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好兇猛 第359節
好幾個精銳弓手也不需史琥專門吩咐,暫時都放過其他目標,窺著機會,一箭接一箭朝那番將精準射擊…… 第六十八章 傳首 看著一箭直奔面門來,拔格想舉起鐵锏相格,但精疲力竭的他終是慢了一線。 他已感覺不到疼痛,只是低頭看到箭桿在眼鼻之下“嗡嗡”顫響,隨之眼前一黑,便往后栽倒而去。 牛二坐橋頭礎石上,將道道锏印交錯的重盾拄于身前,喘著粗氣啐罵道:“這廝還真是難殺!” 史琥指揮將卒登上龍津橋,與左右乘舟船占據河面的義軍將卒,一起用弓弩壓制北岸敵軍。 王峻、蘇蕈二人沒有登橋,持刀站在牛二身側歇力,看著一地虜兵尸體,心里也暗暗為剛才的激斗震驚不已。 王峻年紀要比蘇蕈大三四歲,但在應州與徐懷相遇時,也剛剛成年不久。 王憲、范宗奇很早就統兵作戰了,身居前陣廝殺也是慣常之事,但也是出于保護的緣故,王舉將始終將王峻帶在身邊教導。 每有惡戰,王舉伴隨徐懷身邊沖鋒陷陣,唯有遇到順風仗,才使王峻與侍衛親衛居前殺敵。 王峻以擅刀槍騎射自詡,日常比斗,年輕一輩也就徐憚能與他一較長短,自以為武技甚至都不比唐青、殷鵬、韓奇乃至他姐夫范宗奇等人稍弱,對這樣的安排當然很不服氣;再說徐懷都不比他大上幾許。 而剛剛一戰,王峻才算是真正領教到與當世一流武將惡戰,是何等的驚心動魄。 他、蘇蕈與持盾就穩如磐石的牛二刀盾合擊之術嫻熟,而己方又在龍津橋南鎖定決定性的勝局,與拔格相斗可以說是穩cao勝算。 然而他與蘇蕈劈斬出去的刀勢,每每看似都能重創拔格,但就在千鈞一發之際,都叫拔格險之又險避開要害,甚至刀鋒斬及拔格肩背等處,卻難以破甲重擊。 要知道他們平時以鋒銳無比的刀勢,一刀能斬破數層堅甲。 拔格最終可以說是身中數十箭力竭血盡而亡;而接戰之初,拔格就與徐懷惡戰一場落于下風后撤,氣力在此之前就已經消耗不少了。 王舉與徐懷御馬行到龍津橋前,見王峻有些失魂落魄的站在那里,呵斥道:“看你這蠢貨,此時知曉天下雄杰人物是何等模樣了,還有臉坐井觀天自詡殺天殺地了?” 王峻低聲嘀咕了兩句,卻不敢頂嘴。 “啥雄杰人物,還不是叫老牛俺一面重盾壓得喘不過氣來?” 牛二大咧咧的拍著屁股站起來,將拔格那只鐵锏從橋頭撿起來,掂量一番,不知道有多少分量,卻覺得趁手,又將拔格腰間的锏鞘摘下來,跟徐懷說道, “這只鐵锏在這胡兒手里使將起來威風,正合我用!” 徐懷接過鐵锏細細掂量,與牛二說道:“這只鐵锏,或許還要削于三寸,方合你用!你先收在身邊,回楚山交給莊大師看看,看能否改進一二!” “莊大師所鑄這盾,卻是不錯,”牛二拍了拍锏印交錯的重盾,很是滿意的說道,“莊大師之前說這副重盾,抵得上一副瘊子甲,還當他誆我呢!” 甲片單純用冷鍛法錘打,大體僅可以錘薄掉五分之一厚度,而真正想要將甲葉鍛打到瘊子甲的水準,中間還有諸多復雜的處理過程。 而在純粹依賴于匠師經驗進行金屬鍛鑄的當世,一副上品瘊子甲實要凝聚太多的心血才能制成。 牛二所使這面鐵盾,需要足夠的強韌度與剛性,又要輕重合宜、足夠趁手,確實是注入很多的心血。 當然,這面鐵盾乃是試驗新鍛法的產品,要不然徐懷不會叫莊守信單為一人的兵械花費這么的氣力。 “這樣的悍將還僅是副萬戶,赤扈勇將還真是不少??!” 韓昌甫走近過來,看著番將拔格橫于橋頭的尸體,忍不住感慨道。 拔格死去猶豹目怒瞪,一支利箭深深插入他的左頰,渾身上下更是插滿七八十支羽箭,鎧甲覆蓋凝固的血液,已經看不清原色——鎧甲覆蓋不到的手臂、脛腿等部,則是縱橫交錯的刀傷。 左翼兵馬在范宗奇等將的率領已經順利攻下廣利門,完成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后續考慮到義軍將卒跟隨夜行奔襲,體力消耗極大,需要短暫休整一番,目前主要據廣利門、昌泰橋部署臨時防御,韓昌甫等義軍首領回到中路徐懷身邊商議事情,得以觀看到拔格于橋頭被圍殺的完整場面。 韓昌甫原本是京畿禁軍武將,汴梁淪陷后率數十殘部逃歸鄢陵,組織義軍于尉氏等京畿南部諸縣堅持不懈抵抗胡虜。 他對汴梁守軍的情況非常熟悉,知道赤扈駐守汴梁的統將拔格乃是罕有的武勇,但直到這時看拔格被重重圍困最終竟是力竭而亡,才有更深的體會。 韓昌甫自認為他在拔格這樣的勇將手下,很難抵擋住幾招,更不要說全身而退了。 “赤扈人自漠北崛起,近四十年大小戰事未斷,其千戶、萬戶甚至百戶一級的中堅武將,都不知道歷經多少場血戰淬練,武勇當然不凡!” 徐懷很是平靜的看著拔格氣絕身亡的尸體,淡然說道, “不過,我們能夠將虜兵遏制于河淮無法南下,雙方于河淮頻頻進行交鋒,我大越男兒于生死搏殺不斷淬煉武技,也必將涌現出一批卓越一時的強悍武將來!” 別人說這番話,韓昌甫心里或會譏笑其好大口氣,但這番話從徐懷口里說出,卻是道不盡的英雄氣概。 韓昌甫也不禁神色一振,揚聲說道:“節帥所言甚是,我大越人杰地靈,男兒怎會弱于胡虜!節帥打算如何處置此廝?” 徐懷剛才下令將楊從宗首級割下,懸于長桿示眾,韓昌甫沒覺得有什么,其實他從心里深處,也是覺得雄州兵馬再暴虐,也不足為懼,但番將拔格首級是否也如此處置,他心里就有些猶豫了。 他擔心割下番將拔格的首級,會不會激起城中虜兵死斗之志,反而不利戰事。 “割下首級,與楊從宗一并懸于長桿,傳首示眾!”徐懷說道,“降叛當誅,踐踏中原、肆意擄掠殺戮的胡虜更要千刀萬剮——難道還要念其武勇,厚葬不成?” 楚山悍卒對赤扈人早無畏懼之心,徐懷一聲令下,左右就有三四人爭搶著過去,將其鐵盔摘下來,拽住番將拔格的須發,拔出腰刀往頸項部一劃。 眨眼間那顆猙獰依舊的首級就被割了下來,然后與楊從宗的首級一起,懸于長桿之上,由數名騎兵護持,往各處敵陣之前馳去…… …… …… 龍津橋南岸守軍盡數被殲之后,趕到北岸增援的千余守軍見楚山精銳殺過龍津橋來,再無抵抗之心,直接往朱雀門城樓下逃去。 楊景臣等人怕被楚山軍趁亂搶奪城門,哪里敢打開城門? 千余守軍只能貼著城墻根往東西兩側逃走。 好在楚山兵馬并沒有強附里城的準備,也不想進逼到高聳的里城城墻下受箭石打擊,最終叫千余守軍從東西兩側的角子門逃入里城。 “叛將楊從宗甘為胡狗,事敵辱沒祖宗,虜酋拔格踐踏我大越河山,暴虐殘害我中原兒女,皆罪惡多端、罪該萬死——二賊已為我大越靖勝侯、御虜將軍徐懷率楚山三萬雄銳斬殺陣前,二賊首級在此,敬請爾等一觀,速速打開城門乞降,或能保住項上頭顱不落!” 