱日本國王。宋元時,正史里倒記載了天皇這樣的稱呼,但是大明又重新使用日本國王。 其實他們本來正式的自稱也是“治天下大王”。只是當年,日本出了第一個女王,攝政的圣德太子搞了改革,大大提高了大王的法權、人事權、政治權、外交權等。 不僅如此,當時日本還嘗試遠征新羅,這都是因為圣德太子有雄心提高日本的影響力。 為此,編纂《國記》、《天皇記》等書,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三十二位虛構的天皇,這就是日本國王開始正式自稱天皇的開始。 可實際上,圣德太子那憲法十七條,充斥著華夏儒、法、道的影子。官位十二等同樣也是引用了儒學的五德來區分官階,定法十七條也是因為陰極為八、陽極為九,十七是陰陽之和、天地之道。 在嚴世蕃看來,皇帝竟然口稱天皇,這一時讓嚴世蕃有點不安:難道陛下對日本的想法變了? 朱厚熜說道:“國內群賊逐鹿,百姓生靈涂炭。內有戰亂,外擾鄰邦。這種情況,朕不找日本國王,難道去找他的臣下?” “……找他有何用?”嚴世蕃轉不過彎來,“那日本國王窮困潦倒至極,繼位后連繼位大典都辦不起,一直過了十年,才得那大內義隆進獻了點錢辦了,聽說是兩千多貫……讓臣算算,嘉靖五年繼位的,嘉靖十七年才舉辦大典!” 他擔憂地說道:“只怕反倒讓日本上下覺得陛下不明日本情勢?!?/br> 朱厚熜靜靜地看著他。 嚴世蕃尬了一陣,這才有點緩過來:“……至少那大內、尼子、毛利諸氏是知道臣的。所以此舉,是讓他們看到陛下在與日本國王接觸,可能有幫助他的想法?” 朱厚熜冷笑一聲:“朕幫他做什么?你就派個使者,傳朕圣旨:日本連年戰亂,百姓沒了活路繼而為寇,禍患大明、朝鮮等鄰邦,朕找他問罪!” “……”嚴世蕃又尬住了,這回只是開動腦筋緊急思考。 “誰是日本的國王,朕就找誰問罪?!敝旌駸邪毫税侯^,“他擔不起,就讓位,反正他這一系早就名存實亡。足利氏敢擔嗎?” “……恐怕不敢。本就勢微,再有篡位嫌疑,自是群起而攻之?!?/br> “國王不肯擔,征夷大將軍不敢擔,那便是無人能對此負責。無法讓日本國內百姓安居樂業不致下海為寇,滿朝文武誰人無罪?日本百姓苦戰亂久矣,若無人能做主,大明便親自去做主!” 嚴世蕃總算明白了:“花點時間,師出有名?” 朱厚熜笑了起來:“召你回來,就是要詳細議一議。你在那呆的時間也不短了,知道得更詳細……” 嚴世蕃只是先和皇帝私聊,匯報一下自己的看法,印證一下皇帝的思路。 告退回家前,皇帝叮囑了他明天入宮開正式的會議詳細商議。 屆時,就有夏言等諸人一同參加了。 嚴世蕃回到了家里,他爹嚴嵩正在和兩個沒見過的孫輩親近。 除了離京前和正妻所生的“老大”,家里現在已經有四個孩子。 但父子倆都清楚,外面還有一個真正的老大。 到了書房里,嚴嵩沉默片刻之后說道:“封了東瀛伯,另一個孩子也認祖歸宗吧,接回家來?!?/br> “……是?!?/br> “往常不算兇險,這回再去日本后,才是真正兇險了?!?/br> 嚴世蕃問道:“爹,你已經知道陛下要怎么做了?” 嚴嵩嘆道:“最近一直聽陛下講授新領悟的人理大道,同僚們也都相互議論印證,豈能猜不出來?” “陛下又領悟了什么?” “階層、漢夷、趙宋就有的工商皆本、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真正含義……”嚴嵩唏噓著,“很多很多,細細再對你講吧??