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41節
啪!pia!啪:“來人啊,把他鎖緊一點!” “來人啊,大宗伯駕到,還不溫上幾壺美酒?我要與大宗伯把酒暢飲!”江彬狀若癲狂,“聽聞大宗伯有迎立之功啊,莫非是被當做了棄子?楊閣老不保你沒關系,你還有我江彬這個兄弟!” 毛澄悲憤至極,他何曾有一日想過自己會落到如此田地,竟被江彬這樣的小人譏諷? 誰跟你是兄弟? “呦,齊之鸞,多日未見,你怎么這副模樣了?” 江彬雙眼冒光,像看寶貝似地看著這一群人,頂著鞭子和從牢門外伸進來的棍棒一個個笑著與他們問好。 禮部來了四個,六科和都察院竟然一口氣被端了十七個言官! 朝堂發生什么大事了? 以那些文臣的一貫作風,怎么可能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圣明天子!天子圣明??! 楊廷和居然敗下陣來,護不住這些人? 江彬的腦子很好使,他只從這二十一人的身份就推測出可能發生了什么樣的事。 新的希望! 江彬的模樣讓許多人心頭恐懼,這就是昔日不可一世的江彬嗎?這就是天牢中會滋生的瘋狂嗎? 有些人忍不住哭起來。 死諫的名聲雖好,距離死這么近的恐懼也很真實。 “陛下圣明??!圣明啊,哈哈哈哈哈!”江彬被人鎖回了牢房角落,但只在那里放聲大笑,“這么多言官,一個個都是咬過老子的!一個個都是亂咬的瘋狗,都來了,你們都來了!” 紫禁城中的西角門內,江彬口中圣明的陛下也正說到言官:“風聞奏事、督查百官本是好事,祖制雖未授予言官規諫君王的職權,他們這么多年效仿舊朝言官多有犯上也就罷了。朕就是不明白一點:身為朝廷要職,真的不用說話負責任嗎?” “陛下,若言官行事需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就失了設立言官之本意?!睏钔⒑同F在只是耐心地解釋著。 “朕明白,就是要讓百官,讓朕也時刻警醒嘛?!敝旌駸悬c著頭,“當然了,內有錦衣衛、東廠,外有六科給事中、都察院御史,犯了事還有刑部、大理寺,文武百官互相彈劾更不會顧及自己是不是言官身份。有這么多眼睛盯著,朝中還不是小人當道?朕的統計不是在那里嗎?” 他指了指最初帶過來的那些留中奏疏,這番話有理有據,群臣一時無言。 “朕雖然這么說,但言官還是要設的。只是朕以為,這是極重要的一個官職,有兩不應。一不應真的風聞奏事,毫無憑據就肆意抨擊,以至靡費朕與朝廷諸公的時間精力;二不應毫無實務經歷就對其他同僚的作為評頭論足,以偏概全而無需負責?!?/br> 對于前者,朝廷諸臣也都是煩透了。 但對于后者,楊廷和卻又不得不說道:“言官所以品級低而授予不因言獲罪之權,就是要鼓勵他們暢所欲言。言官所言,陛下準與不準,臣等花時間自辯,朝廷這點精力還是應該花費的。其他職官也是應該受得起評頭論足的,這免不了。若要言官必須精通某項實務才能發表意見,言官品級便與其資歷難以相稱?!?/br> “這涉及到官制,同樣不是今天能論完的?!敝旌駸休p飄飄地說道,“仍遵舊例吧,朕說的這兩不應,望都察院與六科給事中都記在心里。多花點時間去聽、去看、去思索,呈上來的奏疏需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重影響?!?/br> 他頓了頓之后說道:“如今有了內檔司,朕日后考慮言官升遷時,自會以其擔任言官時所上奏疏于國事之效果為評判重點。廣開言路朕也認同,朕只希望通過這言路上達天聽的,更多的是據實所奏、有理有據,是因事及人、論跡而非論心?!?/br> “朕不求言官遇事必有方略,朕但求言官不是只知攻訐。