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131節
“恐水土難服?!蓖跏厝士粗实蹚澚藦澭?,“臣謝陛下掛懷?!?/br> 朱厚熜嘆了口氣:“袁師薨逝,眾卿這一年來也頗為cao勞,都辛苦了?!?/br> 楊廷和說道:“三年國策已定,只是大力興辦社學、衛學,再加上水患、水利情況清查,京營邊鎮cao練糧餉諸事,廣東新法,臣等心里都松了口氣,不致如今年般?!?/br> “還是說起國事了?!敝旌駸行ζ饋?,“前面三件事都是花錢的,以前也都做過,把錢能夠花好就行,自然不如最后一件?!?/br> 朱厚熜沒有像他們本來以為的那樣,今后三年要做多少多少事。 多興辦啟蒙的學校,朝廷列一些開支,地方再號召官紳捐贈一下,這事過去也做過,只不過現在有了更明確的計劃。三年內各省、各地辦多少社學,有了個目標要求,也會列入地方官員的考績。 水患、水利情況也不是要立刻大動工程,而是用三年時間摸個底。這關系到民生,也關系到將來的糧食生產、田賦,是打基礎的行為。 至于京營、邊鎮,著重點也就是皇帝說的那句話:再難也不會難邊鎮。糧餉籌備、轉運,朝廷這邊也無非是要建立起一套更完善的機制去保障這一點。 誠如皇帝所說,這三件事都是花錢的事情。 而廣東新法,毫無疑問則是要嘗試出“賺錢”的辦法。這個試行新法的地方怎么來做,張孚敬有請奏,國策會議上也有討論,但還沒定下來,或者說皇帝先把這件事的節奏按著在。 東南殺官一事,畢竟還是對皇帝觸動很大。方沐賢竟覺得這是個好時機,那只能說明將來新法真正推行的阻力之大。 眼下的廣東,也無非先把黃冊、魚鱗冊更新了一遍而已,并未實質觸及土地兼并及其他方面的利益問題。 “今日且先不談這些?!敝旌駸蟹潘傻卣f,“就算要聊國事,也就只聊一件事吧。明年大婚,這后妃顯位,朕有意不再只從普通良善之家來選了。驟享富貴,不識大體,實非國之幸事?!?/br> 眾人都有些猶豫。 于是還是楊廷和先開口:“正如陛下此前所言,如何防范外戚亂政?本朝能無此患,實祖訓之功?!?/br> 皇帝要在這件事上打破祖訓,楊廷和等人被熬了大半年,此刻已經學會了并不貿然勸阻。 “依卿等之見呢?” 其他人還是等著楊廷和:誰讓你是首輔呢? “……本朝祖訓,一則普通人家,并無亂政之根基。二來不可二代三代又有入宮為后為妃者,新舊相替。三來外戚不可任官,只賜田宅厚祿。四來,祖訓皇后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得預。凡天子、親王之后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br> 楊廷和總結了一下當前的情況,疑慮地說道:“臣直言,進獻者實有之,歷來諸多情勢之下,皇后預朝事亦有之。只是若大族、重臣之女為后妃宮嬪之例一開,外戚縱不可任官,然早有根基之余,恐日漸勢大。以臣淺見,陛下英明神武,本朝或無大患,然將來如何,不得不防。祖訓百年來既行之有效,還是勿要更改?!?/br> 這算是商量的語氣了,你想怎么干,感覺你有這個本事。但防外戚,那都是為了你的子孫防的。 試想,如果選了大族重臣之女,他們族中子嗣、門生、親族,歷經一兩代人還是能在朝中形成一股勢力的。本朝不讓外戚任官,不是說三族都不能當官,只是不能直接授官。如果你的子嗣兄弟夠本事,通過科舉考中了進士,那還是能做官的。 只不過科舉很難,普通人家的家學、積累都不夠,驟然榮華富貴也會漸失進取之心,所以都不足為患罷了。 朱厚熜點了點頭:“確實可能帶來隱患,所以朕也一直想著防范之策。設立國策會議及御書房,也是其中一法吧?!?/br> 楊廷和他們頓時都有點懵地看著皇帝:你那么早就開始這么想了?所以你早就想著不要從普通人家選后妃宮嬪了?國策會議跟這個又有什么關系? “外戚亂政,首先在于天子年幼,其次在于中樞有權柄過大之官位,最后在于天子朱筆寶印之用?!