傊?,君臣都細細剖解過為何歷朝歷代都逃不過國祚不永,真正的出路在哪里,還有走向天下大同應該有幾步……” “……陛下不只是想開疆拓土,竟真想著天下大同?” 嚴嵩臉上也不免泛出一些異樣的激動:“確實深受啟發,像是能摸到一點影子了。陛下如此重視禮交、文教,原來多年前就已經有模糊的想法?!?/br> 天下大同的功績,十六歲的少年遭不住,六十歲的重臣更遭不住。 “那總共有幾步?” 嚴世蕃不免問了出來,嚴嵩聞言才古怪地沉默了片刻。 “爹?” 嚴嵩竟然望了望窗外,而后才小聲說道:“第一步,讓外藩國主都成為虛君,效仿大明行參策、國務殿之制……” 嚴世蕃呆了呆,然后才明白老爹為什么這個反應。 他哆嗦了一下:“這是陛下親口說的?” “大明不能一樣!”嚴嵩立刻找補,然后緊緊閉住了嘴。 至少……現在不能這樣吧? 但將來呢? 嚴嵩覺得,陛下應該是還另有想法的,現在還沒說。 但難道陛下心目中的國祚永久,是讓天家舍棄更多? …… 在這日復一日的講議過程當中,眾臣心頭其實都縈繞著這樣的疑問。 “大逆不道”的是皇帝本人,對此,他們能說什么? 根本就不敢觸及這個問題。 但皇帝說的就是讓大明的文字、度量衡、錢幣、律法、各行各業的標準乃至于制度都先推行出去。 沒別的憑恃,一是如今絕對的實力,二是大明能帶去的貿易利益,三是將來真正把外族民心爭取過來、把他們同樣看待、讓他們生活得比現在好。 民族的融合本就不是稀奇事,只不過過去它只是默默發生,并沒有多少人深究其中的道理,找出主動推進其速度的法子。 現在皇帝提出的也不復雜:萬民有其業,永得民心便是永保國祚。 這些是漂亮話,內在的本質他們也都聽出來了:別光在大明竭澤而漁,天下很大。先從外邦獲得更多,讓大明百姓過好。外邦百姓的生活水平低多了,先讓他們能過好一點,再過好一點,便同樣不是竭澤而漁。 而最終要想不讓這一套體系仍舊崩潰,那就要求之于財富的本源。 皇帝鮮明而堅定的觀點是:勞動創造了財富,工具的進步讓勞動創造財富的速度和規模都會越來越快。 大明永保國祚的基石就是兩點:永遠站在物理大道的技術頂端,永遠站在人理大道的制度頂端。 后者就是眾臣們感到不敢觸摸的點:這意味著,新法永遠沒有盡頭,永遠要因時而變,也許將來就會觸碰到皇權的根本。 陛下已經把他自己印在寶票上面了,又用股份公司的例子來剝離天子神圣的天命外衣。 如今雖說民心所向才是天命所歸,可一同打天下、治理天下的,不也有文臣武將嗎? 大家都是股東。 外藩先虛君化,大明是不是最終也要這樣? 無人言及,天子也沒言明。 朱厚熜心里是門兒清的。 他必定需要大明的科技進步,而人們認識的提高,遲早會把皇權的外衣扒得干干凈凈。 官制要改革,皇家難道就不需要變化,適應未來的新局面? “虛君化”何嘗不是皇室能夠存在得更久的一條路子。 但朱厚熜更關心的,是將來怎么保證能夠上位的始終是“明君”、“賢臣”。 群臣在上課,朱載墌也有屬于他的課。 大兒子已經去了云南省親,自己這二兒子就是朱厚熜需要悉心培養的繼承者。 盡管他大概要等很久。 現在,太子已經長大了,能聽得懂更深奧的東西了。 因此朱厚熜講得很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