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好兇猛 第315節
以天宣元年諸監場所征收的鐵稅統計,江淮荊湖川峽等地的年煉鐵規模,至少不低于三千萬斤。 楚山鑄鋒堂目前的年煉鐵規模,僅二十萬斤而已。 桐柏山鐵礦資源充裕、木炭資源也充裕,但最大的限度就是運輸。 以往唐氏所經營的十八里鐵場,所生產的鐵器以及生熟鐵料,主要供應山里;經陸路運輸出去,基本上就沒有什么競爭力了。 鑄鋒堂的兵甲軍械販售還想繼續擴大,包括鐵器在內,還想從中彌補一部分度支上的缺額,唯一的辦法就是鑄制的兵甲軍械以及民用鐵器足夠質優價廉。 為提高楚山煉鐵的效率、降低成本,莊守信、徐武良等人也想過很多辦法,但中原煉鐵已經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了,基礎工藝短時間內想要有大的改良,談何容易? 莊守信、徐武良等人都主張縮減刀矛箭簇盾牌等簡單兵械的生產,滿足自身所需即可,重點放到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鎧甲鑄制上。 徐懷卻沒有同意。 史軫也認為相比較農耕生產,大規模的煤鐵開采及冶煉,才有可能為桐柏山容納大量的青壯勞動力——而青壯勞動力才是楚山未來得以持續發生的真正潛力。 大量流民南涌,楚山目前只能盡一切可能往荊湖、南陽等地疏散,不是徐懷不想將他們留下來,實在是桐柏山相對安全的區域能承載的人口太有限了。 專攻造甲,獲利或許頗豐,但造甲除了需要熟練匠工不說,所容納的匠工人數也極為有限,一兩千人就頂天了。 倘若楚山的煉鐵業能發展起來,容納一兩萬青壯年也非難事,加上附隨的家屬,楚山直接轄管的人口就能出多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來。 而大規模煉鐵,通過鐵料、鐵器交易糧食進山,同樣能增強山里糧食儲備的彈性;運輸能力也會得到極大的增強。 煉鐵一業發展起來,所能附帶的好處,不是簡單用錢糧能衡算的。 史軫主張就算薄利,也要不斷擴大山里的鐵料冶煉規模,以此不斷吸納流民中的青壯勞力。 當然了,說到煉鐵的基礎工藝,木炭是不可或缺之物。 楚山也曾想過用生煤取代木炭,但生煤所煉之鐵除松脆易折外,更為主要的是生煤置入爐底點燃后,極易松散,徹底燒盡后更是一堆松散的灰渣,與鐵水混于一起。 不是不能用生煤取代木炭,但在找到更優良的生煤之前,即便用來生產普通的農具,性價也大大不如木炭。 “采桐柏石炭,以木炭之法熟煉之,用以冶鐵,以觀其效!”借著與趙翼吹牛打屁的空當,徐懷便手書一封秘信,著史琥安排人手立即攜信馳歸楚山交到史軫手中。 徐懷對此也滿懷期待,他心里清楚生煤熟煉之法倘若管用,對冶鐵變革將會產生多大的促進。 桐柏山木材資源雖然富足,但木材分散于險峻山間,砍伐后就地建窖煉制木炭,再運往鐵場,極耗人力。 這些都是成本。 倘若桐柏山的冶鐵業想要真正發展成為楚山財力的支撐,吸納大量的青壯勞力,規模還需要擴大十倍、數十倍,這時候還純粹依賴于木炭,也會很快將桐柏山的木材資源消耗一盡。 