數騎距離朱雀門城樓一箭之地、來回馳騁,同時將懸掛楊從宗、拔格二人首級的長竿高高挑起,邊縱馬馳騁,邊振聲呼叫,請城樓敵將兵卒觀看二賊首級,是為傳首也。 “快快射殺這些猖獗賊子!快快射殺這些猖獗賊子!” 楊景臣顫聲叫道。 他這時候能清楚看到其子楊從宗的首級,見其死后猶睜著眼,直覺眼前一陣陣發黑,幾乎要閉過氣去。 皇城司諸將吏,以及受偽楚帝李汲及宰相王戚庸所派登上朱雀門城樓觀戰的臣僚,這時候都面無血色,心驚膽顫。 楊從宗于雄州就少年成名,成年之后就號稱河北槍戰第一;拔格更是赤扈赫赫有名的熊羆武士。 隨楊從宗到龍津橋南列陣的五百步卒,乃是雄州最為精銳的甲卒;拔格身邊二百騎兵,也是其部最為精銳的百戰老卒。 倘若楚山軍是他們數倍乃至十數倍之眾,最終導致楊從宗、拔格兩人身首異處、七百精銳加橋南千余守軍被殲滅,眾人都還覺得情有可緣,確實是實力不如人,他們還能坦然接受這樣的結果。 然而,龍津橋南的戰場,距離朱雀門不過一千步到一千五百步之間,戰場上所發生的一切,他們站在朱雀門城樓之上看得一清二楚。 楚山軍在龍津橋前的戰場,從頭到尾投入的精銳兵馬都沒有超過一千人。 然而楚山軍就是如此犀利無比的將他們在龍津橋前一千七八百名兵馬殺得潰不成軍,最終僅有百余人有機會逃到北岸來。 楚山軍就是如此犀利無比的將汴梁城里公認最為武勇的二將斬殺馬下,將首級割于長竿之上,邀請他們觀看…… 這才是靖勝侯千里奔襲太原、殺得北線數倍、十數倍守軍毫無還手之力的真相嗎?原來傳言并沒有一點點的虛夸,只不過現在輪到他們來承受這不能承受之重了! 第六十九章 聲東 眼睜睜看著楚山數騎將楊從宗、拔格二人首級挑以長竿,于朱雀門前來回馳騁示眾,城頭守軍稀稀落落射箭卻難以形成威脅——隨拔格率部駐守汴梁兩千多騎兵,還有兩名千戶將、十數百戶將,此時也多在朱雀門城樓之上觀戰,看到這一幕氣得“哇哇”大叫,跺足要出兵奪回拔格的首級。 皇城司漢軍將吏以及投降士臣,都拖住兩名千戶將苦苦勸說: “賊兵勢眾,且詭計多端——泰阿歹、敞思千戶,你們要以大局為重啊。我們當務之急,乃是緊守內城以待援兵。倘若汴梁城盡失賊手,我們要如何才能對宗王府、對二皇子交待啊?!?/br> 拔格之前判斷混入賊軍之中的楚山精銳僅有兩千余眾,基于這樣的判斷,才想著與楊從宗所部甲卒聯手,將龍津橋前的賊眾逐走,以振守軍士氣,而不是被徐懷的威名嚇住,徒然守御內城。 之前眾人還相信他的判斷,但此時拔格、楊從宗二人在楚山軍的進攻下已身首異處,他們哪里還敢輕信? 就算襲城賊眾之中真真的就只有兩千人馬乃是楚山精銳,但龍津橋前所發生的一幕也證明楚山軍恐怖的戰斗力,非尋常兵馬仗著人多勢眾所能力敵。 他們唯一的念頭,就是借助雄州七八千甲卒以及實力并沒有受到大損的赤扈精銳騎兵,死死守住高逾四丈、守御戰械完備的里城,等候岳海樓、蕭干及鎮南宗王府及早派遣援兵過來。 至于平燕宗王府,雖說在青、齊、徐、宿等坐擁有二十萬兵馬,但立李汲為帝,在汴梁建立大楚王國,諸多事務都歸于鎮南宗王府轄管。 眾人會派信騎馳往徐州見三皇子屠哥,通稟汴梁遇襲之事,卻絕不指望屠哥會第一時間調派騎兵馳援過來。 二皇子兀魯烈與三皇子屠哥即便還沒有為汗位繼承之事惡了關系,但也沒有好到主動幫對方擦屁股的程度。 