風聞奏事、不因言獲罪是天子鼓勵的態度,聞風就動、無據而攻訐卻不是言官為官的美德。朕要的文官是真如古時國士般德才兼備的英杰,而不是張目四顧豎耳旁聽的官場警衛。搖鈴警訊之輩已經太多,言官之才不應只用在這等小事上。因今日之事空出來的這些缺……” 禮部尚書已有人,剩下的位置讓許多人低下了頭壓抑眼中的光。 正三品的禮部右侍郎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四品的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兩個正五品的禮部郎中……那么多的好缺! 朱厚熜的目光看向了王瓊:“王卿,吏部從速把部推拿出來。至于禮部右侍郎,諸事繁忙,先由袁卿在禮部著人暫署,隨后再會推。六科言官,就照急選舊例,內閣推一份名單來吧,各一正一陪?!?/br> 陽光傾灑在巍巍皇城,內外金水河中的水波都蕩漾起來。 水活了。 第59章 都是戲骨 天子對言官的態度,楊廷和挑不出毛病。 又不是不廣開言路,只是讓他們奏事時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真憑實據再說。 把“風聞奏事”定性為天子設立此官職用以鼓勵的極端態度,這沒問題。 把“聞風而動”定性為言官身上一種不好的德行,這也說不上不對。 聽風就是雨的,本來就不是什么好人。 而隨后針對這空出來的一大堆好缺,內閣、吏部、袁宗皋這個新進,都照顧到了。 六科言官被貶的人最多,吏部掌握著最重要的三品以下六品以上官員的部推權,袁宗皋能在禮部選擇一個“懂事”的隨后拿掉禮部右侍郎的“暫署”二字。 這一輪“陛下圣明”,毛澄就聽不到了。 “下一個議題,錢寧、江彬之案。罪行由三法司會審,至于其籍沒家資的安排,陳金,你上了奏疏,你來說說為什么建議如此安排吧?!?/br> 涉及到這千萬兩之巨的“橫財”安排,六部九卿除了毛澄之外剩余的人全都參與了進來各抒己見。 陳金是不是楊廷和的人? 朱厚熜現在否認了這一點,他陳金被彈劾得也很慘。 那么多錢發往諸邊,這是往五軍都督府管理者的邊鎮諸衛嘴里塞銀子;其余用來發往各省賑災等,那各省巡撫及巡按也都掌握著話語權,算是都察院自己內部的事。 現在皇帝讓他們商議這筆錢的處置,那就相當于推翻了陳金的處置方案,對楊廷和他們又是安撫。 對此,楊廷和及王瓊他們當然各有各的意見。 而與此同時,楊廷和等幾個閣臣還都記著皇帝昨日派人到內閣安排的事呢:清寧宮,整不整修? 嚴嵩看了一眼皇帝,他現在變成了看熱鬧的眼神。 看群臣爭吵這么一大筆錢確實很有意思,各部都有自己的難處,五軍都督府那邊也替邊鎮叫屈,還提起重設三大營要用錢,說出口的數字卻顯得很勢弱。 皇帝不動神色,但眼神里有一絲失望。 也僅僅是剎那,朱厚熜隨后繼續觀察著這些人之間的關系。 爭著辯著,許多人很快發現了這場商議與以往相比的不同之處:這次內臣沒有代表皇帝發表關于宮內用度方面的要求,六部也沒有提。 他們也終于領悟到了陳金這道奏疏的不妥之處:數以千萬計的一筆“橫財”啊,安排得那么粗暴也就罷了,怎么一點都沒考慮到大行皇帝的山陵修建用度,新君馬上就將臨近的大婚用度,還有新的太后,新的適婚長公主嫁妝? 說明白點:看皇帝年紀小,就不分他一點嗎? 見到群臣的眼神,朱厚熜卻在許多人意料之外再次拍了板:“既然到處都要用錢,就都先把今年內需要開支的錢糧都列好條陳奏上來。怎么安排,屆時朕到東角門與閣臣共議。這件事,七日之內都理清楚了?!?/br> 又是內閣! 當然了,各方呈上來的奏疏方案里,自己需要用多少,準備怎么安排銀兩具體使用在哪些方面而不是只說個總數,賬目及后續清查該怎么確保使用到位了,這筆錢的責任負責人、主要經辦人都怎么安排,都要寫清楚。 