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全面戰爭二
金旋此時兵力,重點部署在長沙、武陵、永安三郡。其他與聯軍接壤之郡建安、廬江、建業、下弁、西涼等郡比聯軍部署兵力皆少。 六月,金旋下令,進行全面戰爭。各軍團主將、軍師自行決斷行止,在城池不失、防守穩固的前提下伺機進攻。唯張遼、呂蒙所部,金旋嚴令,防衛為主,必要時支援建業、廬江,不得隨意出擊徐州或汝南。 此時壽春的戰略位置顯現出來,其西北是汝南、東北是徐州,其南五十里為合肥,南百里為建業,西南則為廬江。壽春防衛牢固,則建業、廬江兩路兵可安心出擊下邳、江夏。壽春若有失,則建業、廬江則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 張遼、呂蒙兵團駐守壽春共十萬兵馬,而與其對恃的是徐州劉備、糜竺所部二十萬兵馬,和汝南的夏侯淵、程昱所部共十八萬兵馬。 建業駐軍是太史慈、法正的六軍團共十萬兵馬,而與其對恃的卻是駐守下邳的張合、田豐所部共有大軍二十萬兵馬。兵力明顯強于太史慈所部。 壽春、建業之西,是駐守廬江的孫策、賈詡所部共十萬兵馬。孫策所部屬于機動性很強的部隊,以騎兵為主,若東線吃緊,可很快前往救援。東線無戰事的時候,又可配合長沙關羽所部攻打江夏。東線三個軍團共三十萬,構成了一個鐵三角,而金旋將擅于防守作戰的張遼放在最前沿,表示壽春是一個不容有失的地方。 相對東線,西線是相對輕松的,西涼馬騰、周瑜的八軍團十五萬兵馬與下弁的張飛、陸遜所部十萬兵馬對駐守天水的夏侯淳、許子將所部形成夾攻之勢。但張飛所部還要監視漢中的張魯,不敢傾城而出。 只有中部的一、二、三軍團區域兵力相對占有優勢。長沙的三十萬兵馬對蔡瑁、陳宮的江夏的二十萬守軍是有人數優勢的。而龐統所部面臨的只是文聘所部的江陵部隊,在金旋與諸葛亮等人的戰略決策上,就是中部三大軍團配合作戰,拿下江夏、江陵兩郡,最終攻下具有戰略意義的襄陽郡。 第一個目標是江夏,主攻是關羽、姜維軍團,孫策、賈詡軍團助攻,而呂布、龐統軍團出擊江陵,黃忠、徐庶軍團出擊上庸。關羽、姜維軍團的任務是要盡快拿下江夏,呂布、龐統軍團、黃忠、徐庶軍團的任務是牽制江陵、上庸守軍兵力。 東線的主要任務是防守,等待關羽、姜維軍團攻下江夏,孫策、賈詡軍團急赴合肥駐扎。東線三個軍團形成一條直線,相互策應,緊密聯合為一體,部分兵力繼續穩守壽春,其他兵馬出建業攻擊下邳。 西線的任務,是引誘天水守軍分兵攻擊西涼,分散夏侯淳所部兵力,馬騰、周瑜軍團與張飛、陸遜軍團分而殲之。 西路存在地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漢中地張魯。若張魯按兵不動。兩路軍夾擊天水應該是十拿九穩。若張魯趁兩軍大戰。下弁防守空虛。趁機往攻。則西路兩個軍團腹背受敵。情況危急。因此西路軍地戰略是伺機出戰。最少可以實現將西涼與天水互換地戰略意圖。將西路兩個軍團地緊密聯系在一起。 所有地戰術都按照這個大地戰略去完成。在戰爭中戰略是勝利地基礎。 關羽所部開始動了。二十五萬大軍突然兵臨江夏城下。若非陳宮防備措施嚴密??峙逻@次突襲將一擊成功。 孫策部八萬悄悄繞過江夏。在赤壁扎營。他們地任務是佯攻襄陽。阻擊援兵。 第二軍團、第三軍團各出兵十八萬攻打江陵、上庸。 第八軍團也兵出西涼。合城大軍十五萬攻打天水。張飛、陸遜軍團分兵五萬助攻。陸遜率余兵五萬駐守下弁。 聯軍一片慌亂,但很快他們就做出反應,李典率呂虔、朱靈、王雙、牛金等將率十萬兵馬赴天水,與夏侯淳部合軍,希望一舉擊敗金旋西線軍團。 劉備兵出徐州,夏侯淵兵出汝南,兩路大軍傾巢而出,劉備率糜竺、糜芳、雷薄、官亥、韓忠、劉辟、龔都領十五萬兵;夏侯淵率程昱、張濟、鐘繇、薛綜、蔣義渠、蔣干、樂進、劉曄、劉岱、臧霸領十五萬兵。 張合率田豐、張燕、高干、陳震等將領十六萬兵馬出下邳,攻打建業。 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開始了。 江夏城外,金旋軍營,金旋、關羽、姜維、趙云、馬超、典韋、魏延、邢道榮、蘇飛、譚雄、申耽、楊懷等,文臣武將,濟濟一堂。 金旋對姜維道:“伯約,此戰汝意欲何為?” 姜維曰:“荊州文武,陳宮乃足智多謀之士,余者皆不足懼也。所謂擒賊先擒王,若將陳宮擒下,荊州半數等于進我軍之手?!?/br> 金旋聽到這里,不由眼中一亮。對眾將道:“伯約之見與孔明先生暗合。然若陳宮在城中不出,安能擒之?” 姜維道:“現孫策所部已赴赤壁,佯攻襄陽,襄陽城內僅劉表領二萬兵守之,而劉表眾將家屬大都在襄陽,此信息傳出,劉表眾將必然震驚。中路三路人馬,劉表重兵屯在江夏,必差使求救。陳宮智謀或可猜透孫策部為佯攻,但城中眾將皆為劉表舊部。劉表訊到,眾將必分兵往救,可埋伏以敗敵軍。陳宮若在救兵之中,我軍若擒此人決非難事。若陳宮在城中,城外兵敗,必有敗軍逃回城內,我軍挑精銳雜入軍中,命騎兵尾追,精銳奪門,騎兵往助,大軍隨后殺入,此城則破也,繪圖傳命使眾軍捉拿陳宮,陳宮即便是三頭六臂,也逃不回襄陽?!?/br> 關羽等人先前見金旋破格使用姜維,眾皆不解,然今日見其分析戰況,條理清晰可行,不由暗加贊賞。謂姜維實是文武雙全、足智多謀,而對金旋識人之能,更是心中嘆服。 越幾日,劉表聞孫策軍團攻擊襄陽,急遣使報江陵、江夏守軍。蔡瑁大急,召眾將計議。