當然,鎮南宗王府倘若覺得汴梁局勢難以收拾,正式遣使去見三皇子屠哥請援,又或者賊軍進入劃歸平燕宗王府的戰區,三皇子屠哥才有可能會派兵參與對突襲汴梁賊眾的圍剿。 看拔格首級懸于長竿示眾,泰阿歹、敞思兩名千戶將即便恨得咬牙切齒、眼冒金星,但也知道避免汴梁全城淪陷乃是他們必須要顧全的大局。 “里城由雄州兵馬守御足矣!”泰阿歹也是久經沙場的宿將,強行鎮定下來,盯著賊眾于龍津橋北岸布下陣列,咬牙說道,“此時賊軍還沒有進入東西城,我與敞思率部從東西城出汴梁城,襲擾其后……” 拔格身死龍津橋前,泰阿歹也看出楚山軍精銳騎兵密集突擊的強大威力,而他與敞思所部又以輕騎為主,在狹窄戰場與楚山突騎交戰,無疑是自尋死路。 不過,他們還有一千七八百騎,只要拉出汴梁城,于汴梁城外馳騁縱橫,可以從側后擾襲賊眾,令賊眾難以全力進攻里城,同時也能在援軍趕來之前盡可能將賊軍拖住。 “斷然不可浪戰!”楊景臣斷然否決泰阿歹、敞思領兵出汴梁城之想,說道,“拔格將軍為賊人所殺,泰阿歹、敞思千戶悲痛,但請泰阿歹、敞思千戶相信,老夫悲痛絕不不比二位稍弱!” 拔格倘若還活著,楊景臣還無法如此斷然,畢竟拔格除了身為副萬戶將軍外,還被鎮南宗王府正式委以監管官的責任。 泰阿歹、敞思僅是千戶將,楊景臣豈敢真叫他們將最驍勇善戰的兩千赤扈武勇從里城帶走? 楊景臣不管泰阿歹心存不滿,當即下令里城所有雄州兵馬皆登城,與賊軍決一死戰——除了派出數十信騎,楊景臣又下令用磚石梁木將里城諸門統統堵死,以免有人勾結賊軍趁他們不備,暗中打開城門放賊軍襲殺進來! 南薰門失陷的情形很少人親眼目睹,但汴梁守軍在昌泰橋、廣利門、普濟門等處,幾乎沒有什么抵擋,就接連坐失要沖之地,楊景臣等人則是親眼目睹。 此值危急之時,楊景臣也是徹底失去對汴梁降軍的信任,在堵死里城諸門之前,也無視汴梁降將的請求,將汴梁降將撤進來,只是令其各據外城諸門、軍營等處固守頑抗、等待援軍趕來。 汴梁降軍諸統將(統制)在投敵之前,皆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都虞候等顯職,投降之后則編為皇城司親事都指揮使、都虞候。 為限制諸親事都指揮使、都虞候的權柄,以防他們心存異志,楊景臣要求他們攜家小住在里城,平時都到皇城司應卯,而將具體的統兵事務交付下面的廂都指揮使、都虞候負責。 汴梁遇襲,南薰門陷落之后,諸親事都指揮、都虞候都隨楊景臣在朱雀門城樓觀望形勢。 楊景臣下令徹底堵死里城,他們無法將其部(汴梁降軍)撤回里城,卻也不敢拿腦袋拐在腰帶上去外城坐鎮指揮作戰。 在里城堵死之后,近四萬汴梁降軍實際被隔絕于里城之外,其內心惶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僅十數楚山騎兵挑著楊從宗、拔格等人的首級在外城穿街過巷耀揚宣示,沒有一兵一卒殺出來阻攔,靖勝軍老卒潛入營地聯絡故舊,以及有些武吏、兵卒開小差離開營地,軍將也都故作不知…… …… …… 進入八月中旬,滍水(汝水)已無夏季時洶涌,但過小雀崗受橫水石梁所阻,河道陡然收窄逾半,水流則迅猛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