敝旌駸姓f道,“如今既有內閣又有國策會議,朱筆寶印更有御書房與司禮監互為倚助監督,外戚如何能盡攝顯位?最需防備的,反而是天子年幼,眾臣一心孩視,使天子不得不倚重外戚?!?/br> 場面一時有點尷尬,話說得很透。 “本朝此前沒有外戚之患,司禮監則日益顯要,內臣之禍已有數回?!敝旌駸锌粗麄冋f道,“如今司禮監、御書房、國策會議、內閣四足鼎立,國家大事從流程上不會輕易由誰、由哪個衙門鉗制住。便是天子年幼,外戚又能如何?” 楊廷和他們想了想之后,發現還真是如此。 權力在流程結束之前的中樞階段是分散了的,天子就算年幼,也不需要過度倚重內臣與外戚。 像御書房這種直達中樞的位置,幾乎可以由皇帝直接提拔,反正沒有品級。 而九卿都可以參預國策會議,內閣大臣更是規定了定額六人,天子的旨意是更好貫徹的。 朝臣想“孩視”凌迫皇帝,內臣和外戚能迅速直達中樞。內臣和外戚想控制朝政,也無法把這么多位置都占了去。 再說了,如今這種局面,這么多重臣哪里能做到一心“孩視”幼年天子?文臣之間向來立場多有分歧。 天子cao作的空間很大。 “故而只需加上數條?!敝旌駸姓f道,“御書房、內閣、國策會議,不可有外戚三族、門生兩人以上同列者便可。外戚三代以內,也不可再有入宮為后妃宮嬪者?!敝旌駸凶詈笳f道,“再說了,每逢選秀,地方良善之家惶然,驚擾也頗多。進而弗受要堅持,但后妃宮嬪識大體知輕重、外戚之家有教養畏國法也很重要?!?/br> 聽到這里楊廷和就不得不問了:“聽陛下之意,這外戚還能位列中樞。若將來其余中樞重臣以之為干,則仍有潑天隱患?!?/br> 一旦外戚能列身國策會議了,那情況可就截然不同。宮里有皇后或者太后,自己也是國策重臣,如果再有內臣和外臣阿附,那不就儼然一大黨了嗎? 說句難聽的,屆時天子就算想動外戚,都得掂量掂量輕重,甚至自己的性命安危。 朱厚熜這才說道:“外戚若要列身國策會議,只能是科舉出身、序屬文臣。所有參預國策會議之臣,以五任為限,滿十五年必離任。凡新舊朝交替,外戚原列身國策會議者自動離任。若天子未年滿十六,亦不得有垂簾聽政,大事由國策會議商討決定?!?/br> 包括郭勛在內,十八個國策重臣都不說話了。 也就是說,不管是從御書房首席還是九卿開始,誰都不能在國策會議呆十五年以上。 這意味著,內閣大臣反而不是最香的了:若是之前就已經在九卿職位上呆了十四年,那么進了內閣之后一年就要徹底致仕? 當然了,原先就是國策大臣的外戚在新皇登基前就自動離任這個規定,對外戚來說自然是很有約束力的。 新皇登基后還會不會有外戚進入國策會議,全看皇帝覺得朝臣是否好用。如果朝臣不“好用”,重新啟用舊外戚或者新外戚造成亂政現象,那根源就不是外戚制度本身,而是皇帝說的那個眾臣“孩視”皇帝凌迫天子。 這跟之前倚重內臣來制外臣是一個道理。 相比起來……如果國策會議上的外戚本身也是文臣出身,似乎更能接受一點:至少大家“文化水平”相似,有些事不像太監那么沒腦子或者扭曲。 一時之間,他們倒是想不明白:這到底是借外戚列身國策會議的隱患來限制其他文臣的任期,還是皇帝真以為這樣就能避免外戚亂政? 這種新規實在難以徹底說服眾人,只不過現在的國策會議還只是剛出現,在場眾人不擔心自己“任期限制”問題,而將來的“禍患”也與他們無關。 太祖皇帝的祖訓,實在是頗為徹底地避免了外戚亂政的可能。 只不過取而代之的內臣亂政,也確實讓楊廷和這一批的文臣吃盡了苦頭。 看著皇帝成竹在胸的樣子,楊廷和神情復雜地問道:“陛下想得這般仔細,莫非臣等后輩之中就有陛下欲聘為后妃宮嬪之人?” 他這么問很正常,要不然何必要現在就對外戚列身國策會議做出規定呢? 袁宗皋離世了,皇帝最能信任的重臣現在少了頭領,那會是誰? 所以陛下還是在借這件事玩平衡吧? 難道我楊廷和現在還不夠讓你放心? 第148章 改姓林吧,茂盛! 孫交已經有預感。 他聽皇帝開始聊起這個話題就感覺不對勁,畢竟蔣太后在進京的一路上就常常召他女兒過去。 但抵京之后,皇帝還沒見過茗兒,不至于吧? 朱厚熜果然說道:“這個倒不是重點,只是想要改一改這國戚之家負擔日重之勢,故而要另開出路。