相比較之下,桐柏山目前所發現、開采的幾座石炭礦洞,儲量卻是極大,關鍵可以集中開采、熟煉,從而大幅降低冶煉的成本…… 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 “舅舅,你果然在徐懷這邊——周相公、胡使君請你們過來商議事情……” 天色將暮之時,朱芝走到湖畔小院,請徐懷、趙翼前往元帥府衙堂議事。 “諸多條陳都商議妥了?”趙翼慢悠悠的將茶盞放下,問道。 “已擬寫奏表,只待舅舅你與徐懷看過,便一并去請殿下定度!”朱芝說道。 朱芝、朱桐兄弟二人隨朱沆、王番北上嵐州,滿身世家子弟的習性沒有褪去。 不過,苦難使人成長,這話對絕大部分人還是適用的。 天雄軍潰滅于大同城,朱芝身陷其中,追隨徐懷及萬余殘卒歷經艱險逃歸朔州,第二次北征伐燕,朱芝又親歷種種兇險、種種反復無常,紈绔習性便洗去許多。 而赤扈人第一次南侵之時,朱芝就隨胡楷、徐懷到蔡州任事,看著家國河山經歷如此劇烈的動蕩與變化,他這一年多心智秉性也是越發沉穩,此時隨胡楷進入元帥府司馬院任事,也漸漸能獨擋一面了。 朱桐變化雖然沒有朱芝這么大,但得益在鞏縣時就在景王身邊聽用,此時也以侍從官的身份在元帥府聽用。 朱芝、朱桐兄弟二人勉強算得上宗室成員,又沒有以往宗室子弟種種限制,景王在襄陽剛剛扎下根基正值用人之際,對他們個人來說卻也是難得的際遇。 徐懷與趙翼前往衙堂,周鶴、胡楷、高純年等人都已經再次聚集在此等候,他們也不多事,只說一切聽憑周鶴、胡楷吩咐,眾人再次舉步前往內宅參見景王。 “父皇受胡虜欺凌,生死未卜,我身為人子,心如刀割,愁苦悲創,然社稷垂危,千萬黎庶皆陷敵手,也如眾卿所言,吾輩當振奮謀計,以復河山,”景王趙湍看過周鶴起筆的奏表說道,“繼統之事皆依眾卿所議行事,但所有靡費之事,皆一概省去,不得鋪張——另外,我住這里已經足夠寬敞了,沒有必要將左右衙司都騰空出去,并為宮室?,F在什么情形啊,哪怕在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多耗費一枚銅子,以致少鑄一支殺敵之箭簇,我都難以心安,眾卿可明白?” 周鶴、高純年、顧蕃等人面面相覷。 他們已經省去諸多繁文縟節,但登基繼統乃國之大典,除了一紙圣諭詔告天下外,襄陽城中總得辦一辦即位儀式? 此外,就算不立時在襄陽城大造宮室,但僅僅以原經略安撫使司府衙、占地僅十數畝的后宅作為皇宮,不將左右衙司騰并進來,也未免太寒酸了吧? “怎么都不說話了,我答應你們的,你們總也要依一下我的意思辦事吧?”景王說道。 “登壇祭天受璽即位,此乃大禮,不可或缺;其他諸事,臣等皆依殿下所言!”周鶴等人心里都想著當下即位繼統最為緊要,其他事情都可以容后再議,當下便同意省去諸多繁文縟節,但堅持需行登壇祭天即位之禮。 禮,說白了就是規矩,君君臣臣之權柄,皆生于此也。 一旦禮制盡數廢去,全憑拳頭說話,天下豈非都亂套了? “父皇為胡虜所迫北上,事出倉皇,我匆匆即位繼統,也無暇征詢諸路監司的意見,諸事思謀必難周全,”景王趙湍沉吟片晌,又說道,“中書門下、樞密院、御營使司分掌軍政,到底能不能更好的統率大越軍民以御胡虜,此時還不能確知,但是不試一試,也無從知曉。我看這諸多事就先照眾卿所議頒行兩年以觀成效,兩年后再廣泛征詢諸路監司的意見進行調整。眾卿以為如何?” 景王趙湍并不想完全遵照周鶴、高純年、顧蕃等人的意愿組建朝堂中樞,但此時元帥府里里外外都以周鶴、高純年、顧蕃等人馬首是瞻,又不得不依賴于他們重建朝堂中樞。 