務實,大明這位新的天子就像個眼冒精光的老賬房。 王瓊終于敏銳地意識到:陛下不怕誰吵著要用錢,但他既不肯隨便答應別人的獅子大開口,也需要別人能拿出讓旁人至少有章可循有例可證的復查方略。 這會是對戶部慣常工作方法的改變。 朱厚熜沒有在這里提起整修清寧宮的事,下一個議題則是以朱厚照那些確實無能又懦弱的“義子”請辭爵位等事為由頭,僅僅是清查一遍過去那些沒有因為軍功得到賞賜高升的人。 這同樣是一樁善政,話題又因此順理成章地轉到了宸濠之亂的敘功一事上。 “等王守仁進京,再論功行賞?!敝旌駸邢劝聪铝诉@件事,隨后卻說道,“朕繼位大統,有功之臣還未論賞。這皇莊皇產日益增多,登基詔書中朕也是應允了管束一下的。這次,就從中拿出一些賞賜有功之臣吧?!?/br> 魏彬他們吐出來的銀子成了所謂“密庫”與“儲備軍餉”,他們吐出來的田地、宅第等物,自然也就成了皇產。 到了此刻,終于是天子對“擁立之功”、“迎立之功”、“從龍之功”諸人示天恩的時候。 毛澄被押走、楊廷和走下了天子遞過去的臺階后,朝會開得如此令群臣感到舒適,這是剛開始時萬不敢想象的。 眼下到了論功行賞環節,陛下的賢明寬仁一覽無余:只要忠心用事,他真的不發飆。 當然了,前面那么強勢,后面這么寬和,也算天威莫測了。 迎立之功,和毛澄一樣都是額外賞三年俸糧。 四位有擁立之功的閣臣,人人賜田百頃,加了三公三孤中的虛銜:這已經算一種很大的安撫了。 其中,楊廷和獲封三公中的太保,嚇得他趕緊推辭。 他媽的,要是不推辭,這就是大明開國以來第一個活著的文臣三公! 這太師、太傅、太保,一般都是死了的重臣追贈,嘉靖你什么意思? “閣老既是四朝元老,又是兩朝輔國重臣,兼有擁立之功,這太保,閣老當之無愧!” 楊廷和心驚膽顫地拉扯:“開國以來未有此例,臣萬不敢受!” “便是從正德七年閣老得授少師算起,已經年滿九年,考功也都夠了?!?/br> “臣忝列臺閣,勉強支撐而已,實不敢言功?!?/br> 朱厚熜一臉誠摯:“那這擁立之功總該賞吧?閣老就不要再推辭了?!?/br> 楊廷和堅定搖頭:“陛下倫序當立,非臣之功。賜田百頃,臣已愧領。三公之銜,歷來只是追贈,陛下厚恩,臣感懷在心。還望陛下收回成命,臣必披肝瀝膽以報天恩?!?/br> 好一出君上信重、臣下忠誠的戲! 毛紀看著之前差點昏厥的楊廷和,又看了看御座上表情為難的少年天子。 媽的!都是戲骨! 這場君臣相佐的戲碼最后的結局是:楊廷和加左柱國。 這下,朱厚熜并不打算盡快就把楊廷和趕走的態度倒是也明確了。 但他也留下了楊廷和等人想趕走的梁儲、王瓊。 處置毛澄之后,他后面就在不斷地安撫楊廷和與其他文臣:以大家都熟悉的議事、論功方式。 楊慎心里舒服了不少。 至于從龍之功的潛邸舊臣,則都是升實官,另外人人賜了一座京城的宅子。 新的錦衣衛指揮使,暫署的,駱安。 原王府左長史解昌杰,當場在王瓊的舉薦下補了一個言官:剛才被貶官為民的某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正四品。 他升官了,上任就要參與錢寧、江彬等諸多大案的三司會審。而今年后半段,毫無疑問同樣會有越來越多的案子。御史言官加上潛邸舊臣的身份,解昌杰會怎么做? 另一位帝師周詔過不久就會隨著興獻王妃一同被崔元迎回京,給他的職務是禮部剛剛缺出來的新官:禮部右侍郎,正三品。 但周詔將只是領個俸祿,不管事,不妨礙袁宗皋在禮部拉攏誰。 七十七的人了,又有帝師身份。雖然只是舉人出身,而這升品幅度浮夸無比,其他人也沒話說。 也就是領一份恩榮離退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