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312節
“這是好事!”朱厚熜準備回頭再去看看他們的模具,“若一套模具只刻一個字,那還更簡單。一次便可鑄出許多個同一字的字模,每個字一套模具,都鑄一遍便是數套,常用之字更可多鑄數套!” “陛下圣明!” 鑄造銅字模本身就有成熟的法子,如今他們算是將之改進了一下,順利鑄出了鉛字模,而且順帶改進了排版用的印盤。 那伍二七這才開始熟練地在印盤上的字模表面上好了墨,嘴里也趕緊表現著:“陛下旨意用鉛做模,竟比銅字模更易著墨,印出來的墨跡也更為平整,實在圣明。俺和大家聊起來,實在佩服極了?!?/br> 朱厚熜只微微笑了笑,畢竟什么電子印刷之前,后來都用了鉛字。 原來它的優點并不僅僅只是鑄造容易、便宜,還能更好地著色。 等伍二七準備好了,上面有人如同推磨一般轉動起來,伍二七則在下面指揮著:“再走一步……半步……停!” 朱厚熜聽麻了,如果這印刷機不能一個人cao作,那還稱得上什么效率? 竟需要兩人配合,還是聲控的。 伍二七卻如獻至寶一般捧起了那張印好的紙:“請陛下御覽!” 不愧是曾經司禮監經廠的工匠,開口用詞一套一套的。 朱厚熜接過來看了看,效果確實很不錯,雖然大概也有他們已經演練過多次的原因。 他點了點頭:“如今便只剩下將這印刷機做小巧了,若要印得快,還是必須做到只用一人便cao作這機器。熟練之后,放紙、壓印,三五息便是一張,這才行?!?/br> “臣這就與他們商議,如何以齒輪改進之!”申仲鳴頓時保證。 朱厚熜想了想:“之前提的兩種法子,也都安排去研究。這鐵螺紋如能做出來,還是有大用的。三個法子各需多少銀兩人手,你回頭擬個方略呈奏上來,朕自會斟酌?!?/br> “臣領旨!”申仲鳴大喜。 朱厚熜將印了千字文前百字的那張紙遞給了黃錦:“這一份,朕收起來了。你們都很不錯,二十余日便有樣機,能琢磨、愿動手、有心氣!朕令你們來此進修,不是為了讓你們以后做官、荒廢手藝,正是要你們又能學到更大的學問,又能不斷精進手藝?!?/br> 眼光瞟了一圈之后說:“申院長,這次立下功勞的教授、供奉、工匠,其后可都呈奏上來?!?/br> 最后看向了鄭魁:“這鉛字模和印盤,極有巧思,將來能省不少謬誤、人力。是叫鄭魁嗎?” “小的正是?!?/br> 鄭魁心頭激動無比,皇帝記住他的名字了! 但皇帝還在問。 “哪里人氏?” “回陛下,小的祖籍陜西會寧縣?!?/br> “哪個村???” 鄭魁訥訥地回答:“白草塬后溝鄭……” 皇帝問得這么細做什么? “魁者,首也。你這名字沒叫錯?!敝旌駸协h視了一周,然后說道,“朕悟得物理大道,正欲推而廣之。這鉛字模和印盤,既合物理,亦合人理。雖不起眼,實不知將來能惜省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功勞不小。黃錦?!?/br> “奴婢在!” “回宮之后著待詔房擬旨,另傳報吏部,鄭魁封后溝鄉爵?!?/br> 一語震驚當場。 這是千金買馬骨了,和印刷機試制有關的第一個大賞賜,居然落到了原先燒窯的一個工匠頭上,而且是封鄉爵。 皇帝鼓勵工匠之意盡顯。 連一個字模印盤都封了鄉爵,那到時候真正實用的印刷機呢? 這爵銜,原先只是兵部負責,畢竟原先封爵基本都是軍功。 而如今,吏部也要記錄造冊那些本身不是因軍功授爵之人了。 魁者,首也。 大明第一個因為創制器物的功勞被封爵的工匠出現。 這還是以前被視作下等人的匠役? 申仲鳴的心不爭氣地跳動著:雖然陛下也想到了,所以才那樣看著他,但他申仲鳴也意識到了現如今可以用齒輪??! 能有功勞不? ……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皇明大學院那邊因為一個工匠鄉爵的出現,許多人瘋了似地開始琢磨著怎么參與到印刷機的改進里。 鑄造印刷機上面用的齒輪?那比螺紋簡單多了,有經驗了! 而且,螺紋這件事陛下顯然更為重視,哪怕印刷機暫時有了過渡方案,陛下也讓工學院這邊擬奏疏呈奏金鐵螺紋鑄造之法。 明報行、寶金局、將作監…… 消息傳出,哪里不動心? 現在有太多造辦器具和造辦之法了,聽陛下旨意中的意思,如果各有改進,能惜人力、省事、省錢,那都是功勞啊。 一時之間,有許多奏疏到了朱厚熜這里來。 他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申報項目的熱情。 “……跟十八家都說一說!他們是企業,他們自己要改進什么工具和工藝,先自己出錢。朕之前沒給人給錢給財產嗎?皇明大學院不同!”