權衡利弊,決定以周鶴等人所議諸制先試行兩年,這樣他就能有兩年的時間對朝堂中樞以及諸路監司進行梳理,到時候再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調整,也不會太遲。 景王趙湍有明君氣象,威望也足,周鶴等人也不敢倚老賣老,都表示一切全憑景王定度。 雖說景王一再強調省卻繁文縟節,禁事奢靡,但除了在城東堆土造壇,以備祭天即位大典外,在周鶴等人的堅持下,元帥府后宅附近衙司還是一并騰空,暫時作為宮禁值宿衛卒及侍從宮婢班院使用。 同時后宅與前衙之間建造一道高墻封隔,以示宮府之別。 一切從簡,皇帝印璽需要重新刻制,龍袍授帶需要即刻繡裁,等諸多事準備好,正式行祭天即位大典,也已經是五月了。 景王正式登基即位,奉為胡虜押解北上的天宣帝為太上皇,立魯王趙觀為皇太弟兼封淮王,改元建繼,寓意重振大越基業、承繼趙氏皇統。 除了組建以中書門下?。浚?、御營使司、樞密院、御史臺以及九寺四監為核心的中樞朝堂之外,建繼新朝還頒布詔諭,明確諸路執掌軍政的經略安撫使司,歸由樞密院統領;提舉常平司(倉司)并入轉運使司,總攬地方財稅政務,歸由中書門下省統領;提舉刑獄司(憲司)歸由御史臺統領。 諸路提舉常平司并入轉運使司之后,諸路提舉常平使皆歸襄陽選用。 這相當于一下子多出十多位高級士臣,能填補中樞朝堂當下用人緊張的空缺。 建繼帝趙湍同時還頒詔,正式為當年靖勝軍兵變平冤昭雪,又力排眾議,追授王孝成為涇州節度使、安定郡公,冊封徐懷為靖勝侯,并晉升從四品武臣散階御虜將軍…… …… …… 繼統之事完畢,徐懷便與建繼帝及武威郡王趙翼、朱沆、王番等人辭別返回楚山。 這時節天氣已經炎熱起來,徐懷沒有直接返回淮源或周橋,在經過淮瀆舊鎮時停了下來。 他等史軫、喻承珍、蘇老常、徐武良等人趕來會合,就直接奔十八里塢鐵場而去。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難民經楚山南下,但楚山錢糧卻緊迫得每一枚銅錢都恨不得掰成兩半花,他迫切想親眼看到生煤熟煉到底有幾分成效。 十八里塢鐵場原為唐氏所有,桐柏山匪亂,十八里塢為陳子簫等人率匪軍攻陷,唐氏死傷極為慘重,族長唐文仲一房更是被滅滿門。 唐天德得徐懷授意,為唐文仲大肆cao辦喪事——為籌劃喪事、修冶墳瑩、家廟,唐天德則將唐文仲一房數代兼并積累下來的田宅、鐵場、鋪院出售籌措銀款。 在這個過程中,將上萬畝耕地轉入為剿匪立下功勛的鄉兵名下,鐵場鋪院則轉由鑄鋒堂接手,在當世是合理合法。 當世大姓宗族以及強豪也通常都是用這種手段吃絕戶。 唐家經營十八里塢鐵場也有好幾十年了,雖說之前規模不大,每年就產幾萬十幾萬斤鐵料供應淮源,但日積月累,砍伐山木燒制木炭煉鐵,也將左右的林木砍伐一空。 不過,十八里塢鐵場除了每年從外部運進大量的木炭用以煉鐵外,也建有炭窯,以便從十八里澗上游深處的山嶺砍伐雜木放排下來燒制木炭。 十八里塢附近也有石炭開采。 用石炭煉鐵有諸多不便,鐵質也差,但天下最好做的就是壟斷買賣。 外部鐵料因為運輸困難以及受唐氏排斥等原因,很難運進桐柏山里販賣。 因此十八里塢以往用石炭煉鐵所生產的農具等鐵器,就算既差又貴,卻也不愁在桐柏山里賣不出去。 十八里塢鐵場要試驗生煤熟煉之法,這邊的條件是齊備的。 “節帥秘信傳回來,莊守信就親自趕到淮瀆盯著這事,前幾天傳消息到周橋,生煤用木炭之法悶燒,散碎的生煤會燒熔凝結到一起,”史軫與徐懷見面后,拿出用棉布包裹著的一塊銀灰色煤石遞給徐懷,說道,“這是木炭之法幾經調整之后熟煉所制之物,刺鼻煙氣大減,幾乎感覺不到,耐燒,燒盡形狀也完整不散,但所煉鐵質如何,還要煉幾爐鐵料打造刀械進行比對……” 當世檢驗鐵質優劣的手段極為有限,最簡單直接的手段就是鑄造刀劍進行比對。 倘若想盡可能比對詳細,就要用百鍛良刀之法進行試驗,不是一兩天能得出結論,史軫、喻承珍、蘇老常、徐武良此時也不知道熟煤所煉鐵質到底如何。 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 “與上等白炭相比,生煤熟煉之后,還是要略差一些,但除開持久耐燒、骨架不散,所煉之鐵,用以鑄造箭簇機括刀槍矛戟以及胄甲鐵葉等,都要比生煤所煉之鐵優異許多,鑄制犁鋤等物更不在話下。倘若想要鑄造節帥所慣使的良刃,卻非要用上等白炭不可……” 莊守信原本是鹽鐵使所領修造案管事大匠,赤扈人第一次南侵期間,攜家小逃離汴梁南下,到楚山之后便在工房任事。 楚山行營成立之后,長史院與州院合置,工曹作為楚山最為核心的部門,以徐武良為參軍事,然而史軫、蘇老常都很大精力關注這一塊的事務。 工曹下轄營造、匠作、官牧、礦監諸院,分別以喻承珍、莊守信、徐勝等人執領。 煤鐵開采、冶煉以及兵刃甲冑鑄制等事歸于匠作院。 徐懷秘信傳回楚山,莊守信帶著其子莊庸、女婿沈練等人就搬進十八里塢,驗證生煤熟煉之法。 徐懷回到楚山,莊守信率其子婿,不僅盯著窯工小批量試燒出多批熟煤,還已經試制出一批兵械甲胄,初步得出來的結論,就是此法可用,還可以大用。 雖然生煤熟煉,與上等白炭還存在一些差異,但當世所用的絕大部分鐵器,對鐵質的要求并沒有那么嚴苛。 生煤熟煉后僅融熔成塊,持久耐燒且骨架不散這一優點,就決定了絕大部分的鐵器鑄制,熟煤取代木炭有百利而無一弊。 至于上等良械對鐵、炭的要求都極高,這完全可以成立一個小規模的作院單獨負責即可。 “這真是大喜之事啊,新造成的煉爐正好能派上用場!”徐武良得知這個結果,也極興奮的說道。 徐懷忙于軍務,這些年主要時間都在外領兵作戰。 桐柏山匪亂之后,最初乃是徐武江、徐武良、徐勝及柳瓊兒等人留在桐柏山經營鑄鋒堂及玉皇嶺、獅駝嶺及歇馬山;二次北征伐燕失敗,徐懷南返桐柏山,新置楚山縣,政事主要由蘇老常、徐武坤、程益、唐天德以及徐武江等人負責。 當時從鑄鋒堂及玉皇嶺之經營,擴大到整個桐柏山的南嶺西段及北嶺區域,蘇老常、徐武江等人也是手忙腳亂,等到史軫南下出任縣丞,諸多事務才梳理過來。 以十八里塢鐵場為例,鑄鋒堂接手后兩年時間,三座小型煉爐月產鐵料才穩定在一萬斤左右。 在史軫就任縣丞后,持續不斷從流民中吸納青壯勞力填入十八里塢鐵礦,又使莊守信著手梳理鐵礦開采及冶煉工序,拓寬礦區與鐵場的道路,改善礦工、匠工的食宿環境,盡可能利用溪河水運,短短一年時間就使得十八里塢月產鐵料穩定到三萬斤以上。 雖說江淮荊湖等地的煉鐵業在近百年來得到大發展,總產量已經超過北方,但說及煉鐵之集大成者,還在擁有良礦的河北磁州。 磁州煉鐵業主要還是官營,磁州鐵監目前所造瓶形高爐,一爐能煉兩三千斤生鐵,一年能產兩百萬斤良鐵以供汴梁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