朕之皇后家、皇妃家出身若有顯赫者,恩榮減一些也顯得理所應當?!?/br> 十八重臣齊齊心頭一震。 楊廷和頓時想到了太多,嚴肅地問道:“陛下,臣等愿聞其詳,此例還牽涉到宗室……” 聽皇帝的意思,并不僅僅是對皇后家和皇妃家做出新規,而是國戚家。 國戚之家,除了開國時定下來的“五大”勛臣之家,另外則是皇后家、皇妃家、太子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駙馬家、儀賓家這七類。 勛臣之家是勛臣的爵位制度,其余七家則全憑嫁娶,而且全部遵從朱元璋的規定:選自本身基礎一般甚至可以說是差的普通人家。 關鍵問題是皇帝的這個意思,那以后王妃家、郡王妃家,王府和郡王府的女婿儀賓家,全在新規之列? 如果他們的姻親家里也能出任為官甚至身居高位,那可不是簡單的事。 朱厚熜點頭道:“太祖定下祖訓時,國戚之數寥寥。歷經百年,宗室負擔已日重。朕先以身作則,朕之皇后家只賜侯爵、二代后降等世襲,皇妃家只賜世襲三代伯爵。然國戚之家此后可入朝任實官,詮選悉遵成例?!?/br> “陛下,臣擔憂王妃家……”楊廷和憂慮道,“且國戚家賜爵舊制一改,宗室恐不安?!?/br> 皇帝能對宗室負擔開始想辦法,楊廷和他們實在是非常歡迎。 崔元雖然也是國戚,但他現在已經成功躋身勛臣了,這一刀砍不著他。 但如果宗室的外戚待遇被降低,那就會被理解為是削藩的前兆了。 朱厚熜坦然說道:“朕是藩王繼統,于朕這一朝有所改動,是時機,也有必要。如何使之不生出亂子,卿等也要去思考?!?/br> 祖制親王年俸一萬石,郡王兩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 另外宗親家還有大量的賜田。 歷經百多年,雖然弘治皇帝只有一個兒子,正德皇帝還絕了嗣,但其他多年前的親王、郡王還在生呢。 朱厚熜看如今的統計,宗室領俸祿的已經接近八千人了,每年需要支出的俸祿就已經高達近六十萬兩,折成糧食的話近兩百萬石。 這還是二十年前直系宗親本色折半、宗室姻親家折色六成的結果。 要不然,現在這個數字就要翻倍。 當然了,籌謀之中將來與推行新法砍向士大夫有關的布局,就看他們看不看得出來了。 在朱厚熜看來,只有百年不變的方向,沒有百年不變的具體政策。 都可以成為工具。 短期之事謹慎應對,長期之事大膽謀劃! 楊廷和試探著問道:“陛下,若只王妃家、郡王妃家、儀賓家給俸降低,恐減不了多少宗室負擔。為其開入朝任實官之例,則隱患更大?!?/br> “此事朕自有計較?!敝旌駸行α诵?,“待朕先許之以新利。宗宗之親,自不可棄之不顧。國戚之新規,自朕而始。此事目前也是對宗室有利的,他們會歡迎。至于王妃家、郡王妃家、儀賓家要因此積勢,總要十年吧?十年之后,自是另一番局面?!?/br> “天子后妃宮嬪可選自重臣大族,宗室仍遵舊例?”楊廷和確認了一下。 “自然,強干弱枝嘛,于眾藩王而言,已是新恩?!?/br> 至于藩王從普通人家選來王妃后姻親家有沒有能從文武兩條路走上去的,那升遷拔擢還不是握在皇帝手里? 可你藩王不能說這不是恩,畢竟之前對國戚家的限制是非常嚴格的,藩王完全是當豬養著而已。 楊廷和心里發麻:你是不是在釣魚? 不過比建文帝要穩妥,至少不是直接就擺明車馬要削藩。但是如今的藩王,也沒有太祖那些兒子那么強悍啊。 現在這做法倒像是想先從外戚的待遇著手,看看是不是有什么藩王此后“培養”出什么擔任顯要實職的親家來,然后籌謀著什么“大事”。 皇帝在找將來削藩的由頭嗎? 楊廷和無法拒絕,誰都很清楚宗室負擔發展下去會是一個什么局面,這可是“節流”的一個很重要領域。 皇帝這么做,從情感上,他們只能認為皇帝這是為他將來的子嗣騰出空間,畢竟世系已經轉移了,而大明還存在著三十余藩王。 要不然,選擇從這個領域開始節流也太深明大義了一點:砍宗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