朱厚熜有點沒好氣,一個個倒是會張嘴的。 但與此同時,朱厚熜也在認真考慮著。 總理國務大臣設立后,他只用保持經常關注一些重要政事、把握好方向就行了。 而技術的推動方面,朱厚熜由于前瞻性無人能替代。 所以是不是該琢磨著,設立一些影響深遠、極有基礎一一的重大項目,聚集相關人員來研制? 這件事列入了他的計劃里,不能拍腦門。 物理意義上的巨型印刷機給了他一個提醒,現在的技術水平和人員基礎在那里,現在要籌備的項目,既要有戰略性,也要有可行性。 像蒸汽機什么的,別想多了。 朱厚熜最開始也以為只是燒鍋爐,但后來琢磨明白了:還沒橡膠呢,那氣缸的密閉性根本難以解決。 從大明多采用木制榫卯結構、數千年來都沒有產生什么搞螺紋的念頭就可見一斑,許多機器是需要大量復雜的金屬連接件的。 吃飽飯首先還是前提,種、肥、水利,這些事都很關鍵。 穿方面,現在其實有織機了。朱厚熜問過織造局的人,花樓織機構件過千,民間也有小巧的織機。后面再要提升,就是在動力上下功夫了,但很容易摧毀民間男耕女織的家庭低成本生存方式。 住……朱厚熜感覺,燒制水泥和研制真正的透明玻璃,對于帝國的通信效率提升和化學等學科的出現,意義都不小。 還有軍事等諸多方面。 朱厚熜的思緒漸漸回來。 新法推行之后,若能先在衣食住等方面讓百姓的生活上一個臺階,才談得上其他。 這個過程里,還是不如先把重心放在農耕、軍事以及提高統治能力的技術和工具上。 糧餉足、兵馬壯、動員強之后,該去爭取的就是將來真想打下工業基礎所需的基本資源。 什么石油先不管,太遠了。 但是橡膠、煤、鐵……南洋,北漠,那都是好地方。 有些資源,大明不是沒有,但開采難度既高,先留著也更好。 只是遠的地方,到時候要想運回來而且降低成本,也是個大難題。 難??! 第287章 陛下何意修玄? 在朱厚熜心里,大明的將來千頭萬緒,難之又難。 糾結了數日之后,他也放下了。技術的進步本來就是以十年百年為單位的,對許多專業技術一竅不通的他,思考的著眼點都是遠景。 如今第一步,做好現有經驗的總結和推廣就是足夠有益于大明的事。 剩下的,要交給教育,要交給時間。 第一步要總結推廣的經驗,自然是與農業有關。 養心殿內,隨后數日都會迎來老農,還有明報行的一個記者在場。 這詞自然是朱厚熜提出的,而現在經常跟著朱厚熜跑的記者,是嘉靖二年的進士趙廷松。 他覺得挺怪的:一邊是正在籌備的臘月十五拜相典禮,一邊是奉召來養心殿介紹經驗的皇明大學院農學院供奉,還有順天府奉召尋訪請來的老農。 朱厚熜要聽,他得確實了解如今民間耕作的實際情況。 在皇帝面前,等到他們熟悉了這個氣氛,發現皇帝是真的在認真聆聽之后,這些農事好手才漸漸放開拘束,敢說些東西了。 “……這壟作法,也不都是好用,那要看是什么田?!爆F在他們就爭了起來,“高田要種溝里,耐旱!低田要種壟上,防澇!” “那南方都是水田,怎么辦?” “南方也有旱地??!” 趙廷松聽著聽著,忽然對皇帝說道:“臣讀《漢書·食貨志》,漢時搜粟都尉趙過曾有代田法。圳垅相間,次年圳垅相替,其中也有上田棄畝、下田棄吠之言。播種于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壟盡而根深,能與風旱?!?/br> 老農們聽得暈乎乎的,朱厚熜點了點頭:“可見自古便有此法,只是不曾好好傳授天下。你說話簡單點,讓這幾位老農聽得懂?!?/br> 趙廷松汗顏點了點頭。 這還不是因為看書的時候見到個趙字就留了心,現在憑借過人的記憶力想表現一下,卻被皇帝稍微敲打了一番。 “……陛下,這法子雖然好,卻很費力,非得不懶,年年肯賣力氣才行?!庇袀€老農又道,“如果家中沒有鐵犁牲畜,那就更難。只要能好好伺弄莊稼,一畝地好的話,能多產一兩石哩。水田俺們不懂,大概另有好法子?!?/br> “沒事,就像老皮說的,南方也有旱地?!敝旌駸悬c了點頭,“鐵犁,牲畜,這兩件事朕記住了?!?/br> 他們說的是一種把地犁成一壟壟,每年在壟上和溝里進行輪作的法子。既好保持地力,也能防旱抗澇。農學院的供奉更說,種在這樣的壟上,那洋薯似乎能結得更多,大略是因為土松、透氣。 但要這樣子去精耕細作,確實更耗人力。 大明不缺勤勞的農民,只不過以民間真實的情況來看,還真不是家家都能有牲畜和鐵犁等好農具。 誰都知道這些好,鐵制農具出現也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只看佛山鐵鍋,一口大鍋價格一兩五錢銀子,就知道鐵制農具真正在民